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XXX…L號的人決定去切胃

2021-01-08 騰訊網

「我終於知道了很多事情的緣由,都是因為胖」。

在住院部,病人互相結識,一起等待手術。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魯衝/攝

丁蕊用10年時間,從160斤長到280斤。

她一頓能吃4個漢堡,用盆吃義大利麵,一個人吃過7小時的自助餐。她出門要開兩扇門,去上海金茂大廈88層的室外玻璃棧道,剛挪到門口就被保安叫住。在歡樂谷,她玩過山車,系不上安全扣,被勸退,她氣不過,轉頭去買棉花糖安撫自己,最後只能一圈圈坐旋轉木馬。

她當過導遊,可多數時間只在車上「解說」長城,她爬不動長城。

她從小有哮喘,以前換季時才會發病,超過250斤後,她的發病頻率增長到每月一次。一回,她的哮喘又犯了,在醫院,標準大小的輪椅對她太小,她卡在輪椅裡喘得更厲害了。被推到ICU時,她的血氧飽和度已降到70%多,屬於極度危險,可還得等——醫院湊齊6個男性醫護人員,才將她抬上床。

她糖尿病嚴重,肚子、胳膊、脖子的肉太多,胰島素針頭全都推不進去,只能吃降糖藥。

她甚至設想過,如果自己突然去世,場面會同樣難堪——沒人抬得動她。

最終,丁蕊選擇切掉自己三分之二的胃。

01

走進減重中心的診室時,賈宇用了「救命」兩個字。

他的體重突破了400斤,幾乎走不動路了,但他決定走一趟對他來說最遠的路:從內蒙古前往北京看診。

在北京,他住在醫院對面的賓館,步行去門診的路上停了四五次,他走5分鐘歇5分鐘,在馬路上就靠著牆,在樓梯間裡直接席地而坐,喘得「和別人100米衝刺完差不多」。

他一路讀書都是班裡「噸位最大的」。在大學,每次課前,他騎著電動車從人群中轟轟而過。穿鞋他得彎著腰,用雙手把腳搬到椅子上繫鞋帶。就連刷牙、洗臉,他也會累得出汗,站5分鐘就腰疼。

每天躺下,他會有種「被人掐著上不來氣」的感覺,一晚上憋醒好幾次。夜晚,他要跑六七次廁所,學校宿舍是統一的上床下桌,爬上爬下讓他筋疲力竭。

每天起床逼近中午12點,常錯過早課,他整天在「半昏迷狀態」。

中日友好醫院普外科代謝減重中心主任孟化越來越忙。3年間,等待切胃床位的患者從300人上升到1000人。

他見過形形色色的肥胖患者,當體重上升到一定數值後,併發症會接連而來。

有人出差背著呼吸機;有人一進診室門就癱倒在牆角;一位患者出過3次交通事故,原因都是開車時睡著了。有女性因肥胖患多囊卵巢症候群,有的20年裡,只有服藥才能來月經,也有的很久不來月經,一來就持續50多天。

世衛組織曾警告,超重和肥胖已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風驗,全球每年有至少280萬人因胖致死。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在國際權威雜誌《柳葉刀》發文,15年的體重調查數據發現,BMI體重指數大於40的肥胖者比正常體重的人平均少活10年。

「肥胖是萬病的上遊」,孟化強調。它會帶來一系列併發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一位併發症嚴重的患者形容:「肥胖就是身體的零件本來是轎車的配置,但非得強開輛卡車,能不壞嗎?」

即使如此,仍有很多患者意識不到肥胖的風險。不少人走進門診時堅信自己沒病,所有的不舒服「只是因為胖」。可術前一檢查,報告單一堆上上下下的箭頭。

可不是每一個「胖子」都需要做切胃手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發布《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指南》,BMI達到28以上為肥胖。

孟化「刀下留胃」有嚴格的指標,BMI值達到27.5伴有糖尿病的患者能實施切胃手術;BMI 值高於32.5且有糖尿病的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案是切胃手術。而BMI37.5以上的患者,有沒有糖尿病,都可以切胃幹預體重。

中國的腰圍正在變粗。早在2016年,《柳葉刀》就已發表研究報告,中國一共有約9000萬肥胖者,其中1200萬屬於重度肥胖,位居全球榜首。

孟化的短視頻科普平臺,每天收到上百條私信。他的門診結束比別的科室晚一兩個小時。據統計,2019年,中國有超1萬人選擇切胃手術。現在,約有100多家醫院開展切胃手術。

