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以學術為底色 以思想為旗幟
◆ ◆ ◆ ◆
考交大時,他落榜了;
抗戰時,周恩來給他一顆糖果,囑他務必記住是哪一顆;
在西南聯大,他騎著「洋馬」給聞一多等名教授送補助;
「飛虎隊」成員向他吐露心聲,想見毛澤東……
他,就是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老主席李儲文,六二二弄的晚輩們口中的李老。
開會時,李老聆聽專家發言,神情專注而嚴肅;私底下,他是和藹可親的老人家,聊到開心的事情,笑起來眼睛會眯成一條線。
每次看望李老的同事回來,最感慨的莫過於李老堅持閱讀的習慣,只要身體允許,他每天會瀏覽英文原著或是法文網站。
最近老人家的最愛,是「東京審判」庭審實錄的英文影印本,他說:「這套書總共80本,每本有六七百頁,我花了3萬多元買的。現在每天看一個小時,看到了第26本,但這輩子不一定看得完。」
傳奇的開始
1918年,李儲文出生在寧波慈谿一個普通人家,和那個時代很多寧波人一樣,未及成年就去了上海。引來旁人羨慕的是,他後來居然上了學費昂貴的教會大學——滬江大學。
李儲文的印象中,滬江大學商科和化學屬頂尖水平,但不算難考,因為學費很貴,一學期要115塊大洋。那時候,3到5塊大洋就能買一石米,月收入20塊大洋就很高了。為什麼他上得起?原因很簡單,因為有個有錢且關心他的大哥。他大哥在上海灘大商人虞洽卿手下做事,不僅資助他上中學、大學,還培養他認真讀書的習慣。
李儲文酷愛文史,但大哥堅持要他念化學,畢業後去煤氣公司工作,這是一條大哥眼中的實業救國之路。李儲文至今自嘲化學成績不好,所以沒考上交大,畢業論文還是請同學幫忙的。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他早就參加抗日活動了。
第一份工作的面試官是周恩來
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大批人員逃離上海。滬江大學是所教會大學,李儲文在大學裡加入了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青年會雖然有教會背景,但主要工作不是宣教,會訓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就是說要服務社會。他們扒在卡車車棚上,一路顛簸,走走停停一個多月才到重慶。在那裡,李儲文遇到了改變他人生的人。
得一機緣,李儲文等進步青年在重慶七星崗的新華日報社,見到了周恩來。忽然見到中共的周副主席,李儲文既激動又拘謹。周恩來拿了一些重慶特產的小柑橘和小花生,對他們說:「坐,不要緊張哦!我問,你們說。」李儲文說,剎那間就被周恩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問周恩來,接下來可以為抗日做點什麼?周恩來讓他去緬甸,到中國遠徵軍中服務。然後,周恩來把到緬甸之後的聯繫人姓名地址寫在一張糖果紙上,和一堆糖果混在一起,對李儲文說:你要記住是哪一顆糖果。
小李「饅頭鋪」
但青年李儲文沒有去成緬甸。不是因為忘記了是哪顆糖果,而是因為當他從重慶抵達昆明後,經騰衝到緬甸的公路,已經被日軍炸毀了。
周恩來的政治秘書龔澎讓他去西南聯大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好雲南青年會有位幹事,認識西南聯大的梅貽琦校長,他帶李儲文去見。李儲文毛遂自薦是青年會幹事,想在這裡辦一個學生服務處,為老師和學生服務。梅貽琦說,你可以試著辦。然後他劃了一塊荒地,在學校邊上,其他什麼也沒有,都要靠自己想辦法,用現在的話說,需要自己創新。
