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就要到了,都說這一天是億萬女性的戰場,不僅要買自己的化妝品、護膚品、一家老小的衣物、一些家居物品,我想各位媽媽的購物車中還包含了各種繪本和玩具。此前我們針對兒童的早期閱讀寫了很多文章,但今天我想談談孩子為什麼需要玩具。
中國有句古話說「玩物喪志」,這是對成人的恨鐵不成鋼,遊戲之於成人來說,是放鬆、休閒或者是出於某種逃避心理為了尋找慰藉;而對於孩子尤其是學齡前的幼兒來說,遊戲和玩具是他們維護心理健康發展各項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
我之前看到過一個很有趣的理論,孩子自母體誕生後,因為對整個世界的完全陌生,他們會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神」,所以「我」餓了就有人餵奶,冷了就有人添衣,哭了也有溫柔的絮語,在這個世界中,「我」無所不能,而最親近的看護人—比如說媽媽,其實是「我」的一部分。
之後隨著視覺、聽覺等的發育和逐漸完善,孩子認識到原來媽媽與我是兩個個體,原來我不是這個世界的神,原先的世界觀崩塌,於是他們開始經常哭泣,媽媽離開身邊就會失去安全感變得很焦慮。
為了緩解這種焦慮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他們就開始用各種「玩具」來安撫自己,比如他們自己的手指,溫暖的毛絨玩具等。
孩子慢慢的長大,世界之於他們也開始越來越發雜,慢慢的孩子的焦慮變得越來越多,在不斷接受新事物的過程中,他們常常會有疑惑,比如為什麼我搶別人的玩具,會受到責罵?爸爸媽媽都誇我是最棒的小孩,為什麼在幼兒園我卻沒有小紅花?到底我是棒的還是差勁的?……
在這種焦慮與好奇心共同的驅使下,孩子為了安撫自己,就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遊戲。有一本繪本叫做《我媽媽上班去了》,故事中描述了當媽媽去上班後,孩子在家裡的一天,孩子一直在做各種遊戲,比如跟小狗玩、畫畫、蕩鞦韆等,他在遊玩的過程中很開心,而畫面中的文字才透露出孩子內心真正的聲音:我知道當我玩耍的時候媽媽也想和我一起。
這正還原了大部分孩子的心理狀態:用遊戲來緩解媽媽不在身邊的焦慮。這種緩解其實就是孩子建立的心理防禦,而焦慮往往也是孩子最先學會處理的負面情緒之一。我們成人可能聽過一句話: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這句話背後的意思與孩子處理焦慮的行為其實是異曲同工。
心理防禦的建立是孩子心理成長的標誌,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之後要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比如失戀、考試失利、社交困難等,只有心理防禦越發強大,他的心理防線才不會被這些困難輕易擊潰。所以我們會發現在面對相同的事件時,孩子有不同的反饋,比如被老師批評了,有些孩子會產生厭學心理或者好幾天都保持著低落的情緒,而有的孩子只在當時覺得羞愧,過了一會就通過別的事情轉移了注意力,第二天依舊開心地上學。孩子心裡防禦建立的最初就是源於遊戲,他們正是通過遊戲,學習到了受用一生的保護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遊戲和玩具對於孩子的重要性還在於各種能力的培養上。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總會發現,他們會樂此不疲地玩扔東西的遊戲——試圖將手中能拿到的任何物品都丟到地上,很多家長都會因此感到頭疼也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這麼調皮,其實這是因為他們此時還不知道地心引力的存在,會好奇怎麼東西都往下掉,不是往上飛?不是向左跑也不是向右走?於是他們開始反覆的實驗,在發現規律之後他們就建立了最初的邏輯:半空中的物品會掉在地上。所以等到他們長大後,就會自然而然地知道扔東西的後果,而這種大人甚至都沒發現的「自然而然」就是在嬰兒時期反覆扔東西中習得的。
就像在早期孩子扔東西時,他之所以能執行「扔」的動作,是因為手中有可扔的物品一般,玩具其實能激發孩子的遊戲興趣,誘發兒童表現出特定的遊戲選擇和遊戲行為,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麼玩具,他就會表現出怎樣的行為,比如一個3歲的孩子做出抱娃娃、哄娃娃睡覺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她預先想到要扮演媽媽,而是因為看到了玩具娃娃,才表現出媽媽抱娃娃、哄娃娃的角色行為。因此,如果我們刻意地想培養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可以提供給他相應的玩具,不同種類的玩具給孩子提供的探索方式不同,孩子得到鍛鍊的能力也會有所不同。
1)社會性玩具
代表玩具:娃娃及其他過家家道具等
