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古代席地而坐的風俗約持續三千年,在唐宋之際方發生變化

2020-12-16 思慧熱點書屋

百家原創作者:思慧聊歷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思慧聊歷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中國古代史中席地跪坐的改變,小編了解到,中國古代席地而坐的風俗大約持續了三千年,在唐宋之際方發生變化。但是,東鄰日本仍然長時間保留了中國此種風俗和相應的禮儀,可稱是中華古風俗的活化石。

了解古代席地而坐其實涉及三個相關方面的問題,即坐姿、禮儀和家具。古代席地而坐的禮貌姿態就是坐,坐即跪坐,臀部壓在腳後跟上,與跪在姿勢上相近。故席在家具中佔有重要地位,有席方能坐。「正襟危坐」就是指嚴肅的跪坐姿態。《論語·衛靈公》「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這就是當時入室後的起碼禮節。古代君臣之間談話是嚴肅的,故一般必須使用坐的姿態。賈誼與漢文帝談「至夜半,文帝前席」。在跪坐的姿態下,漢文帝聽得入耳,他的膝蓋就不知不覺地在席上前移。

從考古實物看,安陽出土的商代玉人和石人雕像已有跪坐姿勢,另有四盤磨村出土貴族白石雕像,雙手後撐,膝蓋彎曲坐地,頭部斜仰的姿勢,人體呈倒W形,看來也是一種商人的坐姿,後世似未沿用。秦兵馬俑有蹲跪式,即半跪,古語或稱「跽」,是由坐到起的動作,含有戒備之意。在鴻門宴上,樊噲突入,項羽「按劍而跽」。踞即是蹲,這在古代不是一種禮貌的姿勢。坐地而雙腿伸開,則稱箕踞,更是不禮貌者。荊軻刺秦始皇不成,「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宋代的朱熹說,「古人坐於地,未必是盤足,必是跪。以其慣了,故腳不痛」。「跪坐,故兩手下為拜。」「蓋古坐時只跪坐在地,拜時亦容易。」「若拜時,低手祗揖,便是肅拜」,其實就是稍變跪坐的姿勢,兩手撐席。「稽首拜,頭至地;頓首拜,頭叩地;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此類禮節其實都是跪坐姿勢的衍生。

古人也有揖禮。劉邦「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酈生不拜,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司馬遷對漢高祖劉邦的描寫有不少傳神的史筆,活靈活現地刻畫了漢高祖的粗野流氓氣質,其中涉及當時的席地而坐的禮俗,今人若不懂此種禮俗,就無法理解他史筆之妙。用今人的語言說,則是劉邦坐在床邊。但依照漢時的概念,只有跪坐方是「坐」,此種後人公認的垂足坐姿只能叫「踞」,是很不禮貌的。酈生就以降格禮對無禮,在室內不行通常的在席上的拜禮,而改行站立的揖禮。到了取消席地而坐的宋代,人們就以揖禮為主了,所謂叉手、唱喏之類,都是配合揖禮的。文天祥被俘到元大都,丞相博羅召見,文天祥「長揖」,通事(翻譯)命他行蒙古「跪」禮,文天祥說:「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禮畢,可贅跪乎?」

儘管如此,但跪拜之禮並未全廢,室內或某些禮儀不再鋪席,就另設褥位。如宋宮祀高神求子,「褥位以緋」,「乃請皇后行禮,導至褥位,皆再拜」。南宋給宋徽宗「發冊寶之禮」,宋高宗「詣冊寶幄東褥位,西向立」,「再拜」。《荀子·禮論》說:「越席、床笫、几筵,所以養體也。」此處說到跪坐時三種重要家具,一是席,二是床,三是幾。以下分別加以交代。席與古人的生活起居極為密切,王室與貴族、平民用席各有等差。據說「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孔子注重禮節,故「席不正,不坐」。漢光武帝「特詔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並專席而坐。故京師號曰『三獨坐』」。

