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精選】土壤有機碳密度預測,光譜反射率是好幫手

2022-01-14 農業工程學報

《農業工程學報》2017年第33卷第2期刊載了武漢大學等單位劉豔芳、宋玉玲、郭龍、陳奕雲、盧延年與劉以的論文——「結合高光譜信息的土壤有機碳密度地統計模型」。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01444)等資助。

土壤有機碳密度是土壤碳儲量估算的重要參數,其時空分布信息的快速、高效獲取,是未來地理國情監測和國土資源調查的重要發展方向。目前主要採用野外採土樣結合實驗室化學分析的方法測定土壤有機碳密度,但該方法操作耗時,步驟繁瑣。近期有研究發現,使用土壤在可見—近紅外光譜區間內的反射光譜,可以快速估算土壤有機質等組分含量信息。

因此,該研究基於土壤反射光譜信息,採用偏最小二乘回歸、普通克裡格、協同克裡格以及回歸克裡格分別構建了土壤有機碳密度預測模型,探討土壤光譜信息和空間信息在土壤有機碳密度建模中的作用,以期為土壤有機碳密度的預測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和理論基礎。

 

該文中,光譜數據的預處理方法選取了Savitzky-Golay平滑方法、一階導數法、二階導數法、標準正態變量變換處理方法和多元散射校正處理方法,以及它們的組合,比較了不同預處理方法在土壤有機碳密度的偏最小二乘回歸模型中對預測精度的影響。

 

該文採用光譜數據最優預處理方法(Savitzky-Golay平滑方法、一階導數法和標準正態變量變換的組合)構建偏最小二乘回歸模型對土壤有機碳密度進行預測,模型的前4個主成分變量可以解釋80%以上的光譜數據信息,同時利用皮爾遜相關係數可以驗證光譜主成分變量與土壤有機碳密度之間均表現出正相關的關係。

 

普通克裡格模型的構建,考慮了土壤屬性具有空間變異性,但該模型對樣點本身數據質量依賴性較強,而野外採樣的樣點布設採用隨機布點法,導致該模型預測效果不理想。

 

協同克裡格模型中,以光譜數據主成分為輔助變量,以土壤有機碳密度為主變量進行空間插值,同時考慮了土壤屬性和光譜數據的空間特性,建模集模型擬合度較好,表明土壤光譜反射率與土壤有機碳密度相關性較強,可以提供有價值的輔助信息。

 

回歸克裡格模型中,先對光譜數據主成分進行最小二乘回歸,再對殘差進行普通克裡格插值,半變異函數分析表明,模型殘差具有較高的空間相關性。該模型考慮土壤屬性和光譜數據的空間特性的同時還考慮了模型殘差的空間結構,能夠揭示可能被空間非平穩性所掩蓋的一些土壤變異的局部特徵,反映出更加真實的土壤屬性空間變異情況。

 

該文選取決定係數、均方根誤差和標準差與預測均方根誤差比等參數進行模型預測精度評價,以土壤光譜數據為自變量的偏最小二乘回歸模型和以土壤光譜主成分為輔助變量的協同克裡格模型在預測精度方面優於普通克裡格模型,而考慮殘差空間特徵的回歸克裡格模型則具有最高的預測精度。

 

該文考慮了光譜反射率和土壤屬性的空間結構特徵,以及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殘差的空間結構,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來儘可能的提高土壤有機碳密度空間模型的預測精度和準確度。該文對土壤有機碳密度進行估測時,沒有對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土壤進行區分,對於土壤有機碳密度在不同地類上的分布規律有待進一步探索。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農業工程學報」

