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最新一期的周刊《FLASH》爆出大料,聲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7月6日在首相府邸吐血。其報導可信性可以先打一個問號?但是,日本從今年初以來,為應對不斷襲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奧運推遲等,安倍晉三承受巨大壓力,內閣也不斷傳出過安倍「臉色不好」「很疲憊」的消息,安倍的健康狀況再度受到關注。
《每日新聞》曾提到,在安倍第一次任期末期時,他患有的潰瘍性大腸炎曾惡化,使得安倍以「肚子疼」為由辭職。實際上,這位工作時頻繁「上廁所」的首相,從17歲患病,至今年已被潰瘍性結腸炎折磨了50年。而這種病情反覆、難以治癒的「富貴病」,同樣正在困擾著越來越多的國人,其中一成的人甚至會在十年後開始癌變。
那麼,腸炎和腸癌有什麼區別?如何更早地鑑別出腸癌尤其是早期腸癌患者呢?下面我們來普及下腸炎和腸癌的知識,了解兩者的異同,做到科學判斷,科學防癌。
01腸炎與腸癌的區別
概念不同
腸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腸道疾病,常表現為大便帶血、腹痛,與腸癌的症狀非常相似,但是得了腸炎大多通過吃藥就可以緩解了。
腸癌是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病情逐漸嚴重時會出現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如放屁)等,或伴有貧血、發熱、消瘦等症狀。
症狀不同
腸炎和腸癌的症狀主要表現在腹痛特點、大便性狀、排便習慣等方面。
1、腹痛特點不同;腸炎一般見於左下腹或者右下腹疼痛,比如潰瘍性結腸炎一般以左下腹疼痛為主。腸炎的病人,一般腹痛後欲大便,排便後疼痛緩解。早期腸癌腹痛不明顯,隨著腸癌的發展,會在腸壁上形成腫瘤塊,佔據腸道的空間,可能出現腹部疼痛,消瘦,貧血等情況。
2、大便性狀不同;腸炎多是有不潔飲食史,之後出現腹痛腹瀉的情況,而且腹瀉次數比較多,糞便中可能混有黏液和膿血。而腸癌由於腫瘤的佔位,排便時發生擠壓,大便形狀變細,也會出現黏液和膿血,但是黏液和膿血與糞便不相混合,而是黏附在糞便的表面。
3、排便習慣不同;腸炎一般會引起腹瀉,出現稀水樣便,更嚴重者可能會因大量腹瀉導致脫水,而腸癌患者則表現為便意頻繁,但排便困難。腸癌的發生也會引起排便習慣的改變,由於直腸腫塊及其產生的分泌物,可產生腸道刺激症狀,導致患者出現便意頻繁、排便不盡等症狀,但排出物多是粘液膿血狀物。
02腸炎會發展成腸癌嗎?
腸炎一般情況下不會發展成腸癌。
但是,潰瘍性腸炎有極大的概率轉變成腸癌。潰瘍性腸炎具有反覆發作的特點,炎性損傷的累積使腸道局部組織結構遭到破壞,甚至出現異性增生的病理改變,成為癌變的基礎。因此發生潰瘍性腸炎要及時就醫,及時治療,以免發生難以逆轉的結果。
數據統計,潰瘍性腸炎癌變機率是普通人的1.7倍!其中有家族腸癌遺傳病史的潰瘍性腸炎患者,癌變的機率又比普通家族腸炎患者再高几倍。
潰瘍性腸炎的症狀同樣很容易與腸癌及其它腸炎相混淆,故臨床上較容易誤診。
03大腸癌高發,6類人應早篩查
《2018中國癌症報告》指出,大腸癌在我國癌症發病率排名第三,僅次於肺癌和胃癌。大腸癌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且城市高於農村,高收入地區高於低收入地區,男性高於女性。其中,東部地區特別是廣東、海南等地,大腸癌的發病率最高。
所以建議以下6類人群定期做好相關篩查!
1、40歲以上人群;
2、有腸癌家族史人群;
3、有腸道腫瘤病史或術後複查人群;
4、不良飲食人群(如高熱量、高蛋白、低纖維素等);
5、有直腸肛門良性疾病的人群(如痔、肛瘻、肛裂等);
6、腸道不適人群(如粘液血便、腹瀉、腹痛、腹脹、便秘、消瘦等);
04腸癌早期要注意預防
對於腸炎的預防,最重要的是自身的關注,注意飲食衛生,合理搭配膳食,加強運動等自我措施。
而對於腸癌的預防,除了以上自我措施之外,關鍵的還是要做到早期篩查。
2019年10月15日,中國權威雜誌《中華醫學雜誌》最新發布了《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除了傳統的腸鏡與糞便潛血檢測,共識明確推薦了新型糞便DNA檢測可用於平均風險人群的篩查。
數據來源: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
預防勝於治療,腸癌是目前醫學上能做到早期發現且治癒的為數不多的癌症之一,若早期被發現且及時進行手術幹預治療的話,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