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打撈張愛玲文學中的「港漂」印跡

2020-12-17 南方周末

張愛玲香港大學學籍記錄上的證件照。

香港大學文學院師生1941年秋季在本部大樓前的大合照。

張愛玲香港大學學籍記錄和成績單。圖片來源:香港大學檔案館

張愛玲香港大學學籍記錄和成績單。圖片來源:香港大學檔案館

張愛玲香港大學學籍記錄和成績單。圖片來源:香港大學檔案館

黃心村浙江杭州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畢業後赴美留學,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博士。

專家簡介

黃心村

浙江杭州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畢業後赴美留學,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博士。曾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教授及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現任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學術論著涉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及視聽文化,著有《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

今年是張愛玲誕辰百年,也是她逝世二十五周年。2020,「愛玲愛玲」,文學圈內圈外,紀念專題、分享會、講座層出不窮。

在中文世界裡,張愛玲自帶「熱搜體質」,已經被說得足夠多,且從未冷卻過。許鞍華執導、王安憶編劇的新片《第一爐香》剛剛亮相威尼斯影展,還未在國內公映,就引發了書迷對葛薇龍、喬琪喬和梁太太等人物選角的質疑。

一方面是電影創作者對她小說作品的不斷改寫、演繹,另一方面也有海內外作家、學者對其本人生平的細緻考據和回憶,各有卓見,「張學」得以不斷深入進展。

近日,在張愛玲曾經就讀的香港大學,由港大比較文學系、文學院及港大美術博物館UMAG聯合舉辦的「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在作家百歲冥壽之際推出。圍繞張愛玲的香港歲月,展覽呈現出她的求學生涯和早期文學創作的因緣。

此番發掘和梳理的資料大多是第一次面世。展覽以原始檔案中張愛玲及其師友的資料文獻來全面展現她的港大生活。

有趣的是,海報上大學入學前的張愛玲,臉上尚存少女的稚氣,笑容溫暖。這是我們鮮少見到的影像,讓人很難聯繫起她就是那張經典照片裡,穿著旗袍,冷眼斜睨的傳奇作家。

張愛玲的大學時光

考勤完美,英文、歷史成績優異

1939年,拿著英國倫敦大學獎學金,正準備出國留學的張愛玲,遇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從而轉入香港大學文學院。同年8月,在港大開學前夕,張愛玲到達香港。這段在香港的三年時光(1939年夏至1942年夏),尤其在1941年12月日軍侵佔香港戰爭爆發後的五個月裡,對戰時香港的所見所聞,對她有著「切身的、劇烈的影響」(《燼餘錄》)。

黃心村教授是這次文獻展的策展人,她是港大比較文學系教授、系主任。據她介紹,這次首次面世的文件與圖片包括有張愛玲、許地山等人在內的文學院師生的集體合影,列有張愛玲在大學二年級獲得的獎學金的原始檔案記錄,張愛玲所住的港大女生宿舍的文字和影像記載,歷史講師諾曼·弗朗士的照片和檔案資料,文學教授許地山的珍貴手稿,好友炎櫻及家人在港大就讀的相關文件等。

展覽中最重要的資料,也是港大檔案館的「鎮店之寶」,即張愛玲在港大的學籍檔案,上面標記的日期是1938年8月29日。

張愛玲在戰爭年代來到香港,戰爭對校園毀壞巨大,但並非如她所言的「學校的文件記錄統統燒掉,一點痕跡都沒留下」(《我看蘇青》)。據香港大學檔案館學術研究及外展教育館長林建勳介紹,雖然張愛玲的個人物品、手稿等散布在世界不同地方,但幸好,港大還完好保存著這份文學院相冊和張愛玲的學籍記錄原件。

兩年多裡,她修的課程有英文、歷史、中國文學、翻譯、邏輯和心理學,其中英文和歷史的成績勝出其他科目。她是不缺課的學生,考勤幾乎完美。學籍記錄上的證件照裡,她穿著深色旗袍和深色針織外衣,戴著圓圓的眼鏡片,含著微笑,是即將從上海聖瑪利亞女中畢業的高中生模樣。

