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歲!中山醫院歷史上年齡最大的骨科病人昨日順利出院

2020-12-17 瀟湘晨報

在中山醫院醫護人員精心照料下,陳奶奶病情不斷好轉。 /院方供圖

昨天,105歲高齡的陳奶奶在接受骨折手術後順利出院了。

陳奶奶年過80歲的兒子攙扶著母親激動地說道:「感謝中山醫院的白衣天使非常快速地幫我的母親完成了手術,特別是骨科醫護團隊用精湛高超的醫術去除了她長期臥床的痛苦,也減輕了我們做兒女的壓力。」

百歲老人在家不慎摔倒

今年7月下旬,105歲的陳奶奶不慎在家裡摔倒,右側髖關節部位劇烈疼痛,迫使她只能臥床。在床上休養3周後,陳奶奶不僅病情沒有好轉,反而覺得疼痛愈發嚴重,於是決定去家附近的醫院就診。

在醫院檢查完,醫生告訴陳奶奶:摔倒導致她股骨轉子間骨折,需要手術治療。但老人已經105歲高齡了,手術風險太大。誰有信心又有能力來為她做這臺手術呢?陳奶奶的兒子抱著試一試的心情來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患者,如不接受手術治療,就需長期臥床,同時還將面臨心肺功能衰竭、肺炎、褥瘡、靜脈血栓等嚴重併發症的威脅。因此,通常股骨轉子間骨折都是優先考慮手術治療的。

中山醫院骨科的陳增淦副主任醫師看過陳奶奶的病歷後表示,可以進行手術。陳奶奶也成為該院歷史上年齡最大的骨科病人。

醫院多學科積極參與

「中山醫院骨科在給超高齡患者手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治療超高齡患者,凡事都『等不起』。禁食時間不能長、等待時間不能長、麻醉時間不能長、手術時間不能長。」 骨科主任董健介紹說。

陳奶奶入院後,急診科、心臟超聲診斷科、超聲科、檢驗科在第一時間便為她完成了術前檢查,結果顯示陳奶奶因長期臥床,小腿裡已形成了深靜脈血栓。經血管外科唐驍副主任醫師會診提示,如不處理血栓,在術中或術後發生致命性肺梗塞的風險性很高。在確保手術安全的基礎上,中山醫院團隊綜合制定手術方案,麻醉科葛聖金副主任、手術室東莉護士長迅速協助安排好陳奶奶的手術房間,由唐驍先為陳奶奶放置好下腔靜脈濾器,再轉到骨科手術室交給周建平、陳增淦團隊。骨科手術團隊在1小時內順利完成骨折復位內固定手術。

經過手術治療後,陳奶奶的腿很快就能活動了。她在外科重症監護室鐘鳴主任醫師團隊的精心照顧下,平穩地度過了三周以來第一個可以不用強忍疼痛就能翻身的夜晚。

轉回病房後,陳奶奶的身體狀況比手術前有了更明顯的改善。在骨科醫生、8病區護士和康復科張鍵主任和治療師的全方位照護下,陳奶奶病情趨好,可以出院了。

據中山醫院副院長、骨科閻作勤教授介紹,老年人轉子間骨折的最佳手術時間是在傷後24小時內。陳奶奶就醫時受傷已近3周,加上她105歲的超高齡,各器官功能較差,治療難度極大,而且她當時已經出現臀部褥瘡,如不儘快手術,後果不堪設想。中山醫院多學科積極參與,圍繞醫院「一切為了病人」的宗旨,團隊協作,在超高齡患者骨折手術治療的領域裡,刷新中山醫院紀錄,再度創造奇蹟。

