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餐文化之湯包

2020-12-19 強強閒話多

陸續寫了上海經典早點心:鍋貼、小餛飩、大餅油條、粢飯糕、生煎饅頭、燒賣、各種面、麻球、糖糕。忽然發現居然沒有寫湯包,這怎麼可以漏掉呢!趕緊補上。

根據母親的介紹,上海的湯包源自南京,這個我並沒有考證過。因為母親祖上來自南京,所以在我們家只能認定湯包來自南京。曾經,只要我住在外婆家,外公就會去買湯包給我做早點心吃。也許在他的觀念裡,南京湯包是最好的早點心,外孫來住,一定要買最好的早點心。

實際上湯包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北宋開封府灌湯包,這是北宋都城汴梁的第一美食。在靖康之變後由北宋皇室南遷時帶入江南後,逐步演變成為現在的樣子。湯包皮薄餡大、湯汁微甜,夾起一隻放入調羹中,一提一吸之間,將微甜的汁水伴隨著一點醋香混合後的這種滋味,使得皮香、肉香與醋香相得益彰。

在上海,有些人習慣叫湯包,有些則習慣叫小籠包。其實,我也很好奇湯包和小籠包究竟有何區別。但似乎除了小籠包分為有湯汁和無湯汁外,其餘基本是一樣的。當然了,對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好吃就行,食物的名字並沒那麼重要。「皮薄、汁多、餡大」是湯包或者小籠包的民間標準,一般會以一籠6個或12個計算。至於吃湯包或小籠包的口訣:「一口開天窗,二口吸掉湯,三口全吃光」,一定要記牢,否則被湯水燙到嘴可就不划算了。

上周六吃的外婆家小籠包

百度百科:「上海南翔小籠包,又叫南翔小籠饅頭,源自上海嘉定區南翔鎮。該品素以皮薄、餡多、滷重、味鮮而聞名,是深受國內外顧客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上海城隍廟九曲橋畔的南翔饅頭店,建立於清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至今正好120年。

這裡一直能見到排著長隊的食客,隔著玻璃能見到操作間裡的師傅們快速包著小籠包,手速快到眼花繚亂。當年父母帶我來這品嘗的味道,和如今我帶著孩子來這品嘗的完全一樣。只不過,我們去那只能打包後拿到邊上找空地吃,因為想要堂吃排得更久。想必在這一年四季遊人如織的豫園,慕名前來體驗南翔小籠美味道和文化的遊客會是個驚人的數字。就是這「一屜小籠一杯茶」,也算是在豫園附近能夠體驗到比較經典的海派飲食文化了。

據說豫園的南翔饅頭店已在日本、印尼、澳門等地開出連鎖店,小籠包代表著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吸引著不少老外,穿越了不同的文化。

在我的美食記憶裡,最好吃的湯包或小籠包除了城隍廟九曲橋畔的外南翔饅頭店,還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古猗園餐廳。

據官方考證,南翔小籠包的製作技藝源自清代同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871年,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對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創製了「小籠饅頭」;清末,曾在「日華軒」學徒的黃明賢兒媳婦內弟吳翔升,在上海城隍廟開了如今知名的「豫園南翔饅頭店」,所以兩家南翔小籠包是有淵源的。20世紀60年代,上海市商業局廣泛徵求意見,考慮到它的誕生地和製作特色,正式命名為南翔小籠,並制定了大致的製作規格與標準。

南翔小籠美味的核心在於餡料,主要以豬腿肉為主,手工剁成,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還要加些碾碎的芝麻取香。餡料還可以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初夏加蝦仁,秋季加蟹肉、蟹黃、蟹油等。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傳統的鮮肉小籠包或湯包。以前父母帶我去趟古漪園要坐很久很久的公交車,來一次很不容易,吃上一口正宗的南翔小籠實在幸福。

不論是湯包也好,小籠包也罷,吃的時候記得要蘸點醋噢!