「我還把張愛玲曾經住過宿舍的資料找全了,這是很大的收穫,確實有點不容易,但做成了也很滿足。」黃心村教授說。

張愛玲的宿舍究竟是哪一棟,一直以來有不同的說法和猜測。港大1911年建校之後就採納了舍堂制度,學生以舍堂為群體居住在校園裡。1939年3月法國修院學校正式把宿舍捐給港大。秋季張愛玲和其他第一批港大女生入住時,曾經的私人宅邸已改建成宿舍,房前是一個花園,房後是一個面積更大的園子,用籬笆圈起。校舍取名聖母堂(OurLady’sHall)。本次展覽中,就有一張迄今為止能找到的聖母堂最清晰的建築圖像。

除此之外,港大還保存了其他與張愛玲有關的檔案資料。比如,文學院師生1940年和1941年秋季在本部大樓前留下的大合照裡,均有張愛玲的身影。

1941年秋季的合照,時間恰是港戰爆發前的幾個月,此時的張愛玲已是三年級學生了。第三排女生中的張愛玲,仍然是那一副厚厚圓圓的眼鏡,披著長發,臉型瘦削,沒有一絲微笑。《對照記》裡有她一張戴著同一副眼鏡的單人照,邊上的文字說,大學時代的自己是「醜小鴨變成醜小鷺鷥」,總是脫不出「尷尬的年齡」。

張愛玲在散文《童言無忌》中回憶道:「我到香港去讀大學,後來得了兩個獎學金,為我母親省下了一點錢,覺得我可以放肆一下了,就隨心所欲做了些衣服,至今也還沉溺其中。」

張愛玲的戰時閱讀

炮火隆隆之下,她讀了哪些書?

張愛玲在港大求學時期經濟拮据,但博覽群書,成績優異。

在港大檔案館裡,我們找到一份張愛玲大學二年級得到兩項獎學金的準確文字證明。1941年5月,港大文學院議會集體做出授予她何福獎學金的決定,並說明是獎給考核成績優異的學生。幾天後的校級參議會通過了文學院的決定。

1941年12月8日,港大完全停擺,張愛玲也加入了香港防禦戰,參加救護,參加防空。黃心村寫過一本書,叫《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分析了淪陷區女性知識分子的戰時生活和創作。香港當時的戰爭局勢和生活的困頓,給張愛玲帶來巨大的衝擊。這些在她的經典散文《燼餘錄》中都描寫得很徹底。這篇散文也被黃心村視為張愛玲作品「經典中的經典」。

圍城的十八天裡,誰都有那種清晨四點鐘的難挨的感覺——寒噤的黎明,什麼都是模糊,瑟縮,靠不住。房子可以毀掉,錢轉眼可以成廢紙,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詩上的「悽悽去親愛,泛泛入煙霧」,可是那到底不像這裡的無牽無掛的虛空與絕望。(《燼餘錄》)

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戰時閱讀,是重構張愛玲的大學生活的一個重要場景。「她在馮平山圖書館讀《官場現形記》,她還看《醒世姻緣傳》,她偏偏要在炮火隆隆之下去看這些書,這跟她一個開放的文學史觀是有關係的。」黃心村教授說。

建於1932年的馮平山樓,是法定古蹟,曾為港大的中文圖書館,藏有多種善本和古籍,張愛玲在這裡度過了兩年的閱讀時光。港戰爆發後,舊圖書館被徵用為戰時的防空站,當年張愛玲借著上工的機會瀏覽過不少港大的藏書,那一份快樂,「像孩子進了糕餅店」(《易經》)——

在炮火下我看完了《官場現形記》。小時候看過而沒能領略它的好處,一直想再看一遍。一面看,一面擔心能不能容我看完。字印得極小,光線又不充足,但是,一個炸彈下來,還要眼睛做什麼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燼餘錄》)

同樣的場景在她寫於1968年的《憶胡適之》一文中重現,只是手中的書換了一本:

《醒世姻緣》是我破例要了四塊錢去買的。買回來看我弟弟拿著捨不得放手,我又忽然一慷慨,給他先看第一二本,自己從第三本看起,因為讀了考證,大致已經有點知道了。好幾年後,在港戰中當防空員,駐紮在馮平山圖書館,發現有一部《醒世姻緣》,馬上得其所哉,一連幾天看得抬不起頭來。房頂上裝著高射炮,成為轟炸目標,一顆顆炸彈轟然落下來,越落越近。我只想著:至少等我看完了吧。

當然,這只是張愛玲閱讀書目裡的極小一部分。從港大發掘的檔案資料中,包括了當年文學院的閱讀書單,大多是西方文學的經典,以英語文學為主。從那些長長的清單中可以拼湊出一個文本的世界,並且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是怎樣的一個文學參照係為之後張愛玲的脫穎而出做了鋪墊?

