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0月19日,備受成都市民關注的成都地鐵線網票價調整聽證會召開了。此前,成都市已經通過相關渠道向公眾公開了兩套調價方案。當天,25名聽證代表就兩套方案發表了各自意見。
為什麼調整計價方式?調價後,地鐵服務能否跟上?當天的聽證會上,這些熱點得到充分討論。
為什麼調整計價方式?
從2010年成都第一條地鐵開通至今,成都一直使用區間計價方式,即起價2元可乘坐6個區間,3元乘坐10個區間,4元乘坐16個區間,5元可乘坐24個區間,6元可乘坐32個區間,後續每增加1元可多乘坐8個區間,以此類推。
但隨著成都地鐵線路、站點增加,區間站間距拉大等因素的影響,沿用6年的區間計價制,已不再能適應成都地鐵發展的需要。
區間計價
優點:區間計價制按乘坐車站計價,不考慮乘坐距離長短,其特點是簡單直觀。在城市地鐵開通初期,由於地鐵線路不長,且車站之間的距離相對平均,採用此計價方式易於乘客理解和接受。
缺點:成都地鐵覆蓋範圍已經從中心城區延伸至二圈層,線網結構越來越複雜,目前線網中,最短間距不到0.7公裡,最長的已超過3公裡。同樣乘坐11公裡的距離,可能會因為經過的車站數量不同,乘客將支付2元、3元、4元等不同的費用。乘坐相同距離卻支付不同費用,不符合交通運輸普遍遵循的公平原則。
裡程計價
裡程計價制,是根據乘客乘坐地鐵距離的長短計價,適用於站間距差異較大的軌道交通線網,不受地鐵線網形式變化的影響,適應性強。目前國內大陸地區已開通城市軌道交通的27個城市中,北京、上海等23個城市採用了裡程計價,佔開通地鐵城市總數的85%,其中開通運營裡程超過100公裡的城市,除成都外,均採用了裡程計價制。
以上觀點,得到了在場聽證代表的一致認可。
哪套調整方案更優惠?
將區間計價調整為裡程計價,成都有兩套方案,先讓我們了解一下:
沒太看懂?兩套方案有什麼區別?下面這個表可以幫助大家理解:
成都市交委相關負責人解釋,方案一起步裡程略低於方案二,但後續每增加1元可乘坐的裡程數多於方案二。相比較之下,方案一側重於為中長距離出行的乘客提供更多實惠,而方案二則更適合短距離出行的乘客。
聽證會上,佔總數八成的、20名代表贊成方案一,2名代表贊成方案二,2名代表未作出明確表態,1名代表兩個方案均不同意。(共25人)
總費用會增加嗎?八成乘客基本不變
兩個方案的起步價均為2元,與現行地鐵票制起步價保持一致,均按「遞遠遞減」原則,乘坐距離越遠,平均每公裡的價格越低;費用按最短距離原則結算。票制調整後,成都地鐵的票價水平將處於全國中等水平。
根據對乘客今年8月下旬實際出行距離的統計測算,實行裡程計價制後,兩個建議方案中,每次乘車支付的費用相比現在,將保持不變或增加1元的,均超過乘客人次總數的80%。而綜合天府通卡乘車9折優惠等政策,對於絕大多數的通勤乘客而言,若實行新的計價方式,每月需多支付的費用將不超過40元。
服務能否也做相應提高?
此次票制調整,會導致部分乘車區間票價有所上浮。投了贊成票的不少聽證代表,也有附帶的建議提出:票價增加外,地鐵服務能否相應提高?
根據此前的公告,票制調整的同時,成都地鐵將同步提升服務水平,川觀君幫你梳理了一下:
兒童乘車免票身高標準由過去的1.2米提高至1.3米;
延長站內有效乘車時間,將乘客單次乘車在車站付費區可以停留的最常時間從120分鐘延長至180分鐘;
開設退票服務,購票當日未使用且票面完整的車票,可在售出站當日按購票金額全額退票等。
一些聽證代表,希望優惠力度能夠更大:
聽證代表黃明華:建議成都能夠學習廣州等城市,豐富地鐵票形式,增加次卡、月卡等,讓上班一族得到實惠。
聽證代表吳淑芬:一是在站點增加硬幣兌換點,可以方便大家在自助購票機上購票;二是向機場學習,在安檢處增加放包包的籃子,以減少現在安檢方式下對包包造成的磨損。
聽證代表馬駟:建議地鐵公司能在地鐵高峰期時增加服務人員的力量,減少乘客等候時間,提高乘坐舒適度。
聽證會後,相關政府部門將根據聽證代表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成都地鐵線網票制調整方案,按有關程序審批後,將再次發布公告。(記者 蔣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