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抖音,看到一個資深的美國外教說,母語是英語的人,基本上不知道語法為何物。他說了三點:
第一、外國人不懂英語語法;
第二、外國人說的英語裡面都有語法,並且基本都是對的;
第三、語法並不參與說話的過程,人在說話時,頭腦是不會想語法的。
要檢驗他說的是不是真的,只要問下自己:普通話的語法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答不上來。這說明,語法不是影響語言交流的因素。
一位語言學家曾經說過:「語法本來是不存在的,是被語言學者發明出來的。」英語語法出現的本意是為了讓我們理解並且更好的學習英語,但是老外普遍不懂英語語法,就像很多中國人不懂中文語法一樣。
這樣一說,我們有被騙的感覺,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學習英語,無法脫離語法的魔咒。直到我們有了孩子,我們也理所當然的地覺得,孩子不學語法,是搞不懂英語是怎麼回事的。
事實上,並非如此。
懂語法就會說英語?不存在的!
我們之所以如此熱衷於學語法,是因為在傳統的英語教育體制之下,重讀寫,輕聽說,語法在這種情況下,是被需要的。
我們從小到大都是有語法課,語法甚至還有選擇題,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它就是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單詞一樣,要被單獨分別出來的,要學口語一定要先學會語法。
我們幻想著將語法記住了,將單詞背熟了,就可以用語法組織單詞說出流利的英語來。
但是,語法書被我們翻爛了,考試也拿到高分了,我們卻仍然不會說英語。
只有聽懂了,才能實現交流
一直以來,英語都被我們當作一門知識,而非一門語言來學,在聽不懂也不會說的情況下,就學習讀和寫,以應對考試。
我們並不是不要學習語法,語法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英語的語言結構和規律,但過度分析和依賴語法,沒有聽力和口語的練習,就會造成啞巴英語的結果。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最重要的,是聽說能力。而說又是以聽為基礎的,只有聽懂了,才能說出來,有輸入,才會有輸出。
所以,不要讓孩子走我們的老路,造成啞巴英語的悲劇,啟蒙階段的孩子,完全沒有必要學習語法。
以聽為先,讓語法內化心中
研究表明,孩子在初學語言時,大腦是根據聽到句子中在一起出現的詞彙機率高低,來逐漸掌握它們的搭配方式,從而掌握語言的語法能力的。
儘管沒有系統學習語法知識,但孩子在正確語言輸入的基礎上,能夠總結相當多的語法規律,這些規律實際上是對自己內化的語法的歸納,這時孩子對語法知識的掌握,只須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
所以,孩子學英語,應以聽為先,以聽為重,聽得多了,自然會說出符合語法規則的句子。
掌握了聽說能力,以後在學校再來學習語法知識,就會倍感輕鬆,這與我們這一代家長痛苦的英語學習過程,將形成了鮮明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