相關焦點

  • 【論文精選】利用篩選高光譜波長變量估算土壤有機質含量
    《農業工程學報》2016年第32卷第13期刊載了華中師範大學於雷、洪永勝、周勇、朱強、徐良、李冀雲與聶豔的論文——「高光譜估算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波長變量篩選方法」。土壤高光譜數據量大、波段維數高,存在光譜信息無效、冗餘和重疊現象,導致基於全波段構建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反演模型不穩定、精度難以提升。因此,探尋篩選關鍵波長變量的方法,通過濾除幹擾、冗餘、共線信息,提高模型預測性能,是目前土壤高光譜研究的熱點之一。
  • 【論文精選】一種利用隨機森林算法協同冠層SIF和反射率微分光譜指數監測小麥條銹病病情嚴重度的方法
    《農業工程學報》2019年第35卷第13期刊載了西安科技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等單位競霞、白宗璠、高媛和劉良雲的論文——「利用隨機森林法協同
  • 【視點】外源碳在土壤密度組分中的穩定性取決於其化學組成和土壤管理
    」導讀亞熱帶紅壤區淹水稻田土壤固碳量高於旱地土壤的原因之一是稻田土壤微生物較低的代謝活性。土壤有機碳形態差異及其與土壤顆粒的物理化學結合方式影響其在土壤中的穩定性,而土壤管理方式也可以通過改變土壤顆粒組成影響有機碳的結合穩定性。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土壤有機碳來源於地表植被的光合作用,生物量碳輸入量決定著土壤有機碳積累的觀點幾乎是全球碳平衡模型的一個基石。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物量碳的積累與土壤有機碳的積累並不總是同步或等效的,較高的生物量或凋落物產量並不一定意味著較高的土壤有機碳儲量。以往關於碳輸入的研究中可能缺失了某些制約土壤有機碳積累的關鍵環節。
  • 土壤固碳能力與土壤有機碳分組有什麼關係?||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問與答之三十八
    土壤有機碳分組有物理分組、化學分組和生物分組方法。物理分組是根據密度、粒徑大小和空間分布等將有機碳分為輕組碳和重組碳,團聚體結構和非團聚體結構,黏粒、粉粒和砂粒等。土壤固碳能力與土壤有機碳物理分組的關係如下: ① 輕組碳是介於新鮮有機質和腐殖質之間的碳庫,該組分容易礦化,分解速率是重組碳的2~11倍;重組碳是與礦物結合的有機碳,是土壤有機碳的主要碳庫。
  • 土壤光譜學:創新技術助力解鎖土壤奧秘
    該倡議得到了包括糧農組織-全球土壤夥伴關係、美國農業部、世界農林業中心、ISRIC-世界土壤信息、伍茲霍爾研究中心、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學和雪梨大學在內的創始成員的支持,並希望將來有更多合作夥伴加入。那麼,什麼是土壤光譜學?土壤光譜學是一種快速、經濟高效且環境友好的技術,它利用電磁輻射與土壤的相互作用來估算土壤的性質,例如酸度、有機碳、氮和持水量。
  •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內蒙古草原長時期土壤有機碳流失...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唐華俊院士項目組基於近40年來內蒙古主要草地類型土壤有機碳儲量的變化,揭示了內蒙古草原長期碳儲量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Abstract
  • 土壤碳的科學、政策和實踐
    導 讀 基於土壤來減輕氣候變化和恢復土壤肥力的計劃都依賴於重建土壤有機碳。而有關土壤在緩解氣候變化中可能發揮的作用的爭議正在破壞恢復土壤以改善農業和環境的行動。
  • 蚯蚓對土壤質量的影響:這些「地龍」是穩定碳的功臣
    蚯蚓是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環節動物,以腐爛的植物和其他有機物為食,靠吞食土壤和沙粒獲取並分解其中的有機物質,從而也鬆動了土壤。
  • 美國麻省大學教授邢寶山訪問南京土壤所
    報告會上,邢寶山講解了可電離有機化合物在碳納米管等碳基材料上吸附機制。其團隊率先發現了碳材料表面酚類或羧基形成的負電荷輔助氫鍵(CAHB)在碳納米管表面對可電離有機化合物吸附起著決定性作用。該發現對新型表面修飾碳納米管等碳基材料的開發、可電離有機化合物在自然環境中的歸趨以及汙染物在NOM的吸附提供了新的理解。