孟化接觸過最極端的患者,是一位近400斤的34歲男子,他猶豫好幾年,住了院又溜走,寄希望於「自己再減減」。只過了半年,他再次來到醫院,直接被拉去急診,因為重度心衰死在了手術前。

02

減重中心算是中日友好醫院最特殊的一個科室了。

這裡的硬體都比較「豪放」,最初,門診的秤只能稱上限400斤,後來,又搬來一臺上限700斤的。運送患者的移動床最高載重630斤。病號服、血壓計的氣囊和袖帶、彈力襪都是定製的加大號。

在窄小的走廊,肥胖人群真的「擦肩」而過。這裡沒有「歧視」,陌生的患者當場拉微信群。體重這個平日裡要千方百計迴避的數字,可以被輕鬆說出——多數情況下,自己不會是最胖的。

大家分享著胖的囧和痛。有人去朋友家裡,一不小心坐碎了馬桶墊圈。有人做CT時兩手不舉高併攏,就有被卡住的風險。

有人說一次出差,站進浴缸,咕咚一聲,浴缸沉下去了。她下蹲困難,坐不了柔軟的沙發。她說,一次做闌尾手術,開刀醫生找不到闌尾,只得再開腹。因為肥胖,她的闌尾藏在胃的後面,手術在她腹部留下20多釐米的疤痕。

那些細微的痛,只有在這裡才能被理解。比如,坐火車,得買下鋪。買機票,得看飛機型號。開車,方向盤會頂到肚子,踩油門和剎車總慢半拍——兩條腿會擦到。好不容易看到帶著一長串X的大碼衣服,想還價,對方嗆他:「捨得吃不捨得穿!」

脂肪把他們一點點困住。

章梓誠做IT,他負責的工程要登高,勘查樓裡的網線、電線。他沒法爬梯子,只能麻煩別人。越來越胖之後,他的活動空間越縮越小,工作的範圍也收窄了。後來,他只能向軟體方向靠攏,從零學起。

丁蕊曾在北京西直門工作,那3座標誌性的子彈型高樓是她的噩夢,公司在20層,她必須在早晨5時30分出發,才能保證不遲到。

一次,電梯維修,只到16層。她扶著扶手慢慢爬4層,一次次被人甩在身後。一貫提前30分鐘到的她,進門時只剩幾分鐘就要遲到了。

她感覺自己的記憶力也在快速衰退,脾氣變差了。「身體改變了心理,心理又改變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

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一次乘飛機。她把安全帶抻到最長,還是系不上。丁蕊只能叫來空姐,對方拿來延長帶接上,問題解決了,但她心裡打了結。

她的座位在飛機的最後一排。幾乎全程,她一動不動地坐著。那是第一次,「我終於知道了很多事情的緣由,都是因為胖」。

03

嚴格來講,這不是一臺複雜的手術。孟化會在患者的腹部打3個孔,在腹腔鏡下,沿著胃的小彎側,比量出袖子的形狀,畫線定點,切掉大彎側70%的胃,再進行縫合。簡單地說,近乎半圓的胃變成了細長的香蕉形。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手術沒有風險。事實是,給越胖的人切胃越危險:肥胖帶來血壓、血氧異常,患者隨時有呼吸暫停的風險,一旦出血,很可能直接死亡。

經孟化手最重的一位患者,500多斤。他腹壓高,脂肪流動性強,孟化用紗布分開他的臟器和脂肪,可他的臟器都被脂肪擠壓著,留給手術的操作空間很小。

這也是他切過最大的胃。普通患者只要在肚臍開15毫米的刀,那天,他把刀口延長了四分之一,才把男子切掉的胃揪出來。胃撐大了,胃壁相應地也會增厚。探進去的器械握在手裡,「像根棍兒,動不了」,器械有被「撅折」的風險。一場「重量級」的手術下來,他會累得滿頭大汗。

孟化(右一)在做切胃手術。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魯衝/攝

肥胖是由綜合因素導致的,比如遺傳因素。有一家三口:女兒、媽媽、媽媽的妹妹都曾躺在孟化的刀下,還有表兄妹從兩地約好一起入院。

不過,所有的患者幾乎都愛吃。有人正餐吃得少,但零食一點沒少。有人進食量不大,但都是高油高糖的「能量炸彈」。有人幾乎不喝白開水,碳酸飲料論桶買。有人不愛油炸,也不點外賣,唯獨對主食情有獨鍾。