李儲文想先弄個圍牆,但沒有材料。後來打聽到,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在昆明郊外的山窩裡有個油庫,不知為何關掉了。他就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去,找來一些油桶的外包裝,請人把這些東西運回來,把它們連接起來,馬馬虎虎可以充當臨時圍牆。油庫在一個小山上,回來的時候很興奮,他騎著車一路衝下來,結果把腿摔傷了。
當然,他的創新不止於此,有了圍牆,蓋了房子,那時候,正好李儲文的夫人章潤瑗也來了。他就想,能不能為衣食無著的學生們提供一頓早飯?李夫人非常能幹,每天請兩個學生幫忙,再請3個工人清早三四點鐘就開始做饅頭。
李儲文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每天有幾百個學生來吃早飯。有一次做饅頭髮面發不起來,把他們急死了,那麼多同學等著吃啊!西南聯大創辦整整70年後的2007年,校友們在清華大學聚會,李儲文也應邀前往。當年的小年輕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他們一見到李儲文,都熱情地圍過來叫道:「饅頭!饅頭!」
西南聯大的大神們
在西南聯大的另一件大事,就是騎著「洋馬」(自行車)給教授們送錢。當時昆明有位熊姓金鋪老闆,是個愛國商人,他想為教育做點貢獻,每個月為西南聯大的幾位知名教授送點錢。這個熊老闆很相信青年會,他把這事託給李儲文,因為他不想留名。於是,李儲文每個月都騎著「洋馬」,前面有一個籃筐,放一些吃的東西,下面都是鈔票,挨家挨戶地給幾位教授去送。當時交往最多的是聞一多、吳晗、潘光旦、曾昭掄、華羅庚、葉企蓀等等。
聞一多的家本來就很小,數學家華羅庚的家遭到日本空襲後,全家住進了聞家,兩家人十多口,合住三間小房子。
有一次,華羅庚寫了一首詩,念給李儲文聽。名字叫《掛布》,描述聞華兩家隔簾而居的生活,其中兩句是:「布東考古布西算,專業不同心同仇。」那時,李儲文經常看到的一幕是,華羅庚坐在地上,在一塊小黑板上潛心演算數學。
而聞一多留給他的印象則是有種詩人氣質。在聞一多遇刺前,國民黨特務在昆明一個叫「日昇樓」的城門上,掛了一幅標語,上寫「聞一多夫」。因為蘇聯人的名字大多有個「夫」,特務們說聞一多拿了蘇聯津貼,是蘇聯間諜。李儲文說:「這怎麼可能,他是條硬漢子。」
還有社會學家潘光旦,當時任西南聯大教務長。他學術成就斐然,費孝通等人都是他的學生。抗戰初期,西南聯大從長沙遷徙到昆明,3000多師生組成的步行團,潘光旦便是其中之一,一路上歷經艱辛,還堅持做社會調查。
毛澤東與飛虎隊的牽線人
說起和「飛虎隊」的交往,又是一段傳奇。因為青年會的關係,李儲文認識了昆明當地一位主教,他家裡經常辦派對,有不少美國兵來參加。
1944年,李儲文夫婦(前排左三左四)
與「飛虎隊」成員霍華德·海曼(前排左二)在昆明
李儲文和西南聯大的馬識途、張彥、周錦蓀等,漸漸和這些美國兵成了好朋友,交往最密切的是愛德華?貝爾、霍華德?海曼、傑克?艾德爾曼等人。幾乎每個周末或節假日,他們或在學生服務處聚會,或在昆明大觀樓公園的草坪上聊天。有一次,三四個人坐在床上聊,把床都坐塌了。而聊得太晚回不去的時候,這些美國兵就在桌子上睡一覺。時間久了,這三個美國兵向李儲文坦露了一個心願:「想訪問延安,想見見毛澤東。」
但一直沒有找到訪問延安的機會。
直到抗戰勝利後,李儲文去重慶出差,那天走在大街上,猛聽到報童用四川話吆喝:「毛澤東到重慶啦!」這才知道,毛澤東應蔣介石之邀,來參加「重慶談判」了。李儲文想,這是幫美國朋友實現願望的好機會。於是,他找到龔澎,請她向毛澤東、周恩來轉達他們的願望。出乎意料的是,毛澤東欣然同意會見這些美國大兵。
1945年9月16日在紅巖村,毛澤東和周恩來會見了貝爾、海曼和埃德爾曼。毛澤東還和他們共進晚餐,一起合影留念。後來龔澎告訴李儲文,那天毛澤東很高興。
社聯時光
1981年,再度訪華的霍華德·海曼看望李儲文夫婦一家
