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率先推出資格資質去行政化、「一證一號」、工業類產品生產許可制度、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四項機制」等一批原創性改革,為全國面上改革推進趟出新路,中央和省領導給予充分肯定。昔日的「經濟窪地」宿遷,正在蛻變為「改革高地」。
在一個城市出現一項原創性改革並不奇怪,但宿遷在短暫的四年時間內密集推出一系列原創性改革,實屬不易。宿遷的改革為何「含金量」這麼高?
近年來,宿遷始終突出問題導向、發展取向、民生指向,把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變為議題,從解決一個個議題入手推動改革進程,以先行先試增創競爭優勢,以創新突破贏得發展先機,拿出更大的智慧、勇氣和堅持,讓改革創新真正成為宿遷人的追求和習慣。
快人一步率先改的勇氣
——不一樣的決心,不一樣的力度
宿遷不臨江不靠海,且建市較晚,發展靠什麼?必須靠人,靠改革激發人的潛能和活力。
正是基於這份考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宿遷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主要領域,以「減權去利便利化」為主要要求,持續推動經濟體制、農業農村、社會事業等領域改革,市場和社會主體活力加快釋放。
2月7日上午,在宿遷市宿城區政務服務中心,代辦人員曹玉坤領到了嶄新的營業執照及一張電子營業執照。「2個工作日就辦好了,最大的感受就是快!」曹玉坤說,2月3日下午,她幫助客戶在網上申報企業名稱、填寫資料,網站自動生成表格後,她又列印出來交到政務服務中心,隨後就是靜待拿證了。
如今,商事登記制度等改革穩步推進、水到渠成,但當初推進之時卻是壯士斷腕、態度堅決。
「在改革初期,非利益相關方主導改革實施,從源頭上保障了改革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徹底性。」宿遷工商局局長耿靜波介紹,市裡成立了包括紀委監察、編辦、法制辦、工商局、政府辦等在內的第三方改革班組,主導改革實施。對一些利益相關方不願放棄利益而又必須改革的事項,分別採取贖買收權、暫停行權、爭取授權等方式讓利益相關方支持改革,實現增量式改革,確保改革順利推進。
不一樣的決心,不一樣的力度,贏得了快人一步的先機。早在2013年初,宿遷搶抓全面深化改革的機遇,不等不靠、先行先試,比全國提前近一年開展先照後證、並聯審批、「四證(照)一體」、「一證一號」等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大大激發了廣大群眾創業熱情。
一步早,步步早。宿遷還率先開展了網絡經營主體工商登記,全國首張個體網店數字營業執照在宿核發;開展資源要素價格改革,籤訂了全國首例水氣熱交易合同;去年9月,又正式啟動工業類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改革,在全國率先對實木地板、大米等部分工業類產品暫停行使生產許可。
改革走得早、走得遠,離群眾、企業滿意也越近。去年,宿遷全市市場主體保持良好增長態勢,新登記私營企業17004戶、新登記個體工商戶51121戶,分別增長12.16%和17.12%。
減權去利徹底改的智慧
——簡單一點,更好一點
「在宿遷一年多,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改革帶來的好處。行業內都知道,辦理大冰箱的生產許可證慣例是9個月甚至一年時間,在宿遷3個月就拿到了,完全出乎我們意料。」江蘇雙鹿電器有限公司總裁金鑫高興地說。
在改革之初,宿遷便把「減權」作為首要突破,減少政府對市場主體及社會事務的過度管制,還權於市場、還權於社會。據悉,自去年9月正式啟動工業類產品生產許可制度改革以來,宿遷已受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申請107件,其中暫停行使類34件、先證後核類4件、暫時保留類69件。調查顯示,已辦理的企業對改革滿意度達100%。
活力是放出來的,不是管出來的。對於政府來說,服務企業追求的是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巡更精神」。宿遷始終以改革創新的理念和方法做好「店小二」,進一步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幹預,下決心擴大改革的受益面,豐富改革內涵。
以商事登記註冊制度為突破口,全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資格資質去行政化、非行政許可事項清理。全市工商登記前置審批項目由最初的199項壓減至37項(基本為省級以上權限),成為全國工商登記前置審批最少的地區之一,企業在宿遷註冊登記基本不需要前置審批。
另一組數據更有說服力:2016年,宿遷市便民方舟行政審批辦件同比下降47.9%,公共服務辦件同比增長12.5%;一般性企業設立等待時間由過去1個多月壓縮至3個工作日內,政府類投資建設項目綜合純審批時限由102個工作日壓縮至40個工作日,非政府類投資項目綜合純審批時限由92個工作日壓縮至32個工作日。
