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院護理團隊撐起半邊天!「聽說我們從上海來,病人的眼睛亮了」

2020-12-14 澎湃新聞

陳軼洪說:「一直以來,中山精神強調的就是紮實、嚴謹,我們到了前線,不僅要做事,更要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日前,一份表彰名單引發廣泛關注。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三部門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其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和該院副主任護師王春靈等醫護人員分獲「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消息傳到前線,大家還來不及互道祝賀,又轉身投入救治病人的緊張工作中。

2月7日,由中山醫院136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醫療隊星夜馳援武漢。在這支醫療隊中,由王春靈帶領的護理團隊就有100人,其中60%是90後,90%以上是女性。他們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的20、22兩個重症病區,理順流程、創新項目,持續改進護理質量;關口前移、專科培訓,做精做深護理工作;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搭起的心靈之橋,讓患者重拾信心。

人們都說,這一個月,護理團隊撐起了醫療隊的半邊天。

「你們是上海來的,我會記住你們」

26歲的90後護士楊焱焱還記得2月7日那晚剛到武漢時的情景:九省通衢不見往日的喧囂,車開在空蕩蕩的大街上,只有路燈投射下的樹影為伴,沉默無言。「看到以前那麼繁華的武漢,因為疫情變成這樣,那一刻真的很心酸。」楊焱焱說,「我當時也沒想別的,就想趕緊投入工作,盡一份力。」

她還記得,第一天走進病區時,一些病人或是因為長期住院而病情依然不見好轉,或是因為家人也被確診,有的甚至已經離世,「他們的眼神沒有光,也不說話,就這樣很消沉地看著你。」

突然,一位50多歲的男病人開口問她:「你們是哪裡來的?」

「我們從上海來,中山醫院。」楊焱焱答。隔著厚厚的防護服和護目鏡,她看到這位病人的眼睛裡有了光。

從那一天開始,來自中山醫院護理團隊的100名護士就把這些病人當成了自己的親人,悉心照顧。兩層樓、兩個病區,由王春靈擔任護理部總負責人,潘文彥、鄭吉莉2位病區總護士長帶領7位小組護士長,分管每個病區的50名護士,每4小時輪一班,每個班次4—5人。

護士長潘文彥的臉上留下護目鏡和口罩的壓痕。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 賴鑫琳攝

由於隔離病房沒有家屬照顧,除了監護病人、執行醫囑,完成發藥、檢查、打針、補液等醫療工作外,護理人員還要承擔相當一部分病人的生活護理工作。餵飯、處理大小便、翻身、洗漱、換衣……事無巨細。沒有護工,打掃衛生、拆換床單、整理物資,甚至是燒開水,都成了護士的分內事。燒的次數多了,護士就和病人形成了默契,哪個病人沒水了,就把暖水瓶放到病房門口,再敲幾下門,護士就會過來取走水瓶,灌滿開水後再送回來。

幾天以後,護士們發現,許多病人慢慢願意開口說話了。就這樣,交流從溫暖和信任開始了。

對於新冠肺炎的病人來說,補充營養非常重要。可是有的病人家屬也在隔離,不能及時給他們送來生活物資。護士們就把自己的奶粉、水果、牛奶、點心往病房裡搬。護士張莉說,明明不是什麼貴重的東西,但每次病人們都會很開心。一位病人曾對她說:「你們是上海來的,我會記住你們。」

病區有位80多歲的老奶奶,在醫療隊接管病區時已經住了很長時間醫院,清醒時不願說話,情緒煩躁時會亂抓氧氣管。老太太生活不能自理,吃飯、洗漱、大小便都需要護士幫忙。「一開始,我們都以為她是孤寡老人,覺得她很可憐。」張莉說,每次輪班的護士都會餵她吃飯、幫她擦身,就像哄小孩一樣哄她開心。

後來老太太的家屬聯繫到了護士,原來她的家人們也都患了新冠肺炎,在不同的醫院隔離治療。護士們就用自己的手機讓老人和子女們視頻。「從那之後,老太太完全就像換了一個人,每次見到我都說,『醫生姐姐,謝謝你哦!』看到她能這樣,我們真的發自內心地開心。」張莉說。

關口前移,保證最高標準

一個多月以前,疫情正洶湧蔓延,收治病人的工作刻不容緩。中山醫院醫療隊接管的兩個病區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僅僅用了3天時間,從普通病房改建而來的。雖然,病區許多硬體設備和工作流程都有所欠缺,這支護理團隊卻沒有放棄對最高標準護理水平的追求。

