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兒童桌遊是在幫助兒童「進化」,而且只有兒童或者青少年,總之就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人還尚且存在這種鍛鍊的機會。
玩桌遊培養的是一個孩子在未來應對人生的基本能力。
「數字鴻溝」的概念,並不僅僅體現在「數字設備」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一篇文章叫《哈佛學者談「三千萬詞彙鴻溝」:詞彙,互動和真實世界的知識》。
我個人讀完這篇文章最主要的領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生活即教育」正在真實上演。
如果家庭教育能力特別強,條件特別優渥,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數量和質量就足以實現訓練目的。
不然,許多人會選擇通過各種各樣的「家庭外生活」來彌補家庭生活中教育養分的不足,這是完全明智的做法。
只不過就是,究竟做什麼才是有用的。
這個話題很可能會觸動一些敏感的神經,因為會討論到一些與大家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
玩兒童桌遊教給孩子的真正的東西就是:
第一,必須學會自立;第二,必須能夠自理;第三,必須學會去遵守一些東西;第四,必須學會去承受一些東西。
這四樣東西,是所有的人在人生中都必須學會,而且學會越早,在未來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對自己越有好處。
這也是我們在觀察過成百上千的兒童和家庭之後,發現我們尤其缺乏的東西。
可能很多人覺得無法接受,但這確實就是現實。
人不是長到18歲或者從學校畢業就突然具備了上述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從小開始一點一滴、一天一天積累出來的。
先說自立。
玩桌遊,對兒童來說,他們必須獨立面對自己的回合,做出自己的決策,承受自己決策的後果。
他們必須自己面對所有的事,該完成的任務,同伴的競爭,領先的地位或者落後的局面,以及可能會感受到的無助。
這種自立跟獨自一人玩玩具是絕對不同的,有些父母會將小孩「能一個人呆著」,不管是在看手機還是做別的,只要是一個人呆著不來要求大人陪,就看作能夠自立,是非常不恰當的。
自立是要求兒童能夠在沒有外力援助的情況下獨自處理各種變化的情況。
最好還能處理得當,即對自己有好處,同時不妨礙他人和秩序。
這個過程他們不可能向任何人求助或者請任何人代勞。
見過太多已經五六歲了還貼在家長腿上不敢上場的小孩之後,才知道有些看似很簡單的事,也有很多人做不到。
這些現實對許多嬌生慣養的兒童來說都算是堅硬到另他們極不舒服的現實。
是的,實際情況是越是嬌生慣養,越是覺得不舒服,而那些從小父母就能給孩子養成接受現實習慣的兒童,哪怕年齡很小,不到三歲,適應起來也毫無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