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則新聞幾乎同時佔據了媒體版面。分別是——
陝西寶雞新規:「領取結婚證時都應無償獻血一次」
浙江浦江新規:「父母獻血孩子能中考加分」
看這條新聞前,晚報君不禁想到之前做過一次【是什麼讓救命藥淪入黑市】(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中就有提到,由於國家管控,一些有償獻血逐漸在國內銷聲匿跡。然而大家無償獻血的積極性又不高。導致原來市場定價很低的血液製品藥物有價無市,最終在黑市賣得奇貴。
如今的這兩條政策,倒像是地方政府在變相以有償的方式促使人們去獻血。這究竟發生了什麼?還是隨晚報君一起往下看吧。
浙江浦江縣出臺政策,家長獻血,子女中考可加分。獻血4000毫升加1分,6000毫升加2分,超過8000毫升加3分。
晚報君粗略算了一下,一次最多400毫升,半年一次,8000毫升要用10年,從中考往回算一下,大概孩子出生之後就該去準備了。
這畫面太美,實在不敢想呢。
不知道以後捐獻器官會不會也可以加分,這樣咱們就還是把腎留著,加分比買iPhone更值當啊。以前為孩子可以砸鍋賣鐵,現在可能要割肉抽血了。
想出這條政策的人,你給我10年獻8000毫升血先。
唉!編這種鬧心的新聞,真來氣!!
晚報君的小夥伴和網友們一齊吐槽開了——
玉紅塵:最快10年才能獻血8000ml,才能加3分,再愚笨的孩子花10年時間額應該能多考3分吧?可憐的父母完全沒必要追趕附和政府獻血加分政策。
張姣姣:無償獻血作為一種公益活動,不應摻攪利益的雜質,而是要讓它的每一根血管和毛孔裡都保持著純淨。
劉曦:浦江市這一政策,將愛心「明碼標價」,放到天枰上去稱,無異於在給「社會公德」打臉。
莫小哀:這個政策非常精準的抓住了家長愛子心切的本能,以緩解血荒。可實際上,這還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更何況還可能使得獻血變成一條灰色「產業鏈」。
何夢琴:中考本身應該就是所有學生自身實力的較量,而不是牽涉到所有學生父母的利益。我們知道,患有某些身體疾病的人群不適合獻血,難道這些家長的子女就要為此付出比其他同學少幾分的代價?
話說回來,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國內目前存在用血荒。無償獻血的節點是1998年的《獻血法》。
許多人獻血的一個重大理由是自己和親人用血方便,依據正是這部法律。然而,這個中國大陸司空見慣的常識在其它國家和地區是沒有的。該法條是當年專門修訂,為鼓勵大家無償獻血放的「大招。」「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裡這麼說——有些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和有些地方、部門提出,為推動無償獻血制度的建立,建議對無償獻血的公民及其親屬優惠用血。因此,建議將草案第十四條修改為:「公民臨床用血時,只交付用於血液的採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具體收費標準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物價管理部門制定。」「無償獻血者臨床需要用血時,免交前款規定的費用;無償獻血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臨床需要用血時,可以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免交或者減交前款規定的費用。」
所以,中國的獻血率低位徘徊,全球中下水平中國的獻血率11年是8.7‰,13年是9.4‰,雖有進步,可也不足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10‰這個及格線。本專題提到的寶雞與浦江也是因為獻血率很差才想出來的激勵辦法。
優惠措施因為實施不力而弄巧成拙是一個重要原因,和下文會分析的別的緣故一起,造成了下面這幅圖景:
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顯示中國的獻血率在全球屬於中下
什麼樣的促進措施都比不上安全感三個字先來看一則病毒式傳播的謠言——《為什麼醫生都不獻血?》前幾天,臺灣血液基金會的網站上載了這麼一篇文章:《網絡謠言[為什麼醫生都不捐血?]貼文釋疑》,開門見山地指出,這篇目前在臺灣被傳播的謠言原產地是大陸。
在2010、2011血荒開始湧現的這兩年,這篇文章在中國大陸的網絡上瘋狂傳播,截取一些內容如下:
「一位有良心的老醫生為你揭開獻血驚人內幕:我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不得不為我的朋友們告知這一事實,耐心看完,你會心寒。最近關於無償獻血無損於身體的謬論鋪天蓋地,作為一個普通的醫務工作者,我有義務做一個合理的解釋。」