「港漂」張愛玲

小說中的後殖民思考

戰爭爆發後,日軍推行「歸鄉政策」,驅逐在港居民,張愛玲1942年5月回到上海,在上海陸續發表《傾城之戀》等作品,震撼文壇。

回上海後,張愛玲的一舉成名並非偶然。港大的人文教育以及香港之戰帶給張愛玲的衝擊,直接影響到她日後的一舉成名。港戰前的張愛玲是個安靜的、不太引人注目的年輕學生。港戰的爆發是重要的契機,直面生死,直接刺激了她要用文字訴說,使她萌生要以最個人的方式書寫亂世眾生相的強烈願望,並在一夜之內脫穎而出:

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燼餘錄〉)

顯然,香港經驗和戰爭經驗纏繞了她整個創作生涯。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1943)和《沉香屑:第二爐香》(1943)均以香港為背景,港大校園不僅是張氏小說《茉莉香片》(1943)和散文《燼餘錄》的核心背景,也是前述《易經》中「探照燈」事件的發生地。

李歐梵認為,是香港經驗令她後來的文學寫作成為可能,香港在她筆下有如一個「他者」,李歐梵形容為上海與香港之間扭曲的「鏡像關係」:

張愛玲的香港故事,呈現了奢華與衰頹、浪漫迷魅和精神墮落並置的複雜圖景。這個島嶼,為張愛玲眼中深受傳統制約的上海中國人,提供了一面扭曲的鏡子。

黃心村則認為,張愛玲是受到了她的歷史講師弗朗士的影響。弗朗士生前自稱是「HongKongStayer」(可譯作港居者,或時髦些說是「港漂」),他是大英帝國殖民歷史背景上的一個漂流者,他的學生張愛玲也是一個漂流者,在香港是過客,回到應該是故土的上海依然改變不了流徙的命運。

弗朗士和張愛玲同是二十世紀殖民、再殖民、反殖民、後殖民的大背景下的一對師生。黃心村認為,張愛玲之所以成為一個作家,或許也正是從弗朗士的近代歷史課上開始了對殖民和後殖民的思考,並帶著這個課題漂洋過海到了另一塊大陸。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臺灣學者、《張愛玲學》著者高全之認為,最能代表張愛玲赴美謀生,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堅定意志的作品是《浮花浪蕊》。

張愛玲自承《浮花浪蕊》具自傳性。1978年8月20日致夏志清信曾說:「《浮花浪蕊》一次刊完,沒有後文了。裡面是有好些自傳性材料,所以女主角脾氣很像我。」《浮花浪蕊》故事以單身女子洛貞坐船從香港去日本為主軸,藉由倒敘或回憶的方式交代了洛貞在上海、廣州和香港的舊事。

黃心村還認為,《浮花浪蕊》是對未來的一個預見,張愛玲開始考慮香港的地位和意義,香港對她到底意味著什麼:

「她重新回到香港看似逃離,實則是在重新思考,她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作家。我不覺得張愛玲是一個中國文學的作家,這樣講她不是很精確,她的真正的意義其實應該是在世界文學體系裡。」

張愛玲曾屬「先鋒文學」

上世紀80年代起內地重新認識「張學」

黃心村是國內最早見到有關張愛玲的文字介紹的人之一。1985年初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或許是國內最早介紹張愛玲的文字——這本教科書當年在年輕學生中的影響不可低估,「祖師奶奶」張愛玲的作品在內地的解凍也恰恰發生在那一年。

柯靈的《遙寄張愛玲》1985年2月發表在劉以鬯主編的《香港文學》上,被很多人視為內地「張學」之濫觴,實際上,當時很多內地學者還看不到這篇文章,直至4月發在《讀書》上的版本,才被許多人讀到。

文壇元老一發話,上海書店領會迅速,搶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新版本之前拋出了《傳奇》增訂本的影印版,而黃心村也在第一時間買到手,如饑似渴地念完,「那之後就是另一個時空的人了」。

