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お好み焼き」是一種日本的平民料理。根據地域以及做法和材料的不同,分為關西風(簡稱大阪燒),廣島風(簡稱廣島燒)等等。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大阪燒了。大阪燒其實就是一種日式煎餅,也是大阪飲食文化的代表。在上世紀初,日本經濟還不景氣的時候,大阪燒作為一種庶民美食流行於大阪,又被稱為「一錢洋食」,也就是一錢就可以買到的食物。二戰以後,逐漸民生富足起來,原來的「一錢洋食」開始增加肉類,海鮮,雞蛋等一些稍貴的食材。
嚴格來說,大阪燒至今沒有一個較正式的中文譯名。大阪燒的日文是「関西風お好み焼き」,其中「お好み焼き」的羅馬拼音是「okonomiyaki」。在日文中「okonomi」大意是「喜歡什麼就加什麼」,「yaki」意指「煎」,「okonomiyaki」意指「隨意燒出你喜歡的食物」。雖然「okonomiyaki 」是「喜歡什麼就加什麼」,不過現在為了省去客人動手製作的麻煩,都是店家在後廚料理好之後再端出來直接供客人食用的。即使還有一些店裡保持了大阪燒的傳統,可以讓客人一邊做一邊吃,但也是將事前備好的食材送來,再由客人動手在鐵板上煎制。而缺失了最初的「喜歡吃什麼就選什麼」的樂趣。
不過體驗一下這樣日本特色美食,也是不錯的。小繁朋友說這就是「日式披薩」好像也並沒有什麼錯。小繁在奈良、大阪、京都都有吃過お好み焼き,不過印象最深的還是在京都的「京ちゃばな」店裡。這家店在大阪也有哦。這家店內的大阪燒,一改以往厚厚的煎餅底,而是以東京文字燒(文字燒與大阪燒的區別就是發源地不一樣,並且文字燒的底都是糊狀)的風味為主體,進行改良,加入了牛油果、蘑菇、番茄等西餐中常用的食材,給人的感覺更加的洋化了。特別推薦裡面的番茄燒。有機會也去體驗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