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廖溫勃實習生毛潔通訊員李雯)氣溫升高、晴雨交織的天氣為一些夏季常見疾病提供了滋生條件,不少兒童由於自身的抵抗力較差,病毒細菌更易乘虛而入,特別是嬰幼兒以及免疫功能低的兒童,夏季更易得病,應慎重對待。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內科主任何麗雅指出,夏季常見病都伴隨發熱,家長對症分辨的同時,也要對出現嚴重症狀的孩子及時送醫就診。
「夏季常見病都伴隨發熱,發熱超過3天、出現耳痛、咽痛、尿痛、頻繁咳嗽,或者2歲以下兒童體溫超過38℃應及時就診。」何麗雅指出,夏季小兒常見疾病包括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流感、小兒肺炎等,小於3個月的兒童,體溫超過38攝氏度,持續哭鬧煩躁、比平時愛流口水、不肯吞咽食物、脖子僵硬或頭痛明顯,應立刻就診。另外,發熱伴有皮疹,出現並非因鼻塞引起的呼吸困難;不能被喚醒,出現意識障礙或幻覺;第一次出現發熱抽搐等這類情況也應立刻送醫就診。
何麗雅提醒,其他輕微發熱時的患兒可在家先行休息,多飲水,科學飲食,居室環境保持清潔即可。如果發熱病症具有高度傳染性,應遠離人群或其他兒童、老人等。還可通過減衣、用溫水擦拭兒童的身體來物理降溫,但注意不可用酒精或涼水來擦拭身體降溫。
小兒常見
夏季多發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發生,5~7月份為高發季節,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見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和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現皮疹、皰疹為主要表現。手足口病隱性傳染率較高,多由親密接觸,呼吸病毒汙染的空氣傳染。
應對:患有手足口病的兒童首先應隔離人群,時刻注意觀察,預防併發症。家中保持清潔,適當消毒,患兒的衣物最好隔離清洗,家長也應注意清潔,不作為隱性傳染者。
皰疹性咽峽炎
皰疹性咽峽炎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煩躁不安、流涎、厭食等症狀,少數病例出現高熱驚厥、腦炎等併發症。發病率是手足口病的3倍。如果不確定是否患上此病,可觀察兒童口和咽喉部位是否有皰疹和潰瘍。
應對:為了預防皰疹性咽峽炎,家長應讓孩子勤鍛鍊,平時注意多喝水,合理搭配膳食,多吃新鮮水果,提高身體免疫力。同時,勤給孩子的玩具、奶具消毒,注意保持口腔、皮膚清潔。
流感
嬰幼兒流感的臨床症狀往往不典型,可出現高熱驚厥。新生兒流感少見,但易合併肺炎,常有敗血症表現,如嗜睡、拒奶、呼吸暫停等。在小兒,流感病毒引起的併發症,如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肺炎及胃腸道症狀較成人常見。
應對:流感要早防早治,已經感染的患者在48小時內給予治療,合理使用對症藥物。提前接種流感疫苗,接種疫苗兒童應大於六個月,接種後觀察是否有其他反應。發熱或急性感染者,應在症狀消除後接種。
小兒肺炎
小兒肺炎主要由呼吸道病毒、細菌、非典型微生物導致。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喘息、呼吸增快、胸痛等。早期肺炎症狀較為隱蔽,如果持續發熱伴咳嗽3~5天,應警惕肺炎的出現。如果孩子同時出現咳嗽、發熱症狀,且存在的時間越長,則肺炎的可能性越大。同時,如果發現孩子出現呼吸急促,則高度懷疑有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的可能。
應對:孩子患病後應立即到醫院檢查,經醫師診斷後並給予合理用藥,以防誤診和不合理用藥;房間應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新鮮;經常進行體育鍛鍊,增強體質,合理飲食。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