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孩子到了小學以後要求孩子一個人睡,但孩子每天晚上都要把自己房間裡的燈開著才能睡著。孩子總說「房間太黑了,我害怕」。除了晚上不敢關燈睡覺外,很多孩子還對天黑和黑的環境都害怕。怕黑是許多孩子身上都普遍存在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怕黑是人的種正常反應,人的眼睛是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徑,當人處在黑暗中時,無法通過眼睛來觀察周圍的事物,也就難以確定是否有危險靠近自己。對周圍事物和變化的不了解,就會使我們由於缺乏安全感或多或少地產生恐懼。
同時,孩子的想像力是那樣的豐富,在黑暗中,以前曾在童話、電視裡見過的妖魔鬼怪浮現在腦海,如果再相信這些妖魔鬼怪會真的出現在現實裡,害怕就在所難免了。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樣恐怖的想像呢?有些正是家長引導的。在孩子不聽話或哭鬧的時候,不知道你是否也曾隨口說過這樣的話:「你再不乖就把你關進黑屋子裡去!」「你不乖乖吃飯,待會兒妖怪就會來找你。」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位媽媽用螞蟻咬人嚇唬孩子那樣,這樣的話也很容易放大或加深孩子對黑暗的恐懼。孩子很清楚黑屋子是對他不乖的懲罰,那黑屋子肯定不是什麼好地方,裡面也許就藏著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想想還真讓人毛骨悚然。
儘管用黑暗或子虛烏有的怪物來恐嚇孩子是對待孩子不聽話屢試不爽的「良方」,它在使孩子快速安靜下來方面確實有獨到的功效,但這樣做的不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將使孩子的內心更不平靜。對孩子來說,內心的平靜往往比外表的安靜更重要。
有一位媽媽也曾為她五歲女兒怕黑的問題憂心不已,不過她很快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她為女兒買了一套夜光拼圖遊戲,但女兒必須通過自己的勇敢賺得這套拼圖。媽媽先將女兒房間的燈調到微微亮,女兒只能依稀看清周圍的環境。只要女兒能在這間屋子裡待上一下子(十秒左右),她就能得到一個小拼圖。這樣的要求並不那麼可怕,也並非很難做到,女兒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遊戲。為了儘快得到整套拼圖,女兒一次次跑進只有微弱亮光的房間。如此反覆幾次後,媽媽再要求她試著走進開著門但未亮燈的房間裡,還是只要待上一下子,她就能得到一塊小拼圖,這個遊戲也進行得很順利。漸漸的,女兒終於可以勇敢地走進黑房間,而且在黑暗中停留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女兒終於得到了整套拼圖,當她和媽媽一起在黑暗中拼出了整幅閃著螢光的圖畫時,看著眼前美麗的圖案,小女孩由衷地說:「原來黑暗並不可怕!」
這位聰明的媽媽已經知道如何從根本上消除孩子對黑暗的恐懼,那就是讓孩子能夠觸摸黑暗、了解黑暗、適應黑暗你完全可以借鑑那位媽媽的方法。你可以在黑暗中拉住孩子的手,和他說說開心的事情,講講愉快的話題。然後,你可以帶著他觀察一下四周的環境,看看物體在黑暗中是什麼樣的,或者用手摸一摸。像那個怕黑的小女孩一樣,對黑暗有了更多的了解,在黑暗中也能感受到快樂,孩子對黑也就沒那麼恐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