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華普洱茶博覽苑和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普洱茶學院共同舉辦的《第三屆普洱茶高級研修班》啟動,報名時間將從8月31日持續至9月22日,計劃於9月23日在普洱市思茅區中華普洱茶博覽苑開班,面向從事普洱茶產業並在所從事的領域範圍內有一定建樹的管理者、研究人員或學者等展開研修。
據了解,此次普洱茶研修班專家陣容強大,將邀請到首屆普洱茶十大傑出人物之一黃桂樞、雲南著名古茶專家何仕華、第二屆普洱茶十大傑出人物之一邵宛芳、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楊柳霞 、著名普洱茶文化學者鄭立學、國家級高級評茶員楊中躍、浙江大學茶學博士熊昌雲、國家茶藝高級技師任海濤、國家茶藝師高級技師(一級)舒梅、雲南省普洱茶協會會員單治國、國家高級評茶員張春花等專家為學員授課。研修班開設《普洱茶文化歷史》《普洱茶概況(古茶資源)》《普洱茶衝泡》等課程,意在使學員經過課程學習,能夠通史曉今、得韻不惑、知理受用,啟迪思考、主動探秘茶學世界,從而達到傳承茶文化的境界。
據介紹,為促進普洱茶文化不斷發展,滿足不同學員的需求,《普洱茶高級研修班》特別推出多種學習方案:一種是每半月開班一次,學員可根據自身情況靈活安排時間;另一種是定製班,根據學院需求開設私人或團隊定製班。
研修班詳情如下
學習方式:理論+實踐+茶山遊學
報名時間:2020年8月31日——2020年9月22日
報名熱線(微信同步):
茶修開班時間:2020年9月23日
茶修開班地點:
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中華普洱茶博覽苑(註:2020年9月22日 報到當天有車輛至市區汽車站、機場接站)
報名條件:
從事普洱茶產業並在所從事的領域範圍內有一定建樹的管理者、研究人員或學者;
茶修費用:
1、培訓費2800元/人(包含:培訓費、茶服、圍巾、徽章、茶餅、所需學習用品、遊學車費)
2、統一安排食宿,費用自理,價格從優。
開學課程:
學普洱茶文化歷史——通史;
學普洱茶概況(古茶資源)——曉今;
學普洱茶衝泡——得韻;
學普洱茶製作與倉貯——不惑;
學普洱茶審評——知理;
學普洱茶功效——受用;
《我所知道的普洱茶》——思考;
走進皇家古茶園——探秘;
行在茶馬古道——傳承;
師資介紹
黃桂樞
首屆普洱茶十大傑出人物之一,雲南省思茅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長、顧問、文博副研究員,雲南省文物監管品鑑定員、雲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專家智庫首席專家。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顧問、學術委員,現任(雲南)普洱茶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全國僑聯先進個人,全國「愛國奉獻獎」。
1992年撰寫的論文《論普洱茶史與茶文化略考》發表在《農業考古》上,首次提出了「普洱茶文化」概念。2013年,在「國際茶業大會」上,黃桂樞撰寫了所需材料,提出「世界茶源,五世同堂」觀點,全面闡釋了普洱市境內從寬葉木蘭化石、中華木蘭化石、千家寨野生型茶樹、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景邁栽培型古茶林的完整演化。最終促成了國際茶業委員會主席諾曼·凱利博士把他籤名刻制的「世界茶源」牌匾授予普洱市,這個爭論了一個多世紀的問題才塵埃落定。
黃桂樞老師已出版的書籍有《墨水浪花》《茅塞愚人詩詞選》《新編思茅風物誌》《思茅文物考古歷史研究》《普洱茶文化》等專著,編輯出版有《思茅地區文化志》《雲南文物古蹟大全·思茅地區》《中國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國普洱茶詩詞楹聯集》《思茅地區文物志》《中國普洱茶文化探新》《思茅地區風光名勝詩詞選》等。《普洱茶文化》入選雲南文庫百家文叢。
何仕華
高級工程師、副研究員,雲南著名古茶專家,被譽為「中國古茶第一人"(發現並組織專家考察論證邦崴古茶樹是世界上唯一的過渡型千年古茶樹)。曾任雲南省高評委,雲南省老科協茶葉分會副會長、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榮獲覺農勳章獎、老茶人貢獻獎、全國弘揚茶文化突出貢獻獎、雲南茶文化茶產業功勳獎。從事茶業和對外貿易經濟工作40餘年,對行業管理、茶葉技術推廣、茶樹栽培管理、初精製茶加工、名優茶開發等有較深入的研究。
邵宛芳
第二屆普洱茶十大傑出人物,二級教授;雲南農業大學龍潤普洱茶學院及雲南普洱茶研究院原院長;滇西應用科技大學普洱茶學院名譽院長;享受雲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十一五」及「十二五」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黑茶加工崗位專家。
楊柳霞
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中國普洱茶研究院原院長,雲南省普洱茶樹良種場原場長,享受雲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任國家茶樹新品種鑑定委員會委員,國家「十一五」及「十二五」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站長。2010 年獲「覺農勳章」獎,現任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普洱茶學院客座教授。
何青元
