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高考志願填報
廣東高考考生填報志願的時間僅剩下最後兩三天,現在仍有一些考生和家長猶豫不決,舉棋難定。
高校新開設專業和傳統的專業如何選擇?該從哪些方面去考察高校和專業的辦學實力?不少考生現在並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又該怎樣確定報考院校和專業?昨日,記者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廣州大學招生辦主任伍建芬。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霞虹
兼顧新興專業和傳統專業
現在,各高校每年都新增一些專業。伍建芬說,這些專業都是對接國家經濟發展新需要、對接新興產業人才需要而設置的。近兩年,新增數量最多的專業有「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機器人工程」「網絡空間安全」「智能製造工程」「生物醫藥」「材料科學與工程」等。這些新專業是出於加快與數字經濟產業鏈相關的「新工科」專業布局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布局考慮,就業前景也應是不可估量的,因而受到社會關注和考生報考追捧,專業錄取分數不斷攀升。
不過,伍建芬也指出,在關注新興專業的同時,建議考生也兼顧報考傳統專業。她說,對於傳統專業,很多高校都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方式上做了調整,不斷加強專業內涵建設,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中,傳統專業仍是大多數。傳統專業以深厚的學科力量作為支撐,有著較高水平的建設成果,培養的專業人才在國家建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她表示,現在國家大力支持新基建行業的發展,需要與眾多傳統專業密切相關的大量人才,考生在選擇專業時就可以考慮與新基建有關的傳統專業,如土木類、交通工程等;還有一些會計學、學前教育、護理等「傳統專業」的人才,依舊稀缺。
「考生在報考時,不要一味『求新』,還應遵循『考生自身特點+院校和專業綜合實力+職業發展平臺及前景』的填報原則,綜合考量。」伍建芬說,以廣州大學為例,該校近年也在加快專業結構的優化,新增一批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的本科專業,在傳統專業上更注重的是做精做優,打造一流專業集群,理工科領域傳統的土木工程、數學和統計學實力強大,人文社科領域的教育學、工商管理學、法學、漢語言文學、廣播電視編導等也是其傳統優勢專業。
分數不是填報專業的唯一參考
不少考生和家長都認為專業錄取分數高,該專業就一定好。對此,伍建芬指出,專業錄取分數的確反映了考生的追捧熱度,但在專業填報時,分數不是唯一參考。考生填報志願,更應了解專業實力。
專業實力要從院校相關學科實力、師資力量水平、專業建設特色、人才培養定位、科學研究成果、學習課程構建、學生學習獲獎、就業前景出路等方面綜合考量。
伍建芬說,當前高校都把專業建設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龍頭來抓,依據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符合、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與省市戰略規劃相吻合、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對學校建設發展的「貢獻度」、專業建設基礎及教學質量水平、近年招生和就業質量等五個參數,來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專業建設。她說,每個院校總有一些優勢特色專業,考生在填報前可以考慮比較,選擇更適合自己的。
2019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出《關於公布2019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的通知》,認定首批405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確定6210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伍建芬說,這是引導各高校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提升專業實力的風向標。「能夠入選的都是各高校的實力專業,也是考生可以填報的參考依據。」
職業規劃從專業起步
現在有不少考生還不是很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職業規劃,因此,總是難以確定自己的志願。在這種情況下,怎麼選擇?伍建芬給出三條建議:
第一,選定綜合實力較強的院校。她說,院校之間的綜合實力是有差距的,這對人才培養、學歷提升、就業出路會帶來影響,選擇相對更好的平臺更有利於學習和發展。
第二,緊跟國家經濟發展政策來選專業,根據社會需要確定自身發展的方向。她說,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對各類人才需求、對新興產業人才需求較大,考生根據這些來選擇專業,可與國家社會發展同向。
第三,關注自己的學習興趣和特長來初選專業,讓入學後更快適應,更有興趣學習。她說,職業規劃更多是從專業學習起步的,學生入學後通過深入了解專業,逐步規劃自己的人生發展或者調整原有的發展方向。
「大學學習其實不僅是專業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提升、思維能力培養,是一種素質教育,鍛鍊的是今後職業發展的能力。」伍建芬特別強調,「高校也還有轉專業、輔修雙學位、第二學士學位,甚至跨專業考研的機會。進入大學後,多多積累專業知識,參加競賽活動,鍛鍊提升自己,才能為就業增加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