減肥不是想減就能減。孟化團隊的營養師王喆解釋,一些初患糖尿病的人或糖尿病前期人群,胰島素分泌量大,但身體沒法正常利用,大腦總產生飢餓的錯覺,食慾更旺盛。此外,肥胖的原因還有惡性減肥破壞了基礎代謝、飲食不均衡、產能營養素比例不均等。

賈宇的餓「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他的外賣從早飯訂到夜宵,一天四到五次。早餐兩籠包子、兩碗粥,中午大盤雞或魚,配兩碗米飯,晚上重複中午的配置,夜裡再加一兩份夜宵。有時候,一頓飯他會點兩三家店鋪的食品,五六十元打底。他幾乎所有的花費都在吃上。上大學時,每月夥食費超過4000元。

賈宇說,一些時候,肚子裡明明不空,自己還是很想訂飯。「好像大腦發來一個消息,你該有欲望了,去訂外賣吧。」

一位中年女士管不住嘴,擔心切胃後要告別無限量的飲食,她向孟化尋求「既能吃又能瘦」的方法。孟化開玩笑,「可以給胃做個小拉鏈,兩年切一段」。

「袖狀胃切除手術是切掉70%的胃,減掉70%的額外體重。」孟化告訴患者,「如果還是不停地吃,胃也可能再一次被撐大,不能只想我們動,你不動。」

孟化門診見過最大的BMI已逼近80。

在胖人的世界裡,管住嘴是天大的難題。有患者入院時,背來一兜子水果。不少人會給自己安排術前大餐。來北京看診的外地患者,背著行李的同時還揣著一份「必吃清單」,從涮羊肉到烤鴨挨個安排一遍。即使查房頻繁,有人還是在住院期間偷吃,在病房裡逛一圈能聞到麻辣香鍋味兒。有人口口聲聲喊著減肥,但早餐還習慣性地訂了油條。

按孟化的經驗,空虛狀態下,人的胃和拳頭差不多大,但吃撐時能像氣球一樣吹起來。經過他手切下的那些胃,看上去與普通人的並沒什麼不同。

「肥胖者更是患者,不是簡單的沒有意志力。」孟化表示,想吃飯和體內的激素密切相關,肥胖人群的飢餓素分泌比普通人多,刺激下丘腦產生飢餓的感覺,如果不吃,是要和自己的飢餓素一直鬥爭的,還會有低血糖、面色蒼白、手抖、脾氣暴躁等外在表達。

04

增厚不只是胃壁,還有無形的壁。

賈宇一路被人起外號離不開「豬」。高中時,《西遊降魔篇》上映,他又被更新了稱呼「豬剛鬣」。他沒有反駁,「真的習慣了」。多數時候,沒有太多人記住他的名字,但不少人都知道「這裡有個胖子」。

每次出現新的綽號,他還是會跟著失落一回。別人衝著他說話,喊他外號,他偶爾也會應一聲。他已經丟掉了自信,只能不斷告訴自己,「最起碼我很善良」。

一位390斤的男士不喜歡被人問衣服尺碼,「我穿XXXX……XL」,語速飛快地說完一串兒後再補一句,「你自己數吧」。

丁蕊一路的暱稱,從來沒有「小」,只有「大」,大丁、大白。後來她安撫自己,被叫「大白」,未必是因為「大」,努力往「白」上拐。

小時候她想當模特,喜歡做主持、跳舞,但體重突破200斤後,體重與夢想成反比了。

機會來時,她只能看著它們一個個溜走。她參加過英文歌曲演唱、演講比賽,每到幾個水平相似的人一起角逐,她準會被率先淘汰,原因多半是胖,可沒人明說。後來,她養成「自我審核」的習慣,入選可能性不大就乾脆放棄報名。

她的朋友圈很寡淡,鮮見的自拍照裡,她都拿東西擋住自己。

37歲之前,她只交過一個男朋友。他們曾是同班同學,是班裡男女最胖的——在同學眼裡,「胖子就該找胖子」,將他們「組了CP」。兩人能共享一條褲子,穿一碼鞋。男生事業小有所成後和她分手,下一任女朋友比丁蕊瘦,看起來更年輕。

