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對土壤質量的影響:這些「地龍」是穩定碳的功臣

2021-02-08 澎湃新聞
蚯蚓對土壤質量的影響:這些「地龍」是穩定碳的功臣

2020-12-27 13: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蚯蚓是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環節動物,以腐爛的植物和其他有機物為食,靠吞食土壤和沙粒獲取並分解其中的有機物質,從而也鬆動了土壤。這個特徵使蚯蚓在被大量引入農業的同時,也被掛上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劇溫室效應的罪名。然而各項研究表明,蚯蚓不僅不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還能在土壤裡儲存碳等有機物質。

美國普渡大學與史密森學會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學者所成立的研究小組表明,北美森林裡的蚯蚓可以分解落葉和草根中的碳並將其儲存在土壤裡。原本停留在土層表面的乾草和落葉經過有機物氧化過程後,很容易將碳釋放到大氣層中,但在經蚯蚓消化過後便能在土壤裡留存很久。蚯蚓的存在可分解落葉層,有助於有機物質在土壤中的分散。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傅聲雷和副研究員張衛信等更是發現,儘管蚯蚓會在短期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它們還穩定了大部分消化過的碳。蚯蚓在同時加快碳礦化和碳穩定的過程時,將多數碳固存在了土壤中,因此總碳排放量與沒有蚯蚓的土壤相差不大。然而經過蚯蚓分解的土壤,既增強了土壤的碳儲存能力,還有助於植物生長。

對於另一種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N2O)的排放,研究表明,只有當蚯蚓密度高於正常密度N2O才會增加,在正常密度下N2O排放和無蚯蚓的土壤差別不多。研究人員認為,即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因蚯蚓數量增多而增加,礦化和硝化速率也不會增長,因為蚯蚓在促進碳匯的同時形成了氮匯,從而阻止了氮礦化和硝化速率的增加。在正常蚯蚓密度下,土壤並不會排放更多的N2O。

由於地球上有超過3000種蚯蚓以及多種土壤,對於蚯蚓準確的固碳能力還需更多研究。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小組所用的蚯蚓源於歐洲,張衛信等人則用源於西歐和東亞的蚯蚓品種,這些蚯蚓都是遍布全世界的普遍品種。他們認為,我國南方最常見的環毛類遠盲蚓屬蚯蚓有著很強的保碳能力。為了評估蚯蚓的碳固存能力,張衛信提出了計算碳固存係數的公式,量化了蚯蚓對土壤內碳含量的影響。

除了對於營養物質的儲存,蚯蚓還能修復改良土壤,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且其體內豐富的蛋白質可以作為飼料、魚餌甚至入藥。蚯蚓糞本身也是一種有機肥料,包含豐富的有機物質。將蚯蚓運用到農業中,正是利用自然的產物改善自然,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更進一步。

參考:

百度百科 蚯蚓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A%AF%E8%9A%93/22695?fr=aladdin#7_1

個人圖書館 蚯蚓活動可以增加森林的碳儲碳量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16/23/1040303_39532878.shtml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快訊 – PNAS 等】蚯蚓與陸地碳匯調節等 

http://www.ssa.ac.cn/?p=3298

科學網 研究發現蚯蚓促進土壤碳淨固存機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48512343634734162.shtm


Zhang, W. et al. Earthworms facilitate carbon sequestration through unequal amplification of carbon stabilization compared with mineralization. Nat. Commun. 4:2576 doi: 10.1038/ncomms3576 (2013).


Andrew K. Evers, Tyler A. Demers, Andrew M. Gordon, Naresh V. Thevathasan, "The Effect of Earthworm (Lumbricus terrestris L.)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il Water Content Interactions on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Soil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vol. 2010, Article ID 737096, 9 pages, 2010. https://doi.org/10.1155/2010/737096


