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天體結構與微觀粒子都是同一屬性的立體能量場

2020-12-25 2012吧

作者:晏吉軍

宏觀天體結構是以立體時空能量場為單位的不同層次天體結構,中心天體位於立體時空場的中心。距離中心越近,運行速度相對越快。距離中心越遠,運行速度相對超慢。圍繞同一中心天體公轉的天體,距離比例等於速度反比的平方。

微觀粒子也是不同層次的量能場,微觀粒子的運行與宏觀天體結構的運行原理相同。微觀粒子也是圍繞同一中心點公轉的粒子,距離中心相對越近,相對運行速度越快,距離中心相對越遠,運行速度相對越快,距離比例等於速度反比的平方。

宇宙不同天體結構之間是母子系統,大天體結構誕生小天體結構,小天體結構誕生更小的天體結構,大天體結構由更大的天體結構誕生。超星系團立體時空能量場產生星系團立體時空能量場,星系團立體時空能量場產生星系立體時空能量場,星系立體時空能量場產生恆星系立體時空能量場,恆星系立體時空能量場誕生行星立體時空能量場,「場」不但包含中心天體,還包括其它很大範圍的立體空間。比如地球時空能量場是以地球為中心,方圓半徑大約一百萬公裡左右的範圍。木星、土星時空能量場是各自以木星、土星為中心,方圓半徑大約幾千萬公裡的立體空間。太陽系立體時空能量場是以太陽為中心,方圓半徑大約十幾萬天文單位的立體空間。銀河系立體時空能量場是以銀河系中心為中心點,方圓半徑大約幾十萬光年的立體空間。星系團(群)、超星系團等等不同層次的立體時空能量場皆是此理。各自的立體時空能量場有各自的演化與運行數據,但是演化原理與運行原理是相同的。