「獻血對人體的危害大致有六點:1. 獻血造成的血管破損是終身無法修復的。由於獻血造成的血管創傷在發生不可知的外力擠壓下,有可能造成血管破裂……」
文章一開始表明作者有個「專業身份」,是作為「業界良心」來爆料,很容易博得好奇心和信任感。然而該文漏洞百出,到了後面說獻血「危害」的時候,相當搞笑,如果獻血造成血管破損無法修補,那麼打針輸液就是洪水猛獸,人人都該自危了。
考察源頭,最早是2005年在一個網絡社區上發表的一篇網帖,當時也有一些人質疑作者。而查詢其發言記錄,經常是《中國人,別再自賤下去》這樣聳人聽聞的主題。這麼一份被炮製出來的所謂「揭黑稿」,卻在貼吧、論壇、播客、微博一傳很多年,九年後還漂洋過海去了對岸。
這樣一則網帖被包裝成《為什麼醫生都不獻血?》後流傳極廣
謠言反應現實:人們普遍對獻血有三大不安全感為什麼人們會信謠言,即使這個謠言看起來荒誕不羈?美國心理學家G·奧爾波特和L·波斯特曼合著的《謠言心理學》給出了答案:謠言其實是一種完全的主觀情感狀態的投射。有些人相信謠言是因為自己對社會現實的憤怒,有些人則是逃避自己的內疚感,還有人是抱著恐懼之心……所以,與其說人們被騙了,不如說人們受到自己的認知、情緒的牽引。而心理實驗也指出,其實事實並不重要,只要謠言符合人的「口味」就會被接受。有個關於謠言的傳播公式:「重要性×模糊性」。一個謠言對人們越是重要,而人們對事件的了解又越是模糊時,很容易為人所相信。
回到獻血本身,基本上,這些年來關於獻血,人們充滿三方面的不安全或者不確定感:第一,不信任獻血的安全性,怕得傳染病;第二,不信任獻血能帶來好處,尤其是發現自己獻了血,用血還是麻煩時;其三,不信任血液的去向,不夠透明,怕自己的鮮血為別人牟利。有了這樣的現實語境,難怪很多人那麼輕易接受、傳播這條「獻血謠言」。獻血既重大,人們的疑問也並不清晰。這也是大家為何不敢獻血的根源。肯定有人怕疼或者怕影響身體,不過這個因素在近些年來一些調查中並不高。看看每當危急時刻,人們挽袖獻愛心的熱血會知道,樂於奉獻的人很多,這時巨大的感同身受戰勝了不安全感。
繼續搞看上去很美的鼓勵無助於增加安全感,相反還可能有反作用領結婚證、駕駛證、畢業證之前鼓勵獻血,是和國際接軌的。寶雞的官方解釋稱,駕駛員屬於高風險職業,倡導讓他們無償獻血,一來是讓這些即將駕車行駛的人群建立社會責任感,安全駕駛。另外,無償獻血後對駕駛車輛的人群在意外發生後用血也是一種保障。領取結婚證的新婚夫婦,預示著已經成家立業,無償獻血也是讓他們能為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也考慮到用血保障的因素。這和日本倡導青年在成人式時獻血,美國、英國鼓勵在領取駕照的時候考慮器官捐贈差不多。
但是,現實語境又是另一回事。儘管中考加分、領證先獻血都是倡導性措施,不過確實讓人擔心會在執行過程中走樣變為強制性的。甚至興起一條「產業鏈」,「血頭」組織人來冒名有償獻血,威脅到血液質量。目前的「互助獻血」等鼓勵措施就這麼走樣了,它指的是在緊急需要用血的時候,家屬去獻血來置換用血。有一些「血販子」專門勾結內部人士做這個,組織了一批人冒充家屬,收取不錯的報酬去「獻血」。「血販子」甚至還有一些手段來讓本來不合格的血液通過檢測,這樣的方式真是不安全、太危險。之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推廣了這麼多年的無償獻血,正是因為有償獻血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造成過巨大的公共安全問題,例如日本上個世紀60年代的肝炎等,無償是最安全的方式。可偽「互助」何嘗不是變相有償?
要建設民眾的獻血安全感,先得守承諾、樹榜樣細微到獻血站的設計、工作人員的態度、對謠言的回應水平都能夠增加人們的安全感。而最重要的還是信守諾言與樹立榜樣。以前者來說,「獻血者免費用血」措施是獨創,這麼多年來已經深入人心。既然98年立法時給予了這樣的期許,確實該堅決執行,讓大家感受到用血的便利。
樹立榜樣也很重要。《中國都是誰在獻血?》這個專題早指出,學生和進城務工人員是中國獻血的主力軍,而《獻血法》中,「國家工作人員」是「鼓勵率先獻血」的第一位,要「為樹立社會新風尚作表率」。不妨去倡導這個群體做出真正的示範效應。
而要做到以上這些,特別是前者,必須有制度性的保障,承認異地用血這樣的措施都是需要《獻血法》支持的。不少有識之士都呼籲這部16年前的3000字法律是該與時俱進地修一修了。
臺灣地區的獻血宣傳活動,許多友好的精心設計都能增進大家對獻血的了解,克服對未知的恐懼
結語不論用哪種理念去鼓勵人們獻血,倘若給不了最基本的安全感,都談不上對榮譽的追求、對精神的滿足。而一旦變相有償獻血的口子開了,會帶來巨大的公共健康隱患。
文丨張夢 張姣姣 莫小哀 劉曦 何夢琴
編輯丨牧歌 張夢
參考文獻 騰訊《新聞哥》 《今日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