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盛(1516—1555),字仲芳,號椒山,直隸容城人(今河北雄安新區北河照村)。幼年失母,《明史》載:「庶母妒,使牧牛。繼盛經裡塾,睹裡中兒讀書,心好之。因語見,請得從塾師學。兄曰:『若幼,何學?』繼盛曰:『幼者工牧牛,乃不任學耶?』兄言於父,聽之學,然牧不廢也。年十三歲,始得從師學。家貧,益自刻厲。」[1]嘉靖二十六年(1547),登進士第,初任南京吏部主事,師從南京吏部尚書韓邦奇,後官兵部員外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疏力劾嚴嵩「五奸十大罪」,遭誣陷下獄。獄中備經拷打,自挽絕筆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嘉靖三十四年(1555)再遭嚴嵩陷害而亡,年僅四十。臨刑前作詩:「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天王自聖明,製作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天下相互涕泣,傳頌此詩。
作為明代著名的諫臣,楊繼盛忠肝義膽、憂國憂民、視死如歸的浩然之氣為世人所敬仰,但作為明代中期重要的書家代表,楊繼盛的書法成就為高貴的氣節所掩蓋,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其上疏彈劾奸臣嚴嵩時不畏權臣的大義凜然,而忘卻了其不凡的書學成就。
一、楊繼盛書法的風格(一)楷書:源於晉唐,中正平和《楊繼盛遺書》現存河北雄安新區容城縣國家檔案館,為河北省首批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的珍貴文獻資料。《楊繼盛遺書》為墨跡紙本,縱高31釐米,橫長435釐米,楷書,字徑1釐米左右,此遺書為楊繼盛慷慨就義前為妻兒所書,分別為湖藍紙本《諭賢妻張貞》和米黃紙本《諭應尾應箕兩兒》兩部分。全文共145行,約3 000餘字。《楊繼盛遺書》及後世題跋形成於1555年至1935年,共126個題跋,人們熟知的劉墉、紀曉嵐、帝師翁同龢、陳寶琛、袁世凱、徐世昌、嚴修等均有親筆題詞,是研究楊繼盛書法的珍貴文獻。
齊振林在《楊繼盛遺書》後跋中論述其書法特點:「從書肆得影本,鋒嚴意密,氣深穩振腕,赲筆團挾風霜,如錐畫沙,瘦而渾珍,同拱壁三十年不使蠧魚。」[2]在科舉考試的時代背景之下,楊繼盛楷書不可避免地受到「臺閣體」書風的影響,但是其楷書汲取了二王父子楷書和黃山谷楷書的特點,點畫舒展,自然輕盈,運筆從容,張弛有度,點畫飽滿圓潤,結體寬綽靈動,一任自然(見圖1)。楷書風格不落俗套實屬不易,由此可知楊繼盛在學書過程中善學求變,活學善用。
圖1 《楊繼盛遺書》局部
(二)行書:取法唐宋,寬博正大從存世數量可觀的行書作品可知,楊繼盛對於行書的臨習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其行書的書風來源主要有顏真卿、米芾、李北海等,博學約取,與古為徒。其臨摹和創作,不為古人技法所圄,不因個別點畫得失而畏首畏尾,用筆流暢,從容不迫,氣息貫通。
1.行書臨摹作品
(1)節臨顏真卿《爭座位帖》
顏真卿《爭座位帖》是因其不滿奸臣的跋扈驕橫而奮筆直書的書法作品,通篇正直剛烈之氣躍然紙上,筆勢酣暢,勁挺豁達,字裡行間橫溢著粲然忠義之氣。楊繼盛臨本展示了顏體書法點畫「外拓」、用筆篆籀氣息濃厚、結體寬博的特點。楊繼盛在臨寫過程中信手自書,中鋒用筆為主,以篆籀筆法書寫,把原帖中情感憤發的狀態和頓挫鬱屈的書寫情感轉化為輕鬆靈動的用筆姿態。
原帖為刻帖本,在臨摹過程中如何把握原帖的金石味與草稿的書卷氣息的關係最為關鍵。楊繼盛臨摹用筆以中鋒行筆為主,充分展示點畫的厚重感與金石氣(見圖2)。在用筆上,強化運筆的節奏感,線條變化跌宕起伏且富有彈性。在筆法上,篆籀入行,以圓代方,保持顏真卿行書的篆籀氣息,深得中鋒用筆之妙,點畫渾厚。其在書寫過程中適當加入細線與小字,加強書寫感與流暢性,通過篆籀筆法表現線條的輕重變化,力透紙背,筆筆精妙,氣息恣肆而不逾法度。線條力能扛鼎、生動奇崛,極具書卷氣息。字形結構上,輕重大小變化、疏密轉化、欹正相生,收放自然,形態豐富。字與字或連或斷,無論連與斷,都上下相承,關係緊密。在章法上,顏真卿《爭座位帖》布局精妙,結體開張,收放、大小、欹正、粗細、濃淡等多種變化,並且中軸線左右擺動,楊繼盛臨作在結體上與顏體的開張疏朗有相似之處,但他融入個人審美追求,骨架寬闊,氣勢雄渾。楊繼盛在臨習時省略原帖的塗改,整體氣息更為順暢。
