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結構像行星?每一顆粒子都像星球?你可能還不懂微觀粒子

2020-12-11 姿勢分子knowledge

記得上學的時候,老師講原子結構模型,講到了盧瑟福的行星模型。

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讀天文的書籍了。當時我就在想,這個行星模型還真的是很形象,二者非常相似。那個時候,我就有了一個自以為很高級的想法……

盧瑟福的模型裡,原子和天體有多像

在盧瑟福的原子模型裡,原子的形象和太陽系簡直太像了。

首先,太陽系內,行星圍繞著恆星公轉;在他的模型裡,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公轉。

在原子內部,原子核佔據了絕大部分質量,而電子僅僅佔了一點點質量,而二者所佔的空間僅僅是整個原子的幾千億分之一,其餘絕大部分空間什麼都沒有;在太陽系,太陽也佔據了99.86%的總質量,行星的質量同樣微不足道,而且太陽系的絕大部分空間,同樣是什麼都沒有,空蕩蕩一片。

後來,又學習了電子的自旋,覺得好像和行星的自轉有點相似。

然後我的心裡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難道時空本來就是循環的,天體縮小到一定程度、其實和微觀粒子一樣?

後來上網了解了一下,發現和我有同樣想法的人,還挺多的。當時一度還有點遺憾,覺得自己不是天底下唯一聰明的。不過,再研究研究,發現自己只是一群還沒真正明白原子結構的人之一……

原子到底長啥樣

雖然別人是怎麼搞的我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在學到行星模型的時候,自主忽略了教材上講解的更新的模型。其實,盧瑟福的行星模型,原本就是不準確的。

實際上,在盧瑟福於1911年提出行星模型之後僅僅兩年,玻爾就提出了他的玻爾模型。1926年,薛丁格更進一步,提出了電子云模型(顯然當時被我就著飯吃了)。

目前我們知道,雖然原子核在內,佔據了絕大部分質量、電子在外,圍繞原子核運動的情況符合盧瑟福的推測,但是其他內容就不一樣了。

首先,電子並非是圍繞著原子核公轉的,而是隨機出現的。我們雖然還把電子所在的位置稱為「軌道」,但實際上和我們理解的軌道完全不一樣,只是大家習慣並沿用了這個說法而已。更準確地理解,就是電子云的概念。

所謂的電子云,是電子在某個位置出現的概率的形象表示。而電子在所屬的能級上,作著沒有任何規律的運動。

而且,電子的自旋,雖然被比作是物體的自轉,但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乍看一眼,你以為自旋是一個動作,但是,它其實更應該被看作是一種內在屬性,一個和角動量相關的、引起磁場的屬性。不論一個電子如何運動、是否旋轉,即使完全不動,它依然有自旋,其他很多粒子也都有自旋。因此,微粒的自旋和天體的自轉,本身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至此我們發現,僅僅就電子來說,就有兩個誤導人的概念——軌道和自旋。

同時,原子核的結構,和天體也不一樣啊。原子核內部還有質子和中子,二者又是由夸克組成的。目前即使是人造的原子,最多也只能容納118個質子。而天體內部,是由海量的微粒構成的。從內部結構來說,也不一樣。

為啥會誤解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二者本身差別這麼明顯,為啥還有人誤會呢?

從邏輯學上講(大概屬於邏輯學吧),這就是搞混了邏輯順序了。對於盧瑟福本人來說,他是受到了天體運行的啟發,才提出行星模型的。而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在心裡為行星模型提供的證據,實則本來就是盧瑟福本人的推測而已。也就是說,我們認為二者相似的證據,本身就靠不住。

這麼說,可能大家有點混亂,咱們用一個不太恰當但是還算比較形象的例子來比喻一下:

假如你走在路上,看見地上躺著一個老頭,旁邊站著很多人,他們都指責A把老頭撞倒,然後你義憤填膺地走上去,一起指責A。但事實是,真正撞人的肇事者已經跑了,A只是來扶老頭的。

我們就像這裡後來的人一樣,和前面的人持同樣的觀點。但是,觀點本身,也只是前面人的推測,並不一定真實。因此,這才導致了我們對原子結構的誤解。

不止我們會誤解

當然,大家也不必為此煩惱,覺得自己邏輯有問題。實際上,科學家們有時候也會犯這樣的錯誤。

比如最著名的,就是關於宇稱守恆的問題。在上個世紀中葉,當所有的科學家都堅信一切物理定律都守恆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對宇稱守恆提出質疑。

正是這樣的誤區,導致大家被懵逼了雙眼,最終造就了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舉拿下了諾貝爾獎。因為,當他們在審視宇稱守不守恆的時候,發現從來沒有人質疑過這個問題,他們根本就沒有做任何實驗,就默認了宇稱是守恆的。

(關於宇稱不守恆的問題,我們以後有機會再介紹)

看,連物理學家都會走入誤區,何況我們呢?