現任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茶葉加工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專家委員、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西雙版納普洱茶研究院院長、中國勐海茶研究中心主任、勐海縣茶業協會名譽會長、《雲南茶葉》主編;先後主持和承擔國家、省重點項目40餘項。主編《雲南茶葉研究》《雲南茶樹遺傳資源》《勐海茶種植技術》《勐海普洱茶加工技術》《勐海普洱茶文化》,副主編《雲南茶葉加工技術》《雲南茶樹栽培技術》《滇紅》《雲南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雲南省古茶樹資源概況》《普洱茶年鑑》,執行主編《雲茶大典》,參與編寫《雲南大百科全書》《雲茶科技》《專家茶人論道普洱茶》,在國家、省級刊物上發表科技論文60餘篇。
鄭立學
著名普洱茶文化學者。現任普洱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雲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專家智庫專家、雲南作家協會會員,普洱市詩詞楹聯協會副主席、自由攝影人、本土普洱茶及茶文化的研究者探索者、普洱古茶山行者。著有普洱茶系列叢書:《人文普洱》《光影普洱》《自然普洱》,出版《探秘普洱茶鄉》《茶釅情濃》《綠色情緣》《故土茶緣》《忠誠鑄坦途》等書,主編《「普洱茶包裝設計及普洱茶造型設計大賽」獲獎作品集》《普洱走進奧運》《佤山秘境古茶園》等畫冊,參與編輯《中國對聯集成雲南普洱卷》《普洱市改革開放30年成就》《流淌的太陽-普洱水電》《最美不過夕陽紅》等書籍畫冊,主創2006年在北京八大處舉辦的普洱茶文化周「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主題攝影展。曾獲雲南省總工會「職工自學成才優秀分子」表彰、市文聯「突出貢獻先進文藝工作者」表彰,普洱市委、市政府「優秀科普工作者」表彰,入選文化部《中國地方藝術人才年鑑》。
楊中躍
雲南普洱人,中共黨員,1982年雲南大學畢業。雲南省思茅第二中學教科處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國家級骨⼲教師、雲南省特級教師、雲南省學科帶頭人、校專家委員會主任)。思茅地區社科聯第一屆委員,思茅地區歷史教學研究會理事長。1995年開始研究普洱茶,2006年發起成立普洱茶收藏協會,任副會長。國家級高級評茶員。著有《品鑑普洱》、《新普洱茶典》。《新普洱茶典》系統介紹普洱茶定義、原料、製作、存貯,首次揭示普洱茶變化原理、香氣及茶氣原理,首次揭示普洱茶越沉越香的存茶奧秘,系統介紹普洱茶衝泡與品鑑技法。
熊昌雲
浙江大學茶學博士,雲南農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入選普洱市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普洱茶學院副院長(掛職),特聘導師,浙江大學茶學碩士研究生校外指導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茶葉深加工及綜合利用、茶功能性成分分析及產品研發。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SCI、EI收錄9篇。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10餘項,獲得授權專利6項,發明專利實審2項,主編教材2部,專著1部。
任海濤
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普洱茶學院茶學專業副教授,國家茶藝高級技師、高級評茶員,國家職業技能鑑定評茶員、茶藝師高級考評員。現擔任普洱茶學院繼續教育培訓處負責人,長期組織開展各類研修培訓及評茶員、茶藝師培訓和鑑定考核工作,具有豐富的茶學及茶文化理論及實踐教學經驗。主要研究方向茶藝與茶文化、茶葉品質感官審評等。
舒梅
普洱學院教授,國家茶藝師高級技師(一級),國家高級評茶員,茶藝職業技能競賽裁判員,2015年參加教育部組織全國「茶藝與茶文化類」專業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第二屆中華優秀茶教師,2017年獲第四屆中華茶奧會茶席設計金獎,2019年中國技能大賽「武夷山大紅袍杯」第四屆全國茶藝職業技能競賽總決賽裁判員,指導學生參加茶藝技能競賽獲得10餘獎項,曾到日本、斯裡蘭卡、寮國考察學習交流,發表論文多篇。
單治國
博士研究生,普洱學院副教授,普洱學院教務處副處長。茶藝技師,茶藝師考評員,高級評茶員,雲南省高等教育協會會員,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會員,雲南省普洱茶協會會員,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會員,昆明茶葉行業協會會員。《典藏茶藝》雜誌社特約記者。目前主要從事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與茶葉質量安全、茶葉綜合利用與深加工、茶文化等相關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和地廳級科研項目10餘項。主編和參編專著或教材13部,公開發表論文20餘篇,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6項,獲授權發明專利2項。
張春花
雲南紅河瀘西人,彝族,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普洱學院講師,國家高級評茶員;高級茶藝師。近5年來,主攻茶葉生化及綜合利用、茶葉加工、茶樹病害綜合防治等課題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和地廳級科研項目10餘項。主編和參編專著或教材8部,公開發表論文12餘篇,參與發明專利8項。
END
文 | 張雨
圖 |普洱茶博覽苑供圖
責編 | 馬寅瑞
審核 | 代基凱 譚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