圖2 楊繼盛臨《爭座位帖》
(2)節臨米芾《蜀素帖》
米芾《蜀素帖》書風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度,欹正相生。正如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中論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3]楊繼盛臨本融入了個人的理解,若以臨摹的狀態和相似度而言,可界定為「意臨」之作。在用筆上弱化米字的粗細對比,線條更為飽滿厚實,結體更為端正,減少原帖的欹正關係。在章法上,加大字間距,作品的氣息更為疏朗活脫。楊繼盛在弱化米芾「風檣陣馬」書風特點的同時加入了草書字法,這樣不僅避免了氣息靡弱的缺點,還使更改後的字法上下氣息更加連貫,如「清」「茱」「千」「有」等字(見圖 3)。加入草法的位置大多為原帖塊面較重,筆畫較多,更改字法後上下氣息更加連貫。
圖3 楊繼盛臨《蜀素貼》
(3)節臨李北海《雲麾將軍碑》
李北海《雲麾將軍碑》以行書入碑,可謂碑之變格,書法瘦勁,凜然有勢,結字取勢縱長,奇宕流暢,其頓挫起伏奕奕動人,顧盼有神。楊繼盛臨《雲麾將軍碑》現存鎮江市博物館(見圖4)。楊繼盛《雲麾將軍碑》臨本崑山俞允文跋語:「此諫臣椒山楊先生早年臨池也,筆力英毅若可扛鼎。」(見圖5)可知此臨本雖為楊繼盛早年臨摹書作,但在用筆、結體、章法上已體現出較高的駕馭能力。臨本後跋白鎔高度讚譽(見圖6):
圖4 楊繼盛臨《雲麾將軍碑》局部
圖5 俞允文跋語
圖6 白鎔跋語
休園春晝清且閒,有客攜篋來雲關。啟篋出書眎題識,作者忠諫楊椒山。盥手肅容敬展卷,嚴嚴氣象流行間。公本不以書名著,即論書亦平原顏。雲麾臨本乃少作,捥力直與北海班。虎賁貌似尚起敬,況系手跡精神含。藏諸焦阜洵得所,海天浩瀚江潺湲。期與名山共千古,非比玉帶留精藍。我知此卷藏弆處,馮夷日日來朝參。見公遺書悲公遇,流襟涕淚空潸潸。鄉後學白鎔。
唐代書法家李陽冰對李北海書法高度評價,稱其為「書中仙手」。李北海書法特點:在用筆上,力能扛鼎,瀰漫全篇。在造型上,左低右高,斜向取勢,整體氣息略帶北朝碑刻的金石氣息。楊繼盛臨本神貌在不即不離之間,行筆速度稍快,筆力英邁雄健,結體平和富於變化。同時淡化結體的傾斜感,弱化了李北海書法的險峻崔嵬之美,強化書寫感,用筆更為流暢從容,不激不厲。
2.行書創作作品
楊繼盛行書創作作品書風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草稿、手札,此類作品為日常書寫或抄錄的手稿、公文、年譜等,用筆輕鬆,點畫圓勁,結體開張,章法一任自然,取法顏真卿書風;另一類為詩詞作品類,作品書寫內容為自作詩或歷代詩選,用筆剛勁,結體平穩,章法開闔有度,主要取法米芾、李北海。
(1)草稿、手札類:《自書年譜》《謫所詩文稿墨跡》
楊繼盛《自書年譜》卷,現藏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此卷歷經450餘年的水火之災、兵燹之厄,除略有磨損,裝裱一二處開裂外,至今仍楮墨完好,藏於一個長43.6釐米、寬11.5釐米、高11.3釐米的樟木盒內,面板鐫刻楷書「楊忠愍公自書年譜」8字。包首楷書題籤「楊忠愍公自書年譜」。引首為熊枚題「一生坎壈」,託尾有潘應椿等人題跋。本幅為紙本,縱19.5釐米,橫1 202釐米,共10 945字(見圖7)。《自書年譜》為楊繼盛在獄中就義前所書,主要目的是「日後墓誌之用」。文中記錄了楊繼盛生平事跡,具有重要的文獻及藝術價值。
圖7 《自書年譜》
書法創作的最佳狀態是直抒胸臆,《自書年譜》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書寫,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範。潘應椿在《自書年譜》跋云:「公則不惟《兩疏》為當時海內傳誦,即今《遺囑》《年譜》諸稿草直與顏魯公《爭座位》《祭侄文》各帖同寶,嗚呼!此可以思矣。」[4]陳振濂在《書法美學》書中論述「書法與情感之關係」:「《祭侄文稿》是一篇驚天地動鬼神、感慨萬分的蓋世傑作,飽蘸著顏真卿血淚的筆觸的跳動和情感的噴發,在古來書法中允推首要。」[5]《自書年譜》同為草稿隨性而成,一絲不苟卻毫無矯揉造作之態,情感的起伏跳蕩一任自然,因而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張力與厚度,無疑給觀賞者帶來震撼,以至於無暇再去顧及形式構成的表象。
