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根本無法想像,在微觀的粒子世界中,是有多麼的「詭異」!

2021-02-08 尖端1號

電子是一種奇異的東西,是概率波。波在任意位置的強度,代表著電子在那裡出現的概率——波最強的地方,並不是電子最多的地方,而是電子最可能出現的地方。你不能夠問:「電子現在在哪裡?」你只能問:「如果我在這個地方觀察某個電子,那麼它在這裡的概率是多少?」這可真讓人抓狂。當你擲出一顆電子之後,你便無法預測它會落在哪裡,但是你能用方程式來算出它落在各處的概率。

數千年以來,人類一直試圖解開宇宙和世間萬物運動和變化的奧秘。至今人類已經歸納出了幾套定律,能清楚地說明星系、恆星與行星以及宏觀世界裡物體的運動。然而現在我們知道,在微觀的層面上,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人類又發現的幾套革命性的新規律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看法。這些新規律叫做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主宰了各種物體中的原子和微粒子,包括恆星和行星,巖石和建築,甚至是你和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未感受到量子力學的奇異之處,但是在原子及其內部的粒子層面,主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定律與那些主宰日常物體的定律卻是大相逕庭的。要是你對它們有些許了解,你看待世界的眼光便會大大改變。

量子躍遷

常人幾乎無法想像當物體小到最小的尺度時,事情會變得多麼詭異。在量子的世界裡,物體似乎並不喜歡被束縛在單一的位置,或者只沿著某一個路線運動;不僅如此,如果你是一個量子的話,你的所作所為可以瞬間影響到遠方的某處,即使遠方那邊根本沒有人在操縱。一個人若是如同原子中的粒子一般運動,那麼在大部分的時刻,你將無法得知他的確切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他幾乎無處不在,直到你觀察他。

我們怎麼會相信這種聽起來十分荒謬的理論呢?那是因為在過去許多年裡,科學家利用它來預測原子和粒子的行為模式,經過了無數的實驗,證明了量子理論總是對的。

量子效應在微觀的尺度下是較為顯著的,比如在單個原子的尺度。不過,既然你我都是由原子組成的,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也都如此,所以這些詭異的量子定律肯定不只能解釋微小的事物,也能解釋現實世界的一切。這些詭異多端、與我們的日常認知大相逕庭的定律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使行星繞太陽運動的法則是什麼?被拋出的球如何划過天空?池塘中水波的漣漪又是如何運動的?——這些問題早已被「經典力學」所解決。牛頓和同時代的科學家建立起來的經典力學,看上去完美無缺,它能讓我們準確地預測物體的運動。直到百年前,科學家們才開始努力著想要解釋光的一些異常性質,尤其是氣體在玻璃管中受熱時釋放出來的光。當科學家透過稜鏡觀察受熱氣體所放出的光時,他們看見了從未預料到的東西——光形成了一些條紋。這些條紋所呈現的並非像是彩虹那種完整連續的光譜,而是像用鉛筆畫出來的一道道的單色光,只有特定的幾種顏色。

對於這些神秘的彩色條紋顏色的解釋,牽涉到幾位原子物理學家。在20世紀初期,他們正在努力了解物理世界的根本規律,其中最具洞察力的觀點是由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Niels Bohr)所提出的,他喜歡在打桌球的時候討論新想法。

波耳深信問題的答案就在物質的核心,即原子結構中。他認為原子就像是個小太陽系,由小得多的粒子——電子繞著原子核運轉,就跟行星繞日差不多。但是波爾認為,與太陽系不同,電子並非能在任意軌道上運轉,只有若干條特定軌道是被允許的。他有個非常驚人而且違反物理學直覺的想法,那就是只有某些狀態的軌道能被電子所佔有。

波爾稱電子在原來的軌道上運行,並不會發出或吸收光;只有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個軌道時,才會接受或發出光。倘若電子從原子外層的軌道躍遷到內層的軌道(也就是向下躍遷),則會以特定波長的光釋放出能量。這種躍遷稱為「量子躍遷」。如果沒有量子躍遷,而電子可以在原子內部任意空間位置之間移動的話,你就會看見有連續的光譜出現。但我們在實驗室裡見到的可不是這樣,我們看到的是明顯的紅色、綠色,等等。量子躍遷便是這些色帶的來源。