跨過180斤以後,沒男生追過她。她有過一見鍾情,但和對方總止步於朋友。差不多10年,丁蕊沒進入過情侶關係。

她清楚,沒人會主動看上自己,「就算對方暫時答應了,以我當下的身材或是身體狀況也沒法承諾未來,進行不了健康的相處。」

她越發敏感,有人誇她臉小,她會想,深層的意思可能是說身體太胖。一次,她和人吵架,勢均力敵甚至佔了上風,對方蹦出一句「你就是個胖子」,丁蕊洩了氣。她想打對方一頓,忍住了,因為「這句話其實是對的」。

她做了教師,下屬或學生對她的評價也總有個「但」字。比如,老師好胖但好可愛;老師好壯但好厲害。「形容你的詞總和外表掛鈎,而不是單純用內涵去評判。」

因為胖,她在集體裡也是搞笑人設,用於烘託氣氛。玩遊戲時,人們會自然地拿她的身材調侃。她選擇先自黑,這是她找到的相對平衡的出口,既讓自己有存在感,也不至於太難堪。

一起聚餐,她總吃得比別人多。她會多花一點錢,但擋不住同伴「無惡意」地吐槽,「和你一起吃,我們永遠也吃不飽」。

跟朋友逛街買衣服,她坐在遠處觀望,反正買不著。

丁蕊承認,自己丟失了很多東西。在澳洲生活時,父母很少和她打視頻電話。3年後回國,她又胖了70斤,在機場父親沒認出她,直到她走上前叫了聲「爸」,對方才回過神來,淡淡說了句,走吧。

家人的表達是小心翼翼的,以前的四菜一湯換成一兩個素菜。她衝父母發過不少脾氣,一些小事常能激起她的憤怒。

和學生、家長的第一次見面,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會在自己的體重上做文章。比如,「如果小朋友摔倒,我可以接得住你」「雖然我很胖,但我很柔軟」。她的名字不容易被記住,總被稱為「那位胖胖的老師」。

獨處的時刻,無數個夜晚,她會情不自禁地想到體重引發的種種問題。這是沒法公開分享的隱痛。

她發現自己的交際圈變窄,性格越來越暴躁,人也從積極向上變成了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總是處在極端的狀態,「不是黑就是白」。

她說,自己做過一個夢。她胖胖的身體被劈開,瘦小的她從皮囊中鑽出,穿進門縫又鑽過門底。她說,那是她對瘦感知最清晰的一次,儘管那是在夢裡。

現實裡,她沉浸在網絡的世界裡。在遊戲中,她有很多關係不錯的隊友。語音連麥時,沒人在意屏幕那頭的人胖不胖。

在遊戲裡,她玩輕盈的角色,比如,玩電子遊戲裡的法師。那是一個瘦瘦的仙女,動作快的時候有飛的感覺,使用招數像在跳舞。

250斤之後,她的手指不夠靈活,手速也慢,坐久了腰痛,要換個姿勢躺下。後來,她的操作越來越差,被人噴過「豬隊友」,她也扔下了遊戲。

她說那時自己從不主動接觸人,在人群中沒扮演過他人想要認識的角色,沒人憑空拋來橄欖枝,只和她在工作裡就事論事。

賈宇也是,一直沒有成為別人期望的那種人。因為胖,他從小一直自卑,出門「回頭率比美女高」,一些指指點點在背地裡,也有的直截了當。他沒憤怒過,更多的感受是羞恥。

他會儘量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必須出現的公共場合,就挪到角落。他習慣了抑鬱、焦慮的情緒。最嚴重的時期,擱置掉大學的課業,他每天泡在網吧,餓了就點外賣,看到同學會閃開,儘量不邁進學校。

事實上,這些年來,孟化接觸的肥胖患者不少伴有心理問題。

一位患者名叫「楊帆」,孟化誇她的名字有揚帆遠航的意味,對方苦笑著回應,「早已起不動航了」。

後來,摸索出一套自我安慰的法子:我還會有別的工作,沒事;我考過16個證書,沒事。

大吃一頓是最簡單的釋放壓力方式。她越吃越快,一頓飯的時間從半個小時,到10分鐘、5分鐘。她食慾越來越好,一餐麻辣香鍋從四五十元錢吃到100元以上。後來,吃得更多,餓得更快。

