每年暑期都是家長帶孩子出遊的高峰期,為迎合市場需求,各大旅行社相繼推出了不少暑期旅遊線路。但是,目前市場上的親子遊產品往往形式大於內容,多數親子遊線路只是在原有產品基礎上簡單加以「包裝」,加入一個或幾個親子主題要素,如度假村型酒店、主題遊樂園、海洋館等,就搖身一變成了暑期爆款親子遊線路。
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在線親子遊市場規模達到207.9億元,增速超過80%,預計今年親子遊市場規模將達近500億元。近期相關機構針對親子遊的一份調查顯示,96%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參與親子旅遊;在出遊次數方面,65.2%的受訪者表示會每年帶孩子出行兩次,28%的受訪者將安排3至4次出行。從實際出行情況來看,過去一年有近九成家庭帶孩子一起出行。
然而,在線親子遊火熱的背後依然難掩發展「痛點」。據媒體記者調查發現,在某旅行預訂平臺選擇親子遊項目後,可以搜出數百條相關線路,而這些線路大多只是在旅遊目地名稱後面加上了「親子」兩個字,內容與同款非親子遊產品相比並沒有多大差別。同時在親子遊火熱的背後,相關的消費投訴也在迅速增加。
可見,親子遊平臺還需升級精細化的服務標準,這樣才能開發出擁有更多體驗感和互動性的新產品,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同時,還有待各方持續創新,讓高質量親子遊助力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
首先,有關部門要根據各地實際制訂具有自身特色的親子遊產品標準,並對親子遊產品做好進一步的市場細分,如有的在線旅遊平臺將親子遊市場分為0-3歲、3-6歲、6-12歲等不同年齡段,並根據年齡段推出不同類型的旅遊產品,餐廳、酒店、景點都和普通團有所區別。
其次,要通過調研鼓勵一些具有親子遊優勢的景區景點按照孩子們的需求設計親子遊產品。比如,在植物觀賞方面,可以設計專家型的服務人員為孩子們普及植物知識,甚至可以和孩子們建成微信群以便互動交流,還可以為後續市場埋下伏筆;在民族風情方面,可加強親子遊家庭與少數民族家庭的互動,甚至包括開展相應的公益類幫扶活動等。
最後,要與目的地旅行社加強深度合作,對現有旅遊資源進行深度開發。現在的一個問題是,旅行社即使有好的親子遊創意,但如果景區景點不能與其對接相應的元素,親子遊就很難提高質量。只有形成親子遊各環節的無縫對接,親子遊的內涵才能得以提升,質量才能得以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