相關焦點

  • 微觀世界分子原子粒子為什麼都在振動或運動?
    後兩種運動只是從宏觀上看是周期性的可重複的,但在微觀上則更為複雜,是拓撲的不可重複的。振動是宇宙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管是宏觀,還是微觀都有振動發生。大的方面來說,地震、海嘯、爆炸等都屬于振動範圍;而微觀粒子層面,粒子的熱運動、布朗運動都屬于振動範圍。
  • 原子不是實心粒子,內部像太陽系一樣空曠?那存在實心的物質嗎?
    如果用宏觀世界中的經驗來看,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可從微觀角度來看,由於物質的存在方式與我們所看到的宏觀現象不一樣,因此並不能認為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對於宇宙中由實物粒子構成的普通物質,如果存在絕對實心的物質,就意味著存在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 微觀世界是另一個宇宙,粒子形態顛覆認知,宛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如果以微觀粒子的角度看世界,我們的周圍會變得大不相同,因為周圍的一切物質都會以原子、中子的形式呈現在眼前,一般我們把電子和電子以下的中子、質子和離子都認為是微觀粒子。這樣說可能表述更清楚一些:我們把物質世界分為兩個尺度,被人熟知的太陽系、銀河系等天體存在於一個空間的叫做大宇宙;而將粒子、電子或中微子這些無法被人類肉眼觀察到的更小的微觀世界稱之為小宇宙。
  • 人類根本無法想像,在微觀的粒子世界中,是有多麼的「詭異」!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未感受到量子力學的奇異之處,但是在原子及其內部的粒子層面,主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定律與那些主宰日常物體的定律卻是大相逕庭的。要是你對它們有些許了解,你看待世界的眼光便會大大改變。那是因為在過去許多年裡,科學家利用它來預測原子和粒子的行為模式,經過了無數的實驗,證明了量子理論總是對的。量子效應在微觀的尺度下是較為顯著的,比如在單個原子的尺度。不過,既然你我都是由原子組成的,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也都如此,所以這些詭異的量子定律肯定不只能解釋微小的事物,也能解釋現實世界的一切。這些詭異多端、與我們的日常認知大相逕庭的定律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 盧瑟福和a粒子散射實驗
    原子內部的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科學家們繼續著探究的步伐。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是湯姆遜的學生,在湯姆遜的指導下,盧瑟福對各種射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離子,盧瑟福稱它為a粒子。盧瑟福讓他的學生和助手用a粒子去轟擊金箔,利用螢光屏記錄那些穿過金箔的a粒子。按照湯姆遜的葡萄乾麵包模型,質量微小的電子分布在均勻的帶正電的物質中,而a粒子是失去2個電子的氦原子,它的質量要比電子大幾千倍,當這樣一顆重型炮彈轟擊原子時,小小的電子是抵擋不住的,而金原子中的正物質均勻分布在整個原子體積中,也不可能抵擋住a粒子的轟擊。
  • 掌握宇宙生死的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比原子小卻能毀掉一切
    引言:在現實的宏觀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由微觀世界的粒子組成。而在很多人看來,微觀世界裡最微小的粒子應該就是原子了。其實不然,還有一種粒子比原子還小。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它是一種能夠主宰宇宙命運的粒子,因此被稱為「上帝粒子」。
  • 宏觀天體結構與微觀粒子都是同一屬性的立體能量場
    作者:晏吉軍宏觀天體結構是以立體時空能量場為單位的不同層次天體結構,中心天體位於立體時空場的中心。距離中心越近,運行速度相對越快。距離中心越遠,運行速度相對超慢。微觀粒子也是不同層次的量能場,微觀粒子的運行與宏觀天體結構的運行原理相同。微觀粒子也是圍繞同一中心點公轉的粒子,距離中心相對越近,相對運行速度越快,距離中心相對越遠,運行速度相對越快,距離比例等於速度反比的平方。
  • 大型強子對撞機,為什麼不能把51焦耳的能量注入一個亞原子粒子?
    圖註:一個假設的新加速器,不管是一個長的直線加速器,還是一個埋在地下的大隧道裡的加速器,都可能使先前和現在的對撞機所能達到的對新粒子的精度相形見絀。即使這樣,也不能保證我們會發現新的東西,但如果我們不努力,我們肯定不會發現新的東西。
  • 趣學單詞|物理學中的微觀粒子,你知道多少?
    在物理學中,為了方便研究,人們還創造了一些類似粒子的概念。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些微觀粒子吧!閱讀用時7分鐘。01 原子 atom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叫「原子」,英文是atom。03 質子 proton電子攜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與之相對,在原子中攜帶一個單位正電荷的微觀粒子是質子,proton。
  • 粒子物理的統一夢