作者/楊晴雅(綠會志願者)審/SY 編/Angel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天昊客戶新文: 秸稈還田方式影響蚯蚓對農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作用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發表時間: 2018年3月    影響因子:4.857集約化農業生產以增加作物產量、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為目標,但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環境問題,如過量化肥農藥的使用導致的土壤肥力和環境質量的下降,土壤健康的功能受損及穩定性下降等
  • 【12月26日招募】了解堆肥和蚯蚓,製作蚯蚓堆肥箱,參觀蚯蚓肥生產廠
    課程內容:介紹堆肥原理,堆肥的方法介紹蚯蚓科普知識製作蚯蚓堆肥箱為什麼要做堆肥?依照有機的理念,有機的肥料才能夠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各種營養,讓作物長得更健康。以環境保護的觀點來看,使用當地的資源製作堆肥,一方面可以減少垃圾量、一方面可以讓土壤變得更健康、同時也不需要消耗許多石油運送肥料,可以說是一舉數得。堆肥的原理:養菌堆肥,其實就是利用各種細菌,把各種堆肥材料(如廚餘)分解成小分子的養分,方便植物吸收。細菌跟人一樣,需要有食物、水和空氣才能生存。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土壤有機碳來源於地表植被的光合作用,生物量碳輸入量決定著土壤有機碳積累的觀點幾乎是全球碳平衡模型的一個基石。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物量碳的積累與土壤有機碳的積累並不總是同步或等效的,較高的生物量或凋落物產量並不一定意味著較高的土壤有機碳儲量。以往關於碳輸入的研究中可能缺失了某些制約土壤有機碳積累的關鍵環節。
  • 地龍SOD,常見問題答疑!
    我為什麼要選擇地龍SOD呢?  答:2003年,世界SOD總產量為30千克,雖然地龍實現了相對的批量生產,但是總產量上講,SOD的產量還是非常稀少。1000千克鮮活的赤子愛勝蚓只能提取SOD酶10克,價格是黃金的10倍以上。除了地龍,我不敢保證您看到的產品含有含量很高的SOD,是不是真正的SOD。
  • 土壤碳的科學、政策和實踐
    長期的高集約化耕作和過度放牧導致農業土壤中的土壤碳儲藏量持續減少。採用覆蓋作物和林草複合種植方式可以保護和重建土壤碳。考慮到土壤碳對土壤的抗侵蝕性、通氣性、水分供應和養分供應的積極影響,土壤恢復的好處包括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化肥投入和灌溉用量以及增強對諸如乾旱等氣候變化壓力的抵禦能力。因此,重建土壤碳是實施許多土壤健康計劃的基礎。
  • 讓小蚯蚓變身「生態工程師」!民大人的做法值得誇誇誇!
    如何有效處理這些有礙美麗鄉村建設的農業廢棄物,改善因多年種植而日益酸化的土壤,長期困擾著當地百姓。李立忠憑藉著多年農業研究的經驗,很快就意識到這些常人眼中所謂的垃圾,對蚯蚓來說則是美味的食物。李老師介紹:「蚯蚓糞是一種有機肥,被當做緩解土壤酸化的良方。
  • 菜吧:土壤中萌萌的小動物,對土壤有機質有哪些影響?
    土壤動物,如蚯蚓、螞蟻等動物在土壤中掘穴、築穴及取食活動等可以混合不同層次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減小土壤體積質量、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土壤結構形成和養分循環。大型土壤動物能夠促進凋落物分解破碎及與土壤中礦物質的混合,刺激中小型土壤動物的分解及土壤中有機質的形成,被稱為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低的生物指示者.蚯蚓對落葉凋落物的消耗隨其生物量增大而增大,攝食量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蚯蚓也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分解者。
  • 土壤固碳能力與土壤有機碳分組有什麼關係?||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問與答之三十八
    土壤固碳能力與土壤有機碳物理分組的關係如下: ① 輕組碳是介於新鮮有機質和腐殖質之間的碳庫,該組分容易礦化,分解速率是重組碳的2~11倍;重組碳是與礦物結合的有機碳,是土壤有機碳的主要碳庫。 ② 團聚體(即土壤團聚顆粒組)能夠長期穩定的保護有機碳,表土約90%有機碳位於團聚體內,礦質土壤中70%以上的有機碳存在於粉砂和黏粒級的團聚體顆粒組中,團聚體物理保護對有機碳固定有重要作用。 ③ 有機碳的分解程度依砂粒、粉粒和黏粒的順序逐漸降低。土壤黏粒對有機碳的固定具有保護作用。
  • 電商環境委員會喊話廣東市監局:滅絕式電蚯蚓你們管不管?
    在產品的宣傳界面當中商家通常標註「秒出蚯蚓」等字樣來吸引 消費者購買此類產品。此類產品通常都具有很大的殺傷力,看似一個小小的機器就能夠快速捕捉大量的野生蚯蚓。根據店家的描述此類機器操作十分簡單,很容易上手,購買相關設備會配有相應的視頻使用技巧教學。在商品的評論區當中也有不少消費者曬出了自己的戰果。
  • 肥料袋中放入蚯蚓和不放土壤一周有什麼變化?
