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鄭鋼(上海市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
編輯 | 陳薇
教學反饋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關鍵要素。教學反饋並不是具體的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保障學生持續學習、學習真實發生和評估有效真切的重要手段。
從遊戲的角度理解反饋
要理解反饋的重要性並不難,我們可以從遊戲的視角來洞悉和觀照。現實生活中,不少學生喜歡和沉迷於遊戲,原因在於遊戲設計和工作的獨特機制。無論是《憤怒的小鳥》《光環》,還是《吉他英雄》《俄羅斯方塊》,你會發現,遊戲裡面有充分的及時反饋機制,玩家在遊戲過程中總會得到及時和持續的反饋,獲得恰當的評價。在玩家失敗時,可以立即重新開始,有時甚至在玩家離開的地方重新開始,獲得從反饋和評估中學習的機會。因而,吸引人的遊戲關鍵在於反饋是否及時和持續。
在這兒討論分析遊戲的案例,並不是鼓勵學生一味地玩遊戲,而是從中獲取對於教育和教學的思考,使得我們的學生想迷戀遊戲一樣迷戀課堂。
然而,傳統的教育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教師在課堂上拒絕「失敗」的出現,一旦出現「失誤」,總覺得尷尬和難堪。教師追求的是一氣呵成、行雲流水的教學,希望看到的是完美的課堂,很少將課堂反饋和學生的錯誤作為促進學習深度發生的「支點」。這樣的課堂缺乏考慮學生學習是否真實發生,學生的認知和情意是否真正得以提高。
還有,學生們在剛剛進入小學時成績不錯,到了小學三年級時開始了第一次分化;升入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後,部分學生會出現不及格的現象。北京師範大學何威老師曾說:「那些不及格的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得到的反饋是———不斷學習卻越學越差。事實上,他在高年級階段掌握的知識和素養,相比一年級時都有很大提高。」
課堂反饋不僅有助學生學習,還能有助於教師的自身發展和成長。反饋有助於指導教師回答以下的問題:「我如何知道所需的學習已經發生?」「為了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學習,我可以如何對教學進行調整或者修改?」這樣的過程是教師對於教學反覆反芻和淬鍊的過程,是將教與學不斷串連和對接的過程,對於教師的專業發展的作用顯而易見。
《可見的學習》作者,墨爾本大學教授哈蒂和同伴研究發現了專家型教師的五個主要維度:專家型教師知識深厚,理解他們所教的學科;能夠引導學生學到所需的表層和深層知識;能夠成功地監控學習並提供反饋以幫助學生取得進展;能夠注意更多學習態度方面的因素;還能夠提供其教學對學生學習產生積極作用的確鑿證據。在這五個維度中,第二個和第五個與反饋密切關聯,也就是說,專家型的教師能依據對於學生的了解來建構意義和意義豐富的經驗,並提供有意義、恰當的反饋,從而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隨著教學的推進而逐步進步。
有效反饋的特徵
有效的反饋能使學生學得更快,然而,並非所有的反饋都是有幫助的,並非我們認為的反饋都是有效的反饋。有效反饋具有挑戰性,應該是:
1. 與目標相關:在課堂上,教師要始終清晰教學目標和學生成功的標準在教學中的引領作用,不但使教學活動和教學反饋要體現教學目標,而且,學生也必須理解教學目標,這樣才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與目標有關的教學反饋能夠提供具體的見解,以了解學生是否正在實現目標或需要改變課程,了解學生是否正確地朝著目標前進。
2. 具體和清晰的:有用的反饋提供關於如何更好地朝著目標前進的清晰、具體的細節。學生可以據此改變結果。相比之下,模糊或基於價值觀的陳述,如「做得好」或「不正確」並不能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他們做得好,或者他們應該做些什麼來提高。使用直接或具體描述學生行為如何改變的語言,有助學生確切地知道他們需要做些什麼才能變得更好。
3. 及時的:有效的反饋應該是及時的,教師要在學生完成任務後儘快提供反饋。當學生及時收到反饋時,他們對任務的反應和行為仍然記憶猶新,能夠有時間採取行動並監督和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這將產生最大的影響。「即時」的反饋,本質上能促進師生在課堂上的對話和交流,教師能從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和他們提出的問題中獲得反饋,推動學習者前進。如果學生等待太久才給出反饋,學生可能無法將反饋與行動聯繫起來。
