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述吾之鄉者,不可以述天下。」司徒亮說。在赤坎土生土長,以及13年對開平司徒氏事務的管理,司徒亮對赤坎古鎮和司徒氏族有著外人難以描述的感情。司徒亮從1995年至今,一直在司徒氏圖書館任管委會主任和館長。說起赤坎古鎮,他滔滔不絕,說起司徒氏族,他如數家珍,清瘦的面容也顯得神採奕奕。
赤坎古鎮的故事:兩氏族進行激烈而有益的比拼
司徒亮說,開平赤坎古鎮的魅力,不僅因她曾是開平的中心以及其精美的西洋建築,最吸引人的,還是司徒氏和關氏激烈而有益的比拼,這種現象,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小鎮都是罕見的。
司徒亮說,赤坎古鎮南依百足山,身繞潭江帶,地理位置優越,曾經非常繁華。赤坎在上個世紀初就開始通郵,上世紀20年代就開始通電、通汽車、通電話電報,有火船直達廣州、香港、澳門等地,商人云集,銀號、金銀鋪極其興旺,娛樂業、青樓業比較發達。現在古鎮上讓人嘆為觀止的沿江騎樓等結構堅固、造型精美的建築,就是上世紀20至30年代,開平的歸僑從國外運回建材興建起來的。在這樣一個繁榮而開放的城市裡,司徒氏和關氏這兩大主姓都有眾多華僑,名流輩出,因此相互攀比,競爭激烈。雖然互相較勁,但關姓和司徒姓的華僑都熱心家鄉建設,並且認識到要振興中華,必須發展文化教育、廣開民智的道理,因此,1925年司徒氏建立了一個圖書館,過了幾年,關氏也建了一個,如今這兩個圖書館對任何人都免費開放。此外,司徒氏的中華基督教長老會赤坎禮拜堂和關氏的中華基督教堂循道會禮拜、司徒氏的開平縣立中學科(現在的開平一中)和關氏的僑聯中學、司徒氏的《教倫月報》和關氏的《光裕月刊》等等,都是這種競爭的產物。司徒亮強調說:「司徒氏和關氏之間的這種競爭是良性的,是非常有益的,造福了一方鄉眾。」
司徒氏的故事:人才輩出的姓氏奇葩
司徒亮對「根」的傳承有著深厚的情結,為此,他還特別到河北、河南一帶尋根問祖。司徒亮說:「司徒氏是『以官為氏』的,『系自唐虞』,注重『教以人倫』,也因此,司徒氏族人才輩出,可算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個奇葩。」
說起開平司徒氏近現代的名人和取得的成就,司徒亮總是感到很自豪,對於這些「家珍」,他娓娓道來。司徒亮說,由於歷史條件和經濟因素的影響,開平司徒氏中出現了不少傑出的華僑人物,如1993年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華僑華人詞典》中,就選入了美洲僑領司徒美堂、畫家司徒喬、香港企業家司徒輝、電影藝術家司徒慧敏、教育家司徒贊等。此外,還有與馮如一起製造飛機和成功試飛的司徒璧如、我國第一位萬噸輪的設計者和我國第一位小提琴製造家司徒夢巖、一代畫家名師司徒奇、香港中文大學設計者司徒惠……
司徒亮還說:「今年是美洲僑領司徒美堂140周年誕辰。他是一個時代的傳奇,江門是中國第一僑鄉,司徒美堂就是第一僑鄉的靈魂。」司徒亮介紹說,說司徒美堂是一個時代的傳奇,是愛國僑領的典範,一點不虛。司徒美堂1868年4月3日生於開平赤坎中股滘堤洲牛路裡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12歲遠渡重洋到美國謀生,並成為美國『洪門大佬』。他在美國紐約成立『安良總堂』,當時的法律顧問是後來的兩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和羅斯福。後來,他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促使美國廢除了排華條約。他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香港淪陷時,日本人強迫他出任維持會長被他拒絕。蔣介石夫婦對他畢恭畢敬,到訪必迎,出則親自攙扶到門外。他目睹了國民黨的腐敗和大後方民眾的困苦,對國民黨感到極為失望,公開聲明擁護中國共產黨,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熱情歡迎。1955年5月8日,89歲的司徒美堂因腦溢血在北京與世長辭,周恩來親自主持公祭大會,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司徒亮感嘆:試問,當時整個世界上,還有哪個華僑能像司徒美堂一樣富有傳奇色彩和愛國精神?
在司徒亮及司徒族人的努力下,開平司徒氏名人的照片和資料得到一一搜集和整理,這些圖片有的貼在司徒氏圖書館內,有的編成書冊供人查閱。此外,不少遍布世界的開平司徒文化名人的真品,也能在司徒氏圖書館內看到。
自己的故事:願做內外鄉訊的「橋梁」
司徒亮1934年出生於赤坎鎮蓮溪村,是一名華僑子弟,父親旅居菲律賓。上世紀50年代,司徒亮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地理系。1995年,他從開平教倫中學教導主任的職務上退下來後,開始擔任司徒氏圖書館管委會主任和館長,一做就是13年。
司徒亮剛到司徒氏圖書館工作時,每月的收入是100元,直到現在,他的月薪也才400元。「司徒氏圖書館是民辦的公益事業,國家沒有經費補助,但讀者來借書或者閱讀一概不收費,我們只能更好地服務僑胞,才能籌集資金開展工作。」司徒亮說,他接手該館的管理工作後,經費從1995年的23萬元,累積到1996年的110多萬元,並且館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還在圖書館的兩邊建起了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的副樓。最振奮人心的是,他們籌措興建起南樓七烈士就義紀念園,將革命烈士的故事加以發揚,還編輯出版了《司徒氏人文資料特輯》一、二、三輯,司徒美堂紀念專輯、南樓抗日56周年紀念冊特輯、《南樓抗戰記》再版等。司徒亮說:「通過這些工作,我們不僅能為任何一個從海外歸來的司徒氏的後人找到親人,還能把鄉訊傳到海內外。」
館務蒸蒸日上,司徒亮卻因每天為館務操心勞力,四處奔走而患上了胃病。司徒亮的老伴曾中風臥床,左手癱瘓,每次忙完回到家裡,他還要買菜煮飯,照顧中風的老伴。2005年5月,司徒亮到加拿大參加第六屆世界鳳倫(薛司徒)宗親聯誼大會,旅加司徒宗親盛情邀請他遍遊加拿大,但他放心不下家中患病的妻子,惦記圖書館的事務,會後,就匆匆趕回來了。
為了讓氏族內的年輕人得到鍛鍊的機會,也為了更好地照顧患病的妻子,司徒亮曾向圖書館管委會提出辭職,但被拒絕了,反對最強烈的是圖書館管委會名譽主任、《教倫月報》顧問司徒丙鶴。司徒丙鶴說:「做什麼事都會遇到困難的。我現在80多歲了,還在關心支持圖書館工作,你才70多歲,怎麼能不幹?」
「面對宗親們的熱情和信任,我別無選擇,就讓我繼續做一座溝通內外鄉迅的橋梁吧。」司徒亮說。(陳若嬋 方忠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