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培晉三50年的潰瘍性結腸炎,淺談腸炎與腸癌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2020-12-22 騰訊網

8月4日,最新一期的周刊《FLASH》爆出大料,聲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7月6日在首相府邸吐血。其報導可信性可以先打一個問號?但是,日本從今年初以來,為應對不斷襲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奧運推遲等,安倍晉三承受巨大壓力,內閣也不斷傳出過安倍「臉色不好」「很疲憊」的消息,安倍的健康狀況再度受到關注。

《每日新聞》曾提到,在安倍第一次任期末期時,他患有的潰瘍性大腸炎曾惡化,使得安倍以「肚子疼」為由辭職。實際上,這位工作時頻繁「上廁所」的首相,從17歲患病,至今年已被潰瘍性結腸炎折磨了50年。而這種病情反覆、難以治癒的「富貴病」,同樣正在困擾著越來越多的國人,其中一成的人甚至會在十年後開始癌變。

那麼,腸炎和腸癌有什麼區別?如何更早地鑑別出腸癌尤其是早期腸癌患者呢?下面我們來普及下腸炎和腸癌的知識,了解兩者的異同,做到科學判斷,科學防癌。

01腸炎與腸癌的區別

概念不同

腸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腸道疾病,常表現為大便帶血、腹痛,與腸癌的症狀非常相似,但是得了腸炎大多通過吃藥就可以緩解了。

腸癌是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病情逐漸嚴重時會出現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如放屁)等,或伴有貧血、發熱、消瘦等症狀。

症狀不同

腸炎和腸癌的症狀主要表現在腹痛特點、大便性狀、排便習慣等方面。

1、腹痛特點不同;腸炎一般見於左下腹或者右下腹疼痛,比如潰瘍性結腸炎一般以左下腹疼痛為主。腸炎的病人,一般腹痛後欲大便,排便後疼痛緩解。早期腸癌腹痛不明顯,隨著腸癌的發展,會在腸壁上形成腫瘤塊,佔據腸道的空間,可能出現腹部疼痛,消瘦,貧血等情況。

2、大便性狀不同;腸炎多是有不潔飲食史,之後出現腹痛腹瀉的情況,而且腹瀉次數比較多,糞便中可能混有黏液和膿血。而腸癌由於腫瘤的佔位,排便時發生擠壓,大便形狀變細,也會出現黏液和膿血,但是黏液和膿血與糞便不相混合,而是黏附在糞便的表面。

3、排便習慣不同;腸炎一般會引起腹瀉,出現稀水樣便,更嚴重者可能會因大量腹瀉導致脫水,而腸癌患者則表現為便意頻繁,但排便困難。腸癌的發生也會引起排便習慣的改變,由於直腸腫塊及其產生的分泌物,可產生腸道刺激症狀,導致患者出現便意頻繁、排便不盡等症狀,但排出物多是粘液膿血狀物。

02腸炎會發展成腸癌嗎?

腸炎一般情況下不會發展成腸癌。

但是,潰瘍性腸炎有極大的概率轉變成腸癌。潰瘍性腸炎具有反覆發作的特點,炎性損傷的累積使腸道局部組織結構遭到破壞,甚至出現異性增生的病理改變,成為癌變的基礎。因此發生潰瘍性腸炎要及時就醫,及時治療,以免發生難以逆轉的結果。

數據統計,潰瘍性腸炎癌變機率是普通人的1.7倍!其中有家族腸癌遺傳病史的潰瘍性腸炎患者,癌變的機率又比普通家族腸炎患者再高几倍。

潰瘍性腸炎的症狀同樣很容易與腸癌及其它腸炎相混淆,故臨床上較容易誤診。

03大腸癌高發,6類人應早篩查

《2018中國癌症報告》指出,大腸癌在我國癌症發病率排名第三,僅次於肺癌和胃癌。大腸癌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且城市高於農村,高收入地區高於低收入地區,男性高於女性。其中,東部地區特別是廣東、海南等地,大腸癌的發病率最高。

所以建議以下6類人群定期做好相關篩查!

1、40歲以上人群;

2、有腸癌家族史人群;

3、有腸道腫瘤病史或術後複查人群;

4、不良飲食人群(如高熱量、高蛋白、低纖維素等);

5、有直腸肛門良性疾病的人群(如痔、肛瘻、肛裂等);

6、腸道不適人群(如粘液血便、腹瀉、腹痛、腹脹、便秘、消瘦等);

04腸癌早期要注意預防

對於腸炎的預防,最重要的是自身的關注,注意飲食衛生,合理搭配膳食,加強運動等自我措施。

而對於腸癌的預防,除了以上自我措施之外,關鍵的還是要做到早期篩查。

2019年10月15日,中國權威雜誌《中華醫學雜誌》最新發布了《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除了傳統的腸鏡與糞便潛血檢測,共識明確推薦了新型糞便DNA檢測可用於平均風險人群的篩查。

數據來源: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

預防勝於治療,腸癌是目前醫學上能做到早期發現且治癒的為數不多的癌症之一,若早期被發現且及時進行手術幹預治療的話,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100%。

