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說可以說是為顧客著想,而需求說是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這有什麼區別嗎?區別可大了。是一個立場問題。
產品和需求可以說是一條河的兩岸,為客戶著想是站在(產品)此岸,遙望對面彼岸。
以正常人的視力,見微知著這樣的事情是通常無法做到的。
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是去到彼岸細看彼岸,然後再回望此岸,之後才能體會到,客戶要選擇你是多麼的不容易,如果將同行及跨行的競爭也考慮進去的話。
如果能夠去到彼岸,那已經解決了彼岸是一個海市蜃樓的問題。
目標沒有對錯之分,只有能達到的目標和不能達到的目標之分。
STP理論是關於目標的,而且是戰略級的。
我認為4P和4C都是實現的路徑。
或者說是用來檢驗stp的戰略是否可以實現的工具。
20世紀50年代由溫德爾·史密斯(Wended Smith)提出了STP戰略。
STP居然和4P相隔了60年。
STP戰略(STP戰略中的S、T、P三個字母分別是Segmenting、Targeting、Positioning三個英文單詞的縮寫,有點英文基礎的朋友都知道,這個三個單詞是ing的形式,也就是三個動詞,即洞察需求細分市場、確定目標市場和調整對位的意思。
所謂的STP戰略,其實仍然是站在產品的角度去看市場,去理解用戶。
去理解需求,然後調整產品和服務。
營銷戰略是企業戰略的核心戰略,STP是營銷戰略的核心。
就是企業要決定,或者十分的清楚,自己的產品是要賣給誰的?
然後再去考慮,你想賣給的這些人是否有能夠選擇你,和我什麼選擇你。
如果能,那就開幹,如果不能那就調整,調整價格,調整渠道,調整推廣和溝通的方式。
直到目標用戶接受你,達到雙贏的交換的目的。
需求說即是對市場營銷的一個解釋,也是現在我們經常說的「用戶思維」的思維方式。
產品思維從產品開始: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推廣(Promotion)
用戶思維是從客戶出發:消費者(Customer)——花費(Cost)——便利(Convenience)——溝通(Communication)
在產品思維下,用戶就是最後一步,用戶是產品推廣的對象。
在用戶思維下,產品就是最後一步,產品是用戶選擇的對象。
這好像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其實也沒那麼割裂。
其實他們是一個邏輯,兩條「線」重合的話,說明你的商業模式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如果兩條線是平行的,我們可以說企業的商業模式都不成立。
如果有其中的某個點差別比較大, 那就是需要調整的地方。
4C是在企業確定了STP戰略後,在用戶端對4p的描述和表述。
很多時候我們做的市場調查就是這個目的。
如果是已經確定了目標用戶的市場調查。
就是印證企業構建的4P是否和目標用戶認為的4C是否匹配。
在空間維度上,就是渠道和用戶便利性的匹配。
在定價上,就是用戶心理預期及購買能力與企業定價的匹配。
在對話上,推廣要和溝通去匹配,也就是在何時何地,用何種方式,如何與用戶對話的問題。
在明確了STP的情況下,調整到產品和需求匹配。
在時間維度上看,匹配是暫時的,還要不斷留意需求端的變化,也就是我們說的見微知著,調整的太早不行,太晚了更不行。
在產品端,企業如果能用「一種」產品去滿足所有的個性需求,這樣就有規模效應,就可以大規模複製,管理的成本就低,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可以賺取更多的利潤。
降低價格的情況下,可能更多的用戶選擇購買,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比如這幾年發展比價迅猛的維意定製,在產品端做的非常好。
對用戶來說是定製是個性化的,但是對生產來說仍然規模化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