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來潮州,就被這裡的「潮人」所吸引。
▼
歷史上的潮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就是其中的一位。韓愈不是潮州人,在元和十四年因為唐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得罪了皇帝,被貶為潮州刺史。當時的潮州屬蠻荒之地,偏僻落後,韓愈在潮州為官只有八個月,卻惡溪除鱷,釋放奴婢,興辦鄉校,他為官一方,造福百姓。潮州之所以能成為嶺東的文化中心,韓愈延學興教功不可沒。潮州百姓為紀念韓愈,將山水改姓韓,有了韓江、韓山。韓愈字昌黎,便有了昌黎路,有了昌黎小學,韓山上則有韓文公祠。
來到潮州,不去拜謁韓愈這位歷史潮人,就像到了北京不去登長城一樣遺憾。顧不得天氣炎熱,我們一行興致盎然地去往韓文公祠,與這潮人相逢。
潮州風景
韓文公祠依山而建,層次分明,前落是韓祠的主體,後落是侍郎閣。拾級而上,面前的石階共有51級,是紀念韓愈51歲時到潮州,可見潮州人對韓愈的敬仰之情,每個細節都不含糊。石階平臺上豎著一座高大的石雕牌樓,匾額上書「韓文公祠」。據記載,舊的石牌坊是明朝天順年間所建,可惜早已損毀,牌坊上的對聯倒是留傳了下來:佛骨謫來,嶺海因而增重;鱷魚徙去,江河自此澄清。
正殿左側有碑刻「功不在禹下」,出自韓愈自己的文章,是韓愈稱讚孟子的話,被後人反過來讚美了他。他來潮州之後除以上功績,還積極發展農桑,修築水渠,引水治水,其功若古代的大禹。
韓文公祠
對於韓愈的評價,最為世人熟知的是宋代蘇軾撰寫的一篇碑文《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記》,這是蘇軾應潮州郡守王滌之邀而寫。文中蘇軾將韓愈比作浩然正氣的化身,因而能夠做到「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只是,這塊碑歷經三番五次損毀,沒法還原蘇體真容了。為此,潮州市文聯的陳主席組織人手,藉助高科技,從蘇軾的所有字帖中拆分出偏旁部首,用了一年多時間,用電腦「還原」了碑文。
▼
木雕中的潮人
潮州有先賢治學思想的引領,後世對教學育人尤為重視。潮州湘橋區意溪中學就是典型代表。這個學校雖是鄉村中學,卻把傳承民族文化作為教學的必修課,堅持統籌兼顧、寓教於樂,有效地整合校內外資源,制訂詳實可行的訓練和教學計劃,開展舞龍舞獅、武術、大鑼鼓教學、科研、競賽、文化交流,拓展多元化校園傳統文化特色活動的探討和交流,讓龍獅、武術、大鑼鼓這些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得更深更廣。
說來有趣,在卷帙浩繁的《辭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詞,必須貫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為了專有名詞,可見其專業性之強,影響力之大。據史料載,潮州木雕在唐宋時已初具規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潮州木雕也有非常鮮明的風格,其形式有圓雕、沉雕、浮雕,更能展示藝術魅力的是多層次的鏤空雕,堪稱高端藝術品。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卓越的創造,是那種穿透、鏤空、多層次的「通雕」。
潮州木雕
在潮州工藝美術館,我欣賞到了木雕大師辜柳希的作品,他的通雕吸收了圓雕、浮雕、陰刻以及繪畫的長處,融匯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他還善於把曲折複雜的故事在一個畫面上,有條不紊地聯繫起來,既照顧到敘事的明了完整,又照顧到造型的單純概括,既能給人一目了然的印象,又經得起仔細玩味賞品。人物和環境的處理,亦實亦虛,像極了散文與小說的文體,一實一虛,決非自然的仿造,他借用一門一柱一樹一石的簡單物象,讓我們觀者在腦海裡馳騁遐想。而且,辜柳希大師的構圖不受透視法則的約束,人物加以適當的變形,不強調縱深的真實感,講究的是疏密勻稱,穿插聯結,緊湊結實,是木雕藝術的精品。
潮州木雕
除過藝術觀賞,潮州木雕密切聯繫著日常實用生活的各個方面,更適應百姓的思想感情和審美上的需要。在潮州,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民居之陋,隨處可見木雕藝術的存在。所以,潮州還有「木雕城」之譽稱。
▼
瓷器裡的潮人
因為對潮州的不甚了解,所以聽說潮州是「瓷都」時,我不免有些驚訝。殊不知,唐代潮州已生產青白釉瓷器,至宋代,城東的筆架山水東窯生產規模更大。因為市郊有飛天燕瓷土礦,資源豐富,品質優良,構成了潮州瓷器發展的先天條件。如今,潮瓷的出口量是景德鎮瓷器的兩倍多。潮州瓷最大的特點在於泥料潔白無瑕,器物具有簡潔典雅之美,在中國瓷器領域有其重要地位,再加上工藝師們善於創新,每個階段都能出現創新,令潮瓷一直能貼合時代審美趨勢。
潮州古城
值得一提的,潮州的手拉朱泥壺,歷史悠久,積澱深厚,演化有序,是潮州陶瓷業的一大奇葩。從清代中期,潮州朱泥壺便獨具一格,經300餘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幾十年的改進,潮州手拉壺工藝師的制壺技術和選料、制泥工藝發生了質的飛躍,本地製作手拉壺的泥料及工藝水準,不僅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逐漸趕超宜興紫砂壺,成就了一大批工藝大師。牌坊街明德園的謝華便是代表人物,謝師傅所帶的徒弟中,竟然是些十八九歲的少男少女。與他們同齡的「00後」們,大多整天戴著耳機,抱著手機聽歌打遊戲,可眼前的這些孩子在大師的指點下,每天沉浸在陶泥裡,心無旁騖。
朱泥壺的塑造技藝採用的是古老手拉方法,運用手指按一塊放在自動轉盤上的泥,將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內外翻轉。因為轉盤是做圓周運動,所以朱泥壺最終的形狀也只能是圓潤謙儒的,只不過在這些少男少女的手指一伸一收之中,它又會呈現出圓無一相的情況來。所以,每一把朱泥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幫熱衷於陶泥,在泥陶的方寸天地飛揚的學徒們,實在「潮」得與眾不同。
潮州手拉朱泥壺
正應了那句「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此行,讓我見證了潮州人傑地靈,「潮人」輩出。
作者介紹
溫亞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西風烈》《硬雪》等作品;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日、俄、法等語言出版。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