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軼洪說:「一直以來,中山精神強調的就是紮實、嚴謹,我們到了前線,不僅要做事,更要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日前,一份表彰名單引發廣泛關注。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三部門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其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和該院副主任護師王春靈等醫護人員分獲「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消息傳到前線,大家還來不及互道祝賀,又轉身投入救治病人的緊張工作中。
2月7日,由中山醫院136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醫療隊星夜馳援武漢。在這支醫療隊中,由王春靈帶領的護理團隊就有100人,其中60%是90後,90%以上是女性。他們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的20、22兩個重症病區,理順流程、創新項目,持續改進護理質量;關口前移、專科培訓,做精做深護理工作;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搭起的心靈之橋,讓患者重拾信心。
人們都說,這一個月,護理團隊撐起了醫療隊的半邊天。
「你們是上海來的,我會記住你們」
26歲的90後護士楊焱焱還記得2月7日那晚剛到武漢時的情景:九省通衢不見往日的喧囂,車開在空蕩蕩的大街上,只有路燈投射下的樹影為伴,沉默無言。「看到以前那麼繁華的武漢,因為疫情變成這樣,那一刻真的很心酸。」楊焱焱說,「我當時也沒想別的,就想趕緊投入工作,盡一份力。」
她還記得,第一天走進病區時,一些病人或是因為長期住院而病情依然不見好轉,或是因為家人也被確診,有的甚至已經離世,「他們的眼神沒有光,也不說話,就這樣很消沉地看著你。」
突然,一位50多歲的男病人開口問她:「你們是哪裡來的?」
「我們從上海來,中山醫院。」楊焱焱答。隔著厚厚的防護服和護目鏡,她看到這位病人的眼睛裡有了光。
從那一天開始,來自中山醫院護理團隊的100名護士就把這些病人當成了自己的親人,悉心照顧。兩層樓、兩個病區,由王春靈擔任護理部總負責人,潘文彥、鄭吉莉2位病區總護士長帶領7位小組護士長,分管每個病區的50名護士,每4小時輪一班,每個班次4—5人。
護士長潘文彥的臉上留下護目鏡和口罩的壓痕。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 賴鑫琳攝
由於隔離病房沒有家屬照顧,除了監護病人、執行醫囑,完成發藥、檢查、打針、補液等醫療工作外,護理人員還要承擔相當一部分病人的生活護理工作。餵飯、處理大小便、翻身、洗漱、換衣……事無巨細。沒有護工,打掃衛生、拆換床單、整理物資,甚至是燒開水,都成了護士的分內事。燒的次數多了,護士就和病人形成了默契,哪個病人沒水了,就把暖水瓶放到病房門口,再敲幾下門,護士就會過來取走水瓶,灌滿開水後再送回來。
幾天以後,護士們發現,許多病人慢慢願意開口說話了。就這樣,交流從溫暖和信任開始了。
對於新冠肺炎的病人來說,補充營養非常重要。可是有的病人家屬也在隔離,不能及時給他們送來生活物資。護士們就把自己的奶粉、水果、牛奶、點心往病房裡搬。護士張莉說,明明不是什麼貴重的東西,但每次病人們都會很開心。一位病人曾對她說:「你們是上海來的,我會記住你們。」
病區有位80多歲的老奶奶,在醫療隊接管病區時已經住了很長時間醫院,清醒時不願說話,情緒煩躁時會亂抓氧氣管。老太太生活不能自理,吃飯、洗漱、大小便都需要護士幫忙。「一開始,我們都以為她是孤寡老人,覺得她很可憐。」張莉說,每次輪班的護士都會餵她吃飯、幫她擦身,就像哄小孩一樣哄她開心。
後來老太太的家屬聯繫到了護士,原來她的家人們也都患了新冠肺炎,在不同的醫院隔離治療。護士們就用自己的手機讓老人和子女們視頻。「從那之後,老太太完全就像換了一個人,每次見到我都說,『醫生姐姐,謝謝你哦!』看到她能這樣,我們真的發自內心地開心。」張莉說。
關口前移,保證最高標準
一個多月以前,疫情正洶湧蔓延,收治病人的工作刻不容緩。中山醫院醫療隊接管的兩個病區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僅僅用了3天時間,從普通病房改建而來的。雖然,病區許多硬體設備和工作流程都有所欠缺,這支護理團隊卻沒有放棄對最高標準護理水平的追求。
心臟外科ICU出身的護士長鄭吉莉擁有豐富的重症護理和管理經驗,經常面對瞬息萬變的病情,她知道,紮實的護理功底對於護理重症病人的重要性。關口前移——這是她要求每個護士都必須做到的「中山標準」。
護士長鄭吉莉
護士長鄭吉莉在給病人餵飯
關口前移的第一步,就是密切觀察。病人什麼時候需要吸氧?什麼病人要高流量吸氧?病人身上的橈動脈導管、深靜脈導管等是否正常?出血、凝血狀況如何?……護理人員只有對重症病人的這些情況進行密切觀察,才能為醫生的診斷和治療爭取時間。
一般來講,重症監護室都是環島結構,這樣,每位病人的情況醫護人員就都能盡收眼底、及時掌握。而現在。由普通病房改建而來的病區是長廊型的,並不具環島病區的觀察條件。鄭吉莉就對病人進行了分區,把病情嚴重的病人集中安置在中間的B、C兩區,病情較為平穩的病人則分布在A、D區,以便及時觀察重病患者的情況。
