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實踐與努力,行書入碑書法風格探源

2020-12-27 漢府古文化

在書法的歷史上, 碑是先於帖而存在的, 這可以由書法的載體而得出結論。自商文字載於甲骨, 周則銘於鐘鼎古器, 還未聞有碑刻。雖據史載, 秦統一前已出現刻石, 如《石鼓文》《詛楚文》等, 卻未具有碑的形式特點, 所以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碑刻。直到秦統一後的刻石, 如《嶧山》《泰山》《琅琊臺》等, 才正式以碑刻為名, 而其書體亦由前代的甲骨文、金文、大篆等變為了整齊劃一的小篆。

西漢碑刻絕少, 以至於歷代記錄大都可認為「前漢無碑」。陳《負暄野錄》認為是:「新莽惡稱漢德, 凡所在有石刻, 皆令僕而磨之, 仍嚴其禁, 不容略留。」其實西漢國祚短暫, 只是秦到漢一個過渡而已, 不多的碑刻經千年散失而所存無幾亦在情理之中。「分書刻石, 始於後漢」, 東漢是隸書碑刻的巔峰時期, 其體制、技藝、書法, 皆為後人之楷模。東漢碑刻以隸書為體, 是隸書書法藝術的極則, 隸書書法經漫長的衰退後, 直到清代金石碑刻學崛起, 才復興而起。

楷者, 隸之捷。鍾繇簡省隸法, 而成楷體, 被尊為「正書之祖」。鍾之真書在當時只以供簡帖, 不以入金石。而「真書入碑版之最先者, 在南則有晉、宋之小大『二爨』, 在北則有寇謙之《華嶽》《嵩高》二通, 然皆有分書體格。」。秦以篆入碑, 漢以隸入碑, 而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碑刻, 以真書入碑成為了新的發展趨勢。

特別是在南北朝時期, 社會動蕩, 南北地域書風始成。南朝禁碑, 簡牘流行, 繼承東晉流風;北朝重厚葬, 立碑樹傳, 又多佞佛造像, 刻石盛行, 上接東漢餘緒。以此南朝碑少, 風格亦不甚明顯。而北朝碑, 特別是北魏時期, 流傳至今有大量的碑版傳世, 雖以楷入碑為主, 而且藝術價值堪與漢碑相抗衡。「骨血峻宕, 拙厚中皆有異態。」 (康有為語) 到此, 「碑的體制與形式至此已定, 碑之藝術主體風格至此已成, 以分隸與楷書為主要書體的碑體流派至此已就。」

書法的作用, 「形於簡牘, 耀於金石」, 「後人雖相去千百齡, 得而閱之, 如揖其眉宇也。」作為保存文字的載體來說, 碑石雖不易於流轉, 金石之質卻比易朽簡牘保存得更為長久。所以, 古人刻碑大都為述德, 為銘功, 為紀事, 以立碑之舉, 讓後來者通過閱其文而知其事也。同時, 立者亦可通過立碑手段, 達到一定的利益與目的。所以歷代雖偶有禁碑之舉, 卻不能斷滅其風氣。一旦環境適合, 立碑風習, 便如初春之草滋生繁茂, 令人應接不暇。

而行書自後漢產生, 在魏晉帖的領域中流行, 卻未在碑的範圍有所作為。這與行書本身特點及書碑風尚有莫大的關係。行書「務從簡易, 相間流行」, 以流美為能, 自晉世以來的工書者, 多以行書名世, 鍾繇所擅的「行狎書」是也。二王續之, 行草更造其極。而碑刻之文, 以記功頌德為能事, 書法之風力追以方嚴整飭為主。秦為篆, 「其勢飛騰, 其形端儼」, 漢為隸, 「蟲篆既繁, 草藁近偽, 適之中庸, 莫尚於隸」。 (張懷瓘《六體書論》) 楷入碑, 「正則端莊重, 結密得體, 若大臣冠劍, 儼立廊廟」 (趙構《翰墨志》) 都是宜於入碑之書法。

直至而今, 楷書因其比篆隸便簡易識, 依然是入碑的首選。唐以前立碑便限於真楷篆隸了。唐代的張懷瓘還是認為行書只是「趨時適變」的產物, 「題勒方, 真乃居先。」行書能夠「趨時適變」, 並在帖的領域已達到高峰的同時, 在碑上卻不見其功。袁昂《古今書評》:「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 縱復不端正者, 爽爽有一種風氣。」從字面意思理解, 我們可以看出「不端正」的評價應是針對其行草書書法的風格而言的, 而行書的這種趨於飄逸流便的風格特點, 卻與歷代碑文習尚所要求的嚴謹風格互有牴牾。以此, 也最終造成了行書入碑未能發於唐以前, 雖在有唐一代大有發展, 亦不能與楷書入碑大流相抗衡。

但是, 我們看到, 唐代的行書入碑亦是在帖的範圍之外開拓了一片全新的領域。《聖教序》為保存王字方面, 作出了極大貢獻, 這是在王書真跡已失的情況下, 我們還可籍此略窺王之眉目。而《聖教序》的出現, 和隨後的李邕以行入碑而名世, 卻都離不開第一個真正用行書書體, 創作碑文的開創者——唐太宗的實踐與努力。

