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婷婷在讀高三,因為高考壓力太大,婷婷喜歡吃巧克力緩解壓力,晚上經常學習到很晚,來不及刷牙洗臉就倒頭睡去。一天,婷婷的牙突然疼得要命,上課也聽不進去,飯也吃不下,爸爸趕緊把她帶到就近的醫院治療。當地口腔醫生檢查後打算給婷婷的壞牙做根管治療(也就是俗稱的「抽神經」),但是打開牙髓腔後找不到根管,根管都鈣化了。原來婷婷的牙齒早就壞了,喝涼水、刷牙時經常疼痛,因為怕耽誤學習而一忍再忍,終於忍無可忍了才來治療。
原來,牙齒齲壞後,牙神經反覆發炎,會形成一些鈣化物堵住根管。舉個例子,隧道口因為山體滑坡被滑下的石頭堵住了,這裡的隧道就相當於根管,石頭就是鈣化物。
當地醫生建議可以通過顯微根管治療,經人介紹,婷婷在爸爸陪同下來到浙醫二院口腔內科就診。接診的醫生通過初步的口腔檢查和放射性根尖片檢查,發現婷婷的牙齒髓腔形態已經破壞,根管鈣化主要集中在根管下段。由於牙根彎曲,要找到正確的根管口,並順著根管原有的弧度去除鈣化物擴通根管又不造成牙根的過度破壞,採用常規根管治療方法無法完成。口腔內科牙體牙髓專科團隊討論後,為婷婷量身定製了治療方案。
第一步,錐形束CT檢查後,通過分析軟體,明確根管的走向和鈣化範圍,全面了解根管鈣化情況。
第二步,在牙科手術顯微鏡下,用超聲去除根管口鈣化物,不斷用根管消毒液衝洗根管內的碎屑。
經過兩次顯微根管治療、3個多小時的努力,幾個堵塞的根管終於都疏通了,根管裡的感染得到了徹底清除。患牙根管消毒兩周後,醫生又用生物陶瓷材料為患牙進行了填充。治療後,婷婷的牙齒再也沒有痛過,一年後複查根尖片顯示牙根的炎症已經恢復。
採用正確的刷牙方法:刷牙時要選用小頭、軟毛的牙刷,將刷頭放於牙齒頸部,毛束與牙面呈45°角,毛端向著根尖方向,在原位做水平顫動4-5次後,再轉動牙刷。刷牙時間應控制在2-3分鐘,早晚都要刷。牙刷最好3個月就要更換新的,每次刷好牙後,將刷毛朝上擺,並放置在通風的地方,減少細菌的滋生。
一般的刷牙方法只能清潔40%-60%的牙面,牙縫是清潔不到的,這些刷毛無法觸及的角落,只能通過牙線或牙縫刷才能解決。
少吃糖、少喝碳酸飲料。這些食品和飲料會導致牙齒脫礦,促進齲病的發生。如果實在忍不住一定要喝,可在吃完、喝完半小時後,再刷牙和漱口。
使用含氟牙膏或塗氟。易患齲齒的成人須日常使用含氟牙膏。對於不處在高氟地區的兒童、3歲及以下的兒童使用的牙膏量相當於一顆米粒,3-6歲的兒童使用豌豆大小的量就足夠了。塗氟適用於高齲病發生風險的人群,包括絕大多數的兒童、正畸治療患者、放化療人群、無法自我清潔口腔的殘障人士等。年紀太小的寶寶很難配合醫生操作,我們建議2周歲以上的寶寶常規接受塗氟。一般半年塗一次氟。
對兒童來說,窩溝封閉是一種降低蛀牙發生率的有效方法。剛剛長出來的牙齒往往溝溝縫縫特別多,並且又細又深,食物殘渣很容易嵌進去,又很難清潔出來,這些食物殘渣就成了細菌生長的溫床。醫生將封閉材料塗布於牙齒咬合面、頰舌面的窩溝點隙,把這些溝溝縫縫填平,形成一層保護性屏障,將這些細菌拒之牙外,進而達到防蛀的目的。
定期複查。從初期齲到臨床形成齲洞一般需要1年半到2年時間,朱麗娜醫生建議,成人應每年檢查一次牙齒,兒童、老人、易患齲的人應每半年檢查一次牙齒,已放療患者每2-3個月檢查一次牙齒,育齡期女性要先進行口腔檢查再安心備孕。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公益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