【來源:周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昨日開業
    昨日開業的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開始為中山及周邊地區群眾提供醫療服務。 記者 繆曉劍 攝1月28日上午,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舉行了開業慶典。日常醫療全部由北京積水潭醫院派駐的專家團隊擔綱完成,主治及以上職稱的醫師負責一線臨床業務,疑難病例進行遠程會診,使中山市患者享受與北京積水潭醫院患者一樣的診療服務。市衛生健康局副局長、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理事會理事長伍中慶表示,利用北京積水潭醫院骨科技術品牌的優勢、提升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與醫院管理水平,是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的一大亮點。
  • 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完成第一臺「骨科愛心行」中山地區公益手術
    自2020年7月1日,「骨科愛心行」公益手術開幕以來,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接收到了數名患者報名。今天該院完成了第一臺「骨科愛心行」中山地區公益手術。馮女士是中山人,患有後天性膝外翻,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X」形腿,雖然才30多歲,但已忍受病痛20餘年。自初中時候開始馮女士就發現自己的雙腳不能併攏,膝關節是外翻狀態。20多年來,馮女士雙膝關節外翻逐漸加重,現在兩個腳之間距離已經快達到30cm,不僅步態不正常,走多了腿就累就疼,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很是困擾。
  • 85歲著名骨科專家姜立本社區醫院設公益門診
    85歲著名骨科專家姜立本社區醫院設公益門診  東方網通訊員曉燕2月12日報導:原中山醫院副院長、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終身教授姜立本。我國最早研究骨康復學的著名專家雖已85歲的高齡,但仍然堅持在基層醫療第一線,在社區基層醫院開設公益門診方便患者。他在滬東醫院的專家公益門診開診以來,方便了許多浦東北區的居民,讓普通百姓在家門口,不用掛專家號就可以看到三甲醫院的專家門診。
  • 當代工匠錄 | 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最多病人成就最好手藝
    老人有了生機,術到病除,很快便能康復出院。這是醫療紀錄片《人間世》第七集講述的故事。故事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但其中涉及的技術革命、大國國情和工匠精神,則值得深究。為此,我們來到了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因為創傷小,住院時間就會縮短,過去開刀要入院一周,如今微創手術後,次日即可出院。其次,手術切除腫瘤時,往往會切掉部分或整個器官——比如胃,比如肛門,再進行消化道重建,但內鏡技術在剝除腫瘤的同時,可以保住患者的功能,大大提升了術後的生活質量。此外,內鏡手術適應年齡範圍大,很多因為年齡關係不能開刀的患者,如今都有了療救之法——內鏡中心做過最小的患者十一個月,最大的一百零三歲。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關節外科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博士後流動站,教育部「211」工程一期、二期、三期重點學科,多次獲得國際和國家省部級獎勵。
  • 知情醫生回憶「中山三院傷醫自殺者」:3天前剛從醫院精神科出院
    經初步調查,犯罪嫌疑人趙某(35歲,黑龍江人)是一名曾在醫院就診的病人。目前,2名傷者正在治療,該案仍在進一步偵辦中。警方通報10月31日中午,一位醫務從業者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行兇者趙某曾在多家醫院就診,於三天前剛從其所供職醫院精神科出院,共住院三天,「我在趙某住院期間查房接觸過,他為精神病患者,沒有自知力,三天前,他說我們醫院達不到他的要求,他自己要求出院,最後辦理了自動出院,卻沒想到他今天持刀傷醫。」而關於趙某病情,對方稱涉及患者隱私不方便透露。
  • 打造中山骨科品牌 探索與創新並舉——第三屆上海中山骨科論壇學術周成功舉辦
    來源: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017年4月19-23日,在喜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八十華誕的春天裡,中山骨科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上海中山骨科論壇學術周
  • 武漢多名重症患者治癒出院 年齡最大患者90歲
    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累計出院重症患者94名,年齡最大90歲2月16日,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再次傳來好消息,該院又有10名重症患者治癒出院,其中年齡最大的90歲。截至目前,該院已有94名重症患者治癒出院。家住漢口的李爹爹今年90歲,平時生活不能自理,且腸道手術後攜有造瘻管,同時附有其他基礎性疾病,腳踝還有傷口。1月底,李爺爺高燒連日不退,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被確診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2月2日,李爺爺被送入協和西院救治。「我年齡大,還有基礎性疾病,能夠康復出院多虧了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
  • 出院了,我的小病人「傍」上「讀書哥」
