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虞夢奇 特約撰稿員
核心提要
1.潰瘍性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腸黏膜反覆發炎,出現腹痛、便血、便膿,嚴重的一天上幾十次廁所,有的還會休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首次公開自己病情,使得這種罕見疾病在日本人人皆知,因此這種疾病也被稱為安倍結腸炎。
2.目前,對潰瘍性大腸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水楊酸類、皮質類固醇和生物免疫製劑等。美沙拉嗪如今已是臨床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規用藥,但一部分患者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耐藥。美沙拉嗪不起作用時,安倍會注射類固醇,而這種藥劑會引發面部浮腫和抑鬱症。
3.2016年12月,順天堂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報告了用糞便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方法,並在臨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糞便移植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能通過膠囊口服,再就是使用注射器從腸道中進行注射移植。據稱,安倍首相在2018年間曾接受「糞便移植療法」。
4.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與大腸癌關係密切,患病時間越久,癌變的可能性就越高。從時間推算,即使癌變,安倍也應該是早期,而1期大腸癌的存活率現在已經可以達到95%以上。
日本最負盛名的病人安倍晉三,
第四次被報導吐血,
長達50年的結腸炎,癌變了?
身患潰瘍性結腸炎疾病,長達50年的日本最著名的病人安倍晉三首相,再被曝吐血,其所患疾病已癌變,確診癌症?
8月4日,日本雜誌《Flash》突曝出安倍7月6日在首相官邸咳嗽吐血,臉色浮腫,黑焦。共同社跟進披露,從今年初以來,為應對不斷襲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奧運推遲等,安倍晉三承受巨大壓力,內閣也不斷傳出過安倍「臉色不好」「很疲憊」的消息。安倍的健康狀況再度受到關注,而他也一改下班與政界、商界人物或其他人出去吃晚飯的習慣,下午6點便離開官邸直接返回私宅。另外,他已經一個多月沒有舉行記者會或出席國會會議。
安倍晉三目前是日本任職最久的首相,2007年他曾因「潰瘍性結腸炎」病情辭職。這位工作時頻繁「跑廁所」的首相,從17歲患病,至今年已被潰瘍性結腸炎折磨了50年。2015年9月,日本《周刊文春》雜誌曾爆料稱,安倍晉三當年6月在洗手間吐血。其後,關於他吐血的新聞至少有四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8月5日,媒體更跟進報導,安倍首相之前專用的擅長治療腸炎的主治醫生日比紀文早在三年前,就換成腫瘤專家高石官均,讓外界懷疑可能是安倍的腸炎惡化,轉為腸癌。
有醫生在媒體上分析 認為這種潰瘍性結腸炎,有一 成的機會在十年後開始癌變。猜測安倍首相的大腸炎可能已癌變,更有消息稱已確診腸癌,現在的治療是結腸炎與腸癌同步進行治療。今年2月,順天堂大學推動的一項糞便移植治療結腸炎的臨床試驗,在歐州公布試驗數據較好的消息後,就已傳出安倍去年就曾進行了這個糞便移植治療,以平衡自己腸道內的菌群。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更於日前,正式回應「首相累了」的傳聞,稱安倍晉三身體「完全沒有問題」。但這種官方辭令,並不能平息媒體與公眾對於安倍病情的猜測。
日本惟一以首相名字命名的疾病:
潰瘍性腸炎, 被稱為安倍結腸炎
與主治醫生對話研究自己的疾病,
發表在了著名的《消化》雜誌
安倍現年66歲,2006年首次擔任日本首相,在那時起,健康問題便一直是個問題。執政不到一年,2007年9月12日,安倍突然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辭職,理由是「肚子痛」。當時,媒體不明真相,以為出身「官二代」的安倍是因一系列施政受挫後「耍公子哥的脾氣」,事後,人們才搞清楚,他真的有病,而且是一種很不好治癒的罕見疾病——潰瘍性大腸炎。
