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各省市中考均有考察最值問題,其中胡不歸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類型。
胡不歸問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數學問題,曾經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難題」。近年來陸續成為各地中考模擬題的小熱門考點,學生不易把握,今天給大家普及講解一下。
話說,從前有一小夥子外出務工,某天不幸得知老父親病危的消息,便立即趕路回家.小夥子略懂數學常識,考慮到「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知識,就走布滿沙石的路直線路徑,而忽視了走折線雖然路程多但速度快的實際情況,當趕到家時,老人剛咽了氣,小夥子追悔莫及失聲痛哭.鄰居告訴小夥子說,老人彌留之際不斷念叨著「胡不歸?胡不歸?…」
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思索,小夥子能否節省路上時間提前到家?如果可以,他應該選擇一條怎樣的路線呢?這就是流傳千百年的「胡不歸問題。
我們將上面的故事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如圖,A是出發點,B是目的地,直線AC是一條驛道,而驛道靠目的地一側全是砂土,為了選擇合適的路線,根據不同路面速度不同,小夥子如何安排路線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到達目的地?
「胡不歸」問題是「PA+k·PB」(k取不為1的正數)型的最值問題中的一種,當動點P在直線上運動時,就屬於「胡不歸」問題,解答過程中,需要利用通過構造(往往使用銳角三角函數或相似)使得k·PB轉換成某條特定線段(如PC),則可把問題轉化成PA+PC的將軍飲馬問題。
上面故事中就是將BD+k·AD轉化成了BD+DE,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這題,題幹中有個條件是AB=AC,我們來看下面這個動圖,發現因為不論AC和AB相不相等,CF』的值都是確定的,即該題的答案都是定值。
究其原因,就是上個視頻所說的,一旦一個直角三角形的一個角的三角函數值(tanA=2)確定,且一條邊(AC=10)確定,則該三角形就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