將宏觀天體結構與微觀粒子的運行原理統一,可以更明確地解釋宇宙物質的運行。愛因斯坦終身追求的宇宙大統一理論,如果以此邏輯為基礎,早就將宇宙的宏觀與微觀統一了。

兩張圖證明大腦與宇宙如此相似

左為人類大腦神經元圖像,右為宇宙圖像

左為宇宙網絡物質分布模擬圖,右為人類小腦神經元胞體分布圖

人類小腦神經元經過2F11單克隆抗體染色後顯示出神經纖維束的形態

相關焦點

  • 微觀世界分子原子粒子為什麼都在振動或運動?
    有網友問:都說分子振動,原子振動,粒子振動,為什麼振動?本質是什麼?運動是這個世界的根本屬性,而振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最簡單的運動形式有四種,即勻變速直線運動、拋體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和簡諧振動。後兩種運動只是從宏觀上看是周期性的可重複的,但在微觀上則更為複雜,是拓撲的不可重複的。振動是宇宙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管是宏觀,還是微觀都有振動發生。大的方面來說,地震、海嘯、爆炸等都屬于振動範圍;而微觀粒子層面,粒子的熱運動、布朗運動都屬于振動範圍。
  • 原子結構像行星?每一顆粒子都像星球?你可能還不懂微觀粒子
    在原子內部,原子核佔據了絕大部分質量,而電子僅僅佔了一點點質量,而二者所佔的空間僅僅是整個原子的幾千億分之一,其餘絕大部分空間什麼都沒有;在太陽系,太陽也佔據了99.86%的總質量,行星的質量同樣微不足道,而且太陽系的絕大部分空間,同樣是什麼都沒有,空蕩蕩一片。
  • 有了它,人們才可以把微觀粒子與宏觀可稱量的物質聯繫起來!
    但是我們對宏觀的物質研究是比較有心得的,為了將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聯合起來,有一個物理量就孕育而生!它就是國際單位制七個基本單位中的一個物質的量。先來介紹一下物質的量:物質的量通常是表示物質所含微觀粒子數目多少的物理量,符號通常為n。單位:「摩爾」簡稱「摩」,符號mol。
  • 物理終極探秘:粒子是什麼?
    研究人員將經典場論量子化,對場作出限制使其只能以離散量進行振蕩。除光子外,狄拉克等人發現,該思想還可以外推到電子和其他所有粒子:根據量子場論,粒子是全空間量子場的激發。量子場論剝離了粒子的狀態(否定了「粒子」),把它描述為擾動場的微小能量(「粒子」是量子場能量漲落過程中的微小「勢能」)。
  • 微觀世界的秘密,解讀量子力學與粒子物理學!
    比如說,能量和時間、角動量和角度之間,都存在類似的關係。統一理論和標準模型根據大爆炸學說,在宇宙演化的早期,所有物質處於高溫高壓高密度高能量的狀態。那種狀態正是人類花費大量經費製造高能粒子加速器所企圖達到的目標。因此,理論物理學家們將近年來粒子物理中的統一理論【33】用於宇宙早期演化過程的研究。在這條漫長的統一道路上,人類現在走到了哪裡呢?
  • 電場和磁場都是物質,該物質由哪種粒子組成?能否跨越高維空間?
    此物質並非一般意義的粒子,而是屬於物質形態中的「物質場」。在近代物理學中,物質可分為兩種形態——粒子和場。基本粒子組成各種微觀粒子,比如質子、中子、電子、原子等等;而「場」是物質的一種特殊形態,用來描述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 「標準模型」與「希格斯粒子」:從空中樓閣到微觀世界的理論基石
    其實,像是摩擦力、壓力等等看似沒有電和磁參與的力,從微觀層面來看,都是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分子之間是通過它們本身的電磁場互相影響彼此的,所以,這些宏觀上不帶電和磁的力,從本源上來講其實還是電磁相互作用力。那麼,為什麼我們看到的世界感受不到引力和電磁力之外的那兩種力呢?強核力,弱核力,它們究竟是什麼?
  • 微觀世界是另一個宇宙,粒子形態顛覆認知,宛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如果以微觀粒子的角度看世界,我們的周圍會變得大不相同,因為周圍的一切物質都會以原子、中子的形式呈現在眼前,一般我們把電子和電子以下的中子、質子和離子都認為是微觀粒子。這樣說可能表述更清楚一些:我們把物質世界分為兩個尺度,被人熟知的太陽系、銀河系等天體存在於一個空間的叫做大宇宙;而將粒子、電子或中微子這些無法被人類肉眼觀察到的更小的微觀世界稱之為小宇宙。
  • 兩塊磁鐵之間產生的磁力,是靠什麼粒子來進行傳遞的?
    其中電磁力是在電磁場中帶電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無論是摩擦力、支持力、磁力,還是光線產生的輻射壓力,本質上都是組成物體的微觀粒子間帶有不同電荷時,所產生的相互影響表現出來的作用力,由於電磁力能夠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它是我們觀察和認識這個世界最重要的一種力的作用形式。
  • 把一粒沙子放大1億倍,從微觀和宏觀理論看能否成為一個宇宙?
    現在科學研究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人類所有的科學家發現無論是從宏觀還是微觀研究得出的科學的最終答案是一致,正如宇宙是從一個質點誕生的,所以微觀和宏觀是關聯,宇宙是一個很大的空間,而我們只佔據了宇宙空間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我們身上是有空間的,粒子也是有空間的,不僅有人問道把一粒沙子放大
  • 人類根本無法想像,在微觀的粒子世界中,是有多麼的「詭異」!
    至今人類已經歸納出了幾套定律,能清楚地說明星系、恆星與行星以及宏觀世界裡物體的運動。然而現在我們知道,在微觀的層面上,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人類又發現的幾套革命性的新規律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看法。這些新規律叫做量子力學。
  • 網絡重構最新綜述推薦:從宏觀尺度到微觀尺度
    在研究社會、經濟和生物等系統時,解決網絡結構的數據稀缺性的需求導致了網絡重構這一研究領域的誕生。最近一篇掛上arXiv上的網絡重構領域綜述文章《Reconstructing networks》將網絡重構領域的研究劃分為宏觀、介觀和微觀三部分,對不同尺度的網絡重構問題及研究進展進行了詳盡的介紹。
  • 中考化學填空題—微觀粒子圖跟蹤訓練
    【解析】由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可知,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O+2CO2CO2 +N2;從四種物質的化學式可知:NO、CO、CO2三種物質都屬於氧化物;由質量守恆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都不變。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在微觀世界中,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就是物質基本的量子性質。粒子的波長隨著能量的增加而變短。這正是引入加速器的原因:產生一束更高能量的光束,其解析度足以探測微小的基本粒子世界。沒有顯微鏡中複雜的透鏡陣列,人們就永遠不會直接從光束中看到細胞。同樣,如果沒有一組複雜的探測器,人們就無法看到加速器發出的光束照亮了什麼。
  • 光子準粒子: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總的來說,這些效應可能催生出亮度更強的單光子源、更高靈敏度的傳感和光譜平臺,甚至可能產生新的糾纏準粒子源。光與自由電子的相互作用在自由電子系統中,自發輻射光子準粒子的光譜和方向特性對光子準粒子的色散關係非常敏感。利用結構介質控制色散關係-如光子晶體、光學納米結構或高度約束的極化激元-使得我們可以調控電子能量的光輻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