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西式點心在上海自成一派,被稱之為海派西點。之所以稱為海派,還是因為改良和創新,而不是保持原汁原味的西方口味一成不變。部長總結了幾種特色上海海派點還有成為「四大金剛」的上海早餐,接下來跟著部長去看看吧!
一、慄子蛋糕:解放初期,國內低筋麵粉很少,大家想吃到更加細膩軟糯的蛋糕卻苦於條件有限,於是上海糕點師傅研製出了用料獨特的慄子蛋糕。
香濃的白脫奶油包裹著綿密厚實的慄子餡料,幾十年如一日的經典造型和香甜味道,這慄子蛋糕勾起的不只是對美味的懷念,更有著老上海人對童年的回憶。融合了慄子香和奶油香,模樣簡單滋味卻不尋常的老上海慄子蛋糕。
二、蝴蝶酥:大半個世紀前,法國糕點師傅把一種叫做耳朵餅的點心帶到了上海,而這就是海派西點的代表作——蝴蝶酥的前身,後來上海師傅改良創作,形成現在的蝴蝶酥,這款酥鬆香甜的點心廣受好評。
酥鬆可口的蝴蝶酥,酥脆奶香味重而廣受上海人喜愛。蝴蝶酥那濃鬱誘人的奶香味全都是依仗黃油的威力,蝴蝶酥的原料並不稀奇,無非就是司空見慣的糖、麵粉、黃油和水,不過這些簡單的原料處理起來卻很是精巧講究。
三、老上海冰糕:冰糕是一種介於冰淇淋和蛋糕之間的西點,不像冰磚那樣很冷很硬。
製作冰糕的材料很簡單不外乎蛋清、糖和奶油,而真正影響冰糕口感的則是對原材料用量的精準控制和打發奶油時的技巧把握,像其他傳統海派西點一樣,老上海冰糕的精緻多體現在製作手藝的講究而不在昂貴繁雜的用料上。
四、摜奶油:上海的摜奶油技術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外國人帶進來的,它的德文名字譯為摔打奶油,而上海話的「摜」字正有「摔」和「打」的意思,摜奶油的名字由此而來。
牛奶中分離出稀奶油然後加糖打發即可,要想製作出順滑細膩潔白如雪的摜奶油必須嚴格控制糖、奶比列的混合,摔打速度和摔打接觸面也很有講究。
五、哈鬥:兩片長形酥皮中間夾著奶油,上面再淋上一層巧克力醬,口感介於麵包與泡芙之間的點心,老上海人起名為哈鬥。
內外三層混合了三重不同的口感,最外面一層厚厚的巧克力外衣,包裹著鬆軟的麵包素皮,還有豐盈的奶油。一口吃下去,巧克力、酥皮麵包、奶油,仿佛什麼都有了。
上海傳統早餐「四大金剛」,大餅是「四大金剛」的老大,大餅分為兩種,長的是鹹大餅,圓的是甜大餅;油條是大餅的老搭檔,可以泡在鹹豆漿裡、包在粢飯糰裡吃等;油炸的粢飯糕,邊上要炸的老一點,透一點;再配上鹹豆漿。
還有一個要推薦的是幾乎要消失的「老虎腳爪」,「老虎腳爪」是一種形似老虎爪子的甜烘餅,過去,它是蘇浙滬一帶居民的日常點心。但因為製作會產生大量的煙氣對環境造成汙染,因此不好做下去。
經過一番細細回味,不難發現,從奶油到鮮奶,再從摜奶油到冰糕,早期的這些海派西點,無非是「奶油撐市面,甜字當頭照」,好像並沒有稀奇之處,但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兩者之間的變化搭配,讓老上海人如痴如醉,吃得更多是情懷。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者關注我,訂閱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樓下的三明治正在召喚部長,不多說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