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
小凱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他的媽媽帶他來我這諮詢的時候,說他「臉皮厚」,缺少羞恥心,在學校總是問題不斷,三天兩頭被叫家長,都快讓老師和家長頭疼死了。
原來,小凱上課時總愛嘀嘀咕咕,嬉皮笑臉的,和前後左右的同學閒話不斷,他這邊傳來的聲音時不時地影響課堂秩序,導致其他同學無法安心上課。
經過老師苦口婆心地反覆教育,他保證上課時儘量管好自己。但安生了一段時間後,又故態復萌。
這天下午上課時,他又在交頭接耳,有時還下座位去惡作劇。暗示、提醒多次無果後,老師頓時心一沉,火氣蹭蹭地往上冒,忍無可忍時讓他出去了。
這時小凱一臉怒氣加不耐煩,說:「老師,我不過就是說幾句話,您至於嘛?」老師說:「你自己想想我一節課提醒了你多少次?」小凱說:「又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說話。」老師說:「你說的還少,是嗎?你還想怎樣,非要把課堂鬧翻,你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小凱依舊不屑加無動於衷……
看著他這種「破罐子破摔」的樣子,老師氣不打一出來,厲聲痛斥:「我說話不管用,是吧?你也甭和我解釋了,放學把你家長叫來……」
就這樣,小凱的媽媽成了老師辦公室的常客,但是爸媽也拿他沒辦法,就到了我這裡。
在我和小凱單獨交流中,我發現,這個孩子還蠻有禮貌的,就是有點好動,上課調皮只是想吸引他人的注意,做事經常不尋常理,還有他聰明可貴的地方,並不是他媽媽說的那麼油鹽不進。談話結束時,小凱說:「其實我也知道我做得不對,但他們越罵我,我就越不想承認錯誤。」「我不是他們說的那樣(沒有羞恥心)。」
像小凱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他們問題的根源,總是能在大人身上找到答案。從最開始,家長和老師都沒有抱著理解的態度與孩子好好溝通,才讓孩子繼續用從前的方式來吸引他人注意,並且還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最終,孩子會像他們評價的那樣,越來越缺少羞恥心,越來越「臉皮厚」。
教育是靈魂的救贖,而非傷害。
以撕破孩子羞恥心為代價的教育,只是發洩了自己的憤怒,而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太多時候,我們只是注意到了孩子這些調皮搗蛋的行為,卻未曾去想過為什麼你用盡渾身解數,他就是死不悔改。
當我們的好言相勸就像是「對牛彈琴」,沒有訴諸其他有效辦法,就開始篤信「嚴加管教」才是王道。卻沒意識到我們的「苦苦相逼」早已將他們的「人格外衣」殘酷而粗暴的一層層剝去,直至無所蔽護。
我們總是抱怨孩子「二皮臉」,感嘆教育的無奈與無力,卻不曾去想過為什麼孩子會一步步變成這樣。
其實,答案就在我們對Ta的態度中。
羞恥心等同於臉皮厚嗎?
臉皮厚一點的孩子,往往活潑、好玩,也惹人喜歡。但是,如果孩子的臉皮太厚,就需要我們注意了。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做錯了事還蠻橫無禮,不管別人怎麼批評、勸導,依舊蠻不在乎,我行我素。這是孩子缺乏正常的羞恥心的表現。臉皮太厚的孩子往往缺乏這種正常的不可缺少的羞恥心。
羞恥心是一種以自尊心為基礎的道德感情,也是一個人行為品德的內在因素。孩子有了正常的羞恥心,才有對錯誤事物的抵抗能力,才能矯正和預防不良的行為。
所以,不要總是責怪孩子「二皮臉」,「給臉不要臉」,培養孩子正常的羞恥心,是克服「厚臉皮」唯一有效的方法。
孩子缺乏羞恥心有哪些表現呢?
1、習慣說謊,逃避責罰
孩子缺乏羞恥心,做錯了事情會害怕受到責備和懲罰,以後就習慣了說謊話。明明就是他的錯誤,但是他就是繞著彎子死不承認,這也和我們平時的教育方式有關,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先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不可以不明事理地就批評責罰孩子,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蠻不講理,並對父母感到恐懼。
2、缺乏擔當,不敢負責
孩子缺乏羞恥心,一般會表現出來責任感缺失。孩子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一般不會去顧及後果,即使捅出簍子了,也沒有意識說要去負責。缺乏責任感和擔當的孩子,難成大事,要想孩子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我們得必須先培養孩子的羞恥心。
3、不分皂白,是非莫辨
孩子缺乏羞恥心,犯錯了也不會知道自己已經錯了,甚至還會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和我們爭論不休。這是因為孩子沒有羞恥心,不知道自己的作為會帶來什麼不好的後果,因此才會自認為自己是對的,只有培養孩子的羞恥心,才能讓孩子正視自己,明辨是非。
如何培養孩子正常的羞恥心?
1、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我們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什麼難聽的話,什麼決絕的行為都做得出來。一開始你的「厲害角色」一下子就能震懾住孩子,但久而久之就再也不管用了。
所以,當我們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建議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運動一下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
2、真正放下身段
很多時候,我們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羞恥心是以自尊為基礎的,我們保住自己自尊的時候,可曾想過有沒有顧及到孩子的自尊?
所以我們要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
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3、吸收教育知識
當我們被孩子搞得感覺已經精疲力盡、黔驢技窮了的時候,當我們被孩子氣得想撞牆,真的覺得快要瘋掉了時,已經足以證明我們的教養方式和教育方法不對了。這時候,就需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
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我們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或許有一天,你會發現不打、不罵、不動氣的溫暖教養術,培養了孩子的羞恥心,既省事省心,還特別有效。
面對孩子,我們各自固執且痴迷地編織著自己的得意作品,軌道稍有偏移,我們的「焦慮小人」就會跳出來,不自覺會以撕破孩子的羞恥心為代價,滿足自我,摧毀孩子。
孩子終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殷殷期許和栽培,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我們的作品,而是讓孩子自己編織出自我最滿意的作品。
那天下午,我送走小凱和他媽媽,告訴媽媽不要再說出那麼決絕的負面評價,要多陪伴孩子,多與他溝通,小凱的媽媽也若有所思。不知她最後能不能記得和堅持做下去,但我想,小凱一定會記得。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