還是外婆家的小籠包
這是周二早上的外賣湯包

相關焦點

  • 上海早餐文化之湯圓
    上海早餐文化系列已經寫了鍋貼、小餛飩、大餅油條、粢飯糕、生煎饅頭、燒賣、各種面、麻球、糖糕、湯包、各種饅頭,共十一篇上海的經典早餐、早點心。我這個人喜歡雙數,所以一定要寫第十二篇來結束這個系列。因為「元」和「袁」、「宵」與「消」是同音,「元宵」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袁世凱下令把元宵改為湯圓。袁世凱垮臺後,大部分地區又恢復了元宵的名稱。在中國,每一樣有名的美食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各種故事,背後透射的是文化的傳承。所以,在我們中國和老百姓最為息息相關的文化,就是飲食文化、語言文化、茶文化、家文化。
  • 上海湯包落戶常熟,主打蟹黃湯包鮮肉湯包,味道地道正宗,汁水多
    常熟早在清代就有很多有名氣的菜館,足以證明這裡的美食文化底蘊深厚,常熟人有博大的胸懷,對於外來美食採取的是包容加以的態度。常熟有一家上海湯包館,這家店裝修得比較整潔,飯點的時候人很多,店裡的招牌是蟹黃湯包和鮮肉湯包,味道非常正宗地道,湯包的汁水很多。
  • 合肥阜南路新開老上海湯包館 40年經驗上海大廚親自坐鎮
    在很多人的記憶裡,老上海就是溫情賢淑的女子,風氣萬種的異國建築,還有那些一口一個精緻的老上海點心,就如同那座城市給人的優雅氣質般,存在至今。生煎饅頭、上海湯包、小餛飩、燒賣、兩面黃……都是上海人的心頭之好。其實不只上海人,很多合肥人對上海美食也是情有獨鍾,甚至為了一嘗老上海的經典味道,親身前往當地去品嘗。
  • 上海的早餐「四大金剛」,或許只有老上海人才知道這些早餐的味道
    上海是一個充滿無窮可能的城市,不僅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更是包括了大江南北的中國美食。上海的美食咱們肯定說不完,今天咱們就大致說一下上海的早餐,曾經有那麼一句話,上海的早餐種類可以讓你一個月的早餐不帶重樣的,這可不是誇大的。
  • 魔都上海最好吃的小籠包竟然不在南翔?尋找街道弄堂最驚豔的湯包
    沒想到這「小而美」的食物,不僅徵服了上海本地人,還令各地的美食愛好者為之心動。其實吧這個任務還真難倒我了,雖說我是小夥伴心中的吃貨食神,可是對於上海最具代表的小吃——小籠包,卻不太精通!平時也就當早餐偶爾吃吃,還是在家門口早餐攤上隨意買一籠打發了事。
  • 健康從早餐開始--上海頻道-東方網
    佳家湯包  人均:15元 推薦:蟹粉鮮肉湯包、蝦仁鮮肉湯包  一日之計在於晨,此話一點不假,早上吃得好,一天好心情。如果還沒睡醒,那麼讓美味的湯包來讓你清醒。熱氣騰騰的湯包現蒸現吃,薄薄的半透明的包子,還能隱隱約約地看到裡面的湯汁,再加上一碗熱湯,能量就全補回來了。除了早餐,這裡還可以外帶生的湯包,回家自己蒸一蒸,新鮮出爐的比外帶自然勝出無數倍了。
  • 南京湯包榮登《早餐中國》!還有這20家店,只有骨灰級吃貨才懂!
    南京亮相《早餐中國》啦 就在25號播出的第26集 終於揭開了《早餐中國》南京站的神秘面紗! 南京人吃的不是早餐,是星辰大海 來自南京來鳳街上的一家湯包 就吸引了《早餐中國》
  • 上海早餐排著隊也要等的傳奇美味
    一日之計在於晨,作為早餐,一天裡的第一頓,豈能馬虎?!事體君就從上海最有名的傳奇早餐店推薦起!沒日沒夜的排隊,高人氣維持至今!那麼究竟有哪些早餐能稱之為傳奇早餐呢?推薦歸推薦!想吃到以下早餐,還請早起!多多轉發朋友圈,叫上你的小夥伴,覓食去!
  • 上海小吃,本地人愛,老外必買,正宗的早餐攻略
    大家好,我的名字是湯圓,在上一期,湯圓帶您參觀了上海當地人最喜歡的零食和蛋糕,的湯圓將帶您一睹莫多最正宗的早餐!在上海的早餐中,最熟悉的是蟹黃饅頭、飯糰、蔥煎餅,這些都是上海人,從小吃到大餐,所以湯圓這次,我們整理了一些湯圓的常客。
  • 中國早餐之都,必吃的幾款經典美食!
    食神蔡瀾曾說:「處處的早餐文化,因生活優裕而消失之中,武漢的街頭巷尾還在賣,我將之冠上早餐之都(的名號)。」武漢可堪稱中國的早餐之都。在武漢的早晨,是最能體現生活氣息。武漢的早餐具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儀式感和超火爆的人氣。
  • 湯包:蒸籠裡的湯汁麵皮與軼事
    上海灘隨處可見湯包館,而幾乎每一個湯包館都能排起長長的隊伍——別問上海人為什麼會為這個小什物攢足了耐心,想想你被清晨的冷風吹得泛起寒意的臉被湯包散發出的熱氣撩撥,白嫩的顏色與香膩的味道從小巧的蒸籠裡緩緩透出,你自然會迫不及待地給湯包開個小窗把湯汁吸乾,等吹吹涼再蘸上醋和薑絲,如果這時候旁邊再擺上一碗蛋皮湯,那味道「俄覅特好卻哦」!