仿佛一個惡性循環:越胖,人生越受擠壓,會越想吃,之後越吃越胖,也就越不想動。「進入那個點之後,好像怎麼做都一樣。」

丁蕊手術前後。受訪者供圖

05

在減重中心門診,前來就診的患者幾乎都是半個減肥專家,試過很多熱門的、冷門的方法,不過,很多人費盡全力減下的幾十斤很快成倍反彈。比如,「減掉50斤又胖了50公斤」「花兩個月瘦下40斤,彈回來只用了一個月」。

陳夢妮的膝蓋負荷不了她的身體,跑步沒幾分鐘膝蓋就疼。她辦過不少健身卡,最後基本只去洗了個澡。她想轉向遊泳,但幾乎所有的泳池都只有窄窄的梯子,從水裡起身人更重,更別提300多斤的她,她害怕一腳把梯子踩垮。

有患者打趣,「這些年花在減肥上的錢能在北京三環內買間一居室了」。「肉肉就跟海綿似的,我們費勁地把水擠出去了,只要再輕輕一吸水,嘭,彈回來了。」

很多男患者在醫生面前都會說:「我以前,才110斤。」醫生笑:哪一個胖子不是從110斤的瘦子長起來的呢。

不得已,才走到切胃這一步。

截至目前,孟化已做了約4000例切胃手術,連續3500多例沒有切緣出血、梗阻和滲漏。「就像水桶原理,切胃是肥胖者減重的相關體系裡相對最安全的」。

「肥胖其實是時代病。」孟化總結。如今,人們出門有車代步,工作能在家完成,零食和飲料隨叫隨到,職業也對身材多了寬容度。孟化記得,他的不少患者都是自由職業,有人還是賣大碼女裝的網店店主。

肥胖人群的觀念正在悄然變化,前來減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有22歲的女生,也有家長帶著十六七歲的孩子前來。《大華北減重與代謝手術臨床資料資料庫2019年度報告》也指出,在接受減重手術的人群裡,女性佔比超過七成,年齡中位數為31歲。

有人改變不了生活方式,那就痛快改變自己的胃。前不久,前經紀人楊天真在其社交平臺上分享做切胃手術的經歷。在工作上,她可以自信地說出,沒什麼事情搞不定,但她也坦然承認減肥就是自己的短板。在做不到的事情上,她果斷選擇放棄。

也有類似的患者跨入孟化的診室。一位微胖的女士工作緊湊,離不開應酬,沒多餘的時間分給鍛鍊,她對改變生活方式不抱期望,但她想瘦。

有時候,滋生身材焦慮的是整個社會。有網友表示,自己的BMI21.5,但體重秤的App裡顯示她「過於肥胖」。有人BMI22,但在商場的品牌女裝裡,越來越難買到合適的尺碼。

這些年,孟化也目睹過不少體重挺標準的患者前來,最瘦的女孩只有90多斤,還想減掉二三十斤。他好說歹說推走了這些病人。

一些時候,診室裡的氣氛是壓抑而緊張的。90斤的母親帶著200斤的女兒;父母拉來400斤的兒子;有年輕人厭倦了肥胖,執意手術,但家人認為還遠不到切胃那一步。

孟化很少做那種「父母讓其減肥,但自己沒有強烈意願」的病人。他已經預料到結局——減重的效果會很差。

孟化和等待手術的患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魯衝/攝

06

在中日友好醫院,減重中心還很年輕。去年,他們才擁有了專科病房。

孟化第一次接觸切胃手術,差不多是十年前。那時,國際、國內的減重代謝外科指南,表明切胃可以治療糖尿病。

他想到自己的姑父,70多歲的老人做了胃癌手術,雖然切除範圍不同,但消化道重建的原理類似。當時老人也曾逼近200斤,頸椎病嚴重,爬樓就喘,腦供血不足還有高血壓,三天兩頭找他看病。手術六七年後,對方的體重掉了50斤,再沒找過他。

後來,他公開從社會上招募第一批做切胃手術的患者,主要針對患有嚴重糖尿病的肥胖患者。沒人報名,他只能「殺熟」,找來糖尿病嚴重還患有白內障的朋友,看到對方術後恢復良好,手裡的病例才開始一例例疊加。