《謫所詩文稿墨跡》是楊繼盛被貶臨洮謫所詩文稿,分別為:《開煤山稿》《哀商中丞稿》《謫所苦雨述懷》《元旦有感》(見圖8)和《與王繼津書》。《謫所詩文稿墨跡》為四幅手稿裝裱為一手卷,引首有伊秉綬於嘉慶十一年(1806)所題「永鎮焦山」四字。此幅作品中有蔡元培、胡元使、袁克文、陶澍等文化名流的觀跋。從中可知《謫所詩文稿墨跡》為阮芸臺(阮元)得之藏於焦山,供後人觀拜之用。此四幅手稿書風平和,用筆瀟灑,筆力雄健,情感激蕩,為其極具代表的手稿小行書作品。此類草稿、手札作品可以明顯窺探到顏真卿行書的痕跡,在用筆、結體、章法上與顏真卿行書如出一轍(見表1)。
圖8 《謫所詩文稿墨跡》其一
表1 楊繼盛《自書年譜》《謫所詩文稿墨跡》與顏真卿《爭座位帖》《祭侄文稿》單字比較
(2)詩詞創作類:《自作詩》(見圖 9)、《趙彥昭詩軸》(見圖 10)
圖9 《自作詩》
圖10 《趙彥昭詩軸》
楊繼盛行書創作作品風格主要取法李北海、米芾,尤其是在字法上神肖酷似(見表2)。用筆靈活多變,方圓並用,精微傳神,點畫清剛有力,起承轉合處,皆有法度。線條渾勁有力,中鋒及顫筆的交替使用,使線條有一種外柔內剛的韌勁。在結構上,注意疏密與開合的運用,疏朗又不失法度。結體富有張力,字形平和,平正中蘊含著險絕之勢,細觀可見其匠心獨運之處。在字形的處理上,以連帶較少的行書為主,結字具有平穩、安靜、敦厚之感,而其中輔之以草書或筆畫映帶較多的行書,形成一種襯託關係,使得整體穩定中帶有一股動勢,增強了作品的對比度,整體上形成了動靜結合、揖讓有度的風格基調。在章法上大小錯落,極富變化,縱覽全詩,暢快淋漓,楊繼盛把滿腔的激情賦於筆端,更是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雄渾有力,筆勢雄奇,使人賞心悅目,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表2 楊繼盛詩詞類作品《自作詩》《趙彥昭詩軸》等與米芾《蜀素帖》、李北海《雲麾將軍碑》單字比較
二、楊繼盛書法風格的形成(一)社會影響:與古為徒,自出機杼中國書法的產生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實用,一個是娛樂。「實用包括日常書寫,如科考考生的考試書寫(像臺閣體、館閣體)、史官的記事,官員起草的奏章和公文、文人撰寫詩文以及生活中的書信交往等等;娛樂則有文官和文人在休閒時以書寫作為一種消遣,或獨於書齋,或同好雅集」[6]。從某種程度上說,書法是為考試而準備的,因此「臺閣體」書法應運而生,其特點為「烏、方、光、大」。楊繼盛書法啟蒙時期,自然也無法擺脫時代的特徵。俞樾在《春在堂隨筆》中論述:「餘自幼不習小楷書,而故事殿廷考試,尤以字體為重。道光三十年,餘中進士,保和殿複試,獲在第一,人皆疑焉。」[7]楊繼盛接受傳統的禮學教育,又在國子監受過嚴格的訓練,他的小楷書風自然會受到「臺閣體」的影響。
明中期開始,書壇狀況有所改觀,在古典主義潮流的推動下,文人士大夫「以古典主義為立足點,『文必秦漢,詩必盛唐』」[8]。楊繼盛也同樣認識到「臺閣體」書法的弊端,其書風有了明顯的改觀,有了明確的取法出處,與古為徒,開始精研古人的書法名作,並試著推陳出新,自抒新意。從《楊繼盛遺書》中可窺其紮實的楷書功底,洋洋灑灑三千餘字,一氣呵成,氣息貫通。從取法角度而言主要來源於二王、黃山谷,楷書點畫精緻,結體端莊,章法疏朗。行書主要取法顏真卿、米芾、李北海等,存世臨摹作品有《蜀素貼》《米芾漢十八侯銘》《雲麾將軍碑》《爭座位帖》等,其行書作品有《趙彥昭詩軸》《過渭源》《言志詩》《逢賈島》等。其行書取法乎上,書風寬博正大,瀟灑飄逸,點畫欹正相生,結體收放有度,章法一氣呵成,不拘小節。
(二)書法觀念:取法乎上,推陳出新學書者的第一要義往往是明源流,貴取法乎上。楊繼盛取法正統,其手札類書法作品師法顏真卿,詩詞類作品取法李北海和米芾。可謂取法乎上,以經典法帖作為臨習取法對象,免去了誤入歧途之虞,初學便站在了一個較高的平臺上。在筆法、結體上又不斷借鑑古人,創作理念上又融入了個人審美情趣,正如朱和羹《臨池心解》云:「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切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規形似也。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於用意入神,全不領會。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神味者無窮。」[9]733楊繼盛取法古人不僅學會了與古為徒,還學會了變通運用,加入個人的理念,推陳出新,這是他書法造詣日漸精深的主要原因。