潰瘍性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腸黏膜反覆發炎,出現腹痛、便血、便膿,嚴重的一天上幾十次廁所,有的還會休克。因為長期腹瀉,一般的潰瘍性腸炎患者還常伴有營養不良和貧血。這種病以前在亞洲地區比較少見,目前病因雖不明,日本厚生勞動省將其指定為「疑難雜症」,遺傳、環境、高油脂飲食、自身免疫力缺陷、腸道菌群異常等都被列為發病因素。 一些醫生認為,它與飲食有關,推理是,以前亞洲人吃粗糧多,所以發病少,而吃高油脂食物的美國病人就多,發病率為十萬分之10到20,由於其容易反覆,患病率可達十萬分之60,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就有這種病,但是現在中國和日本的發病率也在迅速提高。
首相與天皇的健康,是日本的國家機密。原則上,政治家極少公布自己的健康情況。安倍是日本政壇上首位公開自己病情,並一直以病人身份從政四十多年的政治家。安倍不但選擇了公開,還將與自己醫生進行的一次關於自己病情的研究性談話,發表在日本的《消化》雜誌上。這使這種罕見疾病,在日本國民中人人皆知,醫生後來乾脆稱呼這種疾病為安倍結腸炎。
2011年,多年來一直為安倍治療這一疾病的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日比紀文在日本胃腸病學會出版的雜誌《消化》上介紹說,日本醫生首次發表潰瘍性大腸炎的研究論文是在1928年,當時病例數為10人。「我從醫學院畢業的1973年,慶應大學醫院的患者只有10人左右,整個日本當時也只有1000人左右,現在日本患者超過了13萬人,美國則有50萬人。」而據慶應大學更新的數據,日本患者人數每年繼續增加約1萬人,在2015年達到約17萬人。
安倍本人也參加了那期《消化》期刊的採訪,採用與日比紀文對談的形式,向公眾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病情。安倍說:「中學3年級的時候,腹痛後持續腹瀉和便血,馬桶被染得通紅,嚇了一跳。成為高中生以後,每年也發生一次同樣的症狀。但是,1周後,血便現象就會停止,又完全恢復了健康,所以那時也不知道是什麼病,就吃了附近醫院給我的『整腸藥』之類的東西。現在回想起來,便血都出現在臨近學期末考試時,那時候壓力很大。」
安倍承認,由於發病是上世紀70年代,日本患者人數極少,一般醫生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病,也沒有興趣研究,所以一直不知道自己得的到底是什麼病。後來,大學畢業進入神戶制鋼所後,由於症狀惡化在公司醫院接受檢查,這才確診是潰瘍性大腸炎,那時已經有了大約10年的病史。再往後,慶應大學醫院消化內科的朝倉均醫師開始對安倍實施認真的治療。
不過,治療效果時好時壞,並不能根除,當然這也是這個病的特點之一。安倍說,自己在1996年眾議院議員選舉時感到特別的痛苦,雖然經常發生強烈的便意,但因為不能從選舉車裡下來,所以只有強行忍耐,很多時候忍得渾身是汗,異常痛苦。最嚴重的是1998 年擔任自民黨國會對策副委員長的時候,一度只能靠打點滴維持生活,體重也從65公斤減少到53公斤,最後不得不賭上自己的政治生涯,在慶應大學醫院住院了3 個月。而且,那時候為了在政壇上實現目標,還必須徹底對公眾隱瞞病情,以致於安倍的妻子昭惠曾淚流滿面地勸他:「請辭去政治家的職務」,他向身邊人透露了病情後,所有人都勸他退出政界,但安倍不甘心,決定根據治療結果來確定,甚至做好了將大腸全部切除的準備。
一天要跑20多次廁所,靠「神藥」
助自己於2012年東山再起
安倍治療最初使用的是炎症性腸病治療藥柳氮吡啶和類固醇,即腎上腺皮質荷爾蒙劑,這些藥物主要起緩解作用,後來它們的灌腸劑和栓劑被美國開發出來,還發現了免疫調整藥,擴大了治療的選擇範圍,緩解時間也更長。在此期間,日本還將他克莫司(免疫抑制劑)療法和白血球去除療法變為常規治療手段。而安倍1998年沒有接受腸切除手術,是因為類固醇灌腸治療發揮了作用。
安倍說:「由於那時療效不錯,我以充實的心情完成了自民黨幹事長和內閣官房長官等職位上的工作,然後就是挑戰總理大臣,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獲勝,2006年9月成為了總理大臣。但是總理大臣的工作比我想像的要繁重幾十倍。我患上了機能性胃腸病,一邊用粥和點滴補充營養,一邊甚至還要出訪。結果,由於在海外患上的病毒性腸炎,新病舊疾一起發作,身體處於最壞的狀態,完全沒有恢復的徵兆,再加上其它一些政治上的錯誤,所以我在記者招待會上乾脆表明了辭職意向。」
而安倍之所以能夠在2012年東山再起,第二次擔任首相,靠的是一種藥,美沙拉嗪。「這種藥具有劃時代的效果,讓人持續處於緩解狀態,完全消除了自己『會不會又惡化了』的擔憂,精神狀態也真的很輕鬆。」 安倍說「CRP (炎症反應)檢查值為零,內窺鏡檢查的結果為『什麼都沒有』。這是40年來的第一次 『什麼都沒有』狀態。」
但在安倍二度擔任首相後,有關他身體狀況的負面消息仍然不斷地傳出。當時,安倍沒有像歷任首相那樣入住首相官邸,便有消息說,原因之一是安倍家中購置了從美國購買的大型醫用治療儀器,如果搬入首相官邸,就不得不把這臺治療儀器搬過去,那樣就「自我洩密」了。事後證明,這當然是誇大其詞,不過安倍外出站臺為同黨議員助選的時候,工作人員的確是要先確定出行路線,特別是要確定途中廁所的位置,「因為首相使用廁所的頻率越來越高」。他最高一天需要入廁20次。