可見臣僚們見皇帝,往往是幾人合著跪坐一席,「專席」「獨坐」當然是殊恩。因古人生活起居與席的關係過於密切,就出現了如避席之類常用語。「禮,師有問,則避席起答。曾子聞孔子之言甚大且深,故瞿然起敬,避席立對。」出於起敬、惶恐、辭讓等情況,古人就往往採用避席的動作。管寧與華歆斷交,兩人「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斷交以割席的方式,這在垂足坐的後世是不可能採用的。古代臣僚上殿坐席,就必須脫鞋,漢高祖「乃令蕭何,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就成為特殊的禮遇。「趨」是臣子入朝必須快走的禮儀。後來的權臣,如曹操、司馬懿等都襲用此禮。

晚至隋唐交替時,「隋恭帝詔唐王(李淵)劍履上殿,贊拜不名」當時仍然保留席地而坐的風俗,臣僚「引升殿,皆就席,解(劍)而後升」。「凡朝會贊拜,則曰『某官某』,不名,亦殊禮也。」古人講究名諱,不直呼大臣的名,也是殊禮。「拜」當然是前引朱熹所說的「跪坐,故兩手下為拜」估計即使是古代貴族,最初大約就是在筵席上舉行宴會。但史料和實物表明,西周時已發明了「幾」的家具,宴會必設幾。案最初是指有腳的託盤,用以盛放食物。東漢有著名的孟光「舉案齊眉」,禮敬丈夫的故事。《周禮·考工記》說:「案十有二寸。」按一般的研究,《考工記》是戰國時的作品。

戰國時的度量衡已經相當邈遠,姑以1尺約相當22.5釐米計,約高27釐米,不足1市尺。出現案一類帶腳的託盤,可能如梁鴻和孟光那樣貧寒之家,未必有經濟能力置辦幾,飲食簡陋,就以案代幾,據案就食。故後來案漸與幾混用。後世更演變為幾小案大,唐朝節度使「視事之日,設禮案,高尺有二寸,方八尺」。姑以1唐尺長0.3米計,高為0.36米,四方桌面各長2.4米。這仍是席地而坐時代的矮桌,而其桌面卻要比如今的八仙桌大得多。朱熹說:「古人祭祀,只是席地。今祭祀時,須一椅一桌,木主置椅上。」反映了宋代與唐以前的風俗差別。床在周代已有記載。《詩經·斯幹》:「乃生男子,載寢之床。」古代的床是臥具兼坐具,而床腳很短,坐床的姿勢是跪坐。床上可設第,即竹編的墊。帝後專用者可稱御床。

三國時,司馬懿奏:「臣昔從遼東還,先帝(魏明帝)詔陛下、秦王及臣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後事為念。」榻是床的變種,出現稍晚,榻最初是較小的,可以懸掛。在席地而坐之時,皇帝讓臣僚升御床或御榻,算是一種殊禮。後世垂足坐,皇帝獨處御座,自然再無臣僚「升御床」的景象。學者們對胡床早有不少研究,這是遊牧民族一種輕便的摺疊凳。胡床引進時,內地顯然沒有其他相似的家具,相近的只是床,遂取名胡床。古代的床是坐臥兩用,而胡床既不能臥,也不能坐,即跪坐。按照古人的概念,只能是「踞」在其上,但胡床既有實用價值,終於流傳,並且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椅、凳之類新家具,對改變漢人席地而坐的禮俗,起了相當作用。由此可見,在席地而坐的時代,帝王召見臣僚,可有多種場面。

漢文帝與賈誼談話,應是皇帝面南,跪坐席上,而賈誼則面北,相對跪坐。《世說新語》卷中《賞譽》說許詢與晉簡文帝跪坐交談,「不覺造膝,共叉手語,達於將旦」,也是類似場面。帝王面南,跪坐在御幾或御案之後,召見臣僚,也是一種場面。再如帝王面南,跪坐在御床或御榻上,召見臣僚。曹操「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琰)代,帝自捉刀立床頭」,然而匈奴使者所注意的,竟是「床頭捉刀人」,大致反映此種場面。此外,如魏明帝對司馬懿託孤,估計病危的魏明帝只能躺在床上,而「升御床」的司馬懿大約是在矮腳御床上跪坐。劉備向諸葛亮託孤,估計也是類似場面。傳世的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為今人提供了由席地而坐轉變為垂足坐的生動實證。夜宴自然是非正式的寬鬆場合,不必過於拘泥禮俗。