1946年,28歲的李儲文從上海出發赴日內瓦,參加青年會世界協會工作。1949~1950年,赴美國耶魯大學進修。1950年回國後,廣泛從事社會與外事活動。1964年,當選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世界和平理事會主席團成員。1977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主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主任。1983年,李儲文被派往香港,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
1988年,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第四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周谷城、夏徵農、羅竹風當選名譽主席,七十歲的李儲文當選為主席。從此,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界的重要活動上,都能見到李老矍鑠的身影。
談起李老,曾和他共事多年的施嶽群說:「他是一位正直、敏思、嚴謹的學者型領導。」說其正直,是因為他作風正派,從不徇私,特別有正義感。有一次,時任社聯黨組書記的施老師向李老匯報了一件社聯職工利益被侵害的事情,沒有想到李老一下子站了起來,特彆氣憤,並告知一定要用法律手段為職工維權。
說其敏思,是因為李老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廣博的知識面,與專家學者交流時,李老的反應總是很快。他還特別熱衷學習、研究和宣傳哲學社會科學新知識新成果。比如他堅持要辦好「社聯論壇」,在會議結尾時總能聽到他謙遜的總結髮言。
說其嚴謹,是因為李老是一位特別頂真的人,他從不對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發表意見。他抓社聯工作,首先抓社聯的聯合、凝聚知識分子的功能,其次就是抓學術活動的含金量、抓社科幹部的學術素養。他總是強調社聯不同於一般的機關,而是黨領導下的學術性群眾團體,社聯幹部一定要有和學者對話的能力。
1999年,社聯論壇(左起為王邦左、徐匡迪、李儲文)
2001年,社聯論壇(左起為施嶽群、李君如、李儲文)
1998年,上海市社聯第五屆主席團(你能認出幾位?)
2008年,李儲文出席上海市社聯五十周年紀念活動
憶往昔
至今憶及周恩來等人,李儲文都感慨系之。 雖然年近百歲,他清楚地記得,日本宣布投降那天,他就在西南聯大。那天大家都高興極了,學生們都在歡呼,他也是無比激動。
抗戰勝利後,周恩來曾和李儲文等人促膝談心。當時,社會上有一種輿論,說中國抗日戰爭之所以取得勝利,就是因為美國扔了原子彈。周恩來問李儲文:「你對這種說法怎麼看?」
李儲文老實說:「我還沒想明白。」周恩來嚴肅地說,那個說法是不對的,日本帝國主義之所以被打敗,就是因為中國人民、世界各國人民前僕後繼、艱苦卓絕地抵抗帝國主義,這才是根本原因。
著名外交家、社會活動家李儲文
這幾年除了看書,李儲文還經常在電腦上看京劇視頻,京劇是他一生的愛好。他每天要步行五六次,每次四五十米,吃東西不忌口,喜歡清淡一點。每天都會吃水果,再加一些堅果,一年四季差不多都這樣。
採訪時,李老的女兒李松梅女士一直陪伴在旁,她和我們說了許多父輩們的故事,她說:「他們那個年代的人,為了理想信念可以奮不顧身,為了理想信念可以堅守終生。」
來 源:上海社聯2016年12月6日微信公眾號
撰 文:高淵、楊小路
照片提供:李松梅、張海峰、俞融
微信編輯:楊小路
《探索與爭鳴》人間體
聯絡員小探
xiaotanxiaosuo
轉載 | 合作 | 諮詢 | 建議
長按掃碼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臺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臺
版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繫授權