(三)比德傳統:字如其人,以書傳人書者,如也。在欣賞楊繼盛書法的同時,自然聯想起他的人品,敬佩他赤心為國、不為權勢、冒死進諫的高貴品格。中國書法審美崇尚「品格」,重視人品高尚,即使書法作品雖「美」,但其人品卑汙,則因其品下而被鄙視。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論述:「學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並不朽於千古。」[9]740因此,書法的美與醜、高與低是與書家品格相連的,這是書法審美的一個特點,是數千年的傳統形成的書法審美的一種心理定勢。楊繼盛書法師法顏真卿,也因顏真卿人品高卓,歷代為人們讚賞,而其書益重。「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10]139。這又可以看到人品與書藝兼美者,是受到人們何等的推崇。心正則筆正,為人正直則書為上品。「心為人之帥,心正則人正矣。筆為書之充,筆正則事正矣。人由心正,書由筆正,即《詩》雲『思無邪』,《禮》雲『毋不敬』,書法大旨,一語括之矣」[11]。因此傳統認為書藝之美當是:心正、人正、筆正、書正。
(四)自我修養:詩書相生,琴書互通楊繼盛為官清廉,為國為民,在詩文、音律上同樣有較高的造詣,多維度的成就提升了個人的修養,在書法、詩文、音律的成就相互促進和升華。楊繼盛部分書法作品為自作詩文作品,如《言志詩》《焦山詩》《過渭源》等,從中可以看出注重文本的原創性是楊繼盛書法創作的重要特點。
在音律方面,楊繼盛師從南京兵部尚書韓邦奇,《自書年譜》記載:「是時,關西韓公苑洛為南京兵部尚書,此翁善律呂、皇極、河洛、天文、地理、兵陣之學,而律呂為精。予遂師之,先攻律呂之學,三月而得其數矣……師曰:『我學五十年,止得其數。今賴子制其器,和其音,當代之樂,舍子其誰』。」[12]從中可看出楊繼盛在音律上有很高的天賦,短時間內就能通曉其中玄機並能製作複雜的樂器,受到韓邦奇的高度讚賞。與音律同理,在《自書年譜》中楊繼盛雖無明確指出早年學書何人,但在學習書法上目標明確,思路清晰。「音樂與書法具體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所體現的節奏、結構、技法、章法的相通。在藝術內容上體現的美學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審美欣賞價值相通等」[10]391。音樂與書法相通性之「氣韻」,正是得益於音律的感悟,楊繼盛書法體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結語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但是獨特之處在於,書法包含著文學價值、文獻功能、史學價值等。閱讀性內容必然會通過書法這種抽象視覺的藝術形式呈現。楊繼盛為「容城三賢」之一,在京津冀影響較大,在雄安新區更是家喻戶曉。楊繼盛書法《自書年譜》卷和《諫草卷》作為重要的文獻資料保存於河北省博物院,《楊繼盛遺書》列入國家重點文獻資料,這正是突顯其書法在文獻、版本等方面的價值。近幾年楊繼盛書法作品在保利、嘉德等各大拍賣公司的競拍中高價出售,顯示出市場對其書法在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上的認可。
明初期之後習書風氣已經慢慢展示出「崇古」和「守法」的審美觀,對於個性的追求受到書壇潮流的抑制。明朝中期,守法不變的「奴書」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楊繼盛書法取法乎上,注重在傳統的法帖中汲取古人法度,一改明初書壇學習書法之風氣,為後人樹立了學習典範。因此楊繼盛的學書經歷,其實平衡了「守法」與「求變」之間的矛盾,找到了平民階層與精英階層都能接受的審美趣味,既追求自然,又以法度作為約束,中正平和,寬博正大,不事張揚。楊繼盛的書法創作體現其理念折中於顏真卿、李北海和米芾之間,其書法既能施於朝廷公文,又體現了文人雅韻。