    口述:張佳麗|26歲|護士|貴州貴陽  整理:向定傑|記者 編輯:劉夢妮  2月7日,作為一名護士,我第一次進入武漢江漢方艙醫院。  這裡和傳統醫院差別太大了,滿眼都是密密麻麻的患者。  我接管的二三十個病人,年齡最小的是個男孩,只有15歲;年紀最大的是他爺爺,已經73歲了。  男孩是單親,他們一家共4口人。疫情暴發後,奶奶感染重症去世,媽媽在方艙裡的另一個區。  前段時間,孩子快要出院了。媽媽和爺爺還不能出院。大家都在擔心,孩子出去了沒人照顧。  這時,旁邊有一位小夥子,說他也快出院了。到時候,可以幫忙照顧這個小朋友。
  • 「骨科愛心行」——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公益手術項目正式啟動
    本次公益手術項目得到中山市政府的關心支持和相關部門大力協助,由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作為定點醫療機構為中山困難家庭骨科疾病患者和粵港澳大灣區疑難骨科疾病患者提供200例公益手術服務。北京積水潭醫院和中山市各級領導連線雲端,共同開啟此次公益項目。
  • 骨科微創手術+快速康復理念 更多患者在市人民醫院獲益
    78歲老人樂觀堅強,半年做4次手術都快速康復11月11日,是78歲的任婆婆在市人民醫院骨科中心關節外科做了髖關節置換術後的第6天,記者見到她時,她正下床在病房裡自由行走。「手術很順利,她術後沒有放置引流管、尿管,當天正常飲食,第2天就能下床,第6天康復出院。」陳女士說,現代醫療技術完全顛覆了以往術後長期臥床,長期禁食及疼痛的煎熬。但命運坎坷,11月4日,任婆婆又因髖關節發生嚴重的退行性病變,在骨科中心關節外科接受了髖關節置換術。
  • 中山醫院再次完成高難度「同步換心肝」手術
    「感謝中山醫院的醫務人員,也感謝捐獻給我珍貴的心臟、肝臟的供者及其家屬,是你們給了我又一次生命。」5月28日,來自貴州的63歲陳先生順利出院,這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自2002年成功實施亞洲首例「心肝聯合移植」後完成的第二例,截至目前全國也僅成功實施五例。
  • 治療婦科疾病、請到中山醫院!
    醫院收費嚴格執行政府指導價,是佛山市城鎮職工和居民醫療保險定點醫院,住院病人可以在醫院直接對接醫保付費。2015年,由於原址已無法適應醫院業務日益發展需要,搬遷到位於佛山大道旁的禪城區張槎四路43號一棟8層的大樓,緊鄰佛山正骨骨科醫院,對面就是東便公交車站,有102、123、124、128、164b、172、G2及旅遊城巴5號線等8條經停公交車。
  • 五一致敬勞模:記文登區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林浩
    他,就是威海市文登區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林浩。  2008年6月,林浩牽頭成立文登區人民醫院骨科,十年來,他帶領科室醫護人員開展三千多例手術,治癒上萬名骨科患者,其中,林浩擅長的椎間孔鏡手術和關節置換術是威海地區開展最早的手術之一,目前文登區人民醫院骨科已成為縣級同類醫院的佼佼者。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多學科專家高難度「同步換心肝」創生命奇蹟
    「感謝中山醫院的醫務人員,也感謝捐獻給我珍貴的心臟、肝臟的供者及其家屬,是你們給了我又一次生命。」5月28日,來自貴州的63歲陳先生順利出院,這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自2002年成功實施亞洲首例「心肝聯合移植」後完成的第二例,截至目前全國也僅成功實施五例。
  • 他見證了現中醫院骨科從無到有 不斷學習帶出好團隊
    1997年,彭志才去重慶中山醫院(重慶外科醫院)骨科進修。帶著目的性去學習,他收穫不小。1998年7月返回區中醫院後,急診、四肢、脊柱、半髖關節置換等骨科手術陸續開展起來。最初擔心手術做不好,他就請中山醫院的老師來親自指導,手把手地教,之後逐漸獨立開展手術。業務精進務實幹骨科在醫院一班人的摸索中前行。
  • 湘雅醫院成立國內規模最大日間手術中心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昨天中午做的手術,現在就可以出院了,帶來的換洗衣服都沒用上。」6月5日上午10時許,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日間手術中心,正準備出院的長沙市民秦女士告訴記者,剛剛接受完膽囊結石手術的她已經可以活動自如了。
  • 滬郊區骨科就診人數增加 市區醫院仍以內科為主
    申城昨日飛雪飄揚、氣溫驟降,各大醫療機構門急診進入「備戰」狀態。記者獲悉,郊區醫院內,因滑倒、摔跤導致的骨折患者明顯增多;市區醫院內,仍以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為主。  下雪次日可能出現就診小高峰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內,骨科主任潘福根說,昨天上午陸續來了20餘名患者。患者中有的因路面溼滑自己摔倒,有的則是被汽車撞到,年齡分布不均。專家根據以往經驗判斷,「下雪首日門診量尚無法體現,次日或將出現小高峰。」
  • 「車再老也得好好修繕」,百歲骨折老人從清華長庚醫院出院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韓冬野)12月2日,百歲老人王奶奶出院了!這是目前為止,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骨科創傷組接診的最高年齡的骨折患者。 送老人出院的骨科年輕醫師朱劍津感慨到。 1月22日,剛過完百歲生日的王奶奶又在家裡摔倒了。上一次是在3年前,右股骨粗隆間骨折,這一次則是左股骨粗隆間骨折。 「如果不積極治療,儘快讓老人脫離臥床狀態,這將會是老人的『最後一次骨折』。」家裡人的意見很統一——願意再次手術治療。而老人的百歲高齡則讓骨科手術團隊不能輕舉妄動。
  • 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下周治癒出院病例比例可能會增加
    2月7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通報:經醫護人員精心診治和護理,5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情逐步改善,經專家組評估,符合國家衛生健康委最新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解除隔離和出院標準,於今日治癒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