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 22:38: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3月5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紀穎)「醫生,謝謝儂!你這麼說完我感覺好多了。」今天(3月5日)下午3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準時撥通預約者的電話,對他提出的困惑進行疏導。這是由上海市總工會主辦、市醫務工會和中山醫院工會協辦的「3·5學雷鋒日」主題活動,為職工服務抗疫專題線上心理諮詢活動,由中山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季建林教授領銜,陳華副主任醫師、葉塵宇副主任醫師、劉文娟主治醫師主持,以及應急心理關愛「巴林特小組」組員俞梅蓉、李迅、李麗、張新萍、王曉丹、吳桑文等協助,全員上線,按照報名者預約時間進行電話連線諮詢。這是「中山巴林特」外延的再次衍生。
上海中山醫院「戰疫巴林特應急小組」走進武漢前線、服務上海市民(央廣網發 中山醫院供圖)
巴林特小組,是一種特殊的團體心理治療形式,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師麥可·巴林特創建,目的在於讓醫生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病人造成影響,同樣病人也會對醫生造成心理影響,需要正確處理醫患關係,緩解職業壓力。
早在2009年,中山醫院上海率先在院內發起了巴林特活動,十餘年的堅持和創新,不僅鑄就了「中山品牌」,更將巴林特的火種傳遞至上海乃至全國。隔周的中山巴林特活動,已成為中山人的「心靈之約」。不事先徵集案例,不固定主題,當日赴會者講述其碰到的事件,可能是醫患關係的困惑,可能是工作中的小摩擦,也可能是面對生死心理那道跨不過去的檻。坐在「圈內」的醫護人員參與事件討論,坐在外圈的聽眾靜靜聆聽和思考,大家各抒己見,從不同的視角分析看待事件,有時候心中的「疙瘩」,就這麼理順了。
前線巴林特(央廣網發 中山醫院供圖)
「中山巴林特活動堅持這麼多年,有一套成熟的機制,在醫務群體中取得了很好的反響。疫情期間,我們希望這支隊伍能從院內走出去,用這樣的一個模式幫到更多需要的人。」中山醫院工會常務副主席秦嗣萃介紹,醫院始終關注全體中山醫務職工的身心健康,特別在疫情期間,巴林特可以做得更多。
此次赴武漢醫療隊中的齊碧蓉護士長,曾經就在巴林特活動中擔任過組長,有過培訓經驗,在中山醫院第四批醫療隊到達武漢接管2個重症病區的2周後,她開始了武漢駐地的巴林特活動。「大家挺不容易的,工作強度和難度超過了我們來之前的預想,每天醫院酒店兩點一線連續工作,我擔心隊友們沒有情緒排解的地方,會吃不消的。」第一次的活動,來了約10人,因為疫情,這次前線的巴林特活動不設圈外旁觀人員,每個人都是圈內人參與到活動中來。果然,第一個提出來的問題就跟焦慮與失眠有關。「大家基本都沒有傳染病隔離區的工作經驗。我們隊伍中有很多90後隊友,工作年限沒幾年,也不一定是重症護理背景,擔心自己會『拖後腿』影響別人。其實大家都很優秀。」通過這次巴林特活動,一定程度上舒解了隊友的心理負擔,讓他們能夠更加輕裝地上陣。
第一次活動反響不錯,但醫療隊中沒有那麼多有過組織巴林特經驗的人,齊碧蓉反饋給了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餘情。餘情與中山總部溝通,秦嗣萃立刻成立「戰疫巴林特應急小組」,告知武漢前線總部可以派人隨時連線指導。考慮到排班等情況,餘情將百人醫療隊分成10組,其中護理7組、醫生2組、行政1組,每次小組活動前餘情會聯繫好酒店會場,協調好大家時間,聯繫好總部。如今,第四批醫療隊在武漢已近一個月,巴林特活動舉辦了近十次,話題由一開始的擔憂情緒的紓解慢慢轉到了患者人文關懷等課題中,「這是個好現象,大家已經步入正軌,放下了自己的一些心理負擔,更加清晰、快速地開展臨床工作。作為行政保障團隊,我們能幫到隊友們,也欣慰很多。」餘情說道。
四年前,陳華接受採訪時曾說到她的一個期待,希望今後能邀請病人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來,「過去,我們都是從醫者的立場來討論問題,雖然也會換位思考,但我們畢竟不是病人,我們也想聽聽他們的真實想法,同時他們也可以了解醫生們的想法,更好地在彼此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而今,這支隊伍從上海中山走進了武漢前線,從服務醫護職工走到市民身旁,發揮著它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