她心想,「這樣的奇才,藏在堂而皇之的文學史的幕後,而同樣藏在幕後的還有一些什麼樣的寶貝?是不是所有的禁果都那麼蠱惑人心?要怎樣才能把它們都鼓搗出來?……這些問題當年纏著我小小的腦筋許久。」十年後的博士論文選題,黃心村自然而然地選定了「張愛玲和淪陷時期的上海」。

黃心村說,當年她是把張愛玲當文學先鋒來讀的,因為當時除了先鋒之外根本沒有其他現成的批評模式來理解張氏閃爍不定的文字秩序,直到後來看到大家把張愛玲跟市井文學、洋場文化聯繫在一起,「竟嚇了一跳。」

在張愛玲開始寫作的1940年代,左翼文學的影響遍布整個中國文壇,都在寫所謂重大現實題材,但是張愛玲在寫作的一開始就說:

一般所說「時代的紀念碑」那樣的作品,我是寫不出來的,也不打算嘗試,因為現在似乎還沒有這樣集中的客觀題材。我甚至只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

因為這一點,張愛玲受到過許多批評,有人說她寫的題材格局小,老寫男女之間的事情。作家止庵則認為,同樣是寫男女愛情,張愛玲的獨特之處在於,她關心的是人。她用兩副眼光看人,一個是人的眼光,另一個是天的眼光。她不是「愛情至上」,不是愛情可以解決一切,她筆下的愛情,什麼問題都沒解決,這恰和我們真實的生活一樣。

「加上張愛玲的家學淵源很豐富,身世不是一般人,具有良好的舊學功底,就算她不寫文言文作品,作品裡也有文言小說的底子,她的作品從《金瓶梅》《紅樓夢》《醒世姻緣傳》《海上花列傳》以及張恨水的小說裡吸收了很多營養。」

止庵認為,張愛玲的一生並不順利,有很多磨難,所以她不是一個充分展現自己才華的人,她實際上是一個才華被壓制,被摧殘的人,我們現在能讀到的作品,實際上是她的才華被壓制、被摧殘後剩餘的表現。

如今人們談論張愛玲,時常說起她晚境的潦倒。張愛玲過世那一天,黃心村也正好在洛杉磯。1995年初秋的某一天,在洛杉磯機場候機時,手中打發時間的讀物恰好是張愛玲的《紅樓夢魘》。「那時剛開始博士論文的研究,正是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懵懂歲月,想這《紅樓夢魘》寫得實在瑣碎,找不到一個切入點,心血來潮,想到給一位在長灘教書的老師打電話,這位老師是個不折不扣的『張迷』」。

只聽見電話裡老師對她說:「你知道嗎?張愛玲過世了。這些日子你都幹什麼去了,天大的事居然不知道……」接著說了一大串細節,關於海葬、送行者等等之類,當時已聽不進去了,如今更是記不得那諸多細節了,黃心村只記得當時手中的書,一時間竟掂不出分量,仿佛是從陰曹中凸現的隔世信物。

後來一追查華文報刊,看到已是舊聞的鋪天蓋地的報導,連張愛玲在西洛杉磯最後的住址也公諸於世。看到那個不知見過多少次的街名,黃心村的腦子又是轟的一下:「在洛杉磯讀書的那幾年,時而在西木區晃悠,怎麼就不知道,這附近潛伏著一位身份特殊的垂老婦人。而真的擦身而過,又怎麼能知道那就是張愛玲——近在咫尺,她卻早已是上一世的人,而她又怎麼會注意到這個神情恍惚的華人女生今後的十年都將糾纏在她和她的時代的故紙堆中?」

這樣的念頭想得人頭皮直發麻,「我連與她錯過的機會都沒有。我與張愛玲的際遇是純文字的。她是歷史,我是歷史的學生,在二十世紀的岸邊踮著腳尖行走,小心不沾溼鞋底。」寫完博士論文,黃心村就轉去做了許多別的課題了,「以為從此告別了張愛玲」。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任教了17年後來到了港大,確實是命運的召喚,又開始做張愛玲研究,到今年策劃了張愛玲的百年紀念展覽。

這次展覽只是一個開始,檔案的梳理和研究還將繼續。黃心村教授告訴記者,下個月他們還會在馮平山圖書館按原計劃做一個實體展,將這次挖掘的文獻資料與張愛玲筆下的港大和戰時香港並置對照,希望以此能重構一個重要的歷史場景,也希望能來的觀眾近距離看看港大珍藏的物品和文件,在炮火隆隆之下張愛玲埋頭苦讀的那個空間裡,體味那個特殊的歷史氛圍。

專訪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主任黃心村教授:張愛玲當年認識何鴻燊?……不

南都:港大是張愛玲文學道路的起步點之一,談談這次展覽籌備的過程?