    說到作物種植想必很多愛好者都會嘗試各種方法,或者是採用古老的自然方式改善土壤,比如今天要和大家講的蚯蚓和肥料袋的問題,那麼肥料袋中放入蚯蚓和不放土壤一五周有什麼變化呢?蚯蚓放入肥料袋裡的觀察記錄變化有哪些?下面和三農苑說一起了解下吧。
  • 【蚯蚓養殖】蚯蚓養殖的六喜六怕,遵循習性提高成功率
    我國南北地域、氣候、環境差異較大,蚯蚓品種也較多,不同品種的生活環境、食性皆存在差異,反應到生活習性上也有些許差別。
  • 【論文精選】土壤有機碳密度預測,光譜反射率是好幫手
    因此,該研究基於土壤反射光譜信息,採用偏最小二乘回歸、普通克裡格、協同克裡格以及回歸克裡格分別構建了土壤有機碳密度預測模型,探討土壤光譜信息和空間信息在土壤有機碳密度建模中的作用,以期為土壤有機碳密度的預測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和理論基礎。
  • 冷知識:一條蚯蚓如果斷成兩截會變成兩條嗎?
    目前已知的蚯蚓有3000多種,其中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吉普斯蘭大蚯蚓體長達3米。古人誤以為蚯蚓出土時會發出聲音。在大雨過後,常見蚯蚓爬出洞口遭太陽曬死,目前學界對此仍無定論,應該不是怕水的原因(蚯蚓可在水中存活),可能原因包含生病、地底氧氣不足、二氧化碳過多(研究證實在二氧化碳環境下蚯蚓極快死亡)等。
  • FASE:評價土壤健康和測定土壤退化的敏感性和抵抗力的新方法
    為克服這一局限性,人們提出了各種評估土壤退化,質量和健康狀況的方法。這些方法大多數基於具有或不具有加權因子的少量化學,物理和生物土壤特性的組合,被稱為土壤質量指數(SQI)。在這裡,我們建議,應用兩種方法來克服這些SQI缺點。第一種方法,即SQI面積方法,是基於雷達圖上面積的比較方法,該圖是由所有影響SQI的土壤參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所產生的。第二種方法,是抗性-敏感性方法,它反映了各個土壤參數對土壤退化的敏感性,是一種比較特定情況下的土壤健康評價方法。
  • 重磅 | 國際土壤質量研究熱點與趨勢
    目前針對土壤質量相關文獻的綜述已有不少,其中國外學者就土壤質量概念與應用、評價指標、耕作、種植制度、作物殘茬管理對土壤質量的影響等方面展開評述;國內對土壤質量研究綜述多集中在土壤質量評價方法、指標、標準以及可持續土地管理方面。這些研究綜述的發表對國內外學者了解以及推動土壤質量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
  • 【視點】外源碳在土壤密度組分中的穩定性取決於其化學組成和土壤管理
    」導讀亞熱帶紅壤區淹水稻田土壤固碳量高於旱地土壤的原因之一是稻田土壤微生物較低的代謝活性。土壤有機碳形態差異及其與土壤顆粒的物理化學結合方式影響其在土壤中的穩定性,而土壤管理方式也可以通過改變土壤顆粒組成影響有機碳的結合穩定性。
  • 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團聚體、微生物及線蟲群落的影響研究進展
    本文對比分析了國內外有關常規耕作和保護性耕作措施對土壤團聚體、土壤有機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線蟲影響的研究進展。結果表明:保護性耕作減少土壤大團聚體的破壞,降低團聚體周轉速率,提高土壤結構的穩定性;保護性耕作提高表層土壤總有機碳及活性有機碳含量;保護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層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對真菌生物量影響顯著;保護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團聚體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樣性,但並未改變微生物在團聚體中的分布模式;保護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線蟲多度,
  • 不僅人體內發現微塑料,蚯蚓也"深受其害"越來越小
    通常來自手提塑膠袋中的化學物質、化妝品中塑料微粒以及衣物中的合成纖維都會刺激這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它們可能對動物腸道構成傷害,使它們更難吸收營養物質,無法正常進食,從而阻礙其正常生長,使它們逐漸消瘦下來。安格裡亞魯斯金大學的研究人員稱,動物吞入塑料會堵塞腸道系統,使它們無法進食,即使是體型較小的蚯蚓也是如此。
  • 自製簡易蚯蚓堆肥,快速獲取高效肥料
    所需材料塑料箱(如圖)、塑膠袋或塑料膜、盤子(放在塑料箱下接液肥)、無紡布、蚯蚓(建議選擇溫順的紅蚯蚓,比如大平二號。因為蚯蚓離開土壤的庇護會比較脆弱,所以如果購買的話,最好避開高溫天氣,並儘量選擇和自己近的店家,最大程度減少蚯蚓運輸時間。)
  • SBB綜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分解酶活性對降水變化的差異響應
    有機碳的濃度主要受植物碳輸入和損失之間的平衡控制,而降水操縱實驗中的這種複雜聯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生物酶活性的影響。微生物對有機碳的分解主要是通過產生降解碳的胞外酶(EEAs)來實現。微生物酶被認為是有機碳分解的最直接因素和限速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