量子躍遷之所以令人感到驚奇,是因為電子能直接從一個軌道移到另一個軌道,而不需要經過兩處之間的空間,就像是火星突然跳到木星的軌道上一樣。波耳指出,量子躍遷源於電子的一種詭異性質,即電子的能量是「可分包」的,而每個包不可能再被分割。這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量稱為「量子」。這就是為什麼電子只能夠佔有特定的軌道,只能在這裡或那裡,而不能夠呆在「中間」。這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識截然不同。

想想你的日常生活,你進食的時候可曾想過食物是量子化的?食物並非是量子化的,但是在原子中,電子的能量卻是量子化的。為何如此?雖然這聽起來很神秘而難以理解,可是證據很快就出現了,證明了波爾是對的。

波爾的發現改變了一切。有了對原子的新詮釋,波爾和他的同事們發現他們與傳統的物理定律有著很大衝突。很快地,波爾激進的觀點使他陷入了與另一位偉大物理學家的「白刃戰」。

概率波

相對論之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並不畏懼新想法,但在上世紀20年代,量子力學的世界開始朝著這位物理學巨匠不願看到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古典物理學標榜一切都是可預測的,這與量子力學產生了分歧。要是你問愛因斯坦或其他同時期的物理學家:由各種理論所組成的物理學的卓越之處究竟在哪裡?他們肯定會說:它可以讓我們準確地預測物質的運動。而量子力學似乎把那些定律的根基抽走了。

著名的「雙狹縫實驗」,充分展示了量子的神秘之處——如果你想要完全精確地描述這個世界,你的期望將被完全粉碎。雙狹縫實驗究竟對當時的固有觀念造成了多大的影響,我們可以通過對比實驗來增進對它的了解,一個在宏觀尺度下,另一個在微觀尺度下。

想像在球館裡打保齡球,但首先在球道上安放一個雙縫柵欄,並且在球道的終點放一個屏幕。當球滾過球道時,要麼會被柵欄擋住,要麼就從其中一個欄縫穿過,然後擊中後方的屏幕。微觀尺度的雙狹縫實驗就跟這個差不多,只是把保齡球換成了小上幾十億倍的電子。

不過,當電子被擲向雙狹縫時,奇怪的事情在屏幕上發生了,電子不僅擊中了保齡球的那兩個區域,而且幾乎遍布了整個屏幕,形成了一些條紋;即使在那些你認為被阻擋了的區域,也都有著條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對於上世紀20年代的物理學家來說,這些條紋只代表著一個東西,就是波。波可以做到一些有趣的事情,而保齡球卻做不到。波可以分離,也可以結合。如果我們把一道波送到雙狹縫去,它將一分為二,然後那兩列波會彼此相交;當兩列波互相重疊的時候,有些地方會增強,有些地方會削弱,在有些地方它們甚至會彼此相消。將水波的高度對應成屏幕上的亮度的話,波峰與波谷也會形成某種條紋,一般稱之為「幹涉條紋」。那麼身為粒子的電子是如何形成條紋的呢?單一電子是如何能夠像波動般運動的呢?

粒子是粒子,波動是波動。粒子怎麼會是波動呢?除非你摒棄了它是粒子的想法,然後幡然頓悟:我以為是粒子的這東西,其實是個波動!

上世紀20年代,當雙狹縫實驗第一次被做出來的時候,科學家們努力想了解電子的這種似波的行為。有些人猜想,當電子在運動的時候,也許會展開成波動。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dinger)找出了一條可以描述它的方程。薛丁格認為這種波動其實就是電子的延伸,電子因為某種原因淡化了粒子性,不再只佔據一個點,而是糊開了。這種說法引起了諸多爭論,最後,德國猶太裔物理學家馬克斯·波恩(Max Born)

為「波函數到底代表著什麼」提出了革命性的新想法。波恩說,那才不是糊開的電子,它也不是科學所面對過的任何事物,而是一種奇異的東西,那就是概率波。也就是說,波在任意位置的強度,代表著電子在那裡出現的概率。波最強的地方,並不是電子最多的地方,而是電子最可能出現的地方。

這不是很奇怪嗎?電子就好像存在於一片概率叢林中。你不能夠問:「電子現在在哪裡?」你只能問:「如果我在這個地方觀察某個電子,那麼它在這裡的概率是多少?」這可真讓人抓狂。雖然這聽起來很奇怪,可是這種描述粒子運動的新方式是正確的。當你擲出一顆電子之後,你便無法預測它會落在哪裡;但如果你用薛丁格方程來算電子的概率波,你就可以準確地預測;如果你擲出足夠多的電子,你就能夠算出它們落在各處的比例,例如,會有33.1%落在「這裡」,7.9%落在「那裡」,等等。這些預測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被眾多的實驗所證實,量子力學的方程式因而表現出了驚人的準確性。而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概率的問題。

