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歲老太黃吉娣近來進食後經常劇烈嘔吐,連喝水都不行。看著臉色蠟黃的母親——「她像油燈要熄了一樣」,兒子叫來了救護車。
老太送入上海中山醫院檢查後發現,是膽結石堵塞了膽管,造成急性膽管炎,須疏通膽管,引流膽汁,方可使她化險為夷。可是,對鮐背之年的老人而言,傳統剖腹手術造成的創傷很可能危及其性命。面對兩難,過去人們往往會放棄手術,聽天由命。
然而新的醫療技術使今人得以不再進退維谷。何謂新技術?微創手術。即不必開膛破肚,而是利用胃鏡經過消化道抵達膽道,將導絲伸入膽道植入支架,把被結石堵死的膽道撐開,排除膽汁,在短時間內解決膽道梗阻。老人有了生機,術到病除,很快便能康復出院。
這是醫療紀錄片《人間世》第七集講述的故事。故事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但其中涉及的技術革命、大國國情和工匠精神,則值得深究。為此,我們來到了中山醫院內鏡中心。
技術革命:外科做小,內鏡做大周平紅教授在手術中。在人們通常的理解中,胃鏡或腸鏡無非是一種痛苦的檢查手段。但如今,它確實成了一把鋒利的手術刀:鏡線由人的自然通道進入人體,內鏡把組織的小血管放大三五十倍呈現在屏幕上,操作醫生根據屏幕,判斷病灶是不是腫瘤,繼而直接切除可疑病灶。
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的創始主任姚禮慶教授告訴我們,內鏡技術相較於傳統手術有許多優勢:首先,內鏡是從自然通道進入人體,它造成的創傷比開刀小,且不留疤痕。因為創傷小,住院時間就會縮短,過去開刀要入院一周,如今微創手術後,次日即可出院。其次,手術切除腫瘤時,往往會切掉部分或整個器官——比如胃,比如肛門,再進行消化道重建,但內鏡技術在剝除腫瘤的同時,可以保住患者的功能,大大提升了術後的生活質量。此外,內鏡手術適應年齡範圍大,很多因為年齡關係不能開刀的患者,如今都有了療救之法——內鏡中心做過最小的患者十一個月,最大的一百零三歲。最後,微創手術的總費用低於傳統手術。
「內鏡是一項跨學科的技術。外科做小,內鏡做大,這是個趨勢。」內鏡中心的副主任醫師陳巍峰說。
不過,雖然有不少外科醫生轉型做內鏡,但外科不會沒有了用武之地:一方面,對功能性疾病的治療需求(如減肥手術)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人類要消滅腫瘤還很困難,而內鏡治療也有其限制。
內鏡目前只能針對早癌:即胃癌、結腸癌、間質瘤、食管癌等消化道早期腫瘤。癌症在早期階段還沒有發生轉移,可以通過內鏡切除,一旦轉移到淋巴,即使切除也未必有效。以胃癌為例,早期胃癌,切除後,病人五年內的存活率為百分之九十,而晚期胃癌,病人術後的存活率僅為百分之五十。但目前,在中國,只有百分之十五的胃癌是用內鏡切除的,這個比例在日本是百分之七十。大部分中國病人還是會開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中國的早癌檢出率偏低。老百姓有意識主動去做內鏡檢查的還很少。
「過去對癌症,重後期治療,輕前期診斷。內鏡則是由診斷促治療,重心前移了,發現早癌的可能性變大了。」內鏡中心現任主任周平紅說。
具有手術功能的內鏡是美國人發明的,但使用內鏡切除早癌的手術則是日本人發明的。1996年,日本學者首創使用IT刀對大於兩釐米的消化道早期癌進行黏膜下剝離一次性切除成功,自此,ESD術誕生,並在日本大規模開展應用。而這一技術傳入中國,要到十年以後。
內鏡手術的中國之旅:從落後到先進醫生操作內鏡遙控器的手。內鏡手術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山醫院內鏡中心。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內鏡事業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採用德國半曲式胃鏡進行了國內第一例胃鏡檢查。八十年代,中山醫院的內鏡在上海並不領先。直到1992年,醫院的胃鏡、腸鏡還各自為政。是年,在姚禮慶的努力下,內鏡中心正式成立。