對應能力:想像力、共情能力
2)認識性玩具
代表玩具:拼圖、撲克牌、敲打玩具等
對應能力:認知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3)活動性玩具
代表玩具:皮球、自行車、木馬等
對應能力:身體大肌肉協調能力
4)語言類玩具
代表玩具:八音盒、學習機、卡片等
對應能力:語言能力
5)結構玩具
代表玩具:積木、沙子、紙等
對應能力:想像力、創造力、觀察力
現在就用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孩子是如何通過這些玩具來鍛鍊對應的能力。
幼兒從1歲開始,很多家長都會提供給他們一種拖拉玩具,這是活動性玩具的一種,通過牽起牽引繩進行拉動,孩子能鍛鍊在大範圍內行走的能力。如果孩子年齡大一些,可以通過自己跑步的速度、彈跳的高度來確定自己的行動與拖拉玩具之間的對應關係,明白怎樣的速度和高度會讓玩具「翻車」,怎樣的速度是剛剛好,於是在反覆的實驗中他們會找到某種規律並極大鍛鍊行走、奔跑的能力。
再比如磁力片,它是結構玩具的一種,同時大多數結構玩具因為沒有固定的遊戲模式,可以充分釋放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它們也被成為開放性玩具。孩子在玩磁力片時,可以通過各種組合慢慢發現圖形的規律,感受磁力片從平面變成立體的樂趣,培養空間思維能力,同時還可以通過各種拼搭培養創造力和橫貫能力。
之後再舉一個有場景的例子,大多數家長的童年玩具不像現在一樣豐富,但大家應該都折過紙船,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還舉辦了小組間的紙船航行比賽。以兒童摺紙船在小池塘中航行為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自己準備紙張,摺疊船隻,置於水中,並通過波動身邊的水促使船隻航行。為了確保紙船能漂得更遠,孩子就需要考慮到水對紙張的要求,太滲水的紙張無法長時間航行會半途沉沒;太硬的紙張,船隻容易沉下去。同時由於賽道往往被設置了一些障礙,比如石頭,水中漂浮物等,這就需要兒童自己掌控撥水的方向,來繞開障礙物。如果遊戲是在戶外進行,空中的風也是需要考慮到的因素之一,它會與障礙物共同考驗孩子的撥水策略,為了不讓船隻航行偏離方向,兒童就需要依據風力對船隻進行較為精準的角度撥水。總之,如果想要第一個將船隻開往終點,中間涉及的各種變化需要兒童集中精力,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觀察力,來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
所以,當我們大人有時候覺得孩子是在瞎玩時,他其實正是在進行酣暢淋漓的腦力運動。
雖然不同的玩具提供的能力發展有所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只能選擇結構玩具,從客觀來說,一是孩子無法一天只接觸一種玩具,二是這類玩具的使用往往需要家長的陪伴和引導,否則帶來的挫敗感會高於遊戲的樂趣,所以結構玩具雖然在能力培養上有著巨大的優勢,但也千萬別只提供這一類的玩具給孩子。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他們會對某一類玩具有所偏好,比如有些孩子很喜歡車子,有些孩子喜歡畫畫、摺紙,有些孩子對搭建類玩具樂此不疲,其實在孩子對玩具種類的偏好上暗含了他的興趣點和能力發展的方向,比如一個孩子小的時候頻繁接觸動物標本並喜歡上了這類玩具,當多次進行野外考察時,孩子長大後就會對生物的興趣更濃厚一些,而孩子對畫筆、音樂玩具的執著上的興趣點就更好發現了。當父母發現孩子的興趣偏好時,可以提供更高一階的玩具,比如更多塊的拼圖,更複雜的模型等,讓孩子挑戰一下自我,而在各種挑戰的過程中,不僅孩子的能力自然地得到了提高,也會一直保持對此項事物的興趣。
最後再給家長兩點建議:
1)孩子遊戲的過程不要過分打擾。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家長抱怨孩子的專注力不好,總是坐不住,實際情況是在孩子全情投入在任何遊戲當中時,都是在高度集中精神,如果家長此可以「喝點水吧」「玩具髒,擦擦手」等各種原因打斷孩子,他的專注力就遭到了破壞,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專注力也無法維持較長的時間。
2)孩子邀請時陪伴他盡情玩耍。
孩子在玩遊戲對家長進行邀請一般有兩個原因,一是想要分享快樂二是遇到困難想要求助。家長可以藉助孩子全然打開心扉的時刻,共同歡笑或輕推孩子一把,加強彼此之間的親子連結。如果多次拒絕孩子的邀請,孩子將逐漸喪失對父母的信任。
相信有了玩具的陪伴和父母正確的引導,孩子不僅會收穫一個快樂的童年,通過遊戲習得的能力也能為自己將來的人生構建最牢固的基礎。
參考資料:
愛果父母成長學苑:伍罡:幼兒階段,孩子到底要學什麼?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