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餐文化之粢飯糕

2020-12-12 強強閒話多

在分別介紹了經典的上海早餐鍋貼、小餛飩、大餅油條之後,這次來講一講粢飯糕。

這是粢飯

粢飯糕很容易被誤會為「四大金剛」之一的粢飯,雖然兩者都叫粢飯,但既有相同又不相同。粢飯指的是粢飯糰,是用大米、糯米和一些秈米按比例混合,倒入大木桶內蒸熟,然後根據客人需要,加入油條或肉鬆、榨菜末等現賣現包的,捏成飯糰狀就是成品。而餈飯糕的做法是在木桶裡蒸熟粢飯後,加入些鹽調味,再加工成撲克牌大小的粢飯糕塊,經過油炸之後一塊塊金燦燦的,又香又好看,咬起來脆脆的,裡邊又是糯糯的,非常好吃。

這是粢飯糕

關於粢飯糕的來歷,據傳春秋戰國時期,吳國伍子胥為了讓吳國百姓免受戰爭和饑荒,在蘇州相門城下埋了許多用熟糯米壓制的城牆基石,將這些和真的基石一樣大小的糯米基石和真的基石一起埋到地下,其實就是把戰備糧存在了地下。後來伍子胥死了,越王勾踐舉兵討伐吳國,吳國城民被圍困在相城門內。老百姓就挖出這些糯米基石敲碎後重新蒸煮來食用充飢,得以存活了下來。而且能夠繼續與越王抗爭,守衛家園。這些用熟糯米壓製成的基石,經過歷朝歷代的演變,慢慢就成了今天大家吃到的粢飯糕了。

以前經常在上海的街頭見到路邊攤上擺著一口油鍋,然後售賣著油墩子、臭豆腐、粢飯糕、年糕片、裡脊肉、酥肉、火腿腸之類的油炸食品。只見師傅將粢飯糕投下鍋後,油鍋馬上歡騰起來。因為已經預先炸過,所以只需一小會粢飯糕就在油鍋裡變成了金黃色,師傅夾起後會排列在鍋口上的鐵絲架子上滴油。

這些炸物,對於飢腸轆轆的人們來說很難抵抗。尤其是在車站、碼頭、學校的小吃攤上特別受歡迎,唯一可以與其抗衡的就是茶葉蛋了。

雙職工家庭,早上的時間特別緊張,一般會選擇去買早點心當作早餐,那麼粢飯糕就是很好的選擇,油炸的香味與糯米消化慢的特點,對於迫切需要進食又沒多少時間的大人孩子來說是最好不過了。有時候大餅油條吃膩了換成粢飯糕、麻球,換換口味也不錯。當然,一般還是習慣講粢飯糕當作早點心居多,這也是一種習慣吧。

現在很多餐廳會將粢飯糕切成一條一條,配上酸辣醬、番茄醬、辣椒油,擺盤很漂亮,稱為老上海粢飯糕。雖然味道也還不錯,但這種街頭風味放在餐廳裡品嘗總是少了些感覺。

有一些早餐店會有預炸過的粢飯糕售賣,這也不錯,可以存放在家裡,等到有需要的時候自己開油鍋炸一下就能吃。家裡用的油總是更加放心一些,只是開油鍋容易被嫌棄。可見既好吃又安全還要簡便,這可不簡單啊。

在上海話裡,粢飯糕還有不同的寓意,會被用來形容又痴又煩又搞個人。因為滬語中「痴」與「粢」同音,「煩」與「飯」同音,「搞」與「糕」同音。這又是海派文化的一大特色,滬語除了同音漢字外,還會有同音的英文。例如「水門汀」源自cementing,也就是水泥地;還有「混腔勢」就是「混chance」,意思是混機會、碰巧,引申為渾水摸魚;「窩色」來自worse,更差、更糟、更倒黴,被引申為形容心情的難受和惡劣,很有意思。