接觸減重手術前,孟化主攻胃癌,沉重的故事太多了。

在減重中心,「病人是沉重地來,輕鬆地走。」

術後兩年,丁蕊的體重穩定在130斤。她穿修身的米白色長裙,裹淡紫色圍巾,很多人誇她瘦。

這是她沒聽過的詞。逛街時,她穿得下所有衣服,服務員奉承她「穿什麼都好看」。她知道是推銷的套路,還是會暗喜。

她一個人衝到歡樂谷,把所有項目玩了一遍。第一個登上太陽神車,身邊的遊客閉著眼喊叫,她大笑著睜大眼睛。

她的肺活量增加了,成了健身房的常客,試過遊泳,20年來第一次登上了長城。她和朋友約好去騎自行車。她又去蹦了一次極,花一個人的錢。有機會她還想跳傘。

花了兩年時間,丁蕊適應了自己的新外表。某次在機場過安檢,她用身份證進行人臉識別後被卡住,那以後,她把所有軟體裡識別的照片都換了。她刪除了曾經關注的那些大碼女裝店,逐漸在大數據推送上抹去舊時的痕跡。

那層豎在她和外界之間的圍牆也逐漸裂開了縫隙。她還是喜歡活躍氣氛,但不需要自黑。有男生追她了。

丁蕊總結,她重新認識了自己一次,也重新活了一回。

住院那天,是胡爽的30歲生日。她把手術當成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術後一年,她的月經正常了。她和母親抱怨,每月花在衛生巾上的錢讓她快破產了。母親笑她,「以前你買糧食的錢不是更多?」

她從300斤瘦到了130斤,有了運動的習慣,和朋友計劃著四處遊玩,後來還加入了孟化的團隊,負責和患者溝通的部分。

她知道胖人的敏感和脆弱,在大街上遇見他們,會跑去偷偷把名片塞到對方手裡。

07

但孟化很清楚,切胃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手術只能讓患者從肥胖的狀態到回到輕度肥胖,不等於讓人直接變成瘦子」,他強調,要想變成正常體重,還要自己改變生活方式。

他說,這些年來,術後的患者中出現過復胖的案例。儘管多數人能遵循醫囑,但令人無奈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有人無視運動的重要性,有患者還是饞。

手術間歇,孟化接到電話,一位患者手術才過20天,忍不住喝了肉湯,吃掉一盤西紅柿炒雞蛋,還嘗了辣,直到疼得打滾,又來求助醫生。

他既氣憤又無奈,「這還要怎麼管呢?」

因為飲食上的放縱,有人把已切小的胃再次撐大,也一定程度上造成胃食管反流。

刻在孟化心裡的遺憾是,幾年前,他給一位400多斤的男士做了切胃手術。那時,還沒有完善的術後管理。那場手術很成功,患者的多項高危指標被拉回平穩,他還把這個案例寫進自己的PPT裡。

僅僅一年,患者又打來求救電話。孟化才知道,掉了100多斤後,對方沒能控制住自己,再次吃回了高危狀態。

那段時間,孟化正辦理工作調動的手續,他只好讓患者等一等,可噩耗還是先來了。由於各項指標過高,患者最終不治離世。

如今,減重成為多學科管理,營養科、內科、內分泌、呼吸科、中醫針灸、心理學科等專家都需要介入,不能一刀切了完事。

不止一位患者家屬問孟化,來減重能不能管終身。孟化回答,「我們能一直提供服務,但問題是患者願意配合,需要改變生活方式。」

北京體育大學的研究生孫耀威正在孟化的科室實習,他開了門帶患者線上運動的課。3個月裡,他無數次前往病房,和一批又一批的患者講運動的好處,但推廣還是「挺難的」。

病房外的護士站,有一臺划船機,方便患者運動。多數時候,使用者只有醫護人員。

賈宇實在不想回到之前的生活了。他形容自己是從「鬼門關」裡闖過來的。他趕在大學畢業前做完手術,現在的工作做路橋工程,對體力有要求。他經常出去跑,遇上旺季,花一天下鄉。他終於知道了什麼是「正常人的日子」。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患者除丁蕊、胡爽、楊帆外均為化名,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魯衝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冰點周刊

