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打算出一本書,書名叫《國企改革再評論》。把十年間公開發表的國企改革評論文章集合呈現,再以現在的觀點與視角,對舊文所涉題材逐一進行二次評論。也許是因為批評味太濃,沒有出版社願意接單。在此連載,給聽得見、聽得進批評意見的人,留下值得深思的話題。
2013年12月2日,我在《南方日報》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題目是:《國企改革核心:推進政企分開》。今天這篇「再評論」,原來想的標題是:「如果理論輸了,國企就要跟別人姓了!」猶豫再三,換成現在這個。前段時間,川普嚇唬美國選民,「如果我輸了,你們就要學中文了。」
川普說得其實沒錯。因為他看到中國崛起的速度和力度,已經嚴重威脅到美國的霸主地位了。而且他自信,只有他敢於跟中國撕破臉皮,只有他敢於踐踏國際秩序,為的就是阻止中國的崛起。如果你們不選我連任,如果再給中國十年八年和平崛起大環境,到時候,中國的強大影響力,體現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你們可不就要學中文了嘛!中西方意識形態(價值觀)的競爭,說到底就是公有制與私有制主體地位之爭。只有把國資國企做強做優做大,才能強有力地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才能突破西方先發資本主義陣營的圍堵,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套用川普的邏輯思維來說,如果我們把國有企業搞小了、搞垮了、搞沒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失去了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被迫中止,我們只能臣服在西方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巨大鐵幕之下,我們可不就都要學英語了嘛!這裡說的學英語,可不是現在普及教育意義上的學英語。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誰會講幾句英語,就有機會為這些高我們一等的外國人服務,就有機會多賺一點錢。因為,我們太貧窮了!見到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很多人在心理上自矮一截,會幾句英語就牛皮三分。所以大家都瘋狂地學英語,藉以有機會接近外國人。電影《中國合伙人》全景式地展示了那樣的環境氛圍。那是一個壓抑的、令人窒息的氛圍。我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我再也不願回到那樣的年代去了!原來想用「如果理論輸了,國企就要跟別人姓了!」格局稍微小了一些。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沒有科學的理論為國企改革指點迷津、保駕護航,國企改革走了走不通的「老路」,或自取滅亡的「邪路」,那不就把國有企業搞小了、搞垮了、搞沒了嘛!到最後,國企可不就要跟別人姓了嘛!為了避免「國企跟別人姓了」,以及「我們都要去學英語了」的局面發生,我們回到國企,言歸正傳。
這篇寫於7年前的「官樣文章」,放在今天看,非但不過時,在某種程度上,還具有超前性。作為一位專業研究國企改革的學者,我從內心深處感到焦慮和悲哀。是我的聲音上不去,還是一些人聽不懂,抑或是根本不想聽?戲稱為「官樣文章」,是指我試著用官方比較接受的表述方式,闡述我一直堅持的改革建議。我不是官方,也沒有官方授意,也並無抄襲官方文件。順便說一句,下來,我打算嘗試向「三報一刊」投稿,看看具備「官樣文章」之表,同時具備真知灼見之裡的文章,能不能過得了編輯的法眼。如果不成功,也不管是否成功,我都會堅持在這個公眾號發表研究心得。希望國資系統的同志們廣泛轉發、點讚。報紙的評論文章,一般只有1千5、6百字,我只能挑最關鍵的點來寫,每個點也只能挑最關鍵的詞彙來表達,所以就不得不、不知不覺中貌似「官樣文章」了。然而,這哪裡是什麼「官樣文章」?完全是一個深刻解構了國企頑症痼疾與內裡乾坤的局中人,對國企改革大方向的吶喊。請看這句話:「
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是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的分開,而不是國有資產與國家及全民所有權的分開,也即不能搞全盤私有化。」當下,推進以混改為主要手段的改革,那種認為混改就是逐步增加私有產權比例的論調何其甚囂塵上?那種認為國有股權最好降到參股的比例就好了的認識何其明目張胆?比如格力電器股權轉讓項目(稱其為「混改」是絕對錯誤的,見《梁 軍:格力電器「混改」不可取!》),本來就只有18.22%的國有股權,還嫌不夠「市場化」,還要以混改的名義降到3.22%,這才算是徹底的市場化改革嗎?再看這句話:「
在去行政化、與市場經濟結合的過程中,國有資產擁有更健全的決策、執行、監督體系,而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所有者缺位』。」這個「更健全的決策、執行、監督體系」還沒建立起來,那邊廂就已經信心滿滿地推進清單管理與授權經營了。歷史上我們沒有使用過這一招嗎?如果國企改革就是「放權」「清單」這麼簡單,國企改革早就成功了,用不著繞那麼大一個圈,還浪費這麼多時間。除此之外,再看6年前就呼籲的那「幾項工作」。
一是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問題。這一條,我輸了,國企改革的大邏輯也徹底輸了。就因為某些政府組成部門死抱著經營性國資監管權不肯撒手,所有的改革文件就都要在最後註明「另有規定的依其規定執行」。於是,最簡單、最基礎層面的政企分開,就始終分不開。
二是堅持國資委的直屬特設機構性質和定位問題。希望國資委的監管行為逐步擺脫行政化色彩,向半市場化及完全市場化過渡,最終能讓監管從業者逐步向專業化、精英化轉變。現在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加上清單管理和向下授權,國資委很快將徹底演變成一個政府組成部門了,而且還是一個越來越不重要、逐步被邊緣化的部門。這一條,我還是輸了,輸得一塌糊塗!