政府部門帶頭減權,顯性的條條框框被逐一打破,但隱性的鴻溝天塹卻依然制約著市場的活力。對此,宿遷更加關注一些隱性的、異化的資格資質、中介組織、行業協會等權力擴張事項和組織,通過層層剝繭、步步深入,從根本上阻止權力不當運行,確保改得徹底、不留尾巴,徹底斬斷權力背後的利益鏈條,努力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
環環相扣系統改的堅持
——宿遷的最大機會在改革,一定在改革
「我文化程度不高,就尋思著學門技能,現在有了催乳師證,收入就有保障了!」幾天前,徐慧順利通過宿遷市家庭服務業協會舉辦的培訓和資格鑑定考試,從協會領到了催乳師證。
在過去,資格資質考試鑑定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市場經營活動,但政府部門「手伸得太長、管得太寬」,設置了過多行政壁壘和管控事項,抬高了就業、創業的門檻。
為此,2014年,宿遷啟動資格資質去行政化改革,提出「三步走」:首先,全面放開培訓,所有的培訓一律與行政機關脫離;其次,下放考試項目,將政府保留的項目全部從各行政機關剝離出來;再次,放開發證,把水平評價類的證書交給有條件的企業和社會機構組織考試、實訓、發證。宿遷市考試鑑定中心改革以來,已組織各類培訓考試鑑定1019場次,30.9萬人次。
宿遷的改革工作,穩步走到現在,就是因為在啟動改革之初就有一個系統思考、系統設計的環節。為了保障改革成效,該市制定了改革導則,所有改革都有配套文件,實現了全程監管。此外,改革小組有法制辦工作人員、監察工作人員,必要時還邀請了專業人員加入,確保改革不違法,保證改革的每一步都「走正步」。
宿遷的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各項改革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圍繞「放、退、接、管」四個環節的有機整體。「放」,即減少各類審批事項,還權於市場;「退」,即全面推進政企分開、政社分離,割斷利益鏈條;「接」,即大力培育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管」,即建立相關監管聯動平臺,加快社會信用建設,積極構建事中事後監管體系。
放活市場「無形之手」,打破市場壟斷,宿遷從資源要素價格改革入手,破解了能源領域內長久的定價權。據了解,自實施資源要素價格改革以來,共為參與改革的104家水電氣熱用戶企業減少費用7059萬元,居民、企業用水價格分別由全省第二位、第五位下降至第十位、第十三位,工業用氣用水價格降至全省最低;大幅削減涉企收費項目,對新辦工業企業、小微企業免收20項行政事業收費、5項政府基金,免收23項經營服務性收費,市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由原來的44項調整為27項,其中涉及工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僅保留11項,目前全省最少;推進壟斷性服務收費改革,壟斷性服務項目由65項降至28項,每年至少為企業減負2200萬元,一次性為居民減負共約1.39億元。
砍去政府「閒不住的手」,如何才能更好地承接下放的權力呢?社會組織無疑是最好的載體。以美容美髮行業為例,改革後,由市一級認定的美容美髮資格資質認證全部下放到了行業協會。
宿遷還圍繞社會協同治理,全面推行「五放五減十鼓勵」改革辦法,推動社會組織自主辦會、獨立運作,全市登記社會組織5741個,較改革前增長超過一倍。
在審批事項取消下放轉移後,部門相應的指導和監管的職能在增強。圍繞事中事後監管,宿遷建立「五位一體」綜合監管體系,在全國率先搭建集「並聯審批」「聯動監管」於一體的證照聯動監管平臺,推動監管信息互聯互通;全面推行「雙隨機」監管,變過去人盯人監管模式為信息化系統監管。
在改革推進過程中,宿遷逐步收回政府「閒不住的手」,放活市場「無形之手」,培育社會「自治之手」,讓政府、市場和社會各自歸位、三方得利,形成了「放、退、接、管」無縫銜接的「步步相連、環環相扣」的改革閉環。
「宿遷的最大機會在改革,一定在改革。」宿遷改革的決策者和推動者堅信不疑、久久為功,通過推行一系列銳意改革的有力舉措,不斷提升改革「含金量」,在複雜多變的宏觀形勢下,營造了良好的「小氣候」。
去年,宿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51億元、增長9.1%,位居全國地級市百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8.1億元、同口徑增長10.3%,位列全國70強;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59.58億元、增長12%。列統的16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9項增幅位居全省前三。(程大偉)
(責編:樂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