如果你認為用概率來思考就跟胡亂猜測沒兩樣,那麼你應該去看看澳門的賭場。你親自來玩玩賭博遊戲,便可知道概率的強大威力。舉例來說,你押20元賭一盤,莊家並不曉得你到底會在這盤贏還是在下一盤贏,但是他知道你贏錢的概率,儘管你可能贏得一時,但時間一長,莊家贏的總會比輸得多。莊家並不需要知道單場遊戲的結果是什麼,但是他可以篤定地相信,幾千場賭局下來,他肯定能贏錢,並且他所預測的結果十分精確。

根據量子力學,這個世界本身也是個概率遊戲,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是由受到概率所規範的原子以及亞原子粒子所組成的。由於這種觀念相當違反直覺,所以有些人難以接受它,愛因斯坦也是其中之一,他說:「上帝不擲骰子。」雖然愛因斯坦不喜歡概率,但其他許多的物理學家並不那麼對此感到不安,因為量子力學的方程式能夠以驚人的準確度預測一群原子或粒子的運動模式。

觀測與決定論

量子力學理論有著極其神秘的一面,例如「觀測」。波爾認為觀測會改變一切:在你測量或觀察粒子以前,它們的狀態是未定的——例如在雙狹縫實驗中的電子,在背後的屏幕顯示出電子的位置以前,它似乎能以各種概率在不同位置上存在;直到你觀察它的那一瞬間,這種不確定性才會消失。根據波爾對量子力學的詮釋,當你對粒子展開觀測時,「觀測」的行為迫使粒子放棄那些所有它可能存在的位置,然後選出那個被你發現的位置。也就是說,是「觀測」的這個動作迫使粒子作出了選擇。

波爾接受了大自然本身就是捉摸不定的觀念,但愛因斯坦可不,他恪守著決定論觀念,認為物體不只在被觀察的時候才遵守決定論,而是在任何時候都遵守決定論。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月亮是否在你看著它的時候才存在?」這就是愛因斯坦所苦惱的:我們真的認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只與我們有沒有看見有關係嗎?這太奇怪了。愛因斯坦深信量子理論裡肯定少了點可以確切描述粒子狀態的東西,比如它們的位置,即便沒有人觀察它們。愛因斯坦認為這是理論物理學家應該解決的問題——並不是物理學有誤,它只是還不夠完備。

對於量子世界的認識,我們無疑是在不斷進步,但我們不能忘了,這個理論的核心仍然有很大的空洞。為什麼量子世界中的物質能停留在不確定的狀態,看起來既在這裡又在那裡,有如此多的可能性,而你我雖然是由原子與微粒子所組成的,卻只能停留在一個確定的狀態,我們只能在這裡或在那裡?

波爾沒有對為什麼當物體的尺寸增加後便失去量子效應作出解釋。雖然量子力學已被證明是又強大又精確,科學家們卻還在為這個問題頭疼。有些人認為在量子力學的方程中肯定少了點什麼,方程中缺失的部分會在漸變到宏觀領域時將數量改變,使一切變得明朗,除去現實之外的可能性,歸結到一個決定的事實。其他物理學家則認為,在量子層面展現出的所有可能性是不會消失的,每種可能的狀態其實都會存在,只是它們大部分會發生在與我們平行的宇宙中。這是個發人深省的想法,現實的確可以超越我們所看見的宇宙,同時也在不斷地創造分支,生成同步、全新的世界,讓每一種可能性都有戲份。

