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哪個時代,象我們這代人一樣,如此熱衷於要掌握一門與本族語迥然不同的外語。
學習外語非常不容易,記單詞,學語法,花了幾年時間學會了一門外語,也不能在世界各國都暢通無阻,因為你雖然學會了甲國的語言,在乙國卻可能派不上用場。
人類有沒有可能重建「通天塔」,發明一門在全世界通用的世界語言呢?
(一)「通天塔」存在過嗎?
《聖經》裡有一個「通天塔」的故事: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為了顯示力量和團結,人類聯合起來興建起通往天堂的高塔。
該壯舉驚動了天庭,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施法讓人們說不同的語言,相互之間不能溝通,通天塔的計劃失敗。自此,人類各散東西、種族矛盾不斷。
「通天塔」的故事只是個傳說,然而,語言的隔閡確實對人類文明造成嚴重的影響。
(二)語言不通,溝通難
語言的差異為人類之間的交往造成了巨大的溝通成本。比如在歐盟,因為各個成員國操著將近二十種語言,歐盟翻譯處每年翻譯300萬頁文章。每年那麼多次會議,翻譯一場20種語言的完整機制需要60位翻譯官到場,按照每位翻譯官每天的僱用費600歐元計算……每年翻譯總成本超過10億歐元,這就是維護語言多樣化需要付出的代價。
而在教育體系中,大多數國家把外語都作為中學生的必修課,這個投入更是不可計量。
(三)英語成為最強勢語言
英語之所以成為全球性的霸權語言,並非因為它簡單易學或其「質量」比別的語言高出一籌,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工業革命後英語國家在國際政治、經濟及文化等領域的巨大影響。19世紀,英國成了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再加上繼承英語文化的美國後來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文化強國,英語越來越強勢。
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進入資訊時代之後,由於電腦網路發源於美國,所有的網頁、電子郵件設計都是針對英語使用者所制定,使得全球信息幾乎為英語所籠罩。
1850年,世界上說英語的人口是6 000 萬。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已經超過4 億5千萬。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超過七十個。在各國的外語教學中,英語享有絕對的的優先地位,100多個國家將英語列為外語教學中的第一外語。現在,在國際交往中,英語的地位已經是其他國家的語言望塵莫及的,英語正在成為或已經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
(四)漢語的優勢
漢字是象形文,它最大優點是超方言性。就是說,不管各地方言如何不同,都可以使用相同的字來表意。這種巧妙的功能是拼音文字很難達到的。
漢字還具有超時間性。在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中,很多五百年前的著作,非專家就讀不懂了。而在中國,雖然歷史悠久,古今語音雖有變化,但大多數古文我們現在仍能讀懂。一二千年前的詩文,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連小孩子都能理解,這不能不歸功於漢字。
三百多年前,德國人萊布尼茲就已經通過對西方文字的研究和與漢字的比較得出結論,認為漢字較西方文字更易成為世界通用文字。
(五)「世界語」任重道遠
既然學習多種外語,耗費了人們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物力,人們自然就會想到,如果創造一種可以通行全世界國際「普通話」不就可以了。
在國際語眾多方案中影響最大的是波蘭人柴門霍夫於1887年公布的Esperanto,在中國它就被稱為「世界語」。
世界語問世時很轟動,但語言就和生物進化過程的物種競爭的複雜環境類似,並不是誰的方案最科學就一定能稱霸世界。事實上,世界語誕生一百多年,至今影響仍然有限,並沒有起到真正的「世界語」的作用。
(六)「通天塔」有可能重建
今天,語言正在加速同化和演變,因為新詞不斷增加,保守的估計,目前的英語詞彙早已突破100萬。實際上,受過教育的英國人詞彙量平均也就是2-3萬個。比較有意思的是,中文正在成了英語新詞的最大來源之一。
這樣發展下去,在並不遙遠的未來,漢語和英語也許會慢慢的匯合出雙方互通的第三語言,有人把他叫chinglishi,這個語言,也可能就是未來人類統一的語言吧。
「通天塔」或許真的會重建,而這一次,連上帝也阻止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