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揮別的2013年,一大波網絡流行語再次來襲:十八大後「舌尖上的浪費」逐漸減少;「光碟行動」帶來了一股節儉風。這一年,有人「喜大普奔」,有人「累覺不愛」……我們的糾結和焦慮在詞語中得到「舒慰」,新的希望在溫故中重新燃起。如美國文化學者尼爾·波茲曼所說,「媒介就是隱喻」,網絡熱詞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時代的風尚和稜角、社會的世相和百態、民眾的情緒和智慧、國家的形象和地位。
①舊詞新用
更顯「國際範兒」
今年網絡熱詞有啥新特點?縱觀這些「各領風騷」的詞彙,不難發現,它們或舊詞新用,或長句濃縮,但理解難度加大;而這些熱詞的傳播範圍也更廣,不僅國內熱鬧,更引世界圍觀。
遇見「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事物時,「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在說什麼,但覺得很厲害);開玩笑的時候「人艱不拆」(人生已如此艱難,有些事就不要拆穿);驚訝的時候「我夥呆」(我和小夥伴都驚呆了);憂傷的時候「累覺不愛」(很累,覺得不會再愛了)……這些詞有的是網際網路的語言狂歡,有的則蘊含無奈與自嘲的意味,而越來越精練的詞彙卻反映了當代快餐文化的特性。
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想要在花樣繁多、更新換代加快的信息中脫穎而出,簡潔精練就成了要素之一。「網絡流行語的演變越來也越符合快餐文化特性,網友開始將很長的句子儘可能簡化,簡化到不熟悉網絡的人會覺得這個詞語莫名其妙。」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諮詢專家周小燕說。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楊爾弘認為,「年度字詞」可以說記錄了社會萬象、世事民情。不論怎樣,這些詞語都是人們語言方式和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
而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網絡熱詞顯然更具「國際範兒」:「土豪」(tu hao)登上了《紐約時報》,並且被BBC報導,而「大媽」(da ma)則有望與之「攜手」,共同在2014年被收錄進入《牛津英語詞典》……這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契機,也是中華文化具有越來越大影響力、尋求認同感的過程。
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裡曼說:「網際網路的發展為不同語言之間架設了一座橋,讓西方能夠看到中國文化更多的側面。」
②網絡世界
裝點得一派熱鬧
儘管今年,許多網絡熱詞讓人「不明覺厲」,但這些新語依舊犀利、新銳、有趣,亦緊貼時代潮流,與時事息息相關。
今年最火的詞,莫過於「土豪」,國人對「土豪」,既冷嘲熱諷罵,又羨慕嫉妒恨。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於長江看來,「土豪」的火熱,恰恰與這種社會轉型期的心理失衡有關,「網民調侃、諷刺的對象不僅是『土豪』,更是拜金主義、奢靡之風與貧富差距的現狀。」
「對『土豪』的嘲諷本身就是一種建設性力量,促使國人減少對物質的盲目崇拜,提高精神文化修養。」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潔補充。
回憶近一兩年發生的社會熱點事件,留在我們腦海中的也許已經不再是一個個長句子似的新聞標題,而是只有寥寥數字的詞語——「十面霾伏」當空,「屌絲」自嘲,「光碟行動」深入人心,「好聲音」的堅持夢想餘溫未退,「爸爸去哪兒」的溫馨親情閃亮登場,更有層出不窮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濃縮詞語把網絡世界裝點得一派熱鬧。
正如資深媒體人袁躍興所說,「從網絡流行的熱詞中,我們可以窺見時代生活的鏡像,把握時代跳動的脈搏,感應社會的神經」,網絡熱詞記錄下了我們的沉思以及時代生活的點滴。人們藉由簡潔俏皮、調侃戲謔的詞語表現適度的無奈和憤怒,用一個個幽默的隱喻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思考。
③熱詞源於
真實多變生活
給力、山寨、雷人、宅女、月光族、PM2.5……這些原本被視作「玩笑話」的網絡流行語,如今不僅融入尋常對話間,更「登堂入室」,進入漢語詞典。那麼這些新詞,究竟從何而來?又緣何如此風靡?