4. 專注於學生的行為改進。反饋應該集中在行為上,體現為技能和能力,而不應該改變一個人的特徵或者個性。一個簡單的分數通常沒有提供如何改進的信息;類似「好」「不好」「有趣」的價值判斷不會告訴學生下次可以做的更好;還有讚美或者表揚聽起來感覺不錯,但是缺乏學生改進的信息和細節。真正的學習反饋是以提供學習效果為唯一目的的信息。反饋的最終目標是向學生提供「你能做得到」的態度。
5. 反饋具有針對性。我們的教室裡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學習者,反饋應該是個性化的,針對的是一個學生或者一小群學生,或者在有效的反饋方法下,獲取的是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信息。有研究者發現:大多數教師的反饋都是針對全班學生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通常對反饋沒有興趣或者不利用反饋,因為他們認為反饋並不適合他們。
用於即時反饋的有趣方法
儘管很多研究者將反饋作為獨立的研究領域,然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反饋並不獨立於教學的某個環節,如導入、新授或者鞏固,而是滲透於整個課堂教學,為持續推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在此介紹若干用於教學活動的反饋方法,教師能夠在某一個活動或者任務結束後即刻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收集學生「到哪兒」的證據。
1. 手勢法
手勢法可以用來評價或展示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程度。學生可以根據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展示手指,從五個手指表示最大理解,到一個手指表示最小理解。這種策略需要所有學生的參與,並允許教師在學生數量較多的情況下即刻檢查理解情況。
2. 響應卡
學生在課堂上同時舉起索引卡、標牌、小白板、磁板或其他物品,以表明他們對老師提出問題的反應。藉助響應卡或者其他工具,教師可以很容易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記下個別學生的反應,同時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
3. 四個角觀點法
這是一個快速和簡單的監測、評估學生理解的方法,此方法還提供了一個允許學生在教室裡運動的機會。老師首先提出問題或陳述一個觀點,然後學生們走到教室的四個角落,表明他們對問題或任務的反應。例如,角落處的選擇可能包括「我非常同意」「我非常不同意」「我有點同意」和「我不確定」。
4. 蘇格拉底式問題研討法
學生們就基本問題、主題或選定的內容互相提問。這些問題引發了一場對話,接著是一系列的回答和其他問題。學生們學習如何提出問題來解決問題,以促進他們自己的討論並達成新的理解。教師可以在旁邊收集關於誰理解和誰不理解的證據,然後有必要改變自我課堂提問和教學的方式,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參與並提供他們理解水平的證據。
5. 3-2-1法
3-2-1法通常用於在一堂課結束後。學生回答和思考他們在一節課後學到了什麼以及還有什麼問題。具體為3個他們從你的課中學到了什麼的收穫;2個他們想知道更多的內容;1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或疑惑。這個方法可以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反思,有助於學習的進行。
6. 入門劵和出門劵法
入門劵和出門劵法可以用於上課開始前和結束時。老師在一節課開始時問一個問題,學生們把他們的答案寫在類似索引卡或紙條的入門劵上。教師用它們來評估對當天課堂中所要學習內容的初步理解,或者作為對前一天課堂理解的簡短總結。教師圍繞著這樣一個事實來設計課程:學生學習的信息將在課程開始時提供,並可用於改進該課程中的教與學。教師設計的問題,使其易於解釋和分析,給自己或學生留出時間分析回答,並相應地調整教學。
出門劵用在教學結束後用於監測和評估學習收穫或效果。一張優質的出門券與課程的目標有關,重點是學生當天應該理解的特定技能或概念。出門劵可以是多項選擇題,簡短答案,甚至是回答一個問題的幾句話。
7. 三種最常見的誤解
要避免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掉坑」,關鍵是要讓學生知道「坑」在哪兒。」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關於所教內容的常見或者可預見的三種誤解、錯誤,詢問學生是否同意,並解釋原因。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常見錯誤,並介紹如何糾正或解決這些錯誤。關於什麼是錯誤或者錯誤在何處發生有助於學生獲得對學習更大的理解和成功,變得更加自我導向。
來自中國教育服務中心培訓中心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