相關焦點

  •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並以行書書寫的《溫泉銘》《晉祠銘》碑刻賞析
    同時李世民在書法史上也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身體力行倡導書法,為唐代的書法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書法方面,李世民獨尊王羲之書法為正宗,認為王羲之的書法已然是盡善盡美。用現在的話講,唐太宗李世民是書法家王羲之的鐵桿粉絲。
  • 誰撥轉了盛唐書法?
    從唐太宗直斥蕭子云書法「無丈夫氣」,到張懷瓘再批王羲之草書「無丈夫氣」,再到李邕怒斥「似我者俗,學我者死」,盛唐適宜的文化環境和土壤,接力演繹、闡釋並創造著書法標準化和個性化間的張力,這樣的歷史的區間裡,李邕的貢獻便在於把書法抒情達性功能和表情藝術特性具象化,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已有的王羲之風格之外,建起一種更為煌赫博大的新範式。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賞析,從蘭亭序悟出書法創新
    中國古代文化大家,如何在浩瀚的筆墨海洋中以超越常人的毅力與智慧達到書法的顛峰,我們的先賢如何翻山越嶺聳立起一座座峰碑。古人云:博於古而宜於今,今天與大家談談天下第一行書的欣賞。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二、書法賞析:但其最大成就是在於他的書法,通篇氣息淡和空靈、氣盛神明、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既平和又崎嶇,大小參差,既有匠心獨運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被後世學書者尊崇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共計327個字。
  • 于右任|以碑入草,大巧若拙
    于右任 行書七言聊 袖中異石未經眼選自「為萬世開太平——于右任書法作品展」一生寫就大量詩文,皆有感時事,憂國憂民,抒修齊治平之理想抱負,呈磊落襟懷,示雅好清節。其又受新思想的影響,不固守封建說教,並身體力行投入革命。其詩文境界更為開闊豪邁,得詩文經學之滋養,其下筆自然能脫盡塵俗。
  • 顏柳歐趙,楷書四大家書法風格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多寶塔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大字麻姑仙壇記》。這些碑刻裡面,《多寶塔碑》屬於早期作品,風格還不是很成熟,屬於唐朝的流行書風,有很強烈的唐代寫經體的味道,還沒有形成顏體的典型特徵,應該是顏真卿早年參加科舉考試時的書法用體。
  • 麓堂線上書法教學第一期/篆、隸、楷、行書網絡課程
    禮器碑處理手法豐富多變,可使我們的書法學習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因其風格「奇趣而不失廟堂氣,剛勁而不缺柔美。」比較符合傳統的「中庸」思想,故清代王澍有云:「唯《韓勑》無美不備。」因此,我們有了禮器碑的認識,其他漢碑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 古典行書傳承的高深書法,筆意豐富字體雋秀,鄧真友真書法品鑑
    書法是我們華夏子孫積累上千年的民族瑰寶,習書法具有怡情,養性,健心之功效;而論及到書法,毫無疑問,諸多書法愛好者冒出的第一想法就是書法如何自學或書法能不能自學。行書是以楷書為基礎,糅入一些草書的寫法,化繁為簡,加快書寫速度的字體。它的特點是點畫縈帶、字勢連綿、筆意活撥。正如唐朝張懷罐所說:"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楯園,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也。行書萌發於兩漢,成行於魏晉。至東晉產生了以二王為代表的具有高度藝術典範性的行書風格。
  • 唐太宗李世民,中國最偉大的書協主席!
    若論古代皇帝裡書法成就最高當屬宋徽宗,一手瘦金體獨步天下。但要論對書法最狂熱的、對其傳承、傳播、教育及發展貢獻最大的,那一定是唐太宗李世民。今天,咱們從多方面看看,李世民是怎麼當好「書協主席」的!重師資,廣教育首先,唐太宗對當時書法名家極為器重。我們今天能以歐體九成宮作為楷書範本,在佩服歐氏書法之妙時,還得感謝唐太宗對書法的重視,才會留下如此瑰寶。由於李世民既重視網羅書法人才,又重視書法人才的培養,唐代書法必然人才輩出,攀上尚法求實的高峰。
  • 從山西博物院鄧石如書法展看清代中期碑學的中興
    清代中葉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劇變時期,書壇呈現出奇姿異態的繁榮景象,而鄧石如正是當時富有創新精神的書法家和篆刻家。他力矯時弊,融古開新,上承傅山、王鐸等清初書家餘緒,下啟何紹基、康有為等晚清民國碑學新風,至今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是清代乃至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啟後的人物。
  • 四川廣安現天下第一行書 元代蘭亭碑刻於絕壁上