心臟外科ICU出身的護士長鄭吉莉擁有豐富的重症護理和管理經驗,經常面對瞬息萬變的病情,她知道,紮實的護理功底對於護理重症病人的重要性。關口前移——這是她要求每個護士都必須做到的「中山標準」。

護士長鄭吉莉

護士長鄭吉莉在給病人餵飯

關口前移的第一步,就是密切觀察。病人什麼時候需要吸氧?什麼病人要高流量吸氧?病人身上的橈動脈導管、深靜脈導管等是否正常?出血、凝血狀況如何?……護理人員只有對重症病人的這些情況進行密切觀察,才能為醫生的診斷和治療爭取時間。

一般來講,重症監護室都是環島結構,這樣,每位病人的情況醫護人員就都能盡收眼底、及時掌握。而現在。由普通病房改建而來的病區是長廊型的,並不具環島病區的觀察條件。鄭吉莉就對病人進行了分區,把病情嚴重的病人集中安置在中間的B、C兩區,病情較為平穩的病人則分布在A、D區,以便及時觀察重病患者的情況。

關口前移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護理關口的前移。由於護理團隊由不同科室的護士組成,建立專科護士培訓、發揮專業所長,就在這次抗擊疫情的護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許多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都伴有心衰、糖尿病、腸梗阻等合併症,醫療隊中不同專業背景出身的護理人員就結合各自所長,為不同的病人制定了個性化的護理方案。比如,心臟外科出身的護士,會對心衰病人進行容量管理,依託自己的經驗對病人的尿量、輸液量進行判斷;肝臟科室出身的護士,會格外注意藥物對肝功能異常病人帶來的副作用;一位內分泌科的護士,不僅畫出了所有病人的血糖波動圖,還計算食物卡路裡,為糖尿病人制定個性化的進食方案……

「關口前移在我們護理工作中非常重要。我們的護士一走進病房,只要觀察一下病人就能敏銳地抓住重點,提前幹預,而不是等病情凸顯出來才匯報一聲,進行處置。」另一位病區護士長潘文彥如是說。

在潘文彥看來,中山醫院護理標準的植入,加上精細化的創新性管理是他們保持高標準的保證。比如,接管病區以後,他們植入了中山醫院的危重症氣道管理方案、護理評估方案和危重症交班模式,還自行製作了俯臥位枕,克服了醫院沒有U型枕的困難。這些工作都保證了團隊高質量的護理水平。

做深做精,持續提升護理質量

怎樣針對護理工作中遇到的痛點、難點,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如何在有限的條件內不斷提升護理質量,把護理工作做深做精?這是來到武漢以後,小組護士長陳軼洪和同事們不斷思考的問題。

護士長陳軼洪在照顧病人

他們利用護理病患之餘的休息時間,按照「中山傳統」,以管理學PDCA方法(即質量管理的四個階段: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為工具,制定出了一套《護理質量持續改進項目》,並不斷補充完善,解決了許多一線護理工作中的棘手問題。

比如,之前護理人員為病人配藥要到住院部藥房,一來一回至少需要20分鐘。到了夜裡,藥房人手不足,拿藥時間更長。這樣不僅容易耽誤病人救治,往返途中還會增加醫務人員的感染風險。陳軼洪就和護士長鄭吉莉等同事商量,在病區建立了備用藥櫃,將一些常用藥提前準備在藥櫃中,將藥房埠前移,大大提升了用藥時效。

剛到病區時,大家發現,醫護人員的鞋子隨處亂放,增加了感染風險。陳軼洪和同事就利用廢舊的紙箱做成鞋櫃,將原本無序堆放的工作鞋收納整齊,還劃分出明確的清潔和汙染區域,既整潔美觀又加強了院感控制,保障了醫護人員的安全。

工作一段時間後,護理人員發現,由於每組護士的交接班習慣不一樣,常常造成重點不突出、信息混亂的情況。護理團隊就引入了國際通用的SBAR交接單,規範詳細地記錄了每位病人的各項數據和既往病史,使接班的人員對患者的病情變化了解得更加詳細,重點也更突出。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陳軼洪說:「一直以來,中山精神強調的就是紮實、嚴謹,我們到了前線,不僅要做事,更要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不是我們幫助武漢,是武漢教會我們成長

