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別介紹了經典的上海早餐鍋貼、小餛飩、大餅油條之後,這次來講一講粢飯糕。
粢飯糕很容易被誤會為「四大金剛」之一的粢飯,雖然兩者都叫粢飯,但既有相同又不相同。粢飯指的是粢飯糰,是用大米、糯米和一些秈米按比例混合,倒入大木桶內蒸熟,然後根據客人需要,加入油條或肉鬆、榨菜末等現賣現包的,捏成飯糰狀就是成品。而餈飯糕的做法是在木桶裡蒸熟粢飯後,加入些鹽調味,再加工成撲克牌大小的粢飯糕塊,經過油炸之後一塊塊金燦燦的,又香又好看,咬起來脆脆的,裡邊又是糯糯的,非常好吃。
關於粢飯糕的來歷,據傳春秋戰國時期,吳國伍子胥為了讓吳國百姓免受戰爭和饑荒,在蘇州相門城下埋了許多用熟糯米壓制的城牆基石,將這些和真的基石一樣大小的糯米基石和真的基石一起埋到地下,其實就是把戰備糧存在了地下。後來伍子胥死了,越王勾踐舉兵討伐吳國,吳國城民被圍困在相城門內。老百姓就挖出這些糯米基石敲碎後重新蒸煮來食用充飢,得以存活了下來。而且能夠繼續與越王抗爭,守衛家園。這些用熟糯米壓製成的基石,經過歷朝歷代的演變,慢慢就成了今天大家吃到的粢飯糕了。
以前經常在上海的街頭見到路邊攤上擺著一口油鍋,然後售賣著油墩子、臭豆腐、粢飯糕、年糕片、裡脊肉、酥肉、火腿腸之類的油炸食品。只見師傅將粢飯糕投下鍋後,油鍋馬上歡騰起來。因為已經預先炸過,所以只需一小會粢飯糕就在油鍋裡變成了金黃色,師傅夾起後會排列在鍋口上的鐵絲架子上滴油。
這些炸物,對於飢腸轆轆的人們來說很難抵抗。尤其是在車站、碼頭、學校的小吃攤上特別受歡迎,唯一可以與其抗衡的就是茶葉蛋了。
雙職工家庭,早上的時間特別緊張,一般會選擇去買早點心當作早餐,那麼粢飯糕就是很好的選擇,油炸的香味與糯米消化慢的特點,對於迫切需要進食又沒多少時間的大人孩子來說是最好不過了。有時候大餅油條吃膩了換成粢飯糕、麻球,換換口味也不錯。當然,一般還是習慣講粢飯糕當作早點心居多,這也是一種習慣吧。
現在很多餐廳會將粢飯糕切成一條一條,配上酸辣醬、番茄醬、辣椒油,擺盤很漂亮,稱為老上海粢飯糕。雖然味道也還不錯,但這種街頭風味放在餐廳裡品嘗總是少了些感覺。
有一些早餐店會有預炸過的粢飯糕售賣,這也不錯,可以存放在家裡,等到有需要的時候自己開油鍋炸一下就能吃。家裡用的油總是更加放心一些,只是開油鍋容易被嫌棄。可見既好吃又安全還要簡便,這可不簡單啊。
在上海話裡,粢飯糕還有不同的寓意,會被用來形容又痴又煩又搞個人。因為滬語中「痴」與「粢」同音,「煩」與「飯」同音,「搞」與「糕」同音。這又是海派文化的一大特色,滬語除了同音漢字外,還會有同音的英文。例如「水門汀」源自cementing,也就是水泥地;還有「混腔勢」就是「混chance」,意思是混機會、碰巧,引申為渾水摸魚;「窩色」來自worse,更差、更糟、更倒黴,被引申為形容心情的難受和惡劣,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