黃心村:「調整焦距,以檔案資料為佐證,還原一些模糊的歷史影像,釐清一小段戰亂時期的人文經驗。」這是我做這個展覽的初衷。

紀念文獻展上線後,不斷有校外人士發郵件到港大檔案館要求公開張愛玲檔案,讓我們的檔案員哭笑不得。從來就沒有什麼張愛玲檔案,與她有關的零星資料散見各處,需要細心地爬梳才能讓它們浮現,也需要進一步地整理才能將它們聯繫在一起,重構一段隱沒的歷史。

疫情之下做什麼都比平常難,檔案館的同仁很盡職地讓我和我的研究助理瀏覽了大量的檔案文件,從中篩選出一些重要的資料,可以拼湊、重組一個歷史場景。

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橫空出世的天才,天才都是積累的,天才的脫穎而出都有契機。我認為港大的人文教育對張愛玲之後的成名起了關鍵的作用,所以我認為我作為港大文學院的一員,有責任把這歷史淵源呈現出來。挖掘了張愛玲最重要的兩位老師弗朗士和許地山的資料,都是第一手,填補了空白,而且也是香港大學歷史上很重要的一頁,這是一項大工程,還在繼續。關於弗朗士和許地山和張愛玲的師承關係,我都會有系列長文敘述、分析,一點一點把這個歷史場景拼全了。

南都:這些珍貴照片為我們呈現了張愛玲在香港與老師、同學、友人,如許地山、弗朗士、炎櫻及其妹妹等人的交往,雖為名門之後,張愛玲在香港求學時卻過著拮据、默默無聞的生活。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黃心村:我之前看到網上有人說張愛玲和何鴻燊是同時期的港大學生,或許他們認識。怎麼可能呢?我的歷史系同事管沛德博士前些年在撰寫校史的過程中曾問遍所有在世的與張愛玲同期的文學院學生,是否記得當年的這位女同學。一致的回答是,名字好像記得,但對人完全沒有印象了。

相對於上海時期如日中天的名聲,港大時期的張愛玲默默無聞,這對廣大張迷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事實,但事實就是事實。大學時代的張愛玲極其用功,對課外活動沒有興趣,當然也不可能邂逅同期在港大讀書的何鴻燊。戴著一副厚厚的眼鏡片的她大多數的時間在讀書,在觀察周圍的人和事,並畫大量的速寫。

南都:她在港大讀了《醒世姻緣傳》《官場現形記》,據聞還可以背下彌爾頓整本的《失樂園》……在檔案中是否有記載張愛玲閱讀過哪些中西文學作品?

黃心村:很多,這次發掘的檔案資料中,包括當年文學院的閱讀書單,對於我這個文學研究者來說是彌足珍貴的資料。從那些長長的清單中可以拼湊出一個文本的世界,並且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是怎樣的一個文學參照係為之後張愛玲的脫穎而出做了鋪墊。

文學院的閱讀書單中大多是西方文學的經典,以英語文學為主,有莎士比亞、蕭伯納、狄更斯、沃爾特·司各特、奧利佛·高德史密斯、威廉·梅克比斯·薩克萊、強納森·史威夫特、羅勃特·白朗寧、拜倫、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威廉·華茲渥斯、湯瑪士·哈代、簡·奧斯汀、馬修·阿諾德等,當然也包括《聖經》。這些作家作品大部分都在張愛玲之後的文字(包括書信)中提及。但出現在張愛玲各種文字中的作家和文本之繁多又遠遠超出港大的書單。對她大半輩子文學生涯影響最大的蕭伯納、赫胥黎、H.G.威爾斯、毛姆、勞倫斯、斯黛拉·本森等,除了蕭伯納之外,都不在文學院的必讀書單中。

正如她在《燼餘錄》中說的:「其實一般的教授們,沒有也罷」。這話說得有點調皮,因為幸好還是有幾個「不一般」的教授,比如《燼餘錄》中的弗朗士,化身為《小團圓》中的安竹斯教授,辦公室裡藏有大本大本的《紐約客》合訂本,他喜歡的學生可以隨意抽取,自由選讀。

南都:最近,許鞍華電影《第一爐香》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網友對葛薇龍、喬琪、姑母梁太太等選角有些爭論,對此你怎麼看?

