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東莞松山湖的香港城市大學(東莞)規模有多大,到底「長」成啥樣?今年夏天香港城市大學宣布新校區選址東莞即將開工建設,為將東莞校區建設成國際性一流水平大學校園,校方舉辦了新校區規劃設計競賽,隨著海茵建築近日最終贏得比賽,其針對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校區)的核心設計理念和未來建設效果圖也隨之曝光,校園整體將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按照「三核三軸」布局,在融合校園精神的基礎上,從空間與情感兩方面喚醒兩處學子的共同記憶。
喚醒學子記憶三大組團順應山勢布局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校區,選址位於東莞市松山湖功能區大朗鎮屏山東片區,一期工程總用地面積為11.97萬平方米;二期用地面積約10.77萬平方米。新校園所在的松山湖科學城地塊,已經在區域層面形成「生態綠核—創新圈層—服務圈層—產業圈層」的結構布局。地塊居於莞深合作科學中心核心創新圈層,在松山湖科學城內與南方光源、散裂中子源、材料實驗室一起,共同組成大裝置集聚帶、區域性的基礎科研功能帶,整體的創新要素集聚優勢明顯。同時松山湖國家高新區內聚集的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新企業,對科學技術交流和科研成果轉化均有重要推動作用,而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校區在此建設,未來將實現產學研用的高度融合。
根據海茵建築的規劃設計,東莞校區將運用編織的設計語言,將被分割的兩側用地緊密結合,在空間氛圍和建築形式上既充分融合又各有側重。校園各功能組團將順應山勢布局,生活組團臨山而建,包含宿舍區、體育區和活動中心;教學與實驗組團向心而設,位於校園的中心區域;公共服務組團緊鄰校園主入口,亦是校園各軸線的交會處。整體上科研軸、實驗軸與生活軸依山順勢而走,將各區域串聯成一個整體。此外校園的建築形式和串聯方式,亦將傳承香港城市大學本部的現有結構,從空間與情感上喚醒兩處學子共同的記憶。
融合校園精神三大軸線將巧妙串聯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校區)將形成南北方向貫通的科研主軸線、實驗次軸線、生活再次軸線的三條主動脈,同時在東西方向上連接。三大軸線上分布各類尺度的共享空間,科研主軸線上設有報告廳等大尺度學術空間;實驗次軸線上設有架空平臺等中尺度交流空間;生活次軸線上則增設咖啡廳等小尺度休閒空間。依據「三核三軸」的布局,入口利用依山傍水的優勢形成校前組團和湖心組團,教研組團和生活組團依次由中心向兩側延伸至山中。整體天際線規劃亦順應山勢,臨山高、中心緩,並以南北雙核心實驗教學組團為中心,其屋面與山勢呼應形成第五立面。
海茵建築主創建築師孫偉認為,大學設計的關鍵是要理解校園精神,並儘量讓教學和研究功能空間融會貫通等等。在他看來,項目主要面臨兩大設計難點,一是如何處理複雜陡峭的地形,利用好背山面水的格局;二是如何體現香港城大的辦學理念,提煉出新校園的振奮之力。「依山而起,逢水而安;教研合一,心意翱翔」他在競賽設計方案首頁寫下的短短幾句話,正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其項目設計主旨。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馬駿 通訊員:松湖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王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