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景爍

校對:臧恆佳

責編:從小新

相關焦點

  • 選擇切胃的人:不是每個「胖子」都需要做切胃手術
    她甚至設想過,如果自己突然去世,場面會同樣難堪——沒人抬得動她。  最終,丁蕊選擇切掉自己三分之二的胃。  1  走進減重中心的診室時,賈宇用了「救命」兩個字。  他的體重突破了400斤,幾乎走不動路了,但他決定走一趟對他來說最遠的路:從內蒙古前往北京就診。
  • 切胃減肥的年輕人怎麼樣了?胃反酸後遺症,需吃藥舒緩控制
    隨著人們對健康及美的追求,各種減重手術開始進入大眾的視線,切胃手術,是目前最常用的減重手術之一,全稱為腹腔鏡下袖狀胃切除術,是通過縮小改變胃的容積,來減少食物的攝入量。「切胃手術在近10年一直呈增長趨勢,特別是最近一兩年增長非常快。」
  • 「切胃」就能「變瘦」「變美」?胖怎麼就成為原罪了
    新京報聚焦「切胃群體」的報導《那些選擇切胃的年輕人,並沒有收穫「單純和美好」》,一文推出後,引發輿論的廣泛關注。    報導說,切胃手術完成後,切胃者的胃會變成香蕉狀,容積只有80毫升。手術會帶來相當嚴重的後遺症:切胃者不能吃多,否則就會嘔吐、返流,「術後一年的人能一頓吃掉8個餃子,已經能引起群友的歡呼和讚嘆」。
  • 切胃減肥有用嗎 方法並非人人適用
    人的飲食跟胃是有很大關係的,隨著肥胖的人越來越多,現在出現了切胃減肥法,那麼切胃減肥有用嗎?  切胃減肥有用嗎  首先要知道的是,切胃減肥這種方法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如果你只是正常情況下的胖的話,是不能通過這種方法來達到減肥的效果的,只有病態型的肥胖才可以通過切胃減肥的方法來實現減肥的效果。  切胃減肥這種方法最早出現在歐美地區,漸漸流傳到我國。
  • 劉家三兄弟體重都超200斤 老大已切胃減了肥
    劉家老二說  還是把胃切了減肥最清爽  劉家老大說起自己的切胃往事——  「我們做生意的,每天在外面吃吃喝喝,那叫沒辦法。我一過30歲就胖起來,一年重10斤。到去年已經200斤,這種胖沒地方藏的,腰圍三尺以上,連像樣的褲子都買不到,只有穿那種鬆緊帶的褲子。我要談生意的,怎麼穿得出去……  「我在網上看到省人民醫院可以做切胃手術,我聽國外的朋友說起過這種手術。我膽子大,試就試!手術沒我想的那麼恐怖,不用開膛破肚,打幾個洞進去把2/3的胃切掉。
  • 【l號是多大尺碼】男士L碼是多大?
    【l號是多大尺碼】男士L碼是多大? 2016-04-13 11:43:28 來源:全球紡織網 l號是多大尺碼?
  • 小禎否認切胃,坦承因為「少量多餐」胃變小
    胡瓜愛女小禎(胡盈禎)半年多前靠著積極運動與調整飲食,成功鏟肉40多公斤,如今卻遭爆料是靠『切胃』手術才完成『壯舉』。對此小禎先是在臉書針對媒體報導爆氣怒嗆『白痴嗎?』接著在代言活動上再次強調自己是因為奉行『少量多餐』政策,導致食量變小,『不是靠切!』
  • 那些選擇切胃的年輕人:拿80%的胃換30斤體重,術後胃容積比一瓶...
    《中國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療指南(2019版)》主筆之一、廣州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生王存川見過形形色色的「肥胖」的人推開減重中心的大門,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追求骨感美的女孩,體重只有一百斤出頭。「切胃手術最開始的目標人群是超級肥胖的病人,他們往往是三四百斤的『大胖子』,所以切胃也是毋庸置疑的救命手術。
  • 那些選擇切胃的年輕人,並沒有收穫「單純和美好」
    切胃手術適應症人群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三度肥胖及以上的病患,BMI指數超過了35kg/m2。第二種,是沒有達到病態肥胖的大體重人群。他們想要做手術,需要另伴有明顯的代謝症候群或合併徵,比如2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或多囊卵巢症候群。白霖屬於後一類。經過醫生判定,他的收縮壓達到了150mmHg(輕度高血壓),滿足高血壓合併症的症狀,可以進行手術。
