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數在幾何壓軸題中的運用
在八年級學習勾股定理時,我們都接觸到一類勾股數,即滿足a+b=c的一組正整數,例如勾三股四弦五,即3,4,5,或者它的倍數,3k,4k,5k,如果有一類這樣的直角三角形,那麼它們的三邊之比滿足3:4:5,即知道其中一條邊,即可求出另外兩條邊長。於是在幾何壓軸題中,如果存在這樣的特殊邊長的直角三角形,利用這個比例,可極大減少計算量。
題目
如圖,在Rt△ABC中,∠C=90°,AC=20,BC=15,點P從點A出發,沿AC向終點C運動,同時點Q從點C出發,沿射線CB運動,它們的速度均為每秒5個單位長度,點P到達終點時,P、Q同時停止運動。當點P不與點A,C重合時,過點P作PN⊥AB於點N,連結PQ,以PN、PQ為邊作平行四邊形PQMN,設平行四邊形PQMN與△ABC重疊部分的面積為S,點P的運動時間為t秒。
(1)①AB的長為____________; ②PN的長用含t的代數式表示為_______________.
(2)當平行四邊形PQMN為矩形時,求t的值;
(3)當平行四邊形PQMN與△ABC重疊部分圖形為四邊形時,求S與t的函數關係式;
(4)當過點P且平行於BC的直線經過平行四邊形PQMN一邊的中點時,直接寫出t的值。
解析:
(1)①典型的勾股數3k,4k,5k,由勾股定理求出AB=25;
②△APN的三邊之比為3:4:5,於是AP=5t,PN=3t,AN=4t;不僅解決本小題,同時也為後續解題作好準備。不妨把這些準備工作都一併做好,PC=20-5t,CQ=5t,BQ=15-5t。
(2)解讀平行四邊形PQMN為矩形的意義,PN⊥AB,一旦它是矩形,則PQ⊥PN,即PQ∥AB,如下圖:
因此對於△CPQ來講,它與△ABC相似,因此它的三邊之比也為3:4:5,因此在前面準備工作中找到PC和CQ,列方程為(20-5t):5t=4:3,解得t=12/7;
(3)隨著點P向終點C接近,重疊部分的面積不斷發生變化,可在草稿紙上多作幾次圖,從而直觀了解有幾種情況,以彌補想像力,如下圖:
總共有三種變化,當點M到達AB之前,是平行四邊形,點M到達AB後是梯形,點Q到達點B後,是三角形。我們需要求的,是前兩種。
其實在上一小題中,我們已經知道了PQ∥AB時,t=12/7,因此第一種形狀的範圍是0<t≤12/7,如下圖:
圖中邊長比為3:4:5的△BQD中,BQ=15-5t,於是分別求得DQ=12-4t,BD=9-3t,再加上AN已求,所以DN=25-(9-3t)-4t=16-t,平行四邊形面積為PN×DN,S=3t(16-t)=-3t+48t
(0<t≤12/7);
第二種形狀的範圍是12/7<t≤3,如下圖:
圖中QE和上一種情形的QD相同,QE=12-4t,而EN和上一種情形的DN相同,EN=16-t,利用梯形面積公式,S=1/2×(PN+QE)×EN,得S=1/2(3t+12-4t)(16-t)=1/2t-14t+96,(12/7<t≤3);
(4)利用前一小題所作的草稿圖,可以嘗試過點P作BC的平行線,有兩種情況,經過MN中點或QM中點,不可能經過PN中點,而經過PQ中點時,P與C重合,不符合題意。
第一種情況,經過MN中點,如下圖:
過MN中點E作EH⊥AB,這樣構造出一個新的三邊比為3:4:5的Rt△EGH,其中EH=1/2DM,而DM=12-4t-37=12-7t,因此EH=6-7t/2,同樣Rt△PNG也是三邊比為3:4:5的三角形,所以NG=9t/4,而NH=1/2DN=8-t/2,所以得到GH=8-t/2-9t/4=8-11t/2,現在可以列方程為(8-11t/2):(6-7t/2)=3:4,解得t=100/43;
第二種情況,經過QM中點F,如下圖:
延長MQ、AB,相交於點H,這樣構造出兩個新的三邊比為3:4:5的Rt△FGH和Rt△BQH,BQ=5t-15,於是QH=4t-12,BH=3t-9,而FQ=1/2QM=3t/2,所以FH=3t/2+4t-12=11t/2-12,同時GH=AH-AG=25+3t-9-25t/4=16-13t/4,於是列方程為(16-13t/4):(11t/2-12)=3:4,解得t=200/59。
解題反思:
一個三邊比為3:4:5的直角三角形,便可打通全場,相比之下,相似和三角函數用起來就麻煩多了。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基本圖形的使用對於減輕解題負擔有多麼重要。如何快速準確地找到幾何題中的基本圖形,是需要平時不輟練習與思考的,很多學生做到了前者,往往忽視了後者,事實證明,不進行思考的解題,是白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