    從古希臘的「原子說」、道爾頓的原子模型,到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再到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都是基於追求「統一」的願望。追求統一也就是追求完美,這種願望促使人們努力奮鬥,孜孜以求,推動科學革命,產生新理論,從而造福社會、造福人類。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1897年J.J.湯姆遜[4]發現了比原子更為基本的粒子:帶負電的電子。1911年盧瑟福通過實驗發現了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過程。這使得人們對原子有了新的理解,即原子有內部結構,而且有點類似於太陽系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繞其旋轉的電子組成的,就像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一樣。這樣的話,最基本的存在就不再是道爾頓所設想的原子,而應該是電子和原子核。
  • 微觀世界的秘密,解讀量子力學與粒子物理學!
    >物理學研究中有兩個極端:極小微觀的粒子物理和極大宇觀的宇宙學。事實上,宇宙早期模型就是一個超高能物理世界,沒有量子力學和粒子物理,不可能徹底破解宇宙奧秘。因此,有必要在這兒介紹一點量子力學及粒子物理的知識。普朗克尺度前面曾經說過,廣義相對論當宇宙小到一定的程度就不適用了,小到什麼尺度呢?那叫做普朗克尺度。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答案顛覆三觀
    如何評判一個粒子的壽命?如今我們通常認為古希臘是科學的發源地,在古希臘有個學者叫德謨克利特,他提出了著名的原子論,他認為宇宙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的,其中原子的定義就是不可再分的粒子。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其實我們現在的原子定義已經不一樣了,而且他僅僅是從哲學思辨的角度來詮釋。
  • 中考化學填空題—微觀粒子圖跟蹤訓練
    下圖為微觀反應示意圖,請回答:(1)該微觀反應過程中出現了_______種氧化物;(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3)該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均________(選填「減少」、「不變」或「增加」)。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簡介
    像門捷列夫周期表一樣,它為發現電子、質子和中子以及原子的內部結構指明了方向。八重態強子結構提示了物理學家強子內部結構。1964年,蓋爾曼[7]和茨威格[8]提出,質子和中子以及其他所有強子,都是由3個叫做夸克的基本粒子組成的。基本粒子場與其他粒子場的區別在於基本粒子的尺寸小。隨著基本粒子變得越來越小,我們需要一個越來越大的「顯微鏡」來「看到」它們。
  • 中考化學高頻考點-原子、離子、粒子結構示意圖
    [考情剖析]本知識點主要以選擇題和填空題形式出現,以考查學生對原子(離子)結構示意圖的理解,如根據結構示意圖判斷化學性質、化合價、得失電子、離子符號及化學式的書寫等。[方法歸納]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及其各部分的意義是解答此類題型的關鍵。
  • 有了它,人們才可以把微觀粒子與宏觀可稱量的物質聯繫起來!
    顫抖吧化學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化學研究的是物質在分子和原子層面的一門學科,但是分子原子對於人類的肉眼來說實在是太小,太輕!它不具有字面含義,不能望文生義。將其理解為「物質的質量」或「物質的數量」,這些都是錯誤的物質的量的對象:物質的量的計量對象是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如分子、原子、離子、電子、質子、中子等)或某些微觀粒子的特定組合(如NaCl可看成Na+、Cl—的微粒組合
  • 粒子對撞機歷史回顧與展望 | 「小粒子 大宇宙」科學公開課
    或者說,大家非常熟悉的門捷列夫化學元素表,表裡面就是分子、原子的一個基本的構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原子的很小的一個內部結構,外層有外部電子。原子核的結構又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比如像質子、中子,都是由夸克構成的。目前在物質深層,或者說物質結構的深層次研究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 電子繞原子核運動和行星繞太陽運動是不是相通的?
    在牛頓時代,科學家知道了行星是圍繞著太陽轉動的,並且知道了是太陽對行星的萬有引力拉著行星運動。牛頓還給出了萬有引力的表達式,兩個物體間的萬有引力與兩者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上個世紀初,盧瑟福通過α粒子的散射實驗發現原子的中間有一個很小的核,這個核集中了原子的所有正電荷以及幾乎全部的質量,帶負電的電子就像行星繞著太陽轉那樣繞著原子核轉動。這就是原子的行星模型。這個模型在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包括之後玻爾的氫原子模型也是在此基礎上完成的。
  • 原子的內部是什麼樣的?微觀世界中的原子已包含了整個宇宙
    審核:小文引言:世間萬物都是由基本物質組成的,而學過中學化學的朋友就知道,基本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其中基本粒子就有原子和離子。那麼你知道原子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嗎?原子和離子存在什麼關係呢?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藉助顯微鏡就能觀察到的宏觀世界,另一種是微觀世界。在大多數人看來,宏觀世界才是最精彩的,因為在地球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生物,在人類社會中存在形形色色的人。然而也有人認為,微觀世界同樣精彩,只是很少人能夠發現其中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