黃心村:我很期待這部電影。張愛玲不屬於任何一個人,也沒有任何個人對張愛玲的生平和作品有絕對的發言權,所以,關於電影選角的熱烈討論,也是因為張愛玲是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這部電影一定是提供了某種詮釋,提供了一個角度,所以我很期待。許鞍華導演是我們的系友,多年前從港大比較文學系畢業的,我有計劃在影片上映後請她做個對談。

相關焦點

  • 香港大學舉辦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香港9月28日電(記者丁梓懿)今年是著名作家張愛玲100周年誕辰,張愛玲母校——香港大學於28日舉辦「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在線展。展覽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網頁上線。
  • 紀念作家張愛玲誕辰100周年,香港大學紀念文獻展上線
    香港大學官網 圖2020年是作家張愛玲誕辰100周年。9月28日,「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在張愛玲母校香港大學(以下簡稱「港大」)美術博物館官網上線 (www.virtual.umag.hku.hk/eileenchang100)。港大美術博物館官網「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首頁。
  • 陳子善和他的張愛玲:三十三年不是夢
    轉眼,到了張愛玲百年誕辰。▲陳子善(作者供圖)那個發現《小艾》、以「打撈」現代文學名家集外佚作聞名的39歲青年文史學者,如今已年過七十。張愛玲的話題還在繼續,「打撈」也在繼續。因了陳子善,張愛玲立體多面的文學形象為世人更為知曉。
  • 2020讀張愛玲:隔離與斷舍離
    在張愛玲的百年誕辰之時,許多大都市卻都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陷入封鎖。隔離,一直是張愛玲的存活狀態。她在1979年,便曾於臺灣《聯合報》發表題為《把我包括在外》的文章,把該報副刊「文化街」欄目的一個填表邀請,轉化為其在文化政治生態中如何自處的宣言。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相信再沒有哪位作家像張愛玲那麼既熱衷於走向世界、同時又堅清決絕地自外於世界。
  • 當港漂遇到陸漂,為何互相羨慕哭了
    當港漂遇到陸漂,為何互相羨慕哭了 2020-12-01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止庵:紀念張愛玲最好的方式是讀原著
    由此,澎湃新聞近日對止庵進行了專訪,請他重點談論了《留情》這篇小說以及張愛玲不在左翼文學傳統中等問題。以下為訪談原文。止庵澎湃新聞:您在朋友圈對張愛玲的《留情》評價很高,還提到張愛玲在《留情》中說出了最想說的最重要的話。想問問您評價為何這麼高?止庵:我當時在朋友圈寫的這段評論比較簡單。
  • 港漂:口罩背後的生活真相?
    大部分港漂還得乖乖上班,才能為家庭荷包充值。不少港漂家長在討論中表達出對內地家長的羨慕,特別是羨慕那些被要求在家辦公的內地家長。因為「在家上班」在很多港漂看來,仍然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福利。 夫妻一方全職在家帶小孩又如何?這是一個很挑戰的問題。
  • 世界文學新動向|每個人都應該讀出屬於自己的張愛玲
    張愛玲100:每個人都應該讀出屬於自己的張愛玲今年9月30日是張愛玲百年誕辰,多家媒體就此重申和紀念張愛玲,走在最前的是臺灣地區兩家媒體《聯合文學》和《INK印刻文學生活志》(以下簡稱《印刻》)。《INK印刻文學生活志》8月刊「每個人都應該讀出屬於自己的張愛玲」,正如《印刻》執行主編蔡俊傑在8月刊的編輯部報告中所言,這或許百年張愛玲的重要主題。
  • 魯迅是一座山 張愛玲是一條河
    他的著作《鬱達夫新論》一問世,就很驚豔——他率先從文學的體驗、從作者的個人氣質出發,捕捉到新的主題。這種書寫現代的方式、對現代文學的體會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新路徑。如今,許子東又把很多新的見解、更深化的思考濃縮在《許子東現代文學課》中。 這門課本來是面對大一學生和文學愛好者的課程,因而許子東沒有把課講得太深、太過理論化,但還是涉及文學最基本的問題。
  • 「疫境」中的港漂:困難只是暫時的 不會改變發展規劃