相關焦點

  • [下廚記 VII]上海粢飯糕
    比如有個詞,錢乃榮教授教之收到《上海話大詞典》中,說是「粢飯糕」可以用來形容瘋瘋癲癲令人討厭的女孩子(非原文,手頭沒有不高興去查了),說是「粢飯糕」諧音「痴煩搞」,聽上去挺有道理的。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粢飯糕」可以這麼用,我身邊也沒有「痴煩搞」的女孩子。
  • 上海早餐文化之湯圓
    上海早餐文化系列已經寫了鍋貼、小餛飩、大餅油條、粢飯糕、生煎饅頭、燒賣、各種面、麻球、糖糕、湯包、各種饅頭,共十一篇上海的經典早餐、早點心。我這個人喜歡雙數,所以一定要寫第十二篇來結束這個系列。因為「元」和「袁」、「宵」與「消」是同音,「元宵」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袁世凱下令把元宵改為湯圓。袁世凱垮臺後,大部分地區又恢復了元宵的名稱。在中國,每一樣有名的美食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各種故事,背後透射的是文化的傳承。所以,在我們中國和老百姓最為息息相關的文化,就是飲食文化、語言文化、茶文化、家文化。
  • 宅家早餐吃啥?朋友圈裡找靈感,湯包餛飩煎餃粢飯糕,饞啥有啥
    宅家早餐吃啥?朋友圈裡找靈感,湯包餛飩煎餃粢飯糕,饞啥有啥大家最近在家每天都吃早餐了嗎?不會是一覺睡到中午,然後一天三頓飯就變成了兩頓了吧。這樣的作息時間錯亂實際上對身體很不好的,早晨肚子餓得咕咕叫,中午起來又容易一下子吃撐,腸胃也表示很受不了。
  • 一道老上海小吃「粢飯糕」,忘不了的香酥、軟糯、鮮香美滋味
    粢飯糕是老上海的一種小吃,這個小吃外面是香、酥、脆,裡面是軟糯、鮮香,特別好吃。做法呢也非常簡單,現分享學做上海大廚正宗做法「粢飯糕」給大家。香酥、軟糯、鮮香的粢飯糕就做好了,開始享用吧!
  • 做成你記憶中的粢飯糕,做法簡單又省事
    粢飯糕是一種流行於江南一帶的傳統小吃,形狀為長方形,屬於油炸類的糕點,做出來的成品鹹香酥脆,裡面又是軟糯可口,有點像鍋巴的口感。聽朋友說以前的粢飯糕只要5毛球一塊,還要買完趁熱吃,不然就不好吃了!前段時間向朋友請教了一番,今天我自己也嘗試一下,看看我這個東北女孩做得怎麼樣~做出來成品自我感覺還不錯,分享給大家一起嘗試一下,粢飯糕做法還蠻簡單,當早餐剛剛好,省時又省力~【食材】剩米飯,鹽,食用油,小蔥(可省略)【做法】1.
  • 最受上海人歡迎的早餐排名,TOP10清單請收下!
    早餐吃什麼、午餐吃什麼對上班族來說是兩大世紀難題,今天視線君給大家羅列了最受上海人歡迎的top10早餐排行,看看有你喜歡吃的麼?生煎早餐首選當然是生煎,生煎形態飽滿,上半部有細碎的芝麻和碧綠的蔥花,鬆軟可口;下半部分金黃脆香,餡心湯汁飽滿。
  • 粢飯糕、蔥油餅……最低9.9元就能搶到,「阿拉自家貴賓室」虹橋...
    由上海機場集團自營的虹橋機場V1貴賓室2010年3月投入使用以來,日均接待量達1200餘人次,累計接待量超390萬人次。經過設施硬體全面提升,新打造的V1貴賓室有近千平米舒適空間,可同時為230位旅客提供溫馨的候機環境。
  • 西坡:粢飯
    宋朝吳曾《能改齋漫錄》:「世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按唐人鄭修為江淮留後,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顧其弟曰:『治妝未結,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大致說來,唐朝的「點心」是個動賓結構的詞,也就是現代人說的「墊墊飢」。到了吳曾所處的時代,他已經揭示了「點心」的實質——早餐小食。比吳曾晚一輩的周密在《癸辛雜識前集·健啖》中說:「聞卿(趙溫叔)健啖,朕欲作小點心相請,如何?」
  • 上海早餐文化之湯包
    陸續寫了上海經典早點心:鍋貼、小餛飩、大餅油條、粢飯糕、生煎饅頭、燒賣、各種面、麻球、糖糕。忽然發現居然沒有寫湯包,這怎麼可以漏掉呢!趕緊補上。根據母親的介紹,上海的湯包源自南京,這個我並沒有考證過。在靖康之變後由北宋皇室南遷時帶入江南後,逐步演變成為現在的樣子。湯包皮薄餡大、湯汁微甜,夾起一隻放入調羹中,一提一吸之間,將微甜的汁水伴隨著一點醋香混合後的這種滋味,使得皮香、肉香與醋香相得益彰。在上海,有些人習慣叫湯包,有些則習慣叫小籠包。其實,我也很好奇湯包和小籠包究竟有何區別。
  • 有一種炫富,叫作上海人的早餐!
    都說上海的早餐一個月不重樣? 這絕對是謙虛的說法 有人說,上海寧不炫富,也不用炫富 帶你去吃一頓早餐就夠了