關口前移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護理關口的前移。由於護理團隊由不同科室的護士組成,建立專科護士培訓、發揮專業所長,就在這次抗擊疫情的護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許多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都伴有心衰、糖尿病、腸梗阻等合併症,醫療隊中不同專業背景出身的護理人員就結合各自所長,為不同的病人制定了個性化的護理方案。比如,心臟外科出身的護士,會對心衰病人進行容量管理,依託自己的經驗對病人的尿量、輸液量進行判斷;肝臟科室出身的護士,會格外注意藥物對肝功能異常病人帶來的副作用;一位內分泌科的護士,不僅畫出了所有病人的血糖波動圖,還計算食物卡路裡,為糖尿病人制定個性化的進食方案……
「關口前移在我們護理工作中非常重要。我們的護士一走進病房,只要觀察一下病人就能敏銳地抓住重點,提前幹預,而不是等病情凸顯出來才匯報一聲,進行處置。」另一位病區護士長潘文彥如是說。
在潘文彥看來,中山醫院護理標準的植入,加上精細化的創新性管理是他們保持高標準的保證。比如,接管病區以後,他們植入了中山醫院的危重症氣道管理方案、護理評估方案和危重症交班模式,還自行製作了俯臥位枕,克服了醫院沒有U型枕的困難。這些工作都保證了團隊高質量的護理水平。
做深做精,持續提升護理質量
怎樣針對護理工作中遇到的痛點、難點,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如何在有限的條件內不斷提升護理質量,把護理工作做深做精?這是來到武漢以後,小組護士長陳軼洪和同事們不斷思考的問題。
護士長陳軼洪在照顧病人
他們利用護理病患之餘的休息時間,按照「中山傳統」,以管理學PDCA方法(即質量管理的四個階段: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為工具,制定出了一套《護理質量持續改進項目》,並不斷補充完善,解決了許多一線護理工作中的棘手問題。
比如,之前護理人員為病人配藥要到住院部藥房,一來一回至少需要20分鐘。到了夜裡,藥房人手不足,拿藥時間更長。這樣不僅容易耽誤病人救治,往返途中還會增加醫務人員的感染風險。陳軼洪就和護士長鄭吉莉等同事商量,在病區建立了備用藥櫃,將一些常用藥提前準備在藥櫃中,將藥房埠前移,大大提升了用藥時效。
剛到病區時,大家發現,醫護人員的鞋子隨處亂放,增加了感染風險。陳軼洪和同事就利用廢舊的紙箱做成鞋櫃,將原本無序堆放的工作鞋收納整齊,還劃分出明確的清潔和汙染區域,既整潔美觀又加強了院感控制,保障了醫護人員的安全。
工作一段時間後,護理人員發現,由於每組護士的交接班習慣不一樣,常常造成重點不突出、信息混亂的情況。護理團隊就引入了國際通用的SBAR交接單,規範詳細地記錄了每位病人的各項數據和既往病史,使接班的人員對患者的病情變化了解得更加詳細,重點也更突出。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陳軼洪說:「一直以來,中山精神強調的就是紮實、嚴謹,我們到了前線,不僅要做事,更要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不是我們幫助武漢,是武漢教會我們成長
「這一次,這批孩子真的長大了。」談到護理團隊中的「90後」「95後」們,潘文彥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採訪前一天的深夜,潘文彥的手機響起,一位同事給她發來了一段小視頻。視頻中,兩位護士正在給一位上了ECMO(人工心肺)的病人刮鬍子。她們小心地擦掉病人臉上因為插管而產生的分泌物,然後仔細地為這位深度鎮靜的病人颳起了鬍子。1992年出生的周佩歆就是其中一位護士。
原來,潘文彥白天給這位病人刮鬍子時,由於護目鏡起霧,影響了視線,沒刮乾淨。晚上周佩歆和同事看到了,就找來了一份備皮刀,幫病人又颳了一次。
「來武漢了以後,這些小朋友就像完全變了一樣,總是讓人很感動。」潘文彥說。還有一次,她一早出門,看見自己房間門口有一盒午餐肉,覺得很奇怪。看了手機信息才知道,是團隊裡一個「90後」的小男生,因為頭一天打掃時扔掉了病人一盒已經過了期的午餐肉,放心不下,就自己買了一罐新的,請出門上班的潘文彥給病人帶去。拿著這盒午餐肉,潘文彥百感交集。
張莉參加巴林特心理輔導活動
馳援武漢的一個月,護理團隊中的「90後」們不僅讓前輩們看到了成長,就連他們自己也覺得,「自己和從前不一樣了」。
1991年出生的上海姑娘陳斐穎,在疫情發生後就多次主動請戰,表達自己參與一線抗疫的決心。來到武漢後,第一次進入病區,原本4小時一班,她卻穿著隔離服在裡面悶了七八個小時,直到護士長鄭吉莉堅持把她叫出來,一問怎麼回事,她才說:「因為工作剛剛開始,許多流程需要理順,我在裡面多疏通一點,後面的同事就少一些麻煩。」陳斐穎脫下防護服時,渾身衣服都溼透了,還產生了嘔吐、頭暈等缺氧反應。
「其實在我看來,與其說是我們來幫助武漢,不如說是武漢教會了我們成長。」陳斐穎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離開過家這麼長時間,大到處置突發情況,小到洗衣服,都要靠自己完成,「大家都以為我們『90後』是被人捧在手心裡的,而這些天我們正急速成長」。
楊焱焱還記得,有一天自己路過病房時看見2個女病人正在唱歌,當時的情景長久地印在她的腦海裡,讓她看到了希望。來到武漢一個月,讓她印象最深的,是每天坐的接駁公交車上,跑馬燈滾動打出的武漢精神——敢為人先,追求卓越。她說:「看到這幾個字,我就覺得很有力量。我們來了,全國的醫務工作者都來了,武漢一定會慢慢好起來的。」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中山醫院護理團隊撐起半邊天!「聽說我們從上海來,病人的眼睛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