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寫了上海經典早點心:鍋貼、小餛飩、大餅油條、粢飯糕、生煎饅頭、燒賣、各種面、麻球、糖糕。忽然發現居然沒有寫湯包,這怎麼可以漏掉呢!趕緊補上。
根據母親的介紹,上海的湯包源自南京,這個我並沒有考證過。因為母親祖上來自南京,所以在我們家只能認定湯包來自南京。曾經,只要我住在外婆家,外公就會去買湯包給我做早點心吃。也許在他的觀念裡,南京湯包是最好的早點心,外孫來住,一定要買最好的早點心。
實際上湯包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北宋開封府灌湯包,這是北宋都城汴梁的第一美食。在靖康之變後由北宋皇室南遷時帶入江南後,逐步演變成為現在的樣子。湯包皮薄餡大、湯汁微甜,夾起一隻放入調羹中,一提一吸之間,將微甜的汁水伴隨著一點醋香混合後的這種滋味,使得皮香、肉香與醋香相得益彰。
在上海,有些人習慣叫湯包,有些則習慣叫小籠包。其實,我也很好奇湯包和小籠包究竟有何區別。但似乎除了小籠包分為有湯汁和無湯汁外,其餘基本是一樣的。當然了,對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好吃就行,食物的名字並沒那麼重要。「皮薄、汁多、餡大」是湯包或者小籠包的民間標準,一般會以一籠6個或12個計算。至於吃湯包或小籠包的口訣:「一口開天窗,二口吸掉湯,三口全吃光」,一定要記牢,否則被湯水燙到嘴可就不划算了。
百度百科:「上海南翔小籠包,又叫南翔小籠饅頭,源自上海嘉定區南翔鎮。該品素以皮薄、餡多、滷重、味鮮而聞名,是深受國內外顧客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上海城隍廟九曲橋畔的南翔饅頭店,建立於清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至今正好120年。
這裡一直能見到排著長隊的食客,隔著玻璃能見到操作間裡的師傅們快速包著小籠包,手速快到眼花繚亂。當年父母帶我來這品嘗的味道,和如今我帶著孩子來這品嘗的完全一樣。只不過,我們去那只能打包後拿到邊上找空地吃,因為想要堂吃排得更久。想必在這一年四季遊人如織的豫園,慕名前來體驗南翔小籠美味道和文化的遊客會是個驚人的數字。就是這「一屜小籠一杯茶」,也算是在豫園附近能夠體驗到比較經典的海派飲食文化了。
據說豫園的南翔饅頭店已在日本、印尼、澳門等地開出連鎖店,小籠包代表著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吸引著不少老外,穿越了不同的文化。
在我的美食記憶裡,最好吃的湯包或小籠包除了城隍廟九曲橋畔的外南翔饅頭店,還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古猗園餐廳。
據官方考證,南翔小籠包的製作技藝源自清代同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871年,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對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創製了「小籠饅頭」;清末,曾在「日華軒」學徒的黃明賢兒媳婦內弟吳翔升,在上海城隍廟開了如今知名的「豫園南翔饅頭店」,所以兩家南翔小籠包是有淵源的。20世紀60年代,上海市商業局廣泛徵求意見,考慮到它的誕生地和製作特色,正式命名為南翔小籠,並制定了大致的製作規格與標準。
南翔小籠美味的核心在於餡料,主要以豬腿肉為主,手工剁成,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還要加些碾碎的芝麻取香。餡料還可以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初夏加蝦仁,秋季加蟹肉、蟹黃、蟹油等。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傳統的鮮肉小籠包或湯包。以前父母帶我去趟古漪園要坐很久很久的公交車,來一次很不容易,吃上一口正宗的南翔小籠實在幸福。
不論是湯包也好,小籠包也罷,吃的時候記得要蘸點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