從畫面上看,屋內全是使用高腳椅和坐墩,人們垂足而坐,坐在床上的姿態都相當隨便,沒有跪坐。特別有趣的是,韓熙載本人是盤腿坐在一張大靠背椅上的。由於佛教的影響愈益廣泛,唐人使用跏趺的姿態已相當普通。如閻立本《步輦圖》中,唐太宗也是盤腿坐在步輦上。按個人的體驗,盤腿的坐姿顯然要比跪坐舒服些。即使到遼、宋、金、元時,皇帝的座位還是沿用前代遺俗,稱為御榻。南宋初,群臣反對和議,秦檜「於御榻前求去,欲要決意屈己從和」。祭山儀時,遼朝皇帝和皇后「升南壇御榻坐。群臣、命婦分班,以次入就位」。即使晚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上召(劉)大夏入御榻前」。

關於御榻的樣式,《宋史》卷一百四十八《儀衛志》有一段文字:「駕頭,一名寶床,正衙法坐也。香木為之,四足瑑山(玉雕的山),以龍捲之。坐面用藤織雲龍,四圍錯採,繪走龍形,微曲。上加緋羅繡褥,裹以緋羅繡帕。每車駕出幸,則使老內臣馬上擁之,為前驅焉。」既稱皇帝「正衙」所用的「法坐」,應即是御榻。但「老內臣」能「馬上擁之」,就不會是一個大床,實際上已縮小到與龍椅差不多,臣僚不可能像前代那樣升御榻」。除了「法坐」之外,御榻也可有其他稱呼,如「御座」「金交椅」「御椅子皆黃羅珠蹙」,又稱「黃羅、珠子蹙、百花背座御椅子並腳踏」「御校椅」,或稱「金龍御座」。但說御榻即是交椅、椅子,應是不錯的。人們常說的「龍椅」,其名稱出現似更晚。除椅子外,其他坐具有繡墩、蒲墩、杌子之類。杌子或稱兀子,即是四腳凳。中國人常說衣、食、住、行,這四項當然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或風俗史的重要內容。