  • 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有機物質輸入被認為是維持和提升土壤有機碳的重要措施。然而,外源有機物質輸入未必一定提升土壤有機碳含量。土壤有機碳庫的大小取決於碳輸入和碳輸出的動態平衡過程,其中,聯繫碳輸入和碳輸出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外源有機物質對原有土壤有機質的激發效應(Priming effect)。激發效應指外源有機物料的投入使土壤中原有有機質的礦化速率發生改變的現象。
  • 微生物與有機碳
    它們幹活的結果,就使土壤內部發生著很多變化:大分子有機物被分解,其中分子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卻不具親水性的部分就成了土壤腐殖質,而分子量更小的,主要來自微生物代謝產物的有機質就成了植物有機碳養分,被植物和其他微生物吸收利用。
  •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8O-H2O方法測定土壤微生物碳利用...
    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HighlightsThe best incubation time for 18O-H2O approach to study microbial CUE was 48 h.
  • 土壤有機質的測定
    ,則有機碳含量乘以1.724(=100/58)即得土壤有機質含量,顯然,各種土壤中有機質含碳百分數是很不一致的。二、方法原理即在加熱條件下,用一定量的標準重鉻酸鉀溶液濃硫酸來氧化土壤有機碳,多餘的重鉻酸鉀用硫酸亞鐵來商定,從所耗去的重鉻酸鉀計算有機碳的含量。
  •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生草覆蓋降低有機碳...
    然而,果園中存在不同農作管理措施,其對減弱水力侵蝕具有不同的作用,進而導致有機碳流失差異。因此,亟需開展果園生態系統中土壤有機碳流失的相關科學研究。生草覆蓋是果園種植中常見的農作管理措施。已有研究表明,水力侵蝕作用下,與裸地相比,生草覆蓋能夠減少260%-460%的徑流泥沙流失。
  • Global Change Biology:土壤有機碳隨氮添加的長期放大反應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徐俠教授團隊分析了全球369個試驗地點60年間的大型數據集,以探索土壤有機碳隨氮添加的長期放大反應。相關成果發表於Global Change Biology(IF=8.555)。
  • 給土壤「定向」補充有機碳分子
    作物缺碳病是造成我國農業損失的最重要病害,而農業重大的提升空間也是在補碳。  我國耕地土壤貧瘠化嚴重。據初步統計,耕地有機質平均含量僅為2.08%,不但達歷史最低點,並已接近生態「警戒線」。更讓人擔憂的是,耕地有機質還在以每年0.05個百分點的趨勢在下降。
  • 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測定
    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有機質測定原理,初步掌握測定有機質含量的方法既注意事項。能比較準確地測出土壤有機質含量。二、方法原理在加熱條件下,用稍過量得標準重鉻酸鉀—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機碳,剩餘的重鉻酸鉀用標準硫酸亞鐵(或硫酸亞鐵銨)滴定,由所消耗標準硫酸亞鐵的量計算出有機碳量,從而推算出有機質的含量,其反應式如下:2K2Cr2O7+3C+8H2SO4→K2SO4+2Cr2(SO4)3+3CO2+8H2O        K2Cr2O7+6FeSO4+7H2SO4
  • 有機碳元素增效劑,你知道多少
    「黑色黃金」有機碳元素增效劑:神奇的地球衛士 生物質「黑炭」的有機碳含量高達百分之35。原理就是把生物質放在缺氧和一定溫度條件下熱裂解乾餾形成的富碳產物,它有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積,較強的吸附力、新陳代謝力和抗生物分解能力,因此可應用於土壤改良、肥料緩釋劑、固碳減排等。豐夷有機碳元素增效可以是一個重要的工具,來解決糧食和耕地多樣性在嚴重的地區土壤貧瘠、有機資源、水和化肥供應不足等問題。
  • SBB綜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分解酶活性對降水變化的差異響應
    有機碳的濃度主要受植物碳輸入和損失之間的平衡控制,而降水操縱實驗中的這種複雜聯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生物酶活性的影響。微生物對有機碳的分解主要是通過產生降解碳的胞外酶(EEAs)來實現。微生物酶被認為是有機碳分解的最直接因素和限速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