「這一次,這批孩子真的長大了。」談到護理團隊中的「90後」「95後」們,潘文彥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採訪前一天的深夜,潘文彥的手機響起,一位同事給她發來了一段小視頻。視頻中,兩位護士正在給一位上了ECMO(人工心肺)的病人刮鬍子。她們小心地擦掉病人臉上因為插管而產生的分泌物,然後仔細地為這位深度鎮靜的病人颳起了鬍子。1992年出生的周佩歆就是其中一位護士。

原來,潘文彥白天給這位病人刮鬍子時,由於護目鏡起霧,影響了視線,沒刮乾淨。晚上周佩歆和同事看到了,就找來了一份備皮刀,幫病人又颳了一次。

「來武漢了以後,這些小朋友就像完全變了一樣,總是讓人很感動。」潘文彥說。還有一次,她一早出門,看見自己房間門口有一盒午餐肉,覺得很奇怪。看了手機信息才知道,是團隊裡一個「90後」的小男生,因為頭一天打掃時扔掉了病人一盒已經過了期的午餐肉,放心不下,就自己買了一罐新的,請出門上班的潘文彥給病人帶去。拿著這盒午餐肉,潘文彥百感交集。

張莉參加巴林特心理輔導活動

馳援武漢的一個月,護理團隊中的「90後」們不僅讓前輩們看到了成長,就連他們自己也覺得,「自己和從前不一樣了」。

1991年出生的上海姑娘陳斐穎,在疫情發生後就多次主動請戰,表達自己參與一線抗疫的決心。來到武漢後,第一次進入病區,原本4小時一班,她卻穿著隔離服在裡面悶了七八個小時,直到護士長鄭吉莉堅持把她叫出來,一問怎麼回事,她才說:「因為工作剛剛開始,許多流程需要理順,我在裡面多疏通一點,後面的同事就少一些麻煩。」陳斐穎脫下防護服時,渾身衣服都溼透了,還產生了嘔吐、頭暈等缺氧反應。

「其實在我看來,與其說是我們來幫助武漢,不如說是武漢教會了我們成長。」陳斐穎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離開過家這麼長時間,大到處置突發情況,小到洗衣服,都要靠自己完成,「大家都以為我們『90後』是被人捧在手心裡的,而這些天我們正急速成長」。

楊焱焱還記得,有一天自己路過病房時看見2個女病人正在唱歌,當時的情景長久地印在她的腦海裡,讓她看到了希望。來到武漢一個月,讓她印象最深的,是每天坐的接駁公交車上,跑馬燈滾動打出的武漢精神——敢為人先,追求卓越。她說:「看到這幾個字,我就覺得很有力量。我們來了,全國的醫務工作者都來了,武漢一定會慢慢好起來的。」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中山醫院護理團隊撐起半邊天!「聽說我們從上海來,病人的眼睛亮了」》

