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需要了解叢枝菌根真菌

2020-12-20 吾谷網

為什麼你需要了解叢枝菌根真菌

吾谷網2016-02-22 13:54:49

閱讀(12120)

如果你關心土壤肥力,你可能會需要一個新工具:顯微鏡。在接受簡單的培訓後,你就可以檢查植物的根部,看叢枝菌根真菌是否在茁壯生長。 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是叢枝菌根真菌。叢枝菌根真...

如果你關心土壤肥力,你可能會需要一個新工具:顯微鏡。在接受簡單的培訓後,你就可以檢查植物的根部,看叢枝菌根真菌是否在茁壯生長。

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是叢枝菌根真菌。叢枝菌根真菌是土壤中與植物關係最密切的微生物之一。根據孢子形態特徵鑑定,叢枝菌根真菌的種類大約有150-200個。陸地上1/3以上的植物能夠被叢枝菌根真菌侵染。叢枝菌根真菌在改善植物營養,尤其是磷營養,提高植物抵禦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作用已經得到廣泛承認。

「傳統種植方式教育我們使用越多的肥料就會得到越多的產量。但是當我們越來越了解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時候,我們意識到,我們施用的肥料越多,得到的產量其實越少。」 美國農業部微生物專家Wendy Taheri說道。

這一點至關重要,她說,尤其是在未來可預計的磷缺乏並且一些作物品種對菌根依賴性不強的情況下。


顯微鏡下的叢枝菌根真菌

眾人拾柴火焰高

用「眾人拾柴火焰高」可以形容叢枝菌根真菌如何維持植物健康。

「叢枝菌根真菌群落給植物帶來諸多好處。」 Taheri說道。這就是為什麼要增加這類微小到只能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的真菌的多樣性。

叢枝菌根真菌附著在植物根部形成網絡,為植物提供以下好處:

增加土壤肥力

提高土壤保墒能力

提高植物抵禦乾旱脅迫的能力

提高植物抵禦鹽分脅迫的能力

增加產量

封存土壤中的碳

讓植物變得對傳粉者來說更可口

「一旦叢枝菌根真菌附著在植物根部,病原體就不會侵犯植物。」 Taheri介紹道。

在15年前做礦區恢復研究時Taheri就目睹了叢枝菌根真菌的作用。由於植物覆蓋,土壤得到了保持。這些植物之所以能夠生長在頁巖中,歸功於叢枝菌根真菌。

「這展示了植物覆蓋土壤的有效性。」 Taheri說。「植物能夠保護土壤並滋養微生物。」

土壤覆蓋物可以提高叢枝菌根真菌的數量,無論覆蓋的是作物、草還是樹林。通過比較進行傳統耕作且施肥的土壤和草原土壤,Taheri發現草原土壤中的叢枝菌根真菌孢子數量比耕作土壤中多800%。

磷缺乏

因為傳統農業通過施用肥料得到好收成,缺乏叢枝菌根真菌看起來並不是什麼要緊的事。但是即將發生的磷缺乏會使叢枝菌根真菌變得非常重要,Taheri說。

預計到2040年,美國的磷資源(僅佔全球磷資源的2%)將耗盡。世界上大部分的磷資源位於摩洛哥,但那裡又臨近動蕩地區。所以磷資源的缺乏並不是空穴來風,Taheri強調道。

在過去的十年中,生物燃料的價格翻了四倍,這使美國生產者對磷缺乏的潛在影響有了一些小小的認識。但這與價格增長了800%的世界其他地區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減少磷的施用並選擇可以通過叢枝菌根真菌滋養土壤的耕作方式,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Taheri說。

「大量施用肥料會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而這些微生物正為植物提供了營養。」她說道。「沒有微生物的幫助,我們不得不大量施用肥料,試圖將養分輸送到植物中。但是這樣做的話,有20%的磷能夠被植物吸收就已經很幸運了。」

「在易發生淋溶的耕作系統中,大部分沒有被吸收的磷會流入溪流和湖泊中,最終匯入大海,造成環境危害。」她說道。

其中一種解決方法是通過培植叢枝菌根真菌來減少磷的需求量。「叢枝菌根真菌使有機磷變得可被植物利用,讓植物吸收養分更有效率,將磷吸收量翻倍。」 Taheri說道。

與作物品種有關

令Taheri驚訝的是,在施加過多磷肥的地塊中,她發現有一株玉米根部完全沒有叢枝菌根真菌附著。一開始她以為這是玉米品種的問題,但是後來她發現在其他品種的玉米和其他作物中同樣存在著叢枝菌根真菌缺乏的問題。例如,通常狀況下大豆根部僅有3%-5%的面積附著有叢枝菌根真菌,但理想狀態下應該達到50%-60%。

「附著叢枝菌根真菌多的根部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Taheri說。「但是我們發現,在高養分投入條件下選育的品種有較低的菌根依賴性。這對可持續生產可能是嚴重的打擊,尤其是在國內磷資源即將耗盡的時候。叢枝菌根真菌對植物利用養分的有效性是至關重要的。在將不可利用的磷轉化為可利用磷的過程中,這些真菌起到了重要作用。」