相關焦點

  • 微觀世界是另一個宇宙,粒子形態顛覆認知,宛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遠方有樹,結一果,落成宇宙。如果以微觀粒子的角度看世界,我們的周圍會變得大不相同,因為周圍的一切物質都會以原子、中子的形式呈現在眼前,一般我們把電子和電子以下的中子、質子和離子都認為是微觀粒子。這樣說可能表述更清楚一些:我們把物質世界分為兩個尺度,被人熟知的太陽系、銀河系等天體存在於一個空間的叫做大宇宙;而將粒子、電子或中微子這些無法被人類肉眼觀察到的更小的微觀世界稱之為小宇宙。
  • 微觀世界分子原子粒子為什麼都在振動或運動?
    有網友問:都說分子振動,原子振動,粒子振動,為什麼振動?本質是什麼?運動是這個世界的根本屬性,而振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最簡單的運動形式有四種,即勻變速直線運動、拋體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和簡諧振動。後兩種運動只是從宏觀上看是周期性的可重複的,但在微觀上則更為複雜,是拓撲的不可重複的。振動是宇宙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管是宏觀,還是微觀都有振動發生。大的方面來說,地震、海嘯、爆炸等都屬于振動範圍;而微觀粒子層面,粒子的熱運動、布朗運動都屬于振動範圍。
  • 量子力學的世界裡到處都充滿「詭異」它跟現實世界有著千差萬別
    當你擲出一顆電子之後,你便無法預測它會落在哪裡,但是你能用方程式來算出它落在各處的概率。數千年以來,人類一直試圖解開宇宙和世間萬物運動和變化的奧秘。至今人類已經歸納出了幾套定律,能清楚地說明星系、恆星與行星以及宏觀世界裡物體的運動。然而現在我們知道,在微觀的層面上,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人類又發現的幾套革命性的新規律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看法。
  • 人類世界存在著漏洞?詭異的「雙縫幹涉」實驗體現了這一點
    過去和現在相比較起來,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更加透徹了,於是乎,我們開始幻想各種屬於常態但又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宇宙為何如此神秘廣闊?人類又為何出現的?對於這類問題,科學家也愈發認為人類是某個強大文明(或是高維生物)設計出來的,人類的行為以及命運都是被安排好的。
  • 量子力學面臨的困境,該如何詮釋微觀世界詭異的現象?
    但是在科學中,科學家通常與超出日常生活之外的現象打交道,需要藉助特定的抽象理論才能達到對所觀察到的現象的說明。是理論拯救了現象,而不是從現象中歸納出理論。這樣,客觀性問題就變的複雜起來,現象背後是否存在一個不依賴於觀察者的客觀世界,就成為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
  • 量子力學真正的詭異之處,德國科學家在量子實驗中發現了時光倒流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89期,我是常常,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一件看似很詭異的事情:德國物理學家竟然在量子領域的科學實驗中發現了時光倒流。埃裡克盧茨教授在這項實驗中發現:在一定的情況下,熱量可以由溫度較低的量子態微觀粒子傳遞到溫度較高的量子態微觀粒子,這種想像是違背物理常識的,因為在宏觀世界中,熱量只能由溫度高的物質向溫度低的物質傳遞,這種現象是不可逆的,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熵是會隨著時間增加而增加,熵是熱力學中描述物質狀態的參量,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
  • 微觀世界的秘密,解讀量子力學與粒子物理學!
    :極小微觀的粒子物理和極大宇觀的宇宙學。事實上,宇宙早期模型就是一個超高能物理世界,沒有量子力學和粒子物理,不可能徹底破解宇宙奧秘。因此,有必要在這兒介紹一點量子力學及粒子物理的知識。普朗克尺度前面曾經說過,廣義相對論當宇宙小到一定的程度就不適用了,小到什麼尺度呢?那叫做普朗克尺度。
  • 趣學單詞|物理學中的微觀粒子,你知道多少?
    圖片 | 來自網絡英文釋義 | Online Etymology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呂氏春秋下賢》在物理世界中,任何物質在微觀視角下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組成的。04 中子 neutron原子核中還有一些具有質量,但是不攜帶電荷的微觀粒子,叫「中子」,neutron。
  • 掌握宇宙生死的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比原子小卻能毀掉一切
    引言:在現實的宏觀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由微觀世界的粒子組成。而在很多人看來,微觀世界裡最微小的粒子應該就是原子了。其實不然,還有一種粒子比原子還小。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它是一種能夠主宰宇宙命運的粒子,因此被稱為「上帝粒子」。