    「疫境」中的港漂:困難只是暫時的 不會改變發展規劃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嘉程  2020-08-27 訪問期間,幾位受訪「港漂」不約而同地對香港推出健康碼表示期待,希望儘早實現與內地,甚至澳門的互通。
  • 當張愛玲遇見上海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剛巧趕上了。」——張愛玲,《愛》,1944這段文字,恰好描述了我們尋找張愛玲的過程。城市與文學的關係,向來密不可分。
  • 報告顯示:九成「港漂」盼內地機構赴港辦學
    不過在已回歸23年的香港,仍然沒有一間內地中小學在香港辦學,廣大內地「港漂」希望可在香港引入與自身教育理念和目標更為契合的辦學機構的願望仍難實現。鑑於此,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和「港漂」最大網上社區「港漂圈」12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九成受訪者願意讓子女入讀內地機構在港學校。
  • 「港漂」青年:人生驛站的去與留
    她們都是內地來港的「港漂」,一同面臨著去留選擇的「七年之癢」。  根據香港入境條例,居住於香港連續7年或以上的中國公民就有資格成為永久居民,「港漂」們戲稱為「七年之癢」。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2016年,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有約16.6萬人。  哪裡更有上升空間,內地還是香港?
  • 「港漂」逐夢香港:讓心靈不再漂泊(圖)
    當這些追夢人從內地來到香港時,被稱為「港漂」。  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內地應屆高考生來港升學,自此打開「港漂」之門。2001年,特區政府允許在港就讀的內地生留港工作。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讀的內地生和留港工作畢業生達5萬人左右。  每個「港漂」都有自己的故事,但無論現狀如何,他們很少後悔自己的選擇。
  • 港漂家宿舍常見問題
    港漂家簡介港漂家為全港最大的內地生組織,亦會提供宿舍,
  • 「港漂」心聲:我為何留在香港
    港漂青年曾舉辦單身聯誼活動。(資料照片)  2005年,香港高校從內地招收的本科生、碩博生總人數為4112人。2014年,經過「港校熱潮」、「報考降溫」、「止跌回升」等階段,就讀香港高校的內地學生達19606人,其中約1600人為本科生。
  • 張愛玲誕辰百年,回望她的背影卻感到蒼涼
    曾經在經典文學史排位中沒有座次的張愛玲,如今幾乎成了現代文學作家中讀者最多、最廣泛的一位,今天的時髦年輕人依然徘徊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灘,依然在尋找那枚「三十年前的月亮」,依然在聆聽那萬盞燈火夜晚裡咿咿呀呀的胡琴,或許是張愛玲本人也沒有想到的。正如張愛玲最經典的兩本集子標題,她一生充滿「傳奇」,充滿「流言」。
  • 富貴險中求VS出名要趁早:賭王與張愛玲的「對照」人生
    如果不是賭王的溘然長逝,沒人會意識到他的港大同屆校友張愛玲已作古25年,同為百年中國的名門之後,他們的人生幾乎是一場盛大的互文—
  • 最近,港大學生會發布了一個令港漂憤怒的視頻.
    (圖源:Facebook)接下來,港大在官方迎新視頻中表示「我們為你的學術生涯和未來的職業生涯開了一扇門」。老港漂可能都知道,這樣的事情其實在香港早就不是第一次了,幾乎是每年新學期開始的時候,香港各大高校的學生會就會出來搞事情。還記得2017中大手撕海報事件嗎?
  • 特寫:維港漂來一隻「大灰仔」
    維港畔金鐘添馬公園觀景臺上,遊人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對準海面,人群中時時冒出詢問:「它怎麼還沒來?」一個孩子興奮的呼喊聲將眾人眼光帶向不遠處的海面:一隻灰白色的巨型玩偶躺臥在維港海面上,在數艘船的牽引下,向遊客方向漂來。「它看起來真像一隻『大灰仔』!」孩子看著巨型玩偶感嘆道。  這隻名叫「COMPANION」的巨型充氣玩偶是美國藝術家布賴恩·唐納利設計的藝術作品。繼在首爾和臺灣展出後,這隻「大灰仔」漂來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