相關焦點

  • 上海中山醫院「戰疫巴林特應急小組」走進武漢前線、服務上海市民
    上海中山醫院「戰疫巴林特應急小組」走進武漢前線、服務上海市民(央廣網發 中山醫院供圖)  巴林特小組,是一種特殊的團體心理治療形式  早在2009年,中山醫院上海率先在院內發起了巴林特活動,十餘年的堅持和創新,不僅鑄就了「中山品牌」,更將巴林特的火種傳遞至上海乃至全國。隔周的中山巴林特活動,已成為中山人的「心靈之約」。不事先徵集案例,不固定主題,當日赴會者講述其碰到的事件,可能是醫患關係的困惑,可能是工作中的小摩擦,也可能是面對生死心理那道跨不過去的檻。
  • 不按套路「出牌」 上海中山醫院MDT玩花樣
    「我們醫院的MDT思維未必能複製到其他醫院」,上海中山醫院醫務處處長孫湛開門見山的一席話,實為點出了很多地方MDT開展不起來的原因。從醫療流程來看,讓優質的醫療資源快捷、有效地與患者需求對接,是每家醫院必須正視的管理問題;而以病人為中心,適應病人需求的變化,也每家醫院必須面對的現實變化。上海中山醫院的做法,則是通過精實管理和診療流程再造,將一個患者和一個醫生之間的單線聯繫,轉變為一個患者和多個醫生之間的環形交叉,並將診療工作標準化、科學化、規範化和流程化,這就形成了上海中山醫院的MDT思維。
  • 上海中山醫院馳援武漢白衣戰士凱旋
    兩個多月來,作為第二治療組的組長,同時也是金銀潭醫院聯合專家組成員,依靠著在中山醫院呼吸科救治疑難雜症病例的豐富經驗,蔣進軍和小組成員仔細研究病人資料,結合上海醫療專家組意見,並和遠在上海的中山醫院呼吸科多位專家會商,制定出一系列個體化的策略,包括結合醫師、護士、病人和家屬四位一體的綜合體系,開展精細化管理,使不少病情迅速加重的患者逐步趨於穩定。「經過醫護精心救護,我們小組患者病死率比較低。」
  • 中山醫院:破解三個管理難題的秘笈
    比如,他們在國內較早開展「質量持續改進活動」,運用QCC等工具調動員工和中層的創造力,攜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良性循環,不斷改進醫療和護理質量。就在最近舉行的第四屆全國醫院品管圈大賽期間,中山醫院內訓團隊的「醫質圈」和放射科的「螺旋圈」,從數百個品管圈中脫穎而出,分別斬獲一等獎和三等獎。當然,制度並非萬能鑰匙。
  • 中山醫院李曉蓉當選"上海市十佳護士" 工作中認了一堆"親戚"
    但是在那些身患重症絕症的病人眼裡,她就像閨蜜、女兒、大姐……在昨天剛剛揭曉的「我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市民投票評選中,這位中山醫院介入科護士長高票當選「上海市十佳護士」。  戴上「盔甲」衣服全溼透  介入科在醫院裡是個特殊的科室,很多治療有放射源的輻射。李曉蓉的工作之一就是給病人做放射性抗腫瘤藥「利卡汀」的治療。
  • 鍾南山團隊遠程會診中山危重產婦|鍾南山|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會診中鍾南山對中山的醫療團隊表示了肯定。該名患者目前已脫離ECMO,也是全省第一例危重症患者ECMO撤機成功患者。患者彭某在遠程會診中對鍾南山院士及醫療團隊也表示了感謝。鍾南山表示,現在全國很多大城市都是在使用ECMO技術。「這些病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病人)的治療如繡花一樣,精雕細琢,包括按摩、調劑量逐步增加、慢慢轉換等,這個工作我覺得中山市還是做得非常好的。
  • 上海中山醫院成功救治煙霧病合併複雜高危...
    他妻子激動地說:「感謝中山醫院的白衣天使給了我丈夫新的生命,讓我們仍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2個月前,林先生因急性胸痛送至中山醫院急診。一線醫生接診後很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而心梗後介入手術儘早開通梗死相關的血管是最佳的選擇。病人年紀雖輕,但患有煙霧病史且有兩次開顱手術史。
  •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創新護理技術 家人般關愛患者
    血透室引入上海總部6S管理模式,提升護理質量,確保規範和安全。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護理團隊很特別,這是一支十分年輕的隊伍,誕生尚不足三年,但在知識架構、視野、理念上與頂級三甲醫院保持同一水準。這源於復旦中山廈門醫院與上海總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同質化管理——總部護理專家、骨幹長期駐廈主持工作,全院350多名護士均到總部培訓考核後回廈工作,即便是平日工作,也都通過遠程視頻等方式與總部護理團隊同步培訓,確保緊跟國家隊步伐。  用醫院黨委書記、執行院長顧建英的話來說,這是一支銳意進取、蓬勃向上的團隊。
  •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護理團隊 用專業素養築牢防控疫情的第一道防線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護理團隊 用專業素養築牢防控疫情的第一道防線 全省各地 │ 2020-05-12 09:28
  • 脫胎於「精實」 上海中山醫院詮釋MDT精細化管理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下稱上海中山醫院)將精實管理融入醫院管理實踐,利用精細化管理對診療流程進行再造,並收穫多學科協作(下稱MDT)全面開花的碩果。而上海中山醫院的做法,是根據患者診療需要,將一個患者和一個醫生之間的單線聯繫,轉變為一個患者和多個醫生之間的環形交叉,也就是MDT。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團隊項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