左側樣品長有叢枝菌根真菌,右側樣品沒有叢枝菌根真菌

解決方案

經過對真菌的研究,Taheri贊同其他土壤科學家和具有先進理念的農民所推薦的種植方法:

減少肥料使用量

將種植方式改為免耕

種植覆蓋植物

植物多樣性越多,叢枝菌根真菌的數量就越多,這樣能夠使植物的磷利用率翻兩倍到三倍,她說道。

Taheri正在計劃研究哪種覆蓋植物對目標作物最有利。免耕完全不用花費心思,她說。儘管在最初的幾年會比較困難,但是研究表明,從傳統種植轉為有機種植帶來的好處及土壤質量的提升可以持續15年。

「這些好處是由叢枝菌根真菌網絡重建帶來的。」她說。

但是一旦你重新進行了耕作,那麼這一切都將推倒重來。「只要一次耕作就可以讓之前的努力白費。」她說道。

使用叢枝菌根真菌接種劑也可以快速提高真菌數量,但是需要選擇適合當地微生物群落的菌種。

「我相信我們正處在由高投入的種植方式轉變為依靠微生物種植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這種轉變,因為我們的糧食安全取決於此。」她說道。

「轉變是艱難的。」 Taheri繼續說道。「但是我們中的一些聰明人已經開始學習如何免耕,嚴格按照土壤測試結果種植,並且關心土壤健康和土壤恢復,不斷增加土壤碳儲量,他們是先行者。一旦磷資源消耗殆盡,那些沒有做好準備的人會為維持高投入生產方式支付高昂的成本。」

文章來源:http://www.agriculture.com/crops/fertilizers/technology/why-you-need-to-know-arbuscular_175-ar52320