三是關於強化人民代表大會的外部監管職能問題。這是我2013年的呼籲。這一條,我總算扳回一局!2017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關於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頒布實施——怎麼樣?各位回頭看一看,有幾位國企改革專家對此早有建言的?可惜的是,我提出的「
建立開放式、直達式、一站式的監管信息收集、反饋、督辦、彈劾機制,發動全體公民對國資監管與運營進行全方位監督」,這一核心理念,依然在看不見的來路上。但是,我必須鼓勵自己,要堅持下去!在國企改革理論問題上,我不能輸!如果我輸了.
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部署,將改革關注的重點從市場、從國企本身,轉向政府職能轉變以及更宏大的社會領域,強調「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是為切中要害,抓住了主要矛盾。因此,國企改革最核心的命題,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
改革開放以來國企改革的進程,就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進程,是從政府附屬物向市場經營主體過渡的進程。國企改革的目標任務,就是將原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附屬於政府各部門的,政企不分、欠缺活力的國有企業,逐步改造成為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對政府來說,是從「管」到「放」;就國企而言,是從「僵」到「活」。遺憾的是,國企改革30多年過去了,在解決政企不分這個關鍵問題上,進展依然不理想,在某種程度上還時有倒退和固化的跡象。必須明確國企改革的底線:一是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是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的分開,而不是國有資產與國家及全民所有權的分開,也即不能搞全盤私有化;二是在去行政化、與市場經濟結合的過程中,國有資產擁有更健全的決策、執行、監督體系,而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所有者缺位」。圍繞政企分開、政資分開這一國企改革核心目標,當前需要狠抓落實和創新開展的幾項工作是:一.明確方向,統一思想,加快立法,強化紀律,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制定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徹底解決政企關係不願分、不會分、分不了、分不清的慣性思維以及歷史遺留問題。二.堅決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禁止政府組成部門直接經營企業。不論原來的隸屬關係如何,也不論行業性質有多特殊,只要是取得企業法人資格的國有企業,以及國有企業所控股、參股的國有資產,都必須接受國資委的集中統一監管。三.通過立法立規、禁止政府的公共管理權力直接介入企業經營。政府的經濟社會發展意圖,應通過國有股東的權利表達機制向國企傳導,不得以政府紅頭文件的形式幹預國企自主經營行為。國資委通過有效的考核機制,引導國企服從國家大局,履行社會責任。四.堅持國資委的直屬特設機構性質和定位,按照《企業國有資產法》的法律框架獨立運作。監管行為逐步擺脫行政化色彩,向半市場化及完全市場化過渡。監管從業者逐步向專業化、精英化轉變。實施與國資監管作用相匹配的考核標準與激勵機制,打造一支專事國有資產監管和運營的市場化專業隊伍。五.逐步強化人民代表大會的外部監管職能。國資委在接受政府行政管理的同時,要主動接受人大的質詢和檢查,還應建立接受全社會監督的正常渠道和機制。人大要充分發揮直接代表民意並表達民意的作用,建立開放式、直達式、一站式的監管信息收集、反饋、督辦、彈劾機制,發動全體公民對國資監管與運營進行全方位監督。六.探索改進企業黨組織的工作內容和活動方式,以及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探索黨管幹部與現代企業制度激勵、約束機制之間的有效融合。堅決推進國企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實現國企高級管理人員完全市場化選聘。通過試行第三方人力資源評價和薪酬標準制定方式,避免暗箱操作,科學選人用人,化解負面情緒。(作者系廣東省國有資本研究會會長、崑崙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崑崙策網
【作者授權】,轉編自「全民監事」)【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註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後左下角「
閱讀原文」】
【崑崙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諮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崑崙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推薦友情關注:
共享【崑崙策網】微信公眾號
【思想火炬】公眾號 【紅色文化網】公眾號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公眾號【宏國智庫】公眾號
【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