    面對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周平紅說:「這是對我們內鏡中心各項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我們的鞭策。我們將在內鏡微創治療的技術創新、規範操作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讓更多病人受益『中山品牌』的最新成果!」「可以說,從以前到國外學習先進治療技術,到現在國外醫生排隊來中山醫院學習內鏡技術,從以前的『學習加創新』,到現在的『超越並引領』,中山醫院內鏡中心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周平紅說。毫米之間打「隧道」  精湛醫術治療「玻璃人」在薄薄的食管壁裡建立一條「隧道」,以治療吞咽困難、食物反流的賁門失弛緩症,是周平紅團隊的「拿手絕活」。
  • 上海援鄂醫療隊、中山醫院朱疇文榜上有名!
    慷慨赴楚荊,白衣作戰袍,上海援鄂醫療隊日夜奮戰在抗疫鬥爭第一線,築起了護佑生命的鋼鐵長城,為湖北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了重要貢獻!近日,湖北省總工會專門來函致謝,向上海援鄂醫務人員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與上海健康醫學院護理專業教學合作籤約儀式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與上海健康醫學院護理專業教學合作籤約儀式 2020-07-24 13: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亮|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吳先正|王春生|香山|新冠疫情|上海...
    上海1649名援鄂醫護人員中,用仁愛之心在武漢前線創造了一個個生命的奇蹟。而在上海,救治最前線中,不乏「上海好醫生」在特殊時期呵護病人,體現醫者無限擔當。瑞金醫院乳腺疾病診治中心主任沈坤煒教授,今年新冠疫情期間,帶領中心全體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主動請戰堅守崗位,爭分奪秒開發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為超過500名患者進行一對一線上問診諮詢。
  • 中山醫院心臟團隊高齡瀕危患者成功實施ECMO支持下TAVR手術
    1日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臟團隊在體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成功完成一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TAVR)手術,挽救了徘徊在死亡邊緣的毛老伯的生命。  毛老伯反覆出現胸悶氣促症狀已經2年多,2017年8月,症狀加重的他終於下定決心來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診,最終明確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
  • 寒門少年撐起家中半邊天
    父親靠修鞋為生,每月收入不穩定,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帥撐起了家裡的半邊天。他深知,只有努力讀書,才能出人頭地。8月17日,在廉租房樓下,記者見到了張帥,他渾身充滿朝氣,眼睛神採奕奕,大步朝記者走來。貧寒的家庭環境並沒有使他變得自卑或內向,這位寒門少年始終樂觀開朗,如同一枚小太陽,向身邊人傳遞光和熱。
  • 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腫瘤心臟病學」創新成果落地
    央廣網上海12月14日消息(記者楊靜)今天(14日),葛均波院士團隊做客「科技會客廳」,就腫瘤心臟病臨床實踐中的創新成果研發與落地、新媒體平臺工具的輔助應用進行分享。科研團隊攻關研發 患者手機隨時檢測活動現場中山醫院的科研人員開發並上線「乳腺癌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2個小程序。腫瘤科醫生和患者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初步測定心臟危險性。
  • 水杯用了20年直到去世,對學生、病人傾囊相出,中山醫院陳灝珠院士...
    陳灝珠院士是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心血管病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2020年10月30日,陳灝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 逝者永恆,無盡懷念;薪火傳承,精神永駐。
  • 上海長江醫院 中醫兒童特色護理
    上海長江醫院創建於2002年,是一家真正集醫療、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型醫院。上海長江醫院創立護理查房制度,組織有護理難度病人的護理查房,以提高臨床護理服務質量,提升護士業務能力。上海長江醫院護理部對護士實施分層培訓,組織編寫護理常規,完善各種護理管理制度,建立臨床護理質量檢查與匯報制度,提高護理質量。
  • 中山醫院歷史上年齡最大的骨科病人昨日順利出院
    陳奶奶年過80歲的兒子攙扶著母親激動地說道:「感謝中山醫院的白衣天使非常快速地幫我的母親完成了手術,特別是骨科醫護團隊用精湛高超的醫術去除了她長期臥床的痛苦,也減輕了我們做兒女的壓力。」在床上休養3周後,陳奶奶不僅病情沒有好轉,反而覺得疼痛愈發嚴重,於是決定去家附近的醫院就診。在醫院檢查完,醫生告訴陳奶奶:摔倒導致她股骨轉子間骨折,需要手術治療。但老人已經105歲高齡了,手術風險太大。誰有信心又有能力來為她做這臺手術呢?陳奶奶的兒子抱著試一試的心情來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