  • 早餐吃什麼?粢飯糰:捨我其誰!
    上海早餐有「四大金剛」 豆漿、大餅、油條、粢飯 前三樣幾乎全中國都找得到 粢飯分兩種 粢飯糰和粢飯糕 雖然都是粢飯 相貌卻大相逕庭
  • 10萬豆友收藏的銀魚粢飯糕做法,你還不會做?
    粢飯糕是老上海地道的美食。燒好大米或糯米飯,打鬆散後撒上鹽,放入方形容器中壓製成型,再在沸油中炸至金黃,外脆內糯,鮮香可口。11、出鍋後,可以撒上海苔碎進行裝點。和孩子們一起享用吧!喜歡這個食譜記得收藏、關注哦!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對這道美食的建議。
  • 上海味道 |上海堡壘不好看?那就看上海美食!|海派點心和早餐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西式點心在上海自成一派,被稱之為海派西點。之所以稱為海派,還是因為改良和創新,而不是保持原汁原味的西方口味一成不變。部長總結了幾種特色上海海派點還有成為「四大金剛」的上海早餐,接下來跟著部長去看看吧!一、慄子蛋糕:解放初期,國內低筋麵粉很少,大家想吃到更加細膩軟糯的蛋糕卻苦於條件有限,於是上海糕點師傅研製出了用料獨特的慄子蛋糕。
  • 國慶節吃「火焰煎牛排」,頂呱呱的上海招牌菜,好吃還喜慶
    簡言之:上海菜或者說上海本幫菜也叫本幫菜乃是以上海地區傳統菜餚為基礎,吸收十餘個其他菜式長處、融匯西菜風味而成的。所謂的上海本幫菜,說白了便是上海的鄉土菜餚,其特色是醬油和冰糖放得多,滋味濃鬱鮮美,甘腴甜潤,以真材實料和慢火細工取勝。每道菜看起來都油汪汪、紅噴噴的,顏值高份量紮實。
  • 魔都早餐大全,這些早餐菜單您收好了,美食喚醒你元氣滿滿的一天
    魔都早餐大全,這些早餐菜單您收好了,美食喚醒你元氣滿滿的一天我們大家也都知道,一頓三餐中早餐一定要吃的話。如果早餐吃不好的話,感覺一整天都沒有精力。而且如果早餐非常營養的話,我們感覺工作和學習都非常的有活力。
  • 為什麼上海人能吃還那麼瘦?看完一日三餐,才明白原因!
    一、早餐:說到早餐,我們必須要介紹一下上海早點的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糰、豆漿。大餅:大餅是四大金剛之首,可見大餅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上海的大餅不算大,至少比羌餅小得多,它為什麼會被叫做「大餅」,有點莫名其妙。我以為江北的「燒餅」進人上海後,上海人根據自己對餅的稱為,把它叫做「搨餅」(現在上海郊區仍把此類的餅叫做「搨餅」)。
  • 中國人的早餐有多豐盛?《早餐中國》100集的紀錄片都講不完!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它就像一種別樣的儀式感,讓我們趕走昨日的疲乏,精神滿滿地去應對新一天的挑戰。中國國土遼闊,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和習俗,也衍生出種類繁多、五花八門的早餐文化,豐富度絕對世界第一,每一種也都讓人垂涎欲滴!
  • 零零碎碎的小吃 背後是海納百川的上海飲食文化
    老上海人對於早餐情有獨鍾,總是在轉角的煙火氣中,排隊購得摯愛的「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漿,從而打開新的一天生活。儘管這些東西從小吃到大,依然百吃不厭。從今天起,為期一個月的「上海小吃節」開幕,覆蓋豫園商城、真如·高陵集市兩個主活動現場,40多個品牌參與,覆蓋全市4700多個網點,形成「2+40+4700+X」的辦節規模,如果把這張「網」連起來,可以勾描出一個大上海。而這些充滿煙火氣、零零碎碎的小吃,背後是海納百川的上海飲食文化。
  • 酒圈大佬新開「變色龍」餐酒吧,「混血」法餐吃出老上海米道!
    每半年,Carson和Eddy會旅行到一個地方,汲取當地的美食美酒文化帶回這裡,融入店內的調酒、食物、裝飾等,保留原有風味的同時更能滿足食客們變化而挑剔的味蕾。
  • 【治國理政新實踐上海篇】大富貴能買到清美的油條 「共享早餐」受...
    部分「巴比饅頭」賣起糕團  在靜安新城,新升級後的「三代」巴比饅頭店,每天早晨都大排長龍。除了巴比饅頭本身熱銷的饅頭和豆漿,還有沈大成的糕團點心、光明的酸牛奶、清美的油條……這就是上海早餐工程中的「共享早餐」,你可以在一家企業的門店,吃到多個品牌的拳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