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節的重點賽事,「市民誦讀大賽」自今年4月份啟動以來,受到熱烈追捧,近8萬人直接報名參與。經過5個月的層層選拔,不僅誕生了首批「百位市民誦讀達人」,更產生了最終的「10強」。中華傳統經典誦讀大會今晚舉行。
參賽選手中不僅有學生、教師、公務員,更有祖孫同臺以及夫妻檔同時參與,他們中既有8歲的幼童,也有利用新技術學習經典國學的花甲老人……如何成為「國學達人」?「誦讀進士」們傳授了自己的經驗。
8歲小學生背下600多篇古詩文
「曹衝稱象、孔融讓梨,我和前人相比還有很多不足」,在現場面試選拔階段,年僅8歲的小學生張人勻初生牛犢不怕虎,以全對的成績輕鬆晉級。
據外公錢惠松透露,張人勻已經能背誦600多首古詩文。外公雖然也晉級決賽但最終止步於「10強」,他對小外孫取得的成績欣喜不已。錢惠松介紹,小外孫兩歲起就開始背唐詩,常常高興地拿著詩歌卡片到處跑,背誦給家裡每一個大人聽。而錢惠松在教小外孫認讀古詩文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複習、篩選、抄寫古詩文,自己也享受到了溫故而知新的快樂。
張人勻3歲上幼兒園之後,每天早晨總是先坐在小椅子上念完一首詩歌后才去上學。在路上,他用隨意編的曲調哼唱古詩,邊走邊唱,晚上睡覺前,也總要學背一首或一段古詩文才能入睡。這一早一晚誦讀古詩文成為了生活的習慣,因此,三五分鐘不到的背誦時間對他來說沒有太大的負擔。「我覺得他並沒有什麼天賦,只是先人一步而已」,相比於憧憬誦讀大會上取得好成績,外公更希望張人勻能堅持走國學之路。「我也教他背過《傷仲永》,希望他能引以為戒,繼續努力。」
花甲老人利用網絡技術學經典
67歲的龐紅是中華傳統經典誦讀大賽十強中最年長的選手。他有著自己的絕活——這個年近七旬的老人利用網絡查找製作了《章句集錦》和《名家名句》等資料,原文標上紅色,名家的解釋用綠色,重點要點用上底色,利用各類記號供自己比照學習。龐紅年輕時就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畢業後在企業廣播臺工作。退休後,還參加了街道宣傳團和朗誦班。在龐紅看來,自己從小對文化方面的持續學習讓他能夠在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
通過比賽,他對傳統理念和國學精髓有了深入的了解,對傳統的價值觀念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並將其運用到街道的宣講活動中去。誦讀大會後,龐紅還準備通過培訓班教小朋友朗誦課,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
一個詞社培養3名百強選手
與單槍匹馬學習國學不同的是,市北中學的「水雲間」詞社有著自己的學習「圈子」。2014年市民文化節中華傳統經典誦讀大賽決賽上最終產生了「百強」,其中「水雲間」詞社貢獻了3名百強選手,嚴涵、王俊期又在總決賽中表現優異,最終進入十強。
王俊期告訴記者,媽媽通過唐詩宋詞來教他學說話,「剛剛學會說話,我就學會背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16歲的他已一一讀遍了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二十四史。
王俊期說:「『水雲間』詞社給了我們一個非常自由的空間。我們在相互批評中成長,在點評別人作品的同時也有很多收穫。」
如今「水雲間」詞社創辦已有一年多,共有30多名成員。王俊期介紹,他們平時利用中午時間「相互切磋」,進行古詩詞的研習與創作,將詩詞寫作當作排遣學習壓力的一種方式。除了詩詞、古文,有時候還會寫寫歌詞,希望能用創作來傳承傳統文化。
動動手指,隨時查詢交通違法!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關注騰訊大申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