楊繼盛書法在範本體系、學書方法和個人修養上所體現的特點值得借鑑與學習。範本體系展現的是高度複雜的筆法、墨法、字法和章法的總成,其核心是傑出書法家的創造力。楊繼盛書法的範本體系主要圍繞顏真卿、李北海和米芾三家展開學習,這三位書法家貌異神合,書風大體與「二王」書風緊密聯繫。楊繼盛在不同的書寫類型取法不同的書家,實用與藝術兼得。其冊文以端莊典雅的小楷示人,主要體現書法的實用性;手稿以顏真卿書風展示,體現書法的文人書卷氣息;詩文創作類作品師法李北海和米芾,通過對筆法、字法、墨法和章法等元素的調動,展示書法的美學特徵。學書方法的關鍵是辯證地把握範本的法則和原理,經過積累後加以融合提煉。楊繼盛書法的臨本十分清晰地展示其學書的方法,與古為徒,在古人的技法層面上推陳出新,注重對範本規律探究與推演,探尋符合個人書法審美的技法規律。如果說範本體系和學書方法傾向於書法的造型層面,那麼個人修養的高低則將書法引向了更深的層面。就楊繼盛書法成就而言,是與其個人的修養相一致的。遺憾的是楊繼盛英年就義,若能假以時日,定能在明代書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後學而言,探究楊繼盛作品當中的學書方法和理念,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廷玉.百衲本二十四史·明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95.
[2]張會來.楊繼盛遺書題跋釋讀[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5:374.
[3]米芾蜀素帖[M].北京:中華書局,2015:15.
[4]高朝英,張金棟.楊繼盛《自書年譜》卷考略(中)[J].文物春秋,2011(3):65-74.
[5]陳振濂.書法美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56.
[6]楊吉平.圍繩中的當代中國書法——由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說開去[J].美術觀察,2018(2):30-31.
[7]俞樾在.春在堂隨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1.
[8]黃 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79.
[9]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10]金開誠.書法文化大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1]項 穆.書法雅言[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147.
[12]高朝英,張金棟.楊繼盛《自書年譜》卷考略(上)[J].文物春秋,2011(2):61-72.
基金項目: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楊繼盛書法的形態特徵研究」(2018137)成果
作者簡介:張洪威(1985-),男,廣西南寧人,保定學院文學院,講師,美術學碩士,主要從事書法與篆刻研究。
版權聲明
本微信公眾號系《保定學院學報》官方微信,如無特殊說明,本微信內容均來自《保定學院學報》期刊,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本刊聲明
一、《保定學院學報》是由河北省教育廳主管、保定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不收取審稿費、版面費等任何費用,也從未委託過任何組織和個人有償代理收稿組稿業務。如有組織或個人假借我刊名義收取任何費用,均屬詐騙行為,須承擔法律責任。希望廣大作者和讀者提高警惕,以免上當受騙。
二、投稿作者請通過保定學院官網上的投稿指南和聯繫我們欄目中的說明和郵箱投稿。歡迎惠賜大作!
三、電話諮詢可撥打編輯部辦公電話0312-5972218。
保定學院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