相關焦點

  • 勿把「早期腸癌」當「腸炎」!
    胃腸專家表示:由於很多疾病都有相同或者相似症狀。 腸癌更是跟很多腸道疾病都不易區分,如結腸炎、腸結核、腸道息肉、淋巴瘤以及痔瘡、肛瘻、阿米巴腸等。慢性腸炎病程一般在兩個月以上,臨床常見的有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和限局性腸炎等。 二、症狀區別 1.
  • 腸炎與腸癌莫混淆 誤診可能要人命
    多表現為腹痛、腹瀉,與大腸癌的症狀有相似之處,以致許多腸癌患者被誤診為腸炎,延誤治療時機。而某些特殊類型的腸炎可轉變為結腸癌,例如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因此,腸炎與腸癌的關係非常複雜。那麼,如何區分腸炎和腸癌呢?腸炎指的是腸道的炎症疾病,根據病程可以分為急性腸炎和慢性腸炎。急性腸炎較常見,以急性腹瀉為主要表現。急性腸炎兩個月沒有治癒,就稱為慢性腸炎。腸炎是一類疾病的統稱,腸炎的病因有很多,可為細菌、黴菌、病毒、原蟲等微生物感染所致,亦可為過敏、變態反應、精神等原因所致。
  • 結腸炎轉化成腸癌機率較小
    以腸癌為例,腸炎和腸癌都是比較常見的疾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這兩種疾病的症狀差別還是很大的。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結腸炎是否會惡化成結腸癌?近日,清遠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楊榮嬌對此作了詳細解答。
  • 腸炎和腸癌的症狀區別 怎麼預防腸炎
    腸炎和腸癌都是比較常見的疾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這兩種疾病的症狀差別還是很大的。那麼,腸炎和腸癌的症狀區別是什麼呢?我們應該怎麼預防腸炎呢?下面大家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腸炎和腸癌的症狀區別一般常說的腸癌和腸炎誤診的情況,主要是結腸癌和慢性的腸炎。
  • ——淺談潰瘍性結腸炎
    2020年8月4日,日本媒體報導,首相安倍晉三,從7月6日開始,出現咳血、面部浮腫,臉色焦黑,懷疑他患了腸癌。 原來,這位日本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是出名的「愛上廁所」的首相,他從17歲患上了一種叫做「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一天會上20次廁所,至今年已50年。
  • 第4次報吐血一天如廁20次 日本首相安倍患腸炎50年後確診癌症?
    安倍晉三目前是日本任職最久的首相,2007年他曾因「潰瘍性結腸炎」病情辭職。這位工作時頻繁「跑廁所」的首相,從17歲患病,至今年已被潰瘍性結腸炎折磨了50年。2015年9月,日本《周刊文春》雜誌曾爆料稱,安倍晉三當年6月在洗手間吐血。其後,關於他吐血的新聞至少有四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 潰瘍性結腸炎是「不治之症」嗎?
    信息時報訊 (記者 黃豔 通訊員 張陽 黃睿 莊燕妍)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因潰瘍性結腸炎復發,決定辭去首相一職。據悉,安倍晉三17歲患上潰瘍性結腸炎,至今近50年也沒有治好。究竟潰瘍性結腸炎是不是不治之症呢?
  • 潰瘍性結腸炎在飲食上該注意有什麼呢?
    結腸炎和直腸炎一樣,都屬於腸炎的一種,而對於腸炎來說大都是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而造成的,但是對於不同的炎症也可能不同,那潰瘍性結腸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有哪些症狀表現,飲食上要注意哪些。現在就讓我們的醫生來給您解釋一下。
  • 黑豹男主結腸癌去世、安倍潰瘍性結腸炎辭職,結腸問題有多可怕?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劉騫教授向21新健康指出,在沒有症狀的前提下,正常人群45歲開始做腸鏡檢查,能起到早發現腸癌的作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得結腸癌的風險較大2012年12月,安倍再度擔任日本首相至今。根據克羅恩和結腸炎基金會(Crohn'sand Colitis Foundation)數據,大約5%~8%的患者在確診潰瘍性結腸炎後的20年內患上了結腸直腸癌,相對應地,沒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患上結腸直腸癌的比例是3%-6%。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和患病時間較長的患者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
  • 讓安倍晉三兩次辭職的潰瘍性大腸炎,究竟是種什麼病?
    2011年,他曾與自己的主治醫生公開進行過一次談話,並發表在日本《消化》雜誌上。今年66歲的安倍,其實在上初三時就第一次出現腹痛、腹瀉、血便的症狀了,高中時又出現同樣症狀,當時醫生開了「整腸藥」,症狀便自行緩解了。距離第一次發病10年後,他才被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隨後他一直有用柳氮磺胺吡啶和皮質醇治療。
  • 逸仙科普|讓安倍晉三辭職的潰瘍性結腸炎是「不治之症」嗎?專家給...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因潰瘍性結腸炎復發,決定辭去首相一職。安倍晉三17歲患上潰瘍性結腸炎,至今近50年也沒有治好,究竟潰瘍性結腸炎是不是「不治之症」呢?國內有限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不同地區的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也存在很大差異,其發病率與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王凌雲教授介紹,我國現有數據顯示,該病發病高峰年齡為 20~49歲,亦可見於兒童或者老年人,性別差異不明顯。在西方國家,有研究指出動物蛋白、亞油酸、糖、脂肪、酒精的過多攝入會增加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和復發。