就住而論,古代主要發生兩次大變化:一是自西周開始,以磚瓦木結構房屋取代了夏商時期的茅茨土階,這是一大進步,直到清代為止,中國式的居屋大致還是沿用磚瓦木結構;二是在唐宋之際,人們在室內由席地而坐改為垂足坐,由此引起家具和禮儀方面的一系列變化。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論「唐宋變革」的時代特徵
    1925年他在京都帝國大學講課時這樣歸納「中國近世史的意義」:所謂近世的內涵,與中世相比,大體有哪些不同呢?首先,從政治上講,是貴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獨裁政治的興起。   與此同時,人民的地位也有了顯著的變化。   君主與人民之間的階層——官吏,其錄用法也改革成為科舉制了。亦即選用官吏的方法,由從貴族階級中推舉一變為通過考試錄用了。
  • 從詞語掌故看古代風俗
    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風俗,有些遺留,有些消失,也有些發生了改變。 假設現在遇到朋友,對方打招呼,說:「無它乎?」我們大概莫名其妙。「無它」也寫作「無他」,現代漢語意為「沒有別的」。可是,在古代漢語裡,比如《說文解字》,常把「它」作為「蛇」的本字,從甲骨文裡更可以看出蛇的形體。所以,在古代,「無它」即「無蛇」。
  • 中國古代菸袋文化:透過菸袋演變史看各地風俗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菸民數量,大約為3.16億。但你知道中國古代菸袋的演變嗎?下面,筆者將以歷史的眼光帶領大家從古代菸袋的演變中發現那些蘊含其中的風俗人情。1.中國古代菸袋演變所反映的政治經濟變遷菸袋歷史開始於封建社會後期(因為菸草轉入中國就已經是明朝中後期),並且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這個時候的封建王朝已經有了很發達的商業體系,商人的地位在社會觀念中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 文章 | 張國剛:論「唐宋變革」的時代特徵
    關於「唐宋變革」(Tang Sung-Transition)作為一個學術問題提出來,一般認為始於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內藤湖南。1910年內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中初步提出了他的看法,認為唐代是中世,而宋代為近世。1925年他在京都帝國大學講課時這樣歸納「中國近世史的意義」:  所謂近世的內涵,與中世相比,大體有哪些不同呢?
  • 唐宋變革研究(綜述)
    而唐宋變革論作為中間的關鍵一環,三者聯繫起來就打通了隋唐至明清的歷史發展大趨勢,史家在學術探究中為中國古代史下半段找到了一條貫徹上下的脈絡。而從史學理論的角度來講,當代的學術研究已經擺脫了「就事論事」的模式,恢復到了長時段的歷史考量。「就唐宋變革論概念的提出,似乎有就唐宋討論唐宋之嫌疑,沒有納入長時段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實際上就沒有跳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窠臼」。
  • 古代如廁風俗
    古代如廁風俗 衛生紙誕生在將近一百年前的二十世紀初,美國史古脫紙業公司買下一大批紙,因運送過程中的疏忽,造成紙面潮溼產生皺摺而無法使用。該公司負責人亞瑟史古脫卻不這麼想,他想到在捲紙上打洞,變成容易撕下成一小張   原標題:衛生紙出現之前古人用什麼擦屁股?
  • 李華瑞:以為我是「唐宋變革論」的否定者,其實是誤解!
    《宋夏史探知集》主要收入論文或序言36篇,其中宋史10篇、西夏史3篇,回憶前輩的文章8篇,1999年-2014年遼宋西夏金元經濟史研究述評15篇。這裡需要特別提示的有三點。自2018年《古代文明》發表拙稿《唐宋史研究應當翻過這一頁——從多視角看「宋代近世說(唐宋變革論)」》以來,唐宋史學界許多朋友以為我是「唐宋變革論」的否定者,其實這是一個誤解,確切地說我不是簡單的「否定者」而是「揚棄者」。
  • 《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100個詞語裡的古代日常
    《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  許暉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漢獻帝建安二年,一次大將軍袁紹大宴賓客,經學大師鄭玄也應邀出席,《後漢書·鄭玄傳》形容他今人稱讚女性秀美的眉毛為「秀眉」,鄭玄作為年屆七十的老年男子,竟被用「秀眉」來形容,這是什麼情況?  還是要從「秀」的本義穀物抽穗揚花說起。南唐學者徐鍇解釋:「秀,禾實也。有實之象,下垂也。」三國字書《廣雅》載:「秀,出也。」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唐宋八大家之首是誰
    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
  • 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中國古代小說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中國古代小說,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1.中國古代小說概說 小說這個概念從古到今都在發生變化。
  • 走進課堂 | 課堂實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進展
