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都未曾露面的歐弟,接受媒體採訪時,再次提及當年離開《天天向上》,他解釋當初是想要回歸家庭,陪伴孩子才選擇退出,並非外界紛傳的「耍脾氣」、「嫌薪酬低」。
現在再計較當年的真相如何,孰是孰非已無意義。
歐弟從芒果臺的王牌節目《天天向上》出走之後,他自己也歷盡浮浮沉沉,令人嗟嘆的是「綜藝小王子」最後沒有了施展的舞臺,真是造化弄人。
事實上,不僅僅是歐弟,來自臺灣的綜藝咖們,正逐漸消失在綜藝舞臺和內地觀眾的視野中。
臺灣綜藝咖活躍在內地,已經成了一條極具特色的「產業鏈」,但這根鏈條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勢崩塌。
不信的話你可以仔細回想一下,前些年的時候,內地的綜藝節目基本上都被這群人「霸屏」了,拿著遙控器劃拉一圈,不外乎就是這群人在屏幕上蹦躂。
這群綜藝咖比較出圈的包括黃國倫寇乃馨夫婦、蔡康永、小S、陶晶瑩、黃子佼、陳漢典、阿雅,他們都帶著濃鬱的臺灣綜藝標籤,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內地綜藝爭搶的「香餑餑」。
他們的業務能力和綜藝感都很強,這一點沒得挑,但他們身上同樣也有著「致命」的弊端。
在內地的出鏡率變得越來越低,雖仍有上鏡機會,可工作量和關注度明顯降低,面臨著優勢空間被壓縮的窘境。真是應了世事難料這句老話,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把時間軸撥回到千禧年,沒人會質疑臺灣綜藝「龍頭老大」的位置。綜藝節目的興起和蓬勃,催生了寶島娛樂圈中有名的「三王一後」主持天團——張菲、胡瓜、吳宗憲和張小燕。
《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等一批兼具收視和話題的綜藝節目,更是讓臺灣綜藝迎來巔峰。
吳宗憲曾說過:「臺灣這樣一個小地方,有100多個電視臺。而臺灣的電視,又是靠綜藝在撐著。如果沒有了綜藝節目,電視臺也就垮臺了。」
老牌綜藝天王高凌風更是不客氣的說:「臺灣綜藝領先大陸二十年!」
但「盛極而衰」,尤其是近十年間,我們發現大批的臺灣綜藝咖選擇「北上撈金」。其實,出現這種情況,也在情理之中。
與內娛綜藝節目相比,島內綜藝節目的製作費要低得多。就拿大熱的《康熙來說》,一集的製作成本在8000到1萬人民幣左右。這與內娛綜藝一集動輒十幾萬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可即便如此,臺綜仍在壓縮成本,這就意味著可發揮空間受限。由此一來,綜藝圈也在整體「縮水」。而隨著《康熙來了》《國光幫幫幫》等一批節目的完結,臺綜沒落已是不爭的事實。
老牌綜藝落幕,新節目又撐不起綜藝大旗。一大波依附於綜藝節目生活的綜藝咖和通告咖們,不得不紛紛面臨著再就業,甚至是失業現狀。
於是,另闢生路成了必須面臨的抉擇。
《康熙來了》曾做過一期有關明星住宅的節目,藝人「瑤瑤」黃喬歆的住所小到在馬桶上放電磁爐做飯,房間逼仄屬實慘不忍睹。
要知道,瑤瑤已經算是通告藝人中較為大眾所熟知的。然而,通告費依舊只有幾千塊錢。與內娛藝人相比,這個價錢要低上幾倍。
其實,瑤瑤的遭遇和現狀,恰恰是臺灣眾多綜藝咖或通告咖的典型處境。
不同於歌手、演員的影響力,他們被視為島內娛樂圈的底層和邊緣人。節目在縮水,藝人薪酬自然低,兩方陷入惡性循環。
反觀內娛近年來,各類綜藝節目搞得風生水起。機會變多,人人都瞅準了這塊「香餑餑」。在島內綜藝圈沉淪得更快也更徹底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臺灣綜藝咖,開始選擇「北上撈金」。
雖然看似大批機會擺到了臺灣綜藝咖眼前,但並不意味著他們能把握住機會玩得轉。
事實上,大多臺灣綜藝咖們都遇到了「水土不服」的現實打擊。莫說是打開知名度,一炮而紅,許多人往往都在扮演著「打醬油」的角色。
回溯昔日臺綜,從中不難看出,臺綜延續了許多日本綜藝的慣用伎倆。
不管是棚內錄製,還是戶外綜藝,都喜歡借用「大尺度」話題來引起大家的關注。「低俗當幽默」,成了臺綜以及綜藝咖們的慣用伎倆。
難登大雅之堂的話題,常常被他們堂而皇之的放到節目中大談特談。即便是在王牌節目《康熙來了》中,這些話題只是有過之而無及。
曾經被《康熙來了》的觀眾評選為「看到TA,不會轉臺的藝人」第一名的沈玉琳,就在節目中「貢獻」過無數「大尺度」話題。
如果說「栽贓」潘若迪與保姆共同泡澡,氣到潘若迪在錄製現場當場暴走,還算是小兒科的話。
沈玉琳曾在節目中爆料:自己在當製作人時,為追求節目整蠱藝人效果,曾把某位知名女歌手關在狗籠中,當中遊街。此舉直接導致這名歌手,留下心理陰影。
對於內娛觀眾來說,這種無所顧忌的直白言論和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新鮮」的。但並不意味著,大家一笑而過後,還會欣然接受這些套路。
眾所周知,很多臺綜都習慣以調侃嘉賓為主要思路,或者用一些尖銳犀利的問題讓嘉賓難堪,以此來博關注。
