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寫作離不了妙語佳句,特別是在作文開頭和結尾已經論點論證中,引用名言警句更是起到妙筆生花之義。
在作文中,常見的引用有三大類:一類是國學經典;一類是西方諺語、名言;一類是重要領導人講話和重要報告內容。其中以第一類和第三類最為常見。
這裡關於引用,強調這麼幾點:
1.不要為了用而用,要知其然,也要之其所以然,才能為我所用,展開精準論述。
2.不必貪多,貪多嚼不爛;不必求大,求大必作偽。多背一些適合自己的 ,能夠做到活學活用,也是很好的。
3.在一篇文章中,不主張引用次數太多,矯枉過正、文過飾非。過分的華麗,反而丟掉了樸實的文風。
這裡針對第一類國學經典詩句、古語,結合教學實際和日常積累,精選了 60 句古語、古詩以饗讀者:
1.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2.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論語》
3.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貞觀政要》
4. 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王安石《洪範傳》
5.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
6.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周語下》
7.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孔子《論語》
8.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尚書》
9. 一勤天下無難事。-----韓愈《說勤》
10.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老子《道德經》
1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12.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人間詞話》
13.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論語》
1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15.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韓非子》
16.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尚顏《送樸山人歸新羅》
17.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古今賢文》
18. 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歐陽修《伶官列傳》
19. 公生明,廉生威。-----《荀子.不苟》
20.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燮《竹石》
2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22.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韓非子》
23.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王安石《周公》
24.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25.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荀子,儒孝篇》
26.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萬斯達《周官辨非》
27.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28.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遊山西村》
29.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30. 沉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1.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32.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33.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34.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嶽陽樓記》
35.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36.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37.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杜荀鶴《小松》
38.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39.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40.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諫逐客書》
41.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42. 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3.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二首·其二》
44.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憶秦娥·婁山關》
45.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清平樂·六盤山》
46.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
47.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七律到韶山》
48.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袁枚《苔》
4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50.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毛澤東《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51.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52.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禮記中庸》
53.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富貴不能淫》
54.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陳壽《三國志》
55.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
56.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白居易《策林一·興五福,銷六極》
57.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念常的《佛祖歷代通載》
58.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司馬光《資治通鑑》
59.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劉向《說苑·政理》
60.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