追根溯源,多樣、變化的現實生活是網際網路熱詞生發的土壤。2010年以來,大蒜、生薑價格一路暴漲,「蒜你狠」、「姜你軍」等新詞由此產生。「隨著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帶有新生時代烙印的心理特徵陸續顯現,但在現有語言中根本找不到適合的表達詞彙,一些特定的網絡熱詞由此進入現實的社交世界。」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胡翼青說,「就像『人艱不拆』,你能在現有漢語中找到表達類似情感更準確的詞嗎?」
而新媒體時代,傳播平臺的多元、高速,是詞彙表刷新的最大助力。2009年微博橫空出世,作家、語詞收藏人黃集偉將它看作為「即時信息分享系統」,推動網絡語言駛進發展快車道。網絡熱詞的傳播不再拘泥於博客、論壇、貼吧等「小地盤」,而進入了全民關注的「大操場」。之後,人人、微信等相繼誕生並廣受熱捧,筆記本、智能機、Ipad成為青年人的「新三大件」,每個人都是造詞人和傳誦者,新鮮表達層出不窮,網友笑稱「網上方一瞬,熱詞已千裡」。
透過小小的熱詞,也足以窺見民眾的大智慧和大幽默。如「喜大普奔」,糅合了「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四個常用詞,生動表達了極度的激動之情。「這反映出國人在使用漢語詞彙時較以往更加活潑詼諧、開拓創新,同時也意味著主流媒體話語的民主化,話語權利走向平等與對稱。」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周洪波說。
近年來,中國的網絡新語頻頻走出國門,據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統計,自1994年起加入英語的新詞彙中,「中文借用詞」以5%-20%的貢獻比例獨佔鰲頭。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院長魏崇新認為,這根源於中國在世界範圍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當更多英語使用者來到中國或在生活中與中國密切接觸時,中英互相滲透便是自然趨勢。」
④呼喚更多
積極正能量熱詞
在全球互聯的網絡時代,網絡流行語並非中國獨有,而在各國流行。德國青年組詞「水平凌波舞(Niveaulimbo)」,寓意「越來越糟」;美國學生創造「數碼囚禁(Digitally Grounded)」,形容「受到家長懲罰、無法接觸網絡」的狀態;而在日本,「原來如此,不是〇〇麼」句式的使用頻率,和中國網友的「神馬都是浮雲」不相上下……
帶有「非主流」色彩的網絡熱詞成為主流,有人擔憂會衝擊嚴肅的語言環境。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鬱不以為然,「時代發展,社會變遷,智慧表達的空間越來越多,語言的表達方式跟著變化,這非常正常。」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漆永祥也表示:「不用替網上的新詞語操心,有些詞現在很火,兩周後可能就沒了蹤影。像原來用數字表達意思,88是拜拜,520是我愛你,在90後、00後看來是老土。語言形成是大浪淘沙的過程,乾淨、合適、生命力強的詞才能經過時間考驗留下來。」 因此,要想語言保持活力,就得自信收納,讓自然規則去選擇。
如今,中國在影響世界,世界在關注中國。我們對外「出口」漢語,已不局限於Pipa(琵琶)、Erhu (二胡)等傳統文化,而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球語言監測機構主席保羅·帕亞克認為,中文作為英語全球化的重要驅動力,其影響力在整個21世紀將會一直持續。此時,我們要思考,中國應當向世界展示、貢獻怎樣的文化呢?
典型的例子,有「Free individual travel」(自由行),這種新行的旅行方式反映了「腰包漸鼓」的中國人開始注重精神層面的愉悅和享受,得到了外媒積極的評價;有「Taikonaut」(中國太空人),被《牛津英語詞典》收錄在內,是中國航天技術為世界公認的見證。「一種語言要融入世界語言體系,本身應作為一種載體,蘊藏最豐饒的文學、最先進的文化、最優秀的文明。中國需要更多像『Taikonaut』這樣積極的、有分量的熱詞。」文化評論員陳佳冉說。嚴 冰 鮑貞燁 魯 韡
古有倉頡造字,今有網民生詞。
10年前,「粉絲」、「醬紫」、「9494」等網絡流行語出現,讓國人和他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直呼「雷人」,批其「惡搞」;而後,網絡時有熱詞出,各領風騷三五天,「圍觀」人群漸漸「hold住」,學會用「打醬油」的心態去看待「扎堆」的熱詞;如今,則全民造句,「眾口一詞」,國家領導人也把「草根」、「給力」掛口頭……
人們對網絡新詞的態度,從「拍磚」到「點讚」,是因為他們發現,熱詞是時代演進的必然反應,正常得像是自個兒的新陳代謝。
怎樣的時代,就會產生怎樣的熱詞。新中國成立之初,「建國」、「解放」、「建華」都很流行,常做人名;「文革」時期,「打倒」、「橫掃」、「炮轟」不絕於耳,代表著那幾年的簡單粗暴;改革開放後,「小康」、「公關」、「迪斯科」等詞見怪不怪;到了90年代,「的哥」、「炒魷魚」、「帥呆了」則成了大夥的口頭禪。短短兩三字,但一撇一捺間,都道盡了一個時代的「洗具」和「杯具」,濃縮著生活點滴,折射出人情風尚,更記錄著社會熱點。
不同的時代,也會造就不同的表達。一個美女,古代被叫「粉黛」、「美人」,近代成了「紅粉佳人」,90年代稱為「靚女」、「美眉」,今天則貴為「屌絲」心中的「女神」。實際上,今之熱詞,都有可能與古語遙相呼應。如「躺著也中槍」,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翻版;「腫麼醬紫」,是「何以竟至於此」的新表達,而「女漢子」,和「巾幗英雄」、「女中豪傑」可謂異曲同工。看起來,網絡熱詞像是對優美漢語的冒犯和濫用,但別忘了五四運動後,白話文的推行一開始也受到了類似的批判。
「網上方一瞬,熱詞已千裡。」現在,熱詞誕生和傳播的頻率得用「秒」來計。無論大事小事,或者根本沒事,網民的智慧都是妥妥的「70碼」。筆者感嘆民眾越來越「油菜花」之餘,也發現網絡流行語確實「很好很強大」,因為在它們背後,是一個真實的中國。
有個流行的說法,說的是在當下,我們身邊有「三個中國」,一個在宣傳欄裡,一個在網際網路中,前者光鮮,後者紛亂,還有一個,便是不光鮮也不紛亂的平凡生活。而熱詞裡的中國,恰恰就包含了這「三個中國」,它的好,它的不好,以及它的平凡,所有的方面都擺在那兒。它對於前進中的中國的意義,就在這缺一不可裡。最真實的東西,往往也最有力量,能讓癥結和弊病清晰地顯露。
所以,在盛行的網絡熱詞面前,無需為其存在的合理性過多費神,不妨因時而變,因勢而導,讓時間告訴我們最終的答案。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熱詞掀起的那一個個傷疤,如何才能治癒,以及接下來的路,怎樣才能走穩。 製圖:潘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