    「蘭亭碑」蒼勁古樸,長4.4米,高1.3米,文字風化脫落嚴重,但仍有許多字跡依稀可見。這些字跡如行雲流水,完美體現了王羲之的行書筆法、神韻。由於《蘭亭序》原跡已永絕於世,現在傳世的摹本和石刻拓本都極為珍貴。
  • 行書書法:初學者如何練好行書?
    有不少同學以為書寫潦草是所謂的行書,導致他們以醜為美的原因是他們「眼低手也低」。,這些要領在寫行書是要儘量擺脫和忘記。打個比方,如果把楷書比作武術套路的話,那麼行書就是散打,不能每一招一式都從頭開始,講究的是流暢。二、認真的臨摹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一段專門的臨摩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在臨摹時,要給自己找一本好的字帖,趙孟頫的膽巴碑就是很好的字帖,可以練毛筆字,也可以縮小複印了練硬筆書法,硬筆書法家盧中南、丁永康、吳玉生等人的字帖都可以臨寫。
  • 書法小小技巧:「二王」風格行書的起筆筆鋒如何寫出來?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網友留言問:臨帖的時候,發現「二王」風格行書基本每個筆畫的起筆都有一個「尖」,請問這種起筆的筆鋒如何不做作、順暢的寫出來?這位書友觀察很仔細,「二王」風格行書每個筆畫的起筆都有一個「尖」,這樣露鋒入紙,更加筆畫精到、點畫精微,寫得好的「二王」行書、小草都有這個特點。如何寫,其實也不難,就是一點小小技巧:
  • 楊繼盛書法風格翦論
    在筆法上,篆籀入行,以圓代方,保持顏真卿行書的篆籀氣息,深得中鋒用筆之妙,點畫渾厚。其在書寫過程中適當加入細線與小字,加強書寫感與流暢性,通過篆籀筆法表現線條的輕重變化,力透紙背,筆筆精妙,氣息恣肆而不逾法度。線條力能扛鼎、生動奇崛,極具書卷氣息。字形結構上,輕重大小變化、疏密轉化、欹正相生,收放自然,形態豐富。字與字或連或斷,無論連與斷,都上下相承,關係緊密。
  • 100道書法常識,讓你真的懂書法
    唐太宗時,因被封為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他書學智永,得二王真髓。其楷書代表作品《孔子廟堂碑》用筆遒美圓勁,沉著穩健;結體寬綽疏朗,端莊灑落,風神俱足。行草書《汝南公主墓志銘》用筆自然圓勁;結體疏密相間,開合有致;章法一氣貫通。35.虞世南的傳世作品有哪些?楷書:《孔子廟堂碑》等。行書:《汝南公主墓志銘》等。行草:《左腳帖》《積時帖》等。
  • 【王業藝術書法工作室】2020暑假班招生
    目標與任務:      我的博士論文《傳承·創變·融通——書法專業實踐三階段研究》,建立了書法專業實踐的系統框架,梳理出三階段、十層次的內容綱要,每個階段的取法碑帖、每個層次的實踐內容也基本確定。初步實現以三階段、十層次為基本框架,以史學、美學、技法三大系統相結合的,完整的知識、修養、技能體系。實踐的過程,力求步驟清晰,循序而進。
  • 從《大字陰符經》&《雁塔聖教序》學習褚體書法!
    其特色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波勢自如,比前輩更顯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賞識。李世民曾以內府所藏王羲之墨跡示褚,讓他鑑別真偽,他無一誤斷,足見他對王的書法之精熟。他在學北碑、漢隸的同時,還積極吸取南朝書法,主要是學習虞世南,《書斷》所謂「少則服膺虞監」即是。貞觀初至顯慶初,褚書主要表現是從偏重北路風格轉向以王書為主體,儘可能多地吸納王羲之書法靈活多變的技法和精神,同時將漢魏隸法融入,並結合現實需要還融鑄了民間書風之精華,從而創造了一種瘦勁而豐豔、華麗而古雅的「褚體」新書風。
  • 書法字體五大分類
    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即"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 "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小篆
  • 他逆清碑潮流,與沈尹默並稱「二沈」,一代書法理論家推薦的書帖
    又與于右任、陳立夫、沈尹默等書家共同成立了專業性的書法研究機構「中國書學研究會」。1943年,中國書學研究會創辦了《書學》會刊,自第三期起由沈子善任主編。《書學》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沈子善做為一個著名的書法教育家,除了在教育上做過的卓著努力外,於書法上,他逆清至民國的碑學潮流而行,取道「帖學」,與沈尹默並稱「二沈」,圍繞「二王」一系,書風中正平和、儒雅淡然,為一時英豪。
  • 「吳中三子」書法風格的比較
    他的可貴之處是將入古的功夫與個性的表現緊密結合起來。祝允明的草書一派才子氣,不同時期甚至不同環境下產生的作品風格差別也比較大。又因為有的太性情化,難免出現一些應付的平庸之作,因此人們對它的評價也不一樣。清人王澍曾評曰:「他人書千紙一同,唯祝京兆紙各異態,字各異勢,平生無有同者。僕推京兆書為有名第一,為此也。」
  • 好帖分享:明朝行書第一帖《飲中八仙歌》欣賞,學行書的首選好帖
    行書的學習和楷書有所不同,楷書在選擇碑帖的時候,碑的佔比往往比帖的佔比大一些。其一楷書在唐代發展到鼎盛,而唐代的很多的楷書作品到現在保存的基本是以碑為主的,其二是楷書的特點決定了學碑更加的直觀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