2014年,安倍對外披露,自己在使用新藥美沙拉嗪,但到了2015年10月,據《日刊現代》報導,安倍在10月7日出席內閣改組後的記者會時,即使已塗一層粉底膏,依然無法掩飾其黑沉的面色和浮腫的臉部。雜誌還對比了2012年12月內閣改組時的照片,安倍的面部蒼老和浮腫了很多。這表明,藥物正在產生副作用。
目前,對潰瘍性大腸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水楊酸類、皮質類固醇和生物免疫製劑等。美沙拉嗪就是水楊酸類藥物,如今已是臨床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規用藥。可是這類藥並不能做到「完美」,一部分患者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耐藥。據日媒報導,美沙拉嗪不起作用時安倍會注射類固醇。而這種藥劑有引發面部浮腫和抑鬱症的副作用。安倍為緩解病情,據說還一直服用精神亢奮藥,這類藥會給肝臟造成巨大負擔,甚至造成肝功能衰竭。這樣就不難解釋安倍黑沉的臉色了。
安倍2016年曾進行了「大便移植」治療,
通俗地說,就是通過「吃屎」來
改變自己的腸道中的菌群組織
2016年12月, Juntendo(順天堂)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美國醫學雜誌《炎症性腸病》上發表了用糞便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報告,他們首次報告了這種開創性的方法,將健康人的糞便用抗生素處理後,移植到「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腸道中,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這篇論文認為,腸道中有1000多種腸道細菌,對人體健康和免疫系統有影響。先前的研究表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腸道細菌平衡非常差。日本順天堂大學用「擬桿菌」(Bacteroides)型細菌的增加改善了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並證實三種特定抗生素的施用平衡了腸道細菌的狀態。
從2014年7月到2016年3月,研究小組對41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了兩組臨床試驗。在4周後,比較「單獨抗生素方法」組和「抗生素糞便移植聯合方法」組中腸細菌的狀態。結果,前一療法中68.3%的患者腸道細菌狀況恢復到正常人樣,而接受「抗生素糞便移植聯合方法」的患者中83.4%的人達到這一效果。
Juntendo大學負責此項研究的Dai Ishikawa博士表示:"用阿莫西林、磷黴素和甲硝唑治療後,對患者進行新鮮大便微生物群移植可確保短期和長期的臨床效果。"
順天堂大學這個令人驚訝的治療方法披露後,有媒體披露知情者的說法,認為這個試驗其實就是針對安倍晉三的疾病進行的。這雖然是一種特權,但受益者也包括了日本近20多萬同類病人。
據順天堂大學知情人士透露給媒體的信息稱,安倍首相在2018年間曾接受「糞便移植療法」。由於在試驗中,患者的配偶或其他親屬與病人的匹配度越高,效果越好。安倍晉三的夫人與他家族中的一些男性,成為優先捐贈者。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捐獻「粑粑」。據順天堂大學披露的健康人捐贈糞便規定,捐贈者需要接受多項檢查,必須近3個月未服用抗生素、瀉藥、減肥藥、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外,捐獻者不能有任何已知的傳染病、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腸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可能與腸道菌群紊亂相關的疾病。並需要接受幽門螺桿菌呼氣試驗、寄生蟲篩查、胃腸鏡檢查,並接受腫瘤、免疫、炎症指標、傳染病系列(輪狀病毒、病毒性肝炎、HIV、梅毒)等多項抽血檢查。
這個給安倍首相捐贈糞便者的名字,被高度保密。據稱安倍首相移植後,效果非常不錯。今年二月,在第15屆歐洲克羅恩和結腸炎組織-炎症性腸病(ECCO-IBD)大會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順天堂大學的這個三聯抗生素治療後的新鮮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FMT),改善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反應和緩解率。
10年以上久治不愈潰瘍性結腸炎,
被視為「癌前疾病」。
安倍首相患結腸炎近五十年,
確診1期大腸癌?