吾谷網陳思編譯

相關焦點

  • 叢枝菌根真菌研究取得進展
    叢枝菌根真菌是陸地生態系統中關鍵的微生物。它們參與了碳、氮、磷等多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能與90%以上的陸地植物形成互惠共生體。通過「生物地下交易」法則,植物和叢枝菌根真菌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植物將光合產物以碳源的形式輸送給叢枝菌根真菌;作為反饋,叢枝菌根真菌為植物吸收更多的養分和水分等,以促進植物生長。
  • 生態中心在叢枝菌根提高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保冬研究組在叢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發表(New Phytologist 197: 617-630;2013)。
  • 田間菌根真菌對玉米根系的侵染及受土層的影響分別是什麼?
    在磷肥長期定位實驗小區進行的研究發現,在0~20cm土層中,玉米根系的菌根真菌侵染率、叢枝豐度均在施磷量75kg/hm2時達到最低值,並且不再隨供磷水平的提高而變化,說明即使在磷肥高投入條件下,菌根真菌仍然能夠侵染玉米根系。以往的研究中,忽略了在田間條件下不同土層中速效磷濃度的差異。實際上,在磷肥高投入條件下,菌根真菌對20~40cm土層中的玉米根系侵染率顯著高於對0~20cm土層中的根系侵染率。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三」「小」菌根的「大」作用
    很多時候它像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還不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需要一個強大的依靠共同生活,例如植物。那麼,自然界中的真菌是如何與植物共同生活的呢?與植物共同生活的真菌多數存在於土壤中,而這些真菌與植物共生的結構稱之為菌根(mycorrhiza)。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Nature:菌根真菌是土壤碳存儲的關鍵
    不同生態系統在居主導地位的、與植物相關的菌根真菌(與幾乎所有陸地植物相關的根共生體)的類型上有所不同。「外生菌根和杜鵑花類菌根」(EEM)真菌產生降解氮的酶,而「叢枝菌根」則不,於是便有了這樣的預測:EEM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將會與分解者競爭土壤氮,因此增加土壤碳存儲。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孫波課題組基於旱地紅壤有機培肥試驗,探討長期施用豬糞條件下AMF、食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之間的互作關係,揭示微食物網中真菌途徑對根際磷轉化和植物生產力的促進機制。研究表明,施用有機肥提高AMF生物量和食真菌線蟲數量,AMF、食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群落結構顯著差異。食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的捕食作用刺激AMF生物量增加,顯著改變AMF群落組成。
  • 菌根究竟是菌還是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我們視為珍饈美味的真菌絕大多數都生長在森林裡。為什麼必須生長在森林裡呢?有人說是因為這裡有厚厚的落葉層,豐富的腐殖質給這些真菌提供了足夠的營養,也有人說是因為森林裡的空氣溼潤溫度適宜。其實,這些說法都不準確。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研究論文「Plants transfer lipids to sustain colonization by mutualistic mycorrhizal and parasitic fungi」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
  • Nature:菌根真菌也能生成「脂質幾丁寡糖」
    曾有人提出,菌根真菌也為這一過程分泌化學信號,但這些分子的身份過去卻不清楚。現在,研究表明,與根瘤菌相似的是,菌根真菌的確產生「脂質幾丁寡糖」。這些共生信號在多個科的植物物種中刺激「叢枝菌根」的形成,同時刺激根部發育。這些數據提供了關於植物根部「內共生」中信號作用機制的演化的一個更為詳盡的畫面,並且可能為在農業中利用這些活性分子鋪平道路。
  • 土壤修復「法寶」:菌根共生生態生理研究回顧與展望
    泡囊-叢枝菌根(Vesicular- Arbuscular Mycorrhiza,VAM)是宿主範圍最廣、與農業生產關係最為密切的一類內生菌根真菌,因其在植物根內產生「泡囊」(Vesicles) 和「叢枝」 (Arbuscules) 兩種典型結構而得名。由於部分VAM真菌不產生根內泡囊,但都能形成叢枝, 故簡稱叢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AM)。
  • 研究發現植物菌根因子受體
    該研究發現OsMYR1是菌根因子(Myc factor)的受體,闡明水稻類受體蛋白複合體OsMYR1/OsCERK1識別菌根因子的分子機制。同時,該研究還通過改造OsMYR1/OsCERK1蛋白複合體,提高了水稻對固氮根瘤菌所分泌的結瘤因子(Nod factor)的識別能力,為遺傳改造非豆科作物進行根瘤共生固氮提供了新思路。
  • 張延旭等:接種菌根對採煤沉陷區苜蓿生長及土壤改良影響研究
    基於此,筆者以採煤沉陷地紫花苜蓿為研究對象,研究了採煤沉陷地內接種菌根真菌4年後對紫花苜蓿生長及土壤改良效果的影響,研究可為菌根修復技術在礦區生態修復治理應用提供理論依據。作者張延旭1,2,畢銀麗1,2,王瑾1,2單位1.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2.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煤炭資源與安全開採國家重點實驗室摘要採煤沉陷造成地表土壤質量下降,影響礦區植物生長和根際環境,叢枝菌根真菌作為一類有益的共生真菌對植物生長有促進作用
  • 王二濤小組首次揭示菌根共生過程中碳轉運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研究組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
  • 中科院科學家:真菌更喜歡從植物根部「揩油」,而非「吃糖」
    80-90%的植物都建立菌根共生。 王二濤 圖共生VS寄生8日下午,王二濤研究員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調查顯示,超過80%的植物根部都共生有真菌,比如,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這些真菌被稱為菌根真菌。植物每年把大約50億噸光合作用後代謝的產物傳遞給菌根真菌,供其生長,並留存在土壤中。
  • 你家松樹盆景長不好,可能是確實這種菌根
    真菌為植物生長提供多種礦質養分,並從植物中獲取自身生長所必需的光合產物,形成一個微生態環境。參與菌根形成的真菌稱為菌根菌,叢枝菌根與農業生產關係最密切、作用最佳的一類菌根。林木營養根與土壤中的菌根真菌可共生形成外生菌根。外生菌根可以增進林木對土壤中磷元素的吸收,促進林木的生長,因而受到廣泛的重視。松樹可以生長在各種不同的土壤上。
  • 什麼是藍莓菌根?種植前景如何?
    藍莓菌根形成過程是怎麼樣?藍莓菌根的形成受什麼影響? 一、什麼是菌根 植物與真菌的共生現象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真菌從植物根部獲得生長所需的生長物質,同時真菌從土壤中吸收礦物質供給植物生長。菌根是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與植物的根系形成的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共生聯合體。
  • 植物生長好與壞,菌根也有決定權
    會上其他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會破壞這些「菌根真菌」,從而加速其宿主植物的死亡。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生態學家Matthias Rillig說:「情況越來越清楚,我們不能忽視菌根真菌對氣候變化的反應。」  這些真菌有兩種形式。叢枝菌根(AM)在熱帶和一些溫帶森林以及田野和草地中很常見,它侵入根細胞並將稱為菌絲的細毛延伸到土壤中。
  • 珍稀食用菌中的「外生菌根真菌」
    松茸是松、櫟等樹木的外生菌根真菌,主要生長在松林、櫟樹闊葉林、松闊葉混交林等地。作為一種典型的外生菌根真菌,松茸尚無法進行人工栽培,同時,由於其生長環境受到破壞,所以產量相對較低,價格持續走高。新鮮松茸的菌蓋最開始是長成半球形狀,等到成熟之後,菌蓋逐漸打開成傘,菌蓋呈褐色,菌柄白色,上有淺褐色或者是慄褐色纖維狀絨毛鱗片,菌肉白嫩肥厚,質地細密,有濃鬱的香氣。
  • 養蘭易養根難,教你用「真菌」養蘭花,養好「菌根」蘭花自然變美
    養蘭易養根難,教你用「真菌」養蘭花,養好「菌根」蘭花自然變美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蘭科植物的根又光又白還沒有根毛?沒有根毛它怎麼從土壤裡吸收養分?有些蘭根長滿一盆,但是依然不影響它「吸收」養分繼續生長,很多人說:「養蘭即養根」,還有人說:「養蘭易養根難」。蘭科植物的根與其它開花不開花植物的根到底有什麼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