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5 13: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我很早以前看過一個報導說,溫布爾登俱樂部入口處刻著一句話:何時你能坦然面對勝利與失敗,並將這兩種假象等同視之。我折服於這句話中蘊含的真理,搜索了一番,得知這詩句出自英國作家吉卜林。2012年,我去倫敦看奧運會,有一天的安排是去溫布爾登看女子網球的四分之一決賽。那天,我在各個球場的入口處轉悠,就想看看到底哪裡刻著這句詩。找了一圈也沒看到,而後在紀念品商店裡轉悠,店裡陳列著溫網百年歷史的圖片,卻沒有相應的紀念品,奧運期間他們只能賣那些奧運特許產品,而奧運特許產品有一種快速消費品的廉價感。正無聊呢,抬頭看見屋裡橫梁上嵌著一塊木匾,燈光照射其上,赫然刻著:If you can meet triumph and disaster and treat those two impostors just the same。這就是吉卜林的詩句,出自他給自己12歲的兒子寫的那首詩,詩的名字叫If,通篇都是對兒子的期望。
英國有幾個了不起的好爸爸。其中一個叫肯尼斯•格雷厄姆,他的兒子外號叫耗子,耗子四歲的時候,肯尼斯每天晚上都給他講故事,故事的主角都是動物:蛤蟆,鼴鼠,水鼠等等。耗子七歲的時候,去參加夏令營,肯尼斯就用書信的方式接著給兒子講故事,他一篇篇寫下來,就成了一本書,叫作《柳林風聲》。另一個好爸爸叫託爾金,他是牛津大學的教授,研究古英語和北歐語言,他自創了一種精靈語言,虛構了精靈族群,他每天晚上給孩子講故事,這些故事就成了《精靈寶鑽》和《霍比特人》,他還假冒聖誕老人給孩子寫信,寫了十多年,講聖誕老人在北極圈裡的生活。這兩個爸爸肯定是特別愛他們的兒子。
還有一個偉大的英國爹是老穆勒,他的兒子叫約翰•斯圖爾特•穆勒。老穆勒是一個文人,前半輩子都以賣文為生,寫了一本《英屬印度史》。小穆勒三歲時開始學希臘語,接著就讀《伊索寓言》、《回憶蘇格拉底》等希臘作品。八歲學拉丁語和數學,接著讀維吉爾的詩和西塞羅的演講,讀《羅馬史》,還在父親的指導下學著寫詩。穆勒一家住在英國鄉下,每天早上老穆勒帶著兒子一起散步,兒子就把頭一天的閱讀做一番口頭匯報。十二歲,小穆勒讀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和老穆勒討論書中內容,這已經算是接受高等教育了。到十四歲,小穆勒學成畢業。他後來成為一個大學問家。1859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那年,小穆勒出了一本書叫《論自由》,我們今天篤信的一些觀念就來自這兩本書。
老穆勒大概也愛兒子吧,但他過於嚴格了。他相信正直和節制的價值,鼓勵孩子一生懸命,不要放縱和懶惰,他認為生活中的失敗,大多來自對快樂的過高估計。像典型的英國人那樣,他不太流露自己的情感,卻深知一個人若失去旺盛的好奇心,生命就會變得枯竭。老穆勒對兒子期許過高,逼著他走上學術之路,弄得兒子一度精神崩潰,靠文學之美和妻子的愛,才緩過勁兒來。小穆勒著有一本《我的知識之路》,其中說到,僅憑溫柔的言語,無法讓一個孩子投身於枯燥單調的學習,如果教育總是提倡簡單有趣,那麼孩子學到的也就是一些膚淺的東西。
自打你降生之後,我就感到沉甸甸的責任,我能像肯尼斯和託爾金那樣耐心地給你講故事嗎?我能像老穆勒那樣在學業上給你切實的指引嗎?我有充沛的愛嗎?我能激發你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嗎?我該怎麼督促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呢?我能在哪些方面成為你的榜樣呢?我可能有點兒多慮,其實也不算太多慮,以前我也知道託爾金和小穆勒,但沒有從父子關係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故事。以前我覺得《柳林風聲》和吉卜林的冒險故事太幼稚,現在會拿起來看,準備講給你聽吧。
回到吉卜林的詩,把成功與失敗都視為幻象,我當年讀這句詩,知道自己做不到這樣超脫。如今倒是明白,一個人所期望的目標不一定要用現實中的成敗來衡量,總有些價值是跨越千百年的,去追求那些有價值的事情,人就不會太俗氣。吉卜林的這首《如果》,每一句詩都像是一道判斷題,能做到的地方我就打個勾,不能做到的地方就打個叉,我們來看看他都說了些什麼。
詩中有這樣一句,don’t look too good, nor talk too wise,這條準則帶有鮮明的英國特色,不要著華服,徒具其表,不要誇誇其談,要行為及言談都understatement。這是我最喜歡的英國做派,等你的認知稍微複雜一些,你就會知道,這種低調中蘊含著多豐富的東西。一個人能做到低調,是因為他有一個高標準,他有見識,知道世上的好東西是什麼樣子,這樣才不會幹了點兒屁大的事就洋洋自得。
有幾句是強調意志力的:你耗費心血所構建的東西,有一天會塌陷,那就把它們再建立起來。身上一無所有,唯有意志在高喊,頂住。
我們會面臨很多失去,And lose,and start again at your beginnings ,And never breath a word about your loss,這一句要做到非常之難:Never breath a word about your loss。有時候我們免不了要說一些怨天尤人的話,直到身邊的人開始討厭我們,才發覺自己說的太多了。
不過,大體而言,凡是自己能做到的,都還算容易。難的是與他人相處,我抄幾句原文吧:
If you can keep your head when all about you ,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我們都要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周圍有人精於算計利慾薰心,我們就要承擔做一個好人的風險。吉卜林的這首詩有太多和人相處的道德勸誡了,好像在鼓勵他的兒子去當學生會主席啥的,我估計你會感到厭煩,可我們還是要學會與他人相處,我們這裡的人實在太多了,有十多億,比整個歐洲的人還要多。人多了,人與人之間就很難做到溫柔相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耗費你很多的精力。人多嘴雜,吉卜林詩中有一句,If you can bear to hear the truth you've spoken ,twisted by knaves to make a trap for fools。我不太喜歡這句,有點兒自以為是。要我說呢,不要覺得自己所說的就是真理,要時刻懷疑自己可能是錯的。吉卜林絮絮叨叨說了這麼多,你或許有點兒不耐煩,但他也說了破解之道,If all men count with you, but none too much。顧及所有的人,但也別把誰太當回事。是的,別把任何人太當回事。
本文摘自《給大壯的信》,苗煒 著,譯林出版社2019年6月版
關鍵詞 >> 兒子,家書,苗煒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