儘管經歷了五十年數十種藥物的治療,但安倍數日前的吐血,再度引發日本媒體猜測,安倍的潰瘍性大腸炎是不是出現了癌變?日本《郵政周刊》爆料稱,2014年12月眾議院大選前,本是由慶應大學醫院消化器內科主治醫生日比紀文領銜安倍醫療小組,而在大選後,「御醫」悄悄更換了,改由「一位治療癌症的專家」,慶應大學醫院腫瘤中心的副教授高石官均,出任安倍晉三醫療小組組長。
日比紀文教授在治療潰瘍性大腸炎方面是首屈一指的專家,而高石官均是一位治療癌症的專家,在醫院裡面負責診治癌症初期患者,現在,他突然取代了日比紀文成為安倍的「御醫」,顯然具有特殊的意味。
據安倍病史和兩人專業治療領域的醫學專家推斷,安倍現在可能已經從大腸炎轉成大腸癌了。知情者稱,其現在是一期大腸癌。並不屬於晚期。
糞便移植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能通過膠囊口服,再就是使用注射器從腸道中進行注射移植(FMT)治療患者。
安倍患腸癌的猜測不是第一次出現,2007年突然辭職那次,就有媒體援引自民黨內部消息說,他大腸做過手術,得了腸癌。不過,這種猜測並非沒有科學依據。這種病最初多見於20至40歲的壯年,易反覆、難治癒,治療周期需兩三年甚至更久,美國肛腸科醫生對潰瘍性腸炎的研究已不亞於腸道腫瘤。數據顯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與大腸癌關係密切,患病時間越久,癌變的可能性就越高,尤其是全結腸炎其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比正常人高上數倍,往往在發生慢性潰瘍性大腸炎10年後開始癌變,而且患病超過10年後患腸癌風險是正常人的5到10倍。
數據還顯示,患病20年後,全結腸炎病人變癌的機會比左半結腸炎高一倍,癌變的平均年齡也比後者大約早5到10年;患潰瘍性結腸炎遷延不愈的時間愈長,癌變的機會愈多,患病以後15年的癌變機會僅3%,其後,每年患癌的機會增加0.5-1%,30年以上癌變機會可達10%以上。因此,10年以上不愈的全結腸潰瘍性結腸炎,應被視為「癌前疾病」,而安倍的病情推算起來,已經將近50年。當然,即便癌變,從時間推算,安倍也應該是早期,而1期大腸癌的存活率現在已經可以達到95%以上。
醫學專家認為,鑑於潰瘍性結腸炎這種病的病理還不是很清楚,要減輕患病甚至癌變的可能性,最好的方法其實還是預防,主要從生活方式入手。 首先是飲食,安倍在這方面是個反面典型,據《朝日新聞》報導,安倍尤愛韓式烤肉,經常光顧日本烤肉店。2014年5月從歐洲出訪回來,就去日本一家高級烤肉店,一個小時後又去相隔不遠的第二家烤肉店,這種吃法,恐怕正常人的腸胃都受不了。安倍夫人昭慧還曾透露,安培遇到工作緊張時,肚子就鬧得厲害,甚至一度患上失眠症,每夜需一盅白蘭地才能入眠,而酒精和菸草,對病情也有著激發作用。其次是緩解壓力,注意休息,不過作為日本首相,這方面安倍恐怕很難遵醫囑,從今年初以來,為應對不斷襲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安倍幾乎沒有什麼休息日,所以與其一同參加會議的人傳出過安倍「臉色不好」、「很疲憊」的消息,也就不是什麼意外了。
不過,好在安倍對現代醫學還是充滿信心的。他在與自己的醫生日比紀文的對談中說到:「之所以走到這一步,是因為值得信賴的主治醫生和醫學醫進步。我敢說出自己的病,希望能對同樣為疾病而煩惱的人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