新世紀初,隨著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早癌在日本的開展,姚教授遴選了周平紅醫生前往日本學習考察。周醫生歸國後便著手實踐這一技術。剛開始的時候,國產內鏡頭上沒有刀,進口產品還沒引進,他們便用針刀和鉤刀,自製內鏡刀,在動物身上反覆操練。不到數月,首臺ESD術即宣告成功。
然而起初國內的同行並不認可這一方法。在2007年召開的相關會議上,一些國內同行質疑這種手術風險大,容易穿孔。但周醫生並不擔心穿孔,因為他本來就是外科醫生,即便發生穿孔也能補。如今,為了切除夾層內的瘤,他更會主動去打孔。
中山醫院內鏡中心自2006年7月正式開展消化道ESD術,至今已成功完成手術數千例。
有了ESD的基礎,周醫生繼續實踐經內鏡下括約肌切開術(POEM),而正是這一技術使他名聲大噪。
食管和賁門是人體內輸送營養的重要交通線,可當賁門因肌肉功能障礙而不能開關自如時,進食便越來越困難,醫學上稱為賁門失弛緩症。過去,只有開胸治療這條路。周醫生改良運用的POEM技術使這一疾病的治療手段煥然一新:通過胃鏡在食管表層與夾層中打通一條世界上最小的「隧道」,經由「隧道」修正生病的肌肉——術後,患者迅速康復。
2012年早春,在第十四屆德國消化內鏡大會上,周醫生在全球千餘名內鏡領域專家學者面前演示了POEM術。當時中國人在這一領域並不受待見,周醫生上臺時,掌聲稀稀拉拉。但當五分鐘後,周醫生以最快速度,打開食管中的隧道,同步圖像傳來,臺下頓時掌聲四起;與周醫生同場競技的日本醫生,過了半個小時還沒打下隧道。二十多分鐘後,周醫生已大功告成,掌聲雷動,而邊上的日本醫生要在整整兩個多小時後才做完。——姚禮慶教授在描述這番場面時,依然激動不已。
如今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已經舉辦了幾十期各類內鏡學習班,學員包括來自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杜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內鏡專家。此外,它還開設有全上海獨一無二的「四合一」二十四小時內鏡急診綠色通道,針對的是可能分分鐘要人命的四種急毛病:食道異物、腸梗阻、消化道大出血和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從一個輔助科室發展成為一級科室,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成為了全球完成內鏡手術治療數量最多、質量最高的中心,它為中國的內鏡事業奠定了基礎。
採訪至此,我們心生一個疑問:既然美國人發明了手術用內鏡,為什麼它在美國的發展不如日本,以及後來居上的中國呢?剛從美國回來的蔡明琰醫生告訴我們,這主要是由美國的體制所致。美國實行商業保險制,醫生做檢查收入高,做手術反而收入低。此外,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對新技術控制非常嚴,一定要在大量實驗後,確證某項技術優於過去的技術才會批准該技術——內鏡微創手術直到2014年才在美國獲批。在美國,非白人(如中東裔)醫生在技術上往往比白人醫生激進。美國人還有一個偏見,覺得白人不會生早癌。確實,從統計數據上看,美國白種人胃癌發病率比黃種人低,這或許與基因、飲食有關。
中國有世界上最好的醫生,最多的病人陳巍峰醫生在手術中。在採訪過程中,和我們交談的每位醫生都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醫生的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因為,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病人。