提及這一點,就不能不說到小S。「康熙」時期的小S是當代「老娘」風格的「創始人」,她能隨時隨地在嬌羞少女、性感少婦和口吐蓮花的潑婦這三種角色中,自如切換。
而吃男星豆腐,也成了小S的「招牌動作」。從劉德華、吳奇隆,到趙又廷、彭于晏,凡是到訪過《康熙來了》的男嘉賓,幾乎都被小S直接或間接「吃過豆腐」。
求抱、襲胸只有你不敢想的,沒有小S不敢做的。
如果一次是新鮮,兩次是有趣,到了第三次大家看得多了,漸漸地也就開始膩了。這一招,到了《姐姐好餓》的時候終於失靈了。
在《康熙來了》結束後,小S轉戰內地。平臺也奉獻了巨大誠意,可謂是為小S量身打造了《姐姐好餓》這檔節目。
只是沒了蔡康永的小S,就像是逗哏沒了捧哏。造不出段子,沒人能接梗。
小S在節目中依舊延續著自己「色姐姐」的風格。當場吃嘉賓李治廷的「豆腐」,與陳偉霆上演「義大利麵之吻」。
雖然最終的目的,都是要讓整體節目充滿「娛樂性」。只是,追求極致娛樂的結果,就是小S始終丟不掉對「大尺度」的執著,丟不掉吃豆腐、林志玲這兩個討論點。
在首期節目中,小S就再次發揮自己在「康熙」中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逼問嘉賓黃渤「自己和林志玲誰更好」的問題。
一向以情商高聞名的黃渤,在一段看似玩笑,卻也暗含正經的話中,給了小S一個小小的「提醒」。
看著小S的表情,熒幕前的觀眾,也只剩下尷尬了。
作為主打「明星美食八卦類」的訪談節目,小S獨挑大梁的能力始終差強人意。插科打諢似的臺綜主持方式,並不適合內地觀眾的胃口。
節奏亂了、招式老了,觀眾不再買單,想要再掀起水花也是強弩之末。於是結果顯而易見,12期的《姐姐餓了》無疾而終,以豆瓣5.8分慘烈收場,小S轉戰內地的首戰終是告敗。
就像曾經的《流星花園》,大家拜倒在「道明寺」的狂拽酷炫之下,就連當時劇中整蠱「杉菜」的情節,都被視為是「霸道總裁」的標配,深情愛意的表現。
可放到今日,在新版《流星花園》中,「道明寺」將盒飯蓋到女主臉上的情節,早就不是霸總在宣揚自我,而是再明顯不過的不尊重女性的表現。
這也是為何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不再沉溺於霸道總裁、壁咚女主的情節當中。
當大眾開始厭煩一種模式的時候,可不會憐香惜玉地再去給你時間,讓你去意識到問題所在。畢竟,現實很殘酷,每個人都自顧不暇。
時代和語境變了,大家的審美也變了。更何況,低俗和幽默從來就不劃等號。
從前也好,現在也罷,臺綜始終放棄不了「女生靠露,男生靠喊」的綜藝方式。好像女生穿得越清涼,越能給大家提供討論的話題,不管是正面的,還是抨擊的。
瑤瑤曾在節目中坦承:因上節目穿得太保守,慘遭製作人當場責罵。
而男生在節目中,「吵架式」的溝通方法,恨不能大打出手,人們才看得津津有味。作為小S在「康熙」中的「死對頭」,趙正平常常被她調侃到火大,恨不得整集節目中,一半的話都要被「嗶」掉。
有意思嗎?起初看是有意思的,只是時間久了,還是膩了。
加之,既然臺灣的綜藝咖們想要融入內娛環境當中,必然要「入鄉隨俗」。而一向鍾情於百無禁忌的臺灣綜藝咖們,顯然要時刻謹記內娛要求。
面對價值導向,不能使用大尺度話題吸引眼球,成為了眾多臺灣綜藝咖們的困境。
早前蔡康永攜一眾《康熙來了》的綜藝咖們,參加《火星情報局》的錄製。節目現場,看得出沈玉琳、曹西平、瑤瑤等人在竭力營造搞笑氛圍,可細細看來,他們依舊甩不脫臺綜中的習慣。
吹哨子+醜八怪,放在《康熙來了》裡面,就成了曹西平的slogan;可到了《火星情報局》,當他為了搞笑舉例說楊迪「醜八怪」時,就被觀眾批評沒禮貌。
他們的搞笑方式,抖得包袱,內地觀未必能get得到,反而只會感到滿屏尷尬。
近年來,「真人秀」成了眾多綜藝節目中炙手可熱的選項。可這對於習慣了棚內錄製,討論點始終圈禁在幾個固定的話題當中的臺灣藝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綜藝節目,對明星的要求向來很高:有梗、靈活、搞笑,鎮得住場子,互動了觀眾。既不會搶走別人風頭,還能把場面搞熱。
但是能做到如此的,縱觀整個娛樂圈也是屈指可數。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觀眾總是能在各種綜藝節目中,看到李誕、楊迪、沈騰、大張偉等「熟臉」的關係了。
何況,諸如《認真的嘎嘎們》等發掘新人的節目的出現,之前不被重視的綜藝咖們,正在迅速崛起。論人氣、流量,有些甚至直逼一、二線明星。
內娛綜藝市場,本就是「僧多粥少」的現狀。「蛋糕」的大小固定了,人人都想分一口。內娛綜藝市場對臺灣綜藝咖們的需求也小了許多。以前那種隨便講講笑話、搞笑兩句,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復返了。
對於現在的臺灣綜藝咖們來說,最大的恐懼不是市場不再需要他們。而是他們眼睜睜地看著世界在變,但自己卻不知道世界到底是怎麼變化的。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說再見的機會都不給你,可這就是現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