  • 無邊無際的宇宙和肉眼不可見的粒子一般大?並且可以相互轉化?
    但是人類尋找這麼久以來卻一無所見。量子力學興起以後,人類對微觀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來微觀世界中竟然有著與宏觀世界不一樣的規則,這些規則讓我們人類常見的邏輯推理失效!因此有人基於此,提出了一個多維空間的模型,這個理論認為更高維度的世界可能被捲縮在微觀世界中。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十一:站立在世界之巔的楊振寧
    那麼請坐,這邊有瓜子花生,抓一把先嗑著,要是想起楊米爾斯方程呢?請您到講臺上,待會兒有問題向您請教。確實啊,楊米爾斯方程可以說是楊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憑著這個,楊先生足以和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站在一起相提並論,為什麼楊米爾斯方程那麼偉大,還得從頭說起。這個頭可有點遠了,遠到人類文明之初。
  • 標準粒子模型的瓶頸「無窮大」,需要那離經叛道的詭異理論來解決
    生活中就有簡單的例子,把一個塑料梳子在衣服上蹭一蹭,然後就可以把碎紙屑吸起來,輕鬆蓋過了地球這麼大質量的物體產生的引力,可見引力是有多弱。所以在基本粒子實驗中,是完全可以忽略引力影響的。太陽的引力暗物質是由完全未知的基本粒子構成,它不屬於標準模型中的任何一種。
  • 量子糾纏突破人類想像,超越相對論對光速的限制,卻並不違背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我們都知道,從宏觀角度來看,宇宙中的所有天體都符合物理學規律,但是宇宙中也有一些無法解釋的宇宙天文想像,隨著人類對於微觀世界越來越重視,很多未知現象也有了科學解釋
  • 一個有趣的雙縫幹涉試驗,卻讓人們發現了無比神秘詭異的現象
    整個宇宙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宏觀世界,一個是微觀世界。宏觀世界的任何物質都是微觀世界作用的結果,比如光的傳輸,溫度的變化等,很多事物你從宏觀世界看不出什麼,但是走進量子微觀世界,你就會發現它的奧秘,比如溫度的升高和降低,其實就是微觀世界分子運動的結果。
  • 精選一組微觀世界的精彩圖片;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嗎?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人類生存的宇宙是不是另外一個宇宙的微觀世界?這是一個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的問題。當然,人類從感覺上相信世界是無限可分的,但是科學家從理性上認為世界不是無限可分的,物質分解到終極,終有一種存在是不能分解的,是組成世界的終極粒子。當然,人類也許永遠發現不了真正的終極粒子。
  • 「標準模型」與「希格斯粒子」:從空中樓閣到微觀世界的理論基石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研究微觀粒子實驗的物理學家們發現,有少量的一些粒子表現非常奇怪,壽命比其他粒子長得多。宇稱的守恆對應的對稱性是「左」和「右」的對稱,李政道和楊振寧的推測也就是說在微觀世界中,「左」和「右」的物理規律並不完全相等同。李政道這個推測在當時的年代頗具震撼力,打破了被千百年來人類視為金科玉律的觀念。
  • 五分鐘量子力學(六),量子史話:詭異的量子疊加態
    昨天小編跟各位小夥伴一起學習了描寫微觀世界的物質波的函數:波函數。今天我們來沿著這個思路繼續深入探討一下波函數給我們帶來的微觀領域的奇妙世界:疊加態。可能寫到這有些小夥伴會問,啥是態?別跟我整那些名詞行不。咳咳,還真不行,有些量子力學的術語咱們還是得先來了解一下的。
  • 為什麼楊振寧要反對我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原來是時機未到
    這個世界以及地球之外的宇宙對於我們來說有著太多的奧秘,古時候的人們對於這些奧秘無法理解,於是將它們都歸於神仙之說,有了許多的神話傳說。在神話傳說,這個宇宙以及宇宙的一切都是神創造的,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對於神學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懷疑。
  • 薛丁格方程為什麼稱為微觀世界的「牛頓力學」?
    首先在宏觀世界裡面,有什麼理論可以說適用範圍非常廣呢? 如果說宏觀世界是牛頓力學的天下,那麼微觀世界是誰的天下,那就是薛丁格方程的天下,因為薛丁格方程就是微觀世界的「牛頓力學」。 首先描述一個宏觀物體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需要獲取到物體的初始速度和位置,然後根據物體所處的客觀條件,就可以推演出將來物體的運動狀態。
  • 微觀世界中的原子已包含了整個宇宙
    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藉助顯微鏡就能觀察到的宏觀世界,另一種是微觀世界。在大多數人看來,宏觀世界才是最精彩的,因為在地球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生物,在人類社會中存在形形色色的人。然而也有人認為,微觀世界同樣精彩,只是很少人能夠發現其中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