當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全國各地的病人都往這裡轉。中心每年的尖峰時間是三、四月份和九、十月份。因為三、四月是醫保結算時間。接下來便是夏天的高溫、暑假。到九、十月份,孩子開學了,爺爺奶奶又都來做手術了。去年,內鏡中心創造了一項金氏世界紀錄:一年內完成消化內鏡診療數中國之最,它在2015年共完成內鏡治療十萬餘例。這也是中國醫生在技術上能勝過日本醫生的原因——姚教授說:「日本人做十個病人,我們做一千個病人。我們做了全世界二分之一的病人。」病人一多,碰到疑難腫瘤的機會也就多了。
陳巍峰醫生向我們描述了內鏡中心醫生的一天:早上七點開始巡視病房,接著上午做檢查,下午做手術,直到做完。一般五點前結束不了,因為醫生多,手術臺少。每位醫生每天總會在外奔波十二個小時以上。2014年陳醫生在普外科急診做總值班時,有一個晚上遇到三個膽道結石患者,最小的八十六歲,最大的九十二歲。他連續做了三臺內鏡手術。
在採訪當天下午,我們也進入手術室,親眼觀摩了周平紅主任主刀的ESD手術。第一臺手術進行得十分順利。周醫生手握內鏡遙控器,前探,進鏡,輕旋,內鏡探入病人食管的病灶處,細針向病灶周圍注水,夾層抬了起來,小刀嫻熟地將癌變鏟光。二十分鐘後,手術成功。但第三臺手術卻比較艱難。需要切除的範圍很大,小刀每前進一步就會有大血管出血。在監護器的滴滴聲中,周醫生滿頭大汗,戲言要使盡「洪荒之力」,終於在一個多小時之後,他切下了全部病灶。手術室門打開,外面的家屬眼神急切,當得知母親手術成功,女兒如釋重負,拉著醫生詢問細節。
事後周醫生告訴我們,雖然內鏡手術的一般時長是半個小時,但根據病灶的不同位置和面積,手術的難度係數也會不同,手術越難,時間越長。他做過最久的一臺手術,歷時七個小時。患者是一位二十八歲的女性,有大範圍的早期胃癌,按照過去的辦法,要全胃切除。這臺手術周醫生從下午三點做到晚上十點,切下了十五公分大的病灶,保住了病人的胃。
培養一名優秀的內鏡醫生並不容易。操作內鏡,養成控鏡的穩定性需要大量的積累。一般年輕醫生會先在動物身上操練,然後做手術醫生的助手。接著他們還須經過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最基本的檢查,各個部位都要做,直到獲得病人的良好反映;第二個階段是簡單的治療,比如摘除息肉;第三個階段是局部黏膜切除;第四個階段是早癌切除;第五個階段是最難的,經黏膜下隧道內鏡腫瘤切除術——這是中山醫院首創的技術。
一般醫生在正式手術前,會有四、五年的內鏡操作經驗。但由於現在中山醫院病人多,年輕醫生鍛鍊機會也多,加上技術成熟,所以有兩、三年的經驗也足夠了。
不過,不少年輕醫生不太願意學內鏡裡風險最高的手術(ERCP)。因為這種手術會引起併發症,而他們害怕病人家屬不理解。由於各方面對醫患關係的渲染,今天的醫生和家屬之間總會彼此防備。這會導致兩種結果:醫生為了不讓家屬抓到錯,要麼過度治療,要麼消極治療——原來一臺手術有六七分把握就會做,現在沒有九分把握的手術,都不敢做。最終,還是於病人不利。
其實,中國醫生的手藝確實值得嘉許。理論上,胃癌、腸癌手術都是允許有死亡比例的,但因為中國醫生高超的手術水準,很多年都沒有聽說有人因此類開刀手術而致死。
內鏡的擴張和內鏡機器人手術切下的病灶被製作成標本,以待進一步分析。如今,周平紅主任每年都會去全球各地參加各類國際會議,處理疑難手術。許多在外國人眼裡很難的手術,周教授都能操作得得心應手,因為他做得太多了。周教授把自己的手術風格稱為「短平快」:在最短的時間裡,有效、安全地完成手術。他原則上反對五小時以上的微創手術。隨著內鏡應用範圍的擴大,周教授也希望逐漸「把內鏡的禁忌症變成內鏡的適應症」,不僅在食管裡做,在胸腔,在腹腔也能做。
周教授即將在埃及和美國鳳凰城成立工作室,而他的一個心願是去日本,去內鏡手術的發源地表演手術。
目前三大內鏡公司都是日本公司,內鏡設備還是以進口為主。就內鏡技術本身的發展而言,一個趨勢是「內鏡機器人」。那時,不再需要醫生手工操作,機器人進入人體之後,可以根據醫生指令,精確定位病灶,切除腫瘤。這樣的「內鏡機器人」還有助於遠程手術:在A城市的醫生,可以指導B城市的機器人手術。
據說,明年國外就會有這樣的機器人上市。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