    圖為閻步克著《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書影剛才所談涉及了秦皇漢武的制度建設成就。到了唐代,中國政治體制又上了一個全新臺階。制度進化的量變,積累出了一個質變、飛躍,出現了三大制度成就:唐律、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看,它是一個非常合理的科層體制。從「統治」到「執政」到「行政」,各個層次條理井然。
  • 用陶瓷捏造中國古代玩具史
    啟功老先生生前對這批玩具也十分關注,曾多次提議舉辦一個古代玩具展,還曾為這些玩具題詞寫字,後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今天的中國古代陶瓷玩具展,也可以說最初的動議源自啟功先生。」   創辦於明代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的御生堂原為山西白家藥鋪,自清代後逐漸為集藥鋪、商號和收集古玩生意的老字號。
  • 《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一起邀您看門道
    提前聽聽許暉講述「屋漏」的故事摘自許暉作品《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屋漏」不是指屋子漏雨如果我在這裡饒舌解釋「屋漏」這個詞,肯定會被讀者朋友罵作白痴 許暉  作品介紹 《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
  • ​1980年代以來中國中古史碩博士論文目錄稿(一)
    葉朗趙鍵偉中國古代社會禁忌風俗研究陰法魯盧永璘劉勰論文學的本質和特徵張少康1988楊寶玉國外敦煌漢文遺書目錄及目錄工作述評白化文何勁松郡縣時期的交州佛教及其同中原佛教的關係陳玉龍吳丕王永興王青五山禪僧義堂周信之學術在日本漢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嚴紹璗張世民公元1038年忻州大地震與系丹山斷裂的關係楊景春韓振宇中國古代春秋節令研究陰法魯張英論唐詩中的遊俠主題袁行霈馬自力論韋柳詩風
  • 分餐制 在古代中國流行了3000年
    這種親密接觸的會食方式,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壹 分餐制是本土優良文化  這種在一個盤子裡共餐的會食方式,雖然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但以現在的眼光看,它確實算不上優良。其實,會食傳統產生的歷史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古老,存在時間也就是1000年多一點。
  •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之起點
    溯其遠源,可至四千年以上。然研究政治思想史者,不能不斷自晚周為始。此實勢有必然,非敢數典忘祖。三代以前,社會淺演,書契無徵,固不待論。即夏商之世,文物制度尚在草創之中,學術思想殆亦方見萌芽,未能具體。況文獻不足,記載闕失,縱有學說,已難考見。孔子生春秋之時已嘆二禮無徵。洪範九疇雖或為夏禹政治之大法,而文辭簡短。《商書》雖多為信史,而記載疏略。
  • 張國剛:古印歐人的遷徙與文明的匯流——三千年中西交流史
    或者因為氣候的變化給山地和草原牧民帶來災難,或者出於對文明國家財富的垂涎,在綿亙東西的北方草原上、在公元前二、三千紀——這一特定的時空領域,發生了長達一千多年的民族大遷徙,遷移的民眾前赴後繼、不絕如縷。然而東西流動只是通道,南下侵入文明城邦或國家才是目的。
  • 升場置縣,由泉入漳 ——唐宋之際長泰政區沿革初探
    關鍵詞:長泰;唐宋之際;稅場;區劃變遷長泰為漳州四大古縣之一,位於九龍江流域東部,東連廈門市同安區、集美區、杏林區,南鄰漳州市龍文區、龍海市,西鄰漳州市薌城區、華安縣,北接泉州市安溪縣,面積912.67平方公裡。唐宋之際,長泰區劃沿革經歷了由鄉升場,由場置縣,由泉入漳的過程,本文擬對該時段長泰區劃變遷進行梳理,並探討其背後的原因。
  • 2021年西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社科院中國史考研真題匯總
    ①西南大學 678中國通史名詞解釋:顧頡剛 層累的造成古史說清議與黨錮八旗制度輪船招商局上海租約章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答題:簡述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唐宋史學成就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南京國民政府改訂新約運動評價20世紀初中國社會階級發生的變化抗美援朝的過程和意義論述題:《歷史研究》2019年上的文章《碎片與整體 -歷史體系的構成》 結合文章某一個觀點,談一談碎片和整體的關係重農抑商政策在中國古代的變化,評價中法戰爭的結果清政府不敗而敗
  • 中國園林·紀念陳植先生 | 《中國造園史》——中國古代造園之精髓...
    日本前輩和同行建議他撰寫《中國造園史》,儘管他有心撰寫,卻因資助匱乏和戰亂紛繁未能如願。20世紀50年代,陳植先生開始系統地調查我國造園的歷史,收集有文字記載以來各類造園(名園、寺廟、陵園、風景區、公園等)的藝術特色、技術成就,並配備圖片。1983年,國家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將陳植先生的《中國造園史》立為科研項目,給予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