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結束後,高考各科試卷已經全部公開。本報特別採訪了貴陽六中、省實驗中學的各科特級教師和高級教師,就今年高考試卷呈現的新特點和命題方向,進行點評和解讀,供考生和高中在校學生參考。
語文卷:平穩平實穩中求變
點評人:
省實驗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倪建中
今年的語文試卷體現了平穩平實的特點,應該說這是一種人性化的做法,今年的試題與2008年的試題有著很好的承繼性與一致性。
平穩平實首先體現在試卷結構上,與2008年的語文高考試卷相比,結構形式全無變化,甚至所賦分值也幾無二致。
其次體現在內容上,題型穩定。
第一題仍是考查對現代漢語普通話字音的正確識記,考前曾有教師議論,以為「今年該考字形了吧」,結果仍然考字音,這實際是在提醒我們,對考綱中所要求的知識點,務求一一落實,不必猜題押題,即使是很久未考的「正確標點符號」,也須提防萬一。
第二題考查的四個成語,都屬常用語彙,並無佶屈聱牙之詞,所以複習字音字形詞義,一定要抓住「常用」二字,不必專覓一些生僻詞語,反而加大了複習的難度。即使是對古代漢語實詞的考查,考綱中已刪除「常見」二字,但高考仍然是以「常見」為主。
今年在古漢語實詞方面,考查了「稟」「閒」「直」「爨」四字,前面三字為常用常見字,不必贅言,最後一個選項中「爨」字,生僻得緊,但這個字在《項脊軒志》中出現過。《項脊軒志》本身是要求背誦的篇目,考生理解起來應無太大困難。
詩歌鑑賞與文學作品閱讀題,也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平穩平實」的特點,尤其是現代文閱讀。2008年的閱讀文章是季羨林老先生的《馬纓花》,今年的則是任林舉的《嶽樺》,兩篇文章同屬託物抒懷的文字,所考內容也無非含意、手法、作用。學生掌握了閱讀文學類文章的基本技法,解讀起來並無太大困難。
但也正是今年的文學類文章閱讀,體現了高考語文試卷「穩中求變」之「變」。《嶽樺》這篇散文,所讀者未見得多;任林舉其人,散文界外,恐怕知其人者亦少。既非名家,也非名作,擴大了試題的選材範圍,也仿佛加大了複習難度。其實不然,高考始終是選拔性考試,「程序正義」體現的「實質正義」。今年高考語文試題給我們的最大警示:重要的不是你讀沒讀過,重要的是你會不會讀,有沒有掌握各類文體的「讀法」。詩歌鑑賞也一樣,嚴武的《軍城早秋》也似「冷門」,但如果明白了「秋風」、「漢關」、「朔雲」、「邊月」的意象,加上「更催飛將追驕虜」何以會看不出「邊境形勢的緊張」呢?
最後說一下作文。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形式與去年相比,並無太大變化,都是給材料作文,所不同的是去年所給的是一則寓言故事,今年則給了三個「於細節處堅持」的故事,這樣的命題方式教師考生都不陌生。
點評人:
貴陽六中語文組教研組長高級教師胡宏
今年高考語文試卷總體來說難度適中,給人感覺比較平實平易平穩,考試題型都為平時訓練題型。
前面四個語基選擇題,都是平時常見的拼音和成語,病句題和排序題也應是平時考試中常見的,難度不大。考生只要平時認真學習,都能得到滿意的分數;科技文閱讀不是平時學生熟悉的自然科學論文,而是一篇社會科學論文,材料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相對較難,不易讀懂;文言文閱讀為史傳作品,讀懂容易,但語段略長,在此題中,學生容易耗費時間。
今年的詩歌鑑賞為一首邊塞詩,詩歌易讀懂,但考生在賞析時分析不易回答全面;今年的默寫句都是課本中的常見句,它似乎透露出這樣的信息,高考語文試題在一步步降低難度,減輕學生負擔,學生只要把課本內的必讀篇目背熟,高考即可不丟分。
第五大題的散文閱讀題和第六大題的語言實際運用題,沒有什麼新奇的題型,而是考查學生的語文運用基本能力,實實在在地體現了語文的實用本色,直接反映學生平時的語文水平,沒有什麼取巧成份。
今年的作文題貫徹了全國卷一貫求穩的作風,學生審題不難,只要從三則材料中找到它們的共通性,再找到每則材料的因果關係,我們完全可以從發現、思考、創造、偶然中的必然、做生活的有心人等角度來審題寫作,並最好用議論文來寫作。當然,今年的作文要寫得出彩也是不容易的。
總之,我感覺今年的語文分數應與去年持平或略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