  • 上海早餐文化之粢飯糕
    在分別介紹了經典的上海早餐鍋貼、小餛飩、大餅油條之後,這次來講一講粢飯糕。以前經常在上海的街頭見到路邊攤上擺著一口油鍋,然後售賣著油墩子、臭豆腐、粢飯糕、年糕片、裡脊肉、酥肉、火腿腸之類的油炸食品。只見師傅將粢飯糕投下鍋後,油鍋馬上歡騰起來。因為已經預先炸過,所以只需一小會粢飯糕就在油鍋裡變成了金黃色,師傅夾起後會排列在鍋口上的鐵絲架子上滴油。這些炸物,對於飢腸轆轆的人們來說很難抵抗。
  • 第二屆中國湯包美食文化節在靖江舉行
    11月22日至26日,第二屆中國湯包美食文化節暨中國(靖江)包子產業發展大會在靖江舉行。活動以湯包品鑑為媒介,邀請全國各地美食名家、餐飲名店齊聚靖江,共同品味特色美食,交流美食文化。靖江得生態環境之美、四季食材之優,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孕育出具有濃鬱本土特徵的美食文化,獲得「中國湯包之鄉」「中國河豚美食之鄉」「中國四季美食名城」等殊榮。作為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靖江蟹黃湯包」是遇天時、享地利、得人和的靖江美食代表。活動現場,靖江市南園賓館、百盛酒店、鴻運樓酒樓等多家本土酒店帶來了自家的蟹黃湯包,家家攤位前擠滿了人。
  • 湯包,油條,豆漿,晨間煙火氣回來了!
    「老闆,我要三個湯包!」上海的大街小巷,弄堂口,拐角處……熟悉的人重新出現,熟悉的笑臉隔著口罩,隔不了心中的暖意。煙火氣回來了。一個包子,一根油條,一杯豆漿,一個雞蛋餅……這是一個普通而匆忙的早晨,也是春光裡最美的上海。
  • 熱乾麵、豆皮、湯包、面窩、糊湯粉……餓了
    圖源:肖藝九|新華社同武漢一起「復甦」的,還有街頭的煙火氣——熱乾麵、豆皮、湯包、面窩、糊湯粉等美食,正在回歸武漢人的生活。春暖花開的季節,讓我們吃遍有著「早餐之都」美譽的武漢,與武漢人民一起「過早」。
  • 民國時期淮安湯包的風採
    ,置於每人面前之五寸碟內,湯包平伏,幾佔全碟,咬破其一角而徐吸之,滷多而鮮美異常,不善食者,其湯將濫滿衣袖。」文末穿插了淮安縣政府領導講的一則吃湯包的笑話:「當時有縣政府某君領導餘等往吃此名點者,言:吃淮陰湯包有一故事,極可發笑。內地人熱天吃早茶,或下午,大都赤膊而食,一外來客人初吃此物,一口咬破,湯包內滷濺及鄰座一食客之背,油汁淋漓,夥計擬以手巾揩之,食客矚其暫緩,夥計問故,此人言『他還未吃了哩』,以此指湯包之滷多。足見淮陰此名點之特點,不同於鎮揚之尋常小湯包也。」一笑之餘,湯包汁多的特點躍然紙上。
  • 無錫七分甜小籠,南京禿頭湯包,上海小籠饅頭,哪家強?
    愛吃小籠包的人一定知道縱觀全國,小籠大致分為了三個派系無錫「七分甜」小籠、南京「禿頭湯包」、上海南翔「小籠饅頭」各有各的特色招牌湯包南京湯包和無錫、上海最大的不同,就在這賣相上,傳統南京湯包收口朝下,有說是為了讓湯不漏出來,也有說是保證湯汁不會向上蒸發~不過如今也有些南京湯包收口朝上,也不能一概而論咯!
  • 佳家湯包(麗園路總店),人氣湯包老字號!
    人氣湯包老字號,總是排隊的原因一方面是廣受喜愛,另一方面是他們家的湯包為了追求口感,都是現點現蒸,現蒸現吃。鮮肉湯包則是傳統經典,美味自不待言。另有全家福,香菇、鮮肉、蟹粉三味俱全。正好路過上海有名的湯包館佳家湯包總店時,最饞了。這家原本美食林的榜單餐廳。
  • 小湯包攪動紹興小吃格局 "老臺門"湯包全國布局
    沒有統一的商標,沒有統一的衛生標準,各加盟商之間又是散兵遊勇,嚴重阻礙了湯包的發展。」陳慶松看到了這一切,很是著急。  「掛『中國湯包王』招牌的小店也越來越多,之前我看到有一家湯包店掛的招牌跟我們一模一樣,就很氣憤。於是找到了他們店的老闆,讓他把『中國湯包王』這個牌子拆下來。但那個老闆卻問我要『中國湯包王』商標的註冊證明。」陳慶松無奈地苦笑著說,那時哪有啊。
  • 在上海,2400萬人的早餐有得選嗎?
    據央視財經報導,近日,在上海一些早餐店、便利店,早餐自提櫃逐漸興起。上班族通過手機下單,兩三分鐘就能拿到新鮮熱乎的早餐。通過這種「網訂櫃取」模式,有小店一天收入近萬元。與此同時,貼吧、知乎上也不乏各種討論——「為什麼最近上海的餐飲類店鋪消失了很多?」「為啥孤獨美食家裡乾淨又好吃的小飯店在上海很少?」「為什麼上海好吃的東西越來越少了,比如老上海蔥油餅、湯包」……有人回答,小餐館關門可能是因為它們味道不好;也有人認為,餐飲管理環保指標嚴格了;還有人提到,北上深的房租,開飯店基本上是跟房東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