  • 「腹愁者」,直接切胃行不行
    相信不少人聽說過「切胃減肥術」這個詞,但在醫生眼中,即便現階段減重手術已在我國基本普及,仍然有許多人對這種外科手術感到陌生,甚至有誤解或偏見。今天,我們來講講減重手術的原理,並挑選一些典型問題,回答大家的疑問。
  • 女子半夜腹痛便血,結果胃被全切,腸子也切了一部分
    ,連腸子也切了一部分。開始陳某還想熬一熬,等天亮再去醫院。但過了5個小時還不見好轉,家人等不住就把她送到台州市中心醫院急診。接診醫生初步檢查後發現陳某病情嚴重,而且非常複雜,緊急對症處理後馬上就安排她住院。「說我情況嚴重,而且很複雜,簡單檢查查不出來,必須要住院進一步檢查。」陳某說。陳某住院期間,醫生在給陳某做胃鏡的時候發現她的胃裡有多個腫瘤組織,而且是惡性的可能性非常高。
  • 「腹愁者」,直接切胃就能瘦?
    相信不少人聽說過「切胃減肥術」這個詞,但在醫生眼中,即便現階段減重手術已在我國基本普及,仍然有許多人對這種外科手術感到陌生,甚至有誤解或偏見。今天,我們請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主治醫師徐強、博士研究生熱夏提·如則來講講減重手術的原理,並挑選一些典型問題,回答大家的疑問。
  • 台州女子便血腹痛去看病,結果胃全被切腸子也被切了一部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棟 通訊員 葉倦 肚子痛很多人都經歷過,大多時候可能都是因為吃壞了肚子,但是54歲台州女子陳某的肚子疼麻煩就大了。
  • 台州一女子便血腹痛去看病,結果胃全被切腸子也被切了一部分
    肚子痛很多人都經歷過,大多時候可能都是因為吃壞了肚子,台州54歲女子陳某半夜肚子痛,還便血,到醫院看病,結果發現已經是胃癌合併腸癌中期,為了保住她的命,最後醫生不得不把她的胃切掉,連腸子也切了一部分。
  • ...鹿晗的明星經紀人楊天真切胃減肥惹爭議,這個手術有那麼可怕嗎?
    不是所有肥胖者都能切胃   「切胃減重的原理主要是通過切除患者的部分胃,縮小其胃容量,以達到被動控制食量、減重的目的,說白了就是胃小了,吃得少,吸收少。」孫曉東主任說道。另外,切胃後腸道內激素分泌改變,腸道菌群改善,也能達到一定減重效果。   這麼一說,估計胖子們都心動了:我也要去切胃!
  • 早期胃癌可以胃鏡下切除,為什麼醫生建議切胃?
    原創: 小曾先生01 普外科曾醫生早期的胃癌可以在胃鏡下切除,為什麼醫生建議切胃呢?病房收了一位50歲的中年男子老李,因為上腹部隱痛、反酸,吃藥沒效果,反反覆覆發作。
  • 43歲吸毒女,切腸切胃又切肝,年輕時太作,老了玩不動了
    近日43歲女星,曾號稱一代「毒後」的女星蕭淑慎自曝患癌,一年前開始吃藥,最近才去醫院動了手術,為此還推遲了給小15歲老公生孩子的計劃。蕭淑慎可謂自媒體老朋友了,有關她吸毒進監獄的八卦每年都有幾百篇問世,一塊老蠟嚼了好幾年。蕭淑慎此人年輕時候太作!
  • 楊天真「切胃」後真瘦了,穿紗裙還凹出了蠻腰,女胖子都是潛力股
    好消息是,越來越多的小胖女孩開始尋求穿搭讓自己看起來苗條一些,還可以依然美麗。《微胖》身材的搭配,一直是許多博主關注的焦點,運用一些小技巧來遮掩贅肉,調和出視覺顯瘦效果,是微胖女孩穿搭的期望。圈子裡有很多微胖的身材值得我們借鑑,比如楊天真,「胃切」後一舉從胖變成了「微胖」組的成員。楊天真「切胃」後真的苗條了,穿紗裙還凹蠻腰,女胖的都是潛力股。
  • 「腹愁者」直接切胃行不行?哪些人可以做?協和醫院醫生這麼說
    相信不少人聽說過「切胃減肥術」這個詞,但在醫生眼中,即便現階段減重手術已在我國基本普及,仍然有許多人對這種外科手術感到陌生,甚至有誤解或偏見。今天,我們來講講減重手術的原理,並挑選一些典型問題,回答大家的疑問。
  • 臉上有這6種症狀的人,該去醫院檢查你的胃了!
    快節奏的生活,在各種工作、應酬和聚餐的包圍下,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平時的飲食和休息,讓胃「很受傷」,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出現過胃脹、胃痛等不適。 中醫看病強調望、聞、問、切,平時觀察五官就大致了解脾胃功能情況。要想知道胃部健康與否,是可以從臉上觀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