  • 這個「洋氣」的病讓醫患成為朋友|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鏡|...
    當時他因為腹痛、腹瀉、口腔潰瘍在外院當成腸炎治療,結果症狀越來越重,體重也瘦了二十斤。2018年來到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消化內科就診,在醫生建議下做完腸鏡。當時消化內科王芳主任告之他診斷為「克羅恩病」,需要住院治療。
  • 小心是潰瘍性結腸炎,醫生教你分辨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研究出病因,以及完全治癒的方法。並且它會隨著時間而發展,持續影響結腸的更多區域,有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是數年,影響的區域越大,也就越嚴重,併發症也會隨之更嚴重。那麼應該如何分辨得了潰瘍性結腸炎呢?
  • 潰瘍性結腸炎現無特效藥 逼安倍辭職的「毛病」太磨人
    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潰瘍性結腸炎復發將辭去首相一職,這是安倍第二次辭職。2007年,他因該病第一次辭職。為什麼一個潰瘍性結腸炎會讓一位首相兩次辭職呢?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表現可以和普通腸炎一樣,出現以腹痛、腹瀉為主要表現,90%以上的患者可出現黏液膿血便,伴有裡急後重(解完大便後,還想解,但無法一洩為快),常容易和結腸癌相混淆,這是區別於普通腸炎的最明顯症狀。潰瘍性結腸炎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環境、遺傳及腸道微生態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腸道免疫失衡,腸黏膜屏障損傷,引起腸黏膜持續炎症損傷。
  • 結腸炎患者拉肚子、便血、不能吃涼的,小崔醫生講潰瘍性結腸炎
    這段時間有很多朋友都問我,他們經常拉肚子、甚至有時候會出現便血,是不是結腸炎,今天崔醫生就給大家聊一聊結腸炎,我所說的結腸炎就是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炎其實是一種慢性結腸潰瘍性 疾病,這種疾病會損傷患者的腸黏膜,病情遷延不愈,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
  • 安倍晉三兩次因潰瘍性結腸炎辭職,這疾病嚴重嗎?可治癒嗎?
    安倍晉三竟然兩次因為潰瘍性結腸炎,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那潰瘍性結腸炎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疾病呢?這個疾病能夠治癒嗎?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確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直腸和結腸炎,是腸潰瘍。好發的部位就在大腸、直腸、乙狀結腸。主要的病理改變就是形成潰瘍。
  • 嚴重時病人每天去30次廁所,潰瘍性結腸炎很難治癒
    其實早在2011 年,安倍曾與自己的主治醫生日比紀文公開進行過一次針對自己病情的談話,並發表在日本《消化》雜誌上。安倍在中學三年級那年第一次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的症狀。此後,他幾乎每年都會有一次相同的症狀,但服用當時醫生開的一些「整腸藥」一周後,這些症狀「自行緩解了」,「一直也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麼病」。
  • 潰瘍性結腸炎如何用藥
    今日新知:潰瘍性結腸炎點擊播放 GIF 0.3M潰瘍性結腸炎能治癒嗎?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炎的一種,目前認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終身性疾病,但患者不必沮喪,雖然無法根治,患者卻可以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過正常的生活,當然前提是配合醫生的治療,特別是不可忽視在非發病期的維持治療。康復新液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中,藥理性能穩定,不良反應少,僅需局用藥,治療方法簡便易行,患者耐受性和順從性好,方便安全。
  • 潰瘍性結腸炎到底是什麼病?
    顧名思義,潰瘍性結腸炎是結腸的潰瘍性病變,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異性的結腸慢性炎症性疾病。劃重點,一個是病因不明,也就是說,凡是能找到病因的都不是潰瘍性結腸炎,比如說,慢性細菌性痢疾雖然也是結腸的慢性炎症,但是由痢疾桿菌感染導致的,不屬於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腸病是阿米巴原蟲感染導致的,也不屬於潰瘍性結腸炎,等等。
  • 腸炎與腸癌症狀相似,別「傻傻」分不清
    鄭州豐益肛腸醫院特聘專家劉佃溫教授表示,腸炎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病,大便帶血、腹瀉、便不成形、腹痛屬於腸癌和腸炎的共有症狀,因此臨床上,約90%的腸癌在初期都被誤診為腸炎。    案例 三年「老腸炎」,確診為腸癌    鄭州櫻桃溝的張老伯,最近一點也高興不起來,3年來,飲食稍微不注意,冷熱刺激都會導致他腹痛腹瀉,沒有精神,最近幾個月,他的身體日益消瘦,而且以前的大便帶血更加嚴重了,出現了膿血便,臭不可聞。這才趕緊